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君
(霞浦縣醫(yī)院口腔科,福建 寧德 355100)
根尖周炎多發(fā)于患有齲齒、牙周病、牙髓病等口腔疾病的患者,根尖周組織發(fā)生細菌感染,或是受到物理刺激,進而引發(fā)炎癥反應[1]。根尖周炎患者的患牙存在疼痛、腫脹等癥狀,會影響正常的咬合、咀嚼功能,嚴重妨礙日常飲食。在牙齒咬合、咀嚼時,往往會導致疼痛、腫脹癥狀的加重。長時間受到根尖周炎的影響,會出現(xiàn)牙槽骨流失、根尖囊腫形成等情況,增加疾病的危害性。在根尖周炎發(fā)生后,應及時進行治療。根尖周炎的臨床治療,對癥實施藥物治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炎癥、緩解疼痛,但是無法治愈疾病,主要用于控制疼痛癥狀的急性發(fā)作。根尖周炎患者需接受根管治療,能夠有效清除根管內(nèi)感染物質,防止炎癥的擴散,逐漸消除炎癥[2]。在難治性根尖周炎患者中,經(jīng)根管治療后,患牙仍存在明確的不適感,與根管內(nèi)感染物質未能完全消除有關,在殘留感染物質的刺激下,癥狀反復發(fā)作。難治性根尖周炎的根管治療過程中,需要將根管內(nèi)的感染物質完全清除[3]。通過常規(guī)的根管換藥治療,針對根管內(nèi)進行消毒,進而減少細菌、毒素的刺激。但是在常規(guī)根管換藥治療中,對于根管內(nèi)感染物質的清除不夠徹底,根尖周組織的炎癥消退較為緩慢,導致病情恢復效果不理想。難治性根尖周炎患者的根管治療期間,在根管成形干燥后,應用自制根管糊劑內(nèi)封藥物治療方法。將藥物糊劑導入根管內(nèi),一方面可以發(fā)揮消毒作用,有效殺滅細菌和清除毒素,避免根尖周組織持續(xù)受到刺激。另一方面,藥物糊劑還具有誘導硬組織形成的作用,對于修復牙齒形態(tài)、功能有著積極的影響。
研究對象為96例難治性根尖周炎患者(觀察組48例,對照組48例)。納入標準:①符合難治性根尖周炎診斷標準。②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牙周疾病嚴重。②精神障礙。觀察組:男26例、女22例,年齡23~61歲,平均(41.12±5.64)歲。BMI為(23.57±1.86)kg/m2。對照組:男25例、女23例,年齡21~65歲,平均(40.87±6.11)歲。BMI為(23.61±1.44)kg/m2?;举Y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1 對照組
在根管治療的過程中,行局部麻醉,在患牙表面鉆孔,暴露牙髓腔。開髓后,將壞死組織清除。然后進行根管預備,使根管擴大、成形,進行消毒沖洗、干燥,向根管內(nèi)置入藥物(甲醛甲酚,樟腦酚),暫封1~2周,換藥2~3次。最后進行根管充填和牙體修復。
1.2.2 觀察組
根管治療的操作步驟同對照組,在根管預備環(huán)節(jié),針對根管內(nèi)進行消毒沖洗、干燥后,應用自制藥物糊劑(成分:氫氧化鈣,碘仿,抗生素,丙二醇,蒸餾水,丁卡因),置入根管內(nèi),暫封1~2周,換藥2~3次。最后進行根管充填和牙體修復。
兩組均治療4周。
①滿意度:以十分滿意(滿意度評分>85分)、滿意(滿意度評分60~85分)、不滿意(滿意度評分<60分)為評價標準,滿意度=(十分滿意+滿意)/n×100%。②牙周指標:治療前后,對牙齦指數(shù)(CI)、出血指數(shù)(BI)、菌斑指數(shù)(PLI)進行檢測。③炎性因子指標:治療前后,對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TNF-α)、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等指標進行檢測。④疼痛VAS評分:治療前后,基于視覺模擬評分(VAS),分別對靜息狀態(tài)、咬合狀態(tài)的疼痛癥狀進行評價(0~10分)。
觀察組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滿意度對比(n,%)
治療前后比較,兩組患者的CI、BI、PLI均降低(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CI、BI、PLI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牙周指標對比
治療前后比較,兩組患者的IL-6、TNF-α、hs-CRP均降低(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IL-6、TNF-α、hs-CRP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血清炎性因子指標對比
治療前后比較,兩組患者的靜息狀態(tài)、咬合狀態(tài)的疼痛VAS評分均降低(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靜息狀態(tài)、咬合狀態(tài)的疼痛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疼痛VAS評分對比分)
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觀察(n,%)
根尖周炎是一種常見的口腔健康問題,疾病引發(fā)的疼痛癥狀,對于患者的日常飲食、睡眠均會產(chǎn)生不良影響[4]。長期受到根尖周炎的困擾,患者容易出現(xiàn)焦慮、煩躁等負面情緒。根尖周炎患者多患有口腔疾病(齲齒、牙髓炎等),根尖周組織容易受到細菌侵襲,進而引發(fā)根尖周組織炎癥[5]。炎癥的持續(xù)擴散,則會增加患牙的受損程度,導致疼痛癥狀的頻繁發(fā)作。患者做咬合、咀嚼等動作時,患牙的疼痛感愈加嚴重,無法正常進食,影響機體對于營養(yǎng)、熱量的正常攝取[6]。牙齒意外遭受創(chuàng)傷,慢性咬合創(chuàng)傷的形成,會對患者的根尖周組織形成不良刺激,誘發(fā)炎癥反應。另外,牙髓炎、牙周病患者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器械、藥物引起的局部刺激,同樣也會增加根尖周炎的發(fā)生風險。長期受到根尖周炎的影響,患者的根尖周會形成肉芽腫、膿腫、囊腫等病變,疾病的危害性顯著增加[7]。
根尖周炎的臨床治療,需要將感染、壞死組織清除,促進炎癥消退,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在病情急性發(fā)作的情況下,可通過抗菌、止痛藥物,暫時減輕患者的疼痛感。在此基礎上,需要采取根管治療方法。通過根管治療,清除感染物質。針對根管內(nèi)進行清洗、消毒,進而清除細菌、毒素。感染物質的清除效果,直接影響著根尖周炎的治療效果[8]。在感染物質清除不徹底的情況下,則會導致根管治療效果不佳,增加病情復發(fā)風險。為了提高根管治療的成功率,在根管治療中,進行清洗、消毒后,使用具有抗菌、抗炎功效的藥物,置入根管內(nèi)。在封藥期間,進一步清除根管內(nèi)殘留的細菌、毒素。通過多次換藥,可以有效提高感染物質的清除效果[9]。
但是在常規(guī)根管換藥的過程中,抗菌、抗炎的作用有限,難以將感染物質完全清除,仍存在著根管治療失敗的風險。自制根管糊劑內(nèi)封藥物治療方法的應用,則是根據(jù)抗菌治療的實際需要,配制藥物糊劑。藥物糊劑中的氫氧化鈣、碘仿,具有消毒功效,能夠有效殺滅根管內(nèi)細菌[10]。糊劑中的氫氧化鈣,可以滅活內(nèi)毒素,對于根尖周組織形成良好的保護作用,促進根尖周組織的良好修復。氫氧化鈣作為堿性物質,能夠提高pH值,進而抑制細菌的生長,促使細菌死亡。在藥物糊劑中,配合使用抗菌藥物,能夠有效提高治療效果[11]。封藥期間,氫氧化鈣、碘仿、抗菌藥物可以充分發(fā)揮其作用,更加徹底的清除根管內(nèi)感染物質。難治性根尖周炎患者的根管治療中,多存在著無法完全消除炎癥的情況。應用自制根管糊劑內(nèi)封藥物,能夠有效解決該問題,達到根治疾病的目的[12]。
本組研究結果數(shù)據(jù)證實:相比于常規(guī)根管換藥,自制根管糊劑內(nèi)封藥物在根管治療中的應用,可以減輕難治性根尖周炎患者的疼痛。另外,自制根管糊劑內(nèi)封藥物在根管治療中的應用,在預防并發(fā)癥發(fā)生方面存在優(yōu)勢。
綜上所述,難治性根尖周炎患者接受根管治療期間,應用自制根管糊劑內(nèi)封藥物,可以提高根管內(nèi)的抗菌、消炎效果,進而促進患者的良好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