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建設研究》
作者:梁杰華
出版社:吉林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768-0558-1
出版時間:2023 年1 月
定價:72 元
大學生心理健康一直是教育工作者關注的重點,尤其在快節(jié)奏、高壓力的社會氛圍下,部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顯較低,易產生行為危機。為了緩解大學生心理壓力并培育其健康心理,在育人階段對大學生心理進行合理的引導具有必要性。而思政元素的引入和育人工作的實施,將會有效引導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由梁杰華著、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建設研究》一書,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育人工作進行融合,從課程思政理論出發(fā)探索融合育人路徑,為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開拓了新的研究視域。
書中第一至三章中,作者從協(xié)同教育理論基礎出發(fā)對思政育人工作實施的基本內容、原則及相關建設要求進行了梳理,然后基于對現階段大學生心理健康情況的調研結果,對思政育人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展開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從現實情況來看,現階段大學生心理問題愈發(fā)復雜,其中具有普遍性的是社交心理困境和擇業(yè)心理困境,這兩種心理困境對許多大學生心理造成了一定壓力,如果長期無法排解,則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健康危害。為了進一步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創(chuàng)新探索育人途徑,強化對大學生健康心理的引導。而思政教育對大學生具有突出的導向意義,其育人內容對大學生心理發(fā)展來說具有良好的引領作用。一方面,將思政元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推動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念,拓寬心理健康引領方向,有效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使其逐步擺脫病態(tài)的心理。另一方面,將思政工作與心理引導進行融合,可以實現二者育人資源之間的互補,從而提升思想意識引領強度,讓大學生接受更加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偠灾?,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育人目標上存在一致性,在育人資源上具有互動性,二者融合育人具有充分可行性。
書中第四、五章中,作者立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實際需求創(chuàng)新搭建了融合育人的路徑架構,從育人內容、育人手段、育人環(huán)境等多角度提出具體育人策略,筆者將其總結為三個方面。
其一,在育人內容方面,打造思政元素與心理健康指導的資源融合平臺。首先,高校需組建思政課教師和心理輔導老師組成協(xié)同育人小組,建立融合育人平臺,并通過教研會議、課堂研究、教案共設等方式實現雙方教育力量的互補融合,通過經驗共享實現雙方的互促互進,讓育人資源得到充分融合。其次,高校需合理規(guī)劃投入搭建融合育人平臺,包括設置激勵性專題項目,以物質激勵和名譽激勵來推動相關教師就融合育人工作展開教研和教改工作,以此豐富融合育人資源,并將項目成果轉化到實際育人工作中;最后,成立融合育人教輔編撰小組,安排心理健康領域專家學者和思政領域優(yōu)秀教師聯合編撰思政主題心理健康輔導刊物和教師專用教輔,并分發(fā)給師生在教學過程中使用。
其二,在育人手段方面,巧妙設計思政實踐活動,培育大學生心理素質。實踐課是思政育人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是大學生檢驗所學內容、鍛煉自身能力的關鍵。同時,實踐活動能會為大學生提供磨煉自身心理素質的機會,讓大學生在動手參與的過程中不斷調節(jié)自身的心理狀態(tài),逐步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實踐活動分為校內輕度實踐和校外綜合實踐。在校內,教師可以組織開展班會、辯論會、娛樂晚會等注重社交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自行成組參與實踐,促使學生豐富情感體驗,擺脫社交心理困境,減緩社交心理壓力;在校外,教師可以組織開展社區(qū)志愿服務、技能下鄉(xiāng)等“重能力、強團結”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用所學知識和技能服務社會,在團隊合作中完成志愿工作,進一步強化對自身能力的準確認知。
其三,在育人環(huán)境方面,多角度搭建積極校園環(huán)境?;诜e極心理學觀點,積極向上的環(huán)境會讓大學生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促使學生逐步發(fā)展積極的人格特征,最終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為此,一方面,高校可以安排思政宣傳媒介來構建積極心理環(huán)境,借助院系學生組織、團委、基層黨支部、圖書館閱讀推廣群及校園自媒體等宣傳渠道,定期、定量發(fā)布積極內容,包括好人好事、時政熱點等,讓學生在校園生活中有更多機會接觸積極內容,并在無形中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教師要積極維護師生交流環(huán)境,主動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讓大學生在積極的師生互動中不斷提高心理品質。
綜上所述,思政育人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融合為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工作提供了新視角,為高校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開辟了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