劉艷琳,李彥明
(山西農業(yè)大學,a.動物科學學院;b.動物醫(yī)學學院,山西 太谷 030801)
2016 年12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1]。其目的是強調在做好原有課堂教學工作的基礎上,課程教學要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聯系,協同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將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而行,產生有效協同效應。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國家對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呆板的復刻課堂知識,對人才的篩選也不單停留在優(yōu)異的專業(yè)成績,更多需要懂得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創(chuàng)新型、復合發(fā)展型人才。
普通動物學課程是一門在國內眾多農林院校中動物醫(yī)學、生物技術、動物科學等專業(yè)的重要性較強的基礎性學科。普通動物學是以傳統(tǒng)動物學的基本知識為基礎,與動物學分類體系相結合,以動物演化為主線,著重介紹了動物界各發(fā)展階段中主要動物門類的特征以及各門代表動物的形態(tài)結構特征[2]。除此之外,普通動物學還著重強調了相關動物在教學、科研和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利用情況以及未來發(fā)展趨勢。
在積極響應國家思政教育理念的前提下,結合普通動物學的課程特點以及統(tǒng)籌考慮山西農業(yè)大學的實際情況,山西農業(yè)大學在普通動物學課程的理論教學和試驗教學過程中積極有效地融入課程思政元素,旨在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強化學生的愛國情懷、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從而在普通動物學課程學習的基礎上為相關專業(yè)的學生培養(yǎng)濃厚的學習興趣,并為后續(xù)專業(yè)課程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最終為國家培育出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復合型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只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3]。
中醫(yī)藥是具有悠久歷史傳統(tǒng)和獨特理論及技術方法的醫(yī)藥學體系,是中國醫(yī)藥衛(wèi)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含豐富的醫(yī)藥內容,承載著中國厚重的傳統(tǒng)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發(fā)展中對生命的歷史認識,更是在醫(yī)藥學和大健康產業(yè)領域重要的軟實力[4]。在學習普通動物學課程基本內容時,授課教師為學生搭建了中醫(yī)藥與普通動物學的聯動橋梁。例如在學習節(jié)肢動物時,昆蟲綱中的螳螂具有定驚止搐、解毒消腫的功效,可用于小兒驚厥抽搐、咽喉腫痛,也可疔腫惡瘡。又比如棘皮動物中的海參和海星也具有藥用價值,海參富含高蛋白質,較具營養(yǎng)價值,是優(yōu)良的滋補品,具有生肌止血、益氣補陰之功效;海星具有平肝和胃、補腎滋陰、清熱解毒的功能。另外,爬行類中可作為中藥材的有龜、蛤蚧等,龜作為中藥材具有補血益氣的功效,龜中含有鐵元素,可增強機體內血紅蛋白的數量。除此之外,龜因富含膠原蛋白成分,可使皮膚富有彈性;同時龜含有大量的維他命,可以使肌膚變得更白,因此也可以起到美容的作用;而蛤蚧則具有補腎益脾、納氣定喘、助陽益精等功效[5]。
此外,在中華民族5 000 年的歷史長河中孕育出無數詩詞佳句,這些古詩詞中不乏有對常見動物外貌特征和生活習性的描寫。如在學習鳥綱的時候,授課教師提到“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這句詩主要描寫動物的繁殖行為,在引用詩句的基礎上,授課教師為學生們介紹了鳥類的繁殖行為包括求偶、交配、筑巢、孵化和育雛5 個階段。通過有關詩詞的引入,既讓學生掌握了普通動物學的相關基礎知識,又為學生們描繪出古詩詞中富有詩意、充滿生機的西湖初春明媚風光的畫面,增強了學生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在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歷程中,不僅有動物的身形出現在承載厚重底蘊的中藥材和美輪美奐的詩詞佳句中,而且其自身所蘊含的美好祝愿也影響著古今人們的生活。例如節(jié)肢動物門中的蝴蝶,以其命名的蝴蝶紋被廣泛應用在金銀器、服裝織繡、建筑裝飾和瓷器等領域;又如屬于鳥綱的喜鵲,民間將喜鵲視作“祥瑞”,如今在一些中式嫁衣上仍有它的影子;甚至是令人害怕的蝙蝠在古代也具有美好寓意?!膀稹敝C音“?!?,在乾隆的龍袍上便印有紅色蝙蝠,寓意著“洪福齊天”。在現代旗袍中,也會采用繡上5 只蝙蝠紋樣的方式來寓意“五福同堂”。
在課程教學中,授課教師通過結合中醫(yī)藥知識、傳統(tǒng)詩詞以及古今寓意向學生展示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悠長厚重,同時還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普通動物學課程的興趣。在整個理論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的講解呈現出生動的形象、鮮活的生命和靈動的身影。授課教師帶領學生開發(fā)了新的知識大陸,讓學生可以通過小動物去感受、去觸摸千年前古人的智慧。
自然養(yǎng)育了人類,人類文明的生存與發(fā)展離不開自然,人與自然共同構成了高度復雜的復合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共二十大報告中深刻闡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特色之一[3]。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觀是實現復興大業(yè)不可或缺的一步,人與自然息息相關,作為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體,學生必須樹立尊重、熱愛、順應和保護自然的理念,共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時代。
在課程教學中,授課教師通過犀牛鳥與犀牛共棲、蜜蜂采蜜傳粉、壁虎捕食蚊子、海葵通過寄居蟹擴大捕食范圍等知識,讓學生了解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協同的生態(tài)關系,深化學生對生物防治的理解;通過講述2014 年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牛蛙放生事件,讓學生知道有時善意的放生可能會破壞當地的食物鏈組成,甚至會造成當地原本生存的物種遭到資源搶占,嚴重的可能會破壞當地生態(tài)環(huán)境,從而導致地方物種的消失,加深了學生對生物入侵危害的理解。在講解脊椎動物亞門的時候,通過講述長江白鱘的滅絕原因以及中華鱘、黑頸鶴、爪哇犀牛和遠東豹等瀕危動物的舉例,讓學生了解人類過度開發(fā)和利用自然資源對野生動物造成的危害。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打開了學生的思路,讓學生可以用聯系與發(fā)展的目光去看待動物,從而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人類與自然之間的聯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6]。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愛國并不是一件紙上淺談的事,它要求學生必須躬行踐履,將自己的理想信念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事業(yè)相結合,將個人利益放置于祖國利益之后,扎根人民,奉獻國家。偉大的中華兒女正是在為了祖國命運前途的不斷探索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這種專屬于中國人的情懷正是中華民族屹立世界之林、不懼外敵的支柱與底氣。
在緒論中學習普通動物學發(fā)展簡史時,授課教師為學生講述了在中國動物學研究方面具有突出貢獻的杰出人物,他們包括中國脊椎動物學研究的開拓者壽振黃先生、中國魚類分類學奠基人朱元鼎先生、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奠基者楊鐘健先生、中國現代鳥類學奠基人鄭作新先生、中國首位諾貝爾醫(y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先生等。特別是中國近現代生物學的主要奠基人秉志先生,他始終將國之命運置于首位,將自身的科研經歷與國之興亡緊密相連,作為五四學人的優(yōu)秀代表,秉志先生用自身的科研經驗與體會發(fā)出了振聾發(fā)聵的吶喊[7]。
被譽為永不停歇的“科研候鳥”的唐崇惕先生,哪里有寄生蟲病害肆虐,她的身影就會出現在哪里,不知疲倦地往返于實驗室和病區(qū)。在早期物資短缺的艱苦條件下,她不辭辛勞,帶著簡陋的試驗器具,沖在病蟲害肆虐的最前方,凡是寄生蟲害肆虐的地方,她的足跡必將抵達,用成千上萬的標本采集和樣品解剖,換得一次次科研果實[8]。每項科研成果的背后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細致入微的觀察、是無時無刻的思索。正是這些優(yōu)秀科學家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科研精神,深深打動了廣大學生,觸動了他們的內心,更加激發(fā)起他們努力學習、腳踏實地、報效祖國的情懷。
在學生學懂弄通理論、掌握專業(yè)知識真諦的前提下,實踐對他們來說至關重要。課堂上授課教師首先通過演示試驗流程,多次強調重要步驟,然后讓學生分組試驗。特別是在解剖試驗的過程中,各小組成員之間通過輪流主刀、認真觀察、詳細記錄試驗數據,更加深了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情況。除此以外,學生在試驗過程中,面對差異較大的試驗數據或者發(fā)現與書中描繪不同的組織器官時,授課教師經常鼓勵他們可以隨時與之展開交流與討論。例如在雞的系列試驗中,學生將母雞的腹腔打開后,在觀察內部器官時發(fā)現了卵巢部位有許多黃色球狀物,詢問授課教師后才知道原來這是卵黃,有的小組甚至發(fā)現了軟殼蛋。
在親自試驗并且相互交流討論中,既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以開拓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科學精神,又讓學生認識到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的重要性。此外,通過師生間的交流溝通,及時掌握有關理論知識,在互動中增加了課堂學習氛圍,加深了學生與授課教師之間的情感交流。
試驗動物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的觸覺體驗和寶貴的研究數據。對于學生來說,試驗動物是他們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基礎,是他們應當尊重的生命。在普通動物學試驗課堂上,讓學生感受最深的便是要善待動物,學會尊重和感恩,減少試驗動物所受的痛苦。此外,課堂上授課教師總是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引導著學生,提醒學生每次試驗的珍貴性,因此每次的動手操作環(huán)節(jié),學生都要以十分嚴謹、認真的態(tài)度去對待。
試驗數據是學生分析和研究某一事物不可或缺的部分,而試驗數據的采集需要團隊的分工與協作才能有效獲得,數據的記錄需要試驗者與記錄人員精神上的高度集中和組織上的密切配合才能確保精確。在普通動物學的解剖試驗課上,授課教師會督促學生認真詳實地記錄試驗數據。例如在魚的觀察試驗中,學生需要記錄鯉魚的側線鱗片數目、頭長、全長和眼間距等數據,操作時需要一位同學固定魚身,一位同學測量,一位同學記錄,在此期間同組內的試驗人員都精神高度集中,相互配合。
在試驗過程中,學生明白了團隊的意義,當眾人各自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共同完成某項試驗內容并且不計較個人得失時,團隊的力量就會被無限放大,這時才具有1+1>2 的團隊力量。此外,在數據的記錄過程中也要實事求是,如果與教材內容有所偏差,在書寫試驗報告時應該認真分析、查找原因,逐步形成追求真理的科研精神。
無論是在普通動物學理論課堂上還是試驗課堂上,授課教師都積極融入課程思政的元素,真正做到了“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在各環(huán)節(jié)將專業(yè)知識與思政教育相契合,有效形成協同效應。在山西農業(yè)大學專業(yè)課程思政理念的熏陶下,必將培育出眾多擁有家國情懷、創(chuàng)新意識、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具有正確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新時代預備軍。在順應時代發(fā)展的前提下,以思政教育為核心的課程改革將貫穿于山西農業(yè)大學整個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必將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為國家新時代發(fā)展輸送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綜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