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在《送吳幼清南還序》一文中這樣寫道:『士少而學(xué)之于家,蓋亦欲出而用之于國,使圣賢之澤沛然及于天下,此學(xué)者之初心。』從字里行間可以感受到作為文人的他心中懷著怎樣的人生理想和抱負。然而面對時代的洪流,人生的波譎云詭,宦途的無奈,如何安頓內(nèi)心,又如何守得初心?幸而有藝術(shù)可以寄情,讓他在無數(shù)困頓中堅守心中信念,一路孜孜矻矻,將才華打磨成改變命運的齒輪,轉(zhuǎn)出日后的灼灼光芒。
文/木小六
他本是落魄的前朝王孫,卻峰回路轉(zhuǎn),進入新朝統(tǒng)治者的視野,歷經(jīng)四朝,揚名天下。命運無常,身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的他,入仕元朝,卻因博學(xué)多才,工于書畫,終成一代名家,被人稱頌“風(fēng)流儒雅,冠絕一時”。他的字被稱為“趙體”,他同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quán)并稱為“楷書四大家”。他的書法和繪畫思想都對后世影響深遠。而他與才女管道昇伉儷情深,相互扶持,志同道合,也是一段千古佳話。
只是,傳奇般的生命體驗,往往錯綜復(fù)雜,如詩亦如畫,所有的流光溢彩背后,都涌動著暗流,起伏著波瀾,連貫成命運的起承轉(zhuǎn)合。
然而命運容不得“如果”二字。
但變亂終究還是來了,宋軍接連潰敗,25歲的到來,伴隨著南宋徹底的終結(jié)。
鷗波亭圖 絹本墨筆 117cm×54cm 元 趙孟頫、管道昇合繪 上海博物館藏
事實上,在宋亡之后的幾年里,他的確過著謹言慎行的拮據(jù)生活,不便多發(fā)議論,不便呼朋喚友,更不在詩文中提及自己的行跡,還遭遇了母親的亡故,必須自己擔(dān)負起生計。沒了科舉出仕的路徑,他靠才學(xué)當(dāng)起了私塾教師。
家國巨變之下,幸而有詩書畫可以寄情,人生艱辛之余,才華還能不斷打磨成改變命運的齒輪,轉(zhuǎn)出日后的灼灼光芒。
落魄宗室,家境勉強小康,還有每況愈下之勢。母親去世后,長兄如父,趙孟先傾盡全力安排好了弟弟的婚事,自己的則高不成,低不就,一直耽擱到了27歲。
幸而他沒有胡亂湊合,才終于等到了一段佳緣。
他的妻子管道昇家境不錯,頗有田產(chǎn)。管父無子,只有兩女,長女出嫁后,便想為小女兒招一贅婿,于是遇到了和趙孟相似的兩難境地:大戶人家的兒子不愿意,小門小戶的他看不上,所以將管道昇的年齡拖到了20歲。
竹石圖 紙本墨筆 87.1cm×28.7cm 元 管道昇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而且管家通情達理,這樁婚事的入贅跡象并不十分明顯,讓趙孟既不失臉面,又有了堅實的經(jīng)濟支持。趙孟得以辭去私塾教職,有更多時間來研習(xí)學(xué)問,精進書畫,也有更多精力與名流和官員們交往,積極尋求舉薦出仕的可能。
新舊朝更替,戰(zhàn)爭不可避免。全力抵抗的文天祥被捕后堅決不降,無論忽必烈如何禮遇,都堅定地表示自己寧愿一死,不做貳臣,于是被賜死。這樣的英雄,趙孟由衷地敬重,寫詩感慨道:“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勝悲?!?/p>
但南宋終究已滅亡,活著的人總要面對歷史洪流滾滾而來的現(xiàn)實。改朝換代之際,江南許多靠科舉發(fā)達的家族開始迅速衰敗,一般的儒士家庭如果沒有足夠的田產(chǎn)支撐,只能靠經(jīng)商、為吏、入幕、從醫(yī)、賣畫、占卜算命、寫雜劇小說等謀生。
吹簫仕女圖 紙本設(shè)色 75.1cm×26cm 元 趙孟頫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閑居賦(局部)
閑居賦 行書 紙本 38cm×248.3cm 元 趙孟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人難免要為生計四處奔波,若有才華能力,更想在奔波之余,實現(xiàn)胸中理想抱負。有人選擇隱逸,堅決不做元朝的官,但身為宋太祖的后人,趙孟做了現(xiàn)實的選擇。這成為他被許多人詬病的“污點”,也成為他難以撫平的內(nèi)心隱痛。但也是這一選擇,讓他走向了更廣闊的天地,擁有了更豐富深刻的人生體驗,也讓他的書畫造詣持續(xù)精進,終成一代名家。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二月中旬,青年才俊趙孟第一次拜見元世祖忽必烈。他儀表堂堂,神情自若,被贊像是“神仙中人”。這一年,趙孟33歲。
彼時,程鉅夫奉詔來江南為元廷搜求賢才,出發(fā)前,忽必烈點名要求他務(wù)必帶回的兩個人是葉李和趙孟藡。這位皇帝還不知道趙孟的存在,但他想招攬的宗室后裔趙孟藡堅辭不受,程鉅夫卻在尋訪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更為適合的趙孟。
一行20來位江南才俊共同覲見,一一審視之后,忽必烈向趙孟表達了格外的欣賞之意,讓他每隔幾天就到皇宮來侍從左右,旁聽政務(wù)。這是一種考察,趙孟要在忽必烈有疑問時給出解答,提出建議,在這個過程中,也讓忽必烈了解自己的能力和長項。有御史為此上奏表示反對,認為趙孟作為宋朝宗室后裔,有可能對皇帝不利,妨礙政事,不該受到舉薦,但忽必烈不僅沒有采納,還罷免了這位御史。
二羊圖 紙本墨筆 25.2cm×48.4cm 元 趙孟美國弗利爾美術(shù)館藏
這是從五品的官職。對官員來說,從五品是個重要的門檻,就連官服都和六七品官員的明顯不同,可穿紫羅服、烏犀角帶。即便在南宋時,通過科考高中狀元、榜眼、探花,也僅是被授六七品的官位。況且,元朝將南宋遺民稱為“南人”,南人是最下等人,在如此受歧視的環(huán)境下,趙孟的從五品得來不易。
是他自己決意離開故土的,但孤身遠行,他也時常想念家鄉(xiāng),思念親朋故友。元大都雖然也有其他宗室親戚,但他們作為敏感人物,都不敢來往,只是偶然在公開場合碰見時,彼此簡單致意,打個招呼而已。
但無論如何,命運都已轉(zhuǎn)了向。
關(guān)于他的書法,同時代的虞集評價道:“趙松雪書,筆既流利,學(xué)亦淵深,觀其書,得心應(yīng)手,會意成文。楷法深得《洛神賦》而攬其標,行書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書,飽《十七帖》而變其形??芍^兼有學(xué)力、天資,精奧神化而不可及矣?!?/p>
他的子孫中,亦有多位擅長書畫的,深得家傳,沿著他開創(chuàng)的畫風(fēng)繼續(xù)發(fā)展。他的書畫藝術(shù)和理念也通過子弟、師生不斷傳播,對沈周、文徵明等明代畫家都影響深遠。
一生傳奇,歷經(jīng)起承轉(zhuǎn)合,終究還是帶著生前身后名,回到了原點?!皞?cè)身天地一儒冠”“留與人間作笑談”,就如他的這兩句詩,殊途同歸,會合起來,就是他的一生。
文東門之云
第二層含義,是正確的用筆方法。毛筆不同于硬筆,若沒有掌握用筆規(guī)律,很難做到快速書寫。即使勉力快寫,點畫的銜接也很可能一塌糊涂,做不到氣韻貫通,還容易手臂酸痛。能夠用毛筆日書萬字,速度還很快,表明書寫者掌握了正確的用筆方法。趙孟本人也認為:“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jié)字亦須用工,蓋結(jié)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睂τ趥鹘y(tǒng)用筆方法的強調(diào),是趙氏能夠取得成就的重要保證。曾跟隨趙孟學(xué)書的張雨回憶,趙孟寫字,必連染三五管筆,隔兩天再寫。他認為寫字的時候不可多蘸水墨,只能用毫端染墨,筆干了再染,也不能用力按開毫端,那樣寫出來的字氣息不暢。所以那些用壞的筆,雖然毫端都禿掉了,但下部干凈得像從未染墨一般。
臨定武蘭亭序卷 行書 紙本 24.8cm×75cm 元 趙孟故宮博物院藏
擁有勤奮的態(tài)度,掌握得當(dāng)?shù)姆椒?,接下來就是選擇適當(dāng)?shù)膶W(xué)習(xí)對象了。趙孟自稱少時作小楷,模仿鐘繇、蕭子云,晚年則學(xué)李北海,寫碑時專用此體。而一般認為,趙孟從晉唐書法之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yǎng)。北宋初期刊刻的《淳化閣帖》,共十卷,收錄了先秦至隋唐的四百多篇書法。趙孟很幸運,首先得到了其中三卷,而后便被晉唐書法的風(fēng)骨神韻所深深打動,想集齊《淳化閣帖》。又于次年得到剩下七卷中的六卷。之后又在次月用柳公權(quán)的書法作品交換,得到一卷,終于湊齊十卷,達成心愿??梢?,《淳化閣帖》刊刻的前代書法,對趙孟的影響有多大。
蘭亭十三跋(局部)行書 元 趙孟
晉唐書家之外,他對宋人的書法也有鉆研。明代汪砢玉《珊瑚網(wǎng)》載,據(jù)元人陶宗儀說,趙孟曾得到米芾《壯懷賦》一卷,細細玩賞,發(fā)現(xiàn)中間缺了幾行,感到很可惜,便打算親自上陣,將作品補寫完整。但寫了幾次都不如意,遂感慨道:“今人不如古人的地方實在太多了?!碑?dāng)世一流的書法家,面對前人的作品,能夠如此謙遜,可見趙孟對待書法的態(tài)度。
汲黯傳(局部) 楷書 紙本 17.6cm×17.4cm 元 趙孟日本永青文庫藏
道德經(jīng)(局部)楷書 紙本24.5cm×618.6cm元 趙孟故宮博物院藏
趙氏的大楷初學(xué)鐘繇、智永,以晉人筆法中和了顏真卿、柳公權(quán)一路楷書的沉重頓挫,看起來工整而柔美,中年以后摻入北海(李邕)筆意,愈發(fā)飛動峭拔,卓然立于唐賢之后,與唐人并稱“歐、顏、柳、趙”。代表作有《膽巴碑》《玄妙觀重修三門記》《湖州妙嚴寺記》等。
《膽巴碑》又稱《龍興寺碑》《帝師膽巴碑》,記述僧人膽巴的事跡,為趙氏62歲時的作品?!赌懓捅纷非蠹毠?jié)的豐富多變,通過中側(cè)、藏露、長短、輕重等變化,形成了多變的風(fēng)格。一字一行,巧妙連接,自首至尾,一絲不茍,從而達到通篇一氣呵成、神韻滿溢的效果。書法在楷書中帶有行書筆意,點畫顧盼有致,用筆遒勁峻拔,起筆收鋒,轉(zhuǎn)折頓挫,皆具筋骨。字的外形秀美典雅,細究其內(nèi),則古勁絕倫,將趙體的風(fēng)采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膽巴碑 楷書 紙本 元 趙孟33.6cm×563cm 故宮博物院藏
蘇州玄妙觀創(chuàng)建于西晉,初名真慶道院,后改名為上真道院、天慶觀等,元貞元年(1295年),成宗根據(jù)《老子》中“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一語,下詔將觀名改為“玄妙觀”。為慶祝受皇家敕命更名,并表彰道士嚴煥文等人捐資幫助整修建筑的善舉,觀內(nèi)道士請人專門撰文,又力邀趙孟書寫并篆額。趙氏應(yīng)邀書寫的《玄妙觀重修三門記》,一方面恪守中鋒、順勢的用筆原則,一方面雜糅行書筆法,既不同于魏晉南北朝楷書的靈秀,也不同于唐楷的法度森嚴,呈現(xiàn)出工整秀潤的面貌。明代李日華認為這件作品有李邕的明朗而無其輕佻,有徐浩的厚重而無其鈍拙,不用顏真卿面目而含其精神,將它評為“天下趙碑第一”。
最能代表趙氏書學(xué)成就的書體,當(dāng)屬他的行書。其行書初學(xué)智永、宋高宗,進而上溯晉唐大家,秀逸不乏骨力,流美不顯輕浮。其行書結(jié)體自然,行與行的間隔通常較寬,營造出流暢、寬松、自如的美感。字的筆畫輕重分明。“一波三折”等技法的運用,使筆畫在精雕細琢的基礎(chǔ)上,呈現(xiàn)出輕重變化、虛實對比的藝術(shù)魅力。傳世墨跡《蘭亭十三跋》《赤壁賦》《違遠帖》等,代表了趙孟行書的主要風(fēng)貌。這些作品雍容平和,不激不厲,形聚而神逸,深諳晉人書法風(fēng)流倜儻之味。
玄妙觀重修三門記(局部)楷書 紙本 35.8cm×283.8cm 元 趙孟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違遠帖 行書 紙本 23.7cm×29.7cm 元 趙孟故宮博物院藏
《違遠帖》屬于手札類,文字內(nèi)容較簡單,只是表達對兄長、前輩的感謝,但用筆講究,功力扎實,牽絲連綿,細勁如絲。手札中,趙孟將筆畫寫得豐肥,骨肉停勻之下,透露出“剛健含婀娜”的風(fēng)姿,蘊藉瀟灑,韻致盎然。
章草由隸書的簡捷寫法發(fā)展演變而成,是早期的草書,字字獨立,不連寫,自晉以后,幾成絕響。趙孟在全面尋求古法的同時,也兼顧了章草的學(xué)習(xí)。他曾多次臨習(xí)皇象的章草《急就章》,從中汲取了豐富的養(yǎng)分。由于趙氏諳通古法,筆力遒勁沉穩(wěn),故其章草古意盎然,氣象蒼茫。趙氏書《真草千字文》中的草書部分,通篇字體大小勻稱,首尾相應(yīng),渾然一體。雖為草書,但結(jié)構(gòu)嚴謹,風(fēng)致縱逸。用筆溫潤圓勁,筆勢連綿起伏,筆力勁健而富有彈性。章法上,字與字之間雖不連寫,但總體看下來,仍呈現(xiàn)通篇之勢,而無孤立之感。
千字文(局部) 真草 紙本 24.7cm×352cm 元 趙孟頫 故宮博物院藏
趙氏在書法上達到如此高度,他在世的時候,便有不少人慕名拜訪,希望求得墨寶?!短m亭十三跋》提及,九月廿九日,船到濟州(今山東濟寧一帶),恰逢趙孟的朋友周景遠剛剛被任命為行臺監(jiān)察御史,兩人便在驛亭小酌幾杯。眾人聞訊,紛紛來求趙孟賜字,一時間將驛亭圍得水泄不通,趙孟急忙回到船上,吩咐開船,才“逃過一劫”。
出師表(局部)行書 紙本29.2cm×117cm元 趙孟故宮博物院藏
正如明代王世貞在《弇山堂筆記》中評價的:“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里,復(fù)二王之古,開一代風(fēng)氣?!壁w孟書法對同時代、對后世,乃至對當(dāng)下的書法家、書法愛好者來說,都是值得反復(fù)品味、持續(xù)挖掘的寶藏。
文陳洪瀾 劉坤太
所謂“文人畫”,特指文人士大夫創(chuàng)作的繪畫。自魏晉、唐宋以來,出現(xiàn)了王維、董源、巨然和蘇軾等一大批文人畫家。他們寄情于山水,以造化為師,將個人情志傾注于畫中,融詩、書、畫、印于一體,從而展現(xiàn)出遺世獨立、孤高清遠等非凡氣質(zhì)。
自北宋末年以后,文人們?yōu)橛匣适蚁埠茫娂娮非蟆霸后w畫風(fēng)”,創(chuàng)作時過分講究工整、細膩、華麗,富于裝飾性,讓畫壇盡失生氣。趙孟對此非常反感,于是便提出“作畫貴有古意”,要以“云山為師”“以書入畫”等藝術(shù)主張。他在山水、人物、花鳥、鞍馬畫等方面獨辟蹊徑,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為“文人畫”的推陳出新開辟了新的路徑,并對后世的畫風(fēng)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正如明人王世貞所言:“文人畫起自東坡,至松雪敞開大門。”
山水畫,無疑是中國人表達情思最為倚重的藝術(shù)形式之一。以山為德、以水為性的內(nèi)在修為意識,咫尺天涯的視錯覺意識,意境、格調(diào)、氣韻和色調(diào)等,都是畫家演繹人文情感的依托。
洞庭東山圖 絹本設(shè)色 61.9cm×27.6cm 元 趙孟上海博物館藏
《謝幼輿丘壑圖》描繪的是兩晉名士謝鯤的故事。謝鯤字幼輿,喜老莊,善撫琴,常游蕩于山水之間。畫家以大青綠畫法,勾勒出渚岸連綿、眾石層疊、溪水環(huán)繞、青松疏散的山野風(fēng)光。全圖不用皴筆,只以濃重的石青石綠暈染。畫中人物身穿道袍坐在鋪著席子的巨石上,聽陣陣松濤,觀潺潺溪水,意態(tài)閑適,物我兩忘。畫作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一個歸隱士大夫超脫、放達的精神狀態(tài),也透露出趙孟身在官場卻心向山林的矛盾心理。
《鵲華秋色圖》更是水墨淺絳山水畫的杰作,不僅畫技高超,所表達的內(nèi)涵更是情深意長。畫家在畫中自題道:“公謹父,齊人也。余通守齊州,罷官來歸,為公謹說齊之山川,獨華不注最知名,見于左氏。而其狀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為作此圖。其東則鵲山也。命之曰‘鵲華秋色’云。”當(dāng)年他擔(dān)任同知濟南路通管府事,因不肯奉迎長官旨意,屢屢被同僚中傷。元成宗便以召修《世祖實錄》為名,將他調(diào)離了濟南,于是便有了“罷官來歸”之辭。
趁回吳興省親之時,他看望了好友周密。周密字公謹,是宋末的知名學(xué)者,祖籍在山東齊州。北宋滅亡后,對故鄉(xiāng)一往情深的周密因“家鄉(xiāng)路遙歸夢難”,特意為自己取號為“華不注山人”以寄鄉(xiāng)愁,這自然也引起趙孟的強烈共鳴。所以,當(dāng)趙孟從山東歸來,與周密聊起故鄉(xiāng),不免唏噓良久,于是專門為周密畫出他家鄉(xiāng)最為峻峭奇特的鵲山和華不注山美景,以慰好友故國之思。
展開《鵲華秋色圖》,呈現(xiàn)眼前的是一派山川清遠、天高氣朗的田園秋色。鵲山坡緩頂圓,華山孤絕陡峭。兩山對峙,均以花青罩染,鵲山用披麻皴勾勒山勢走向,華山以荷葉皴表現(xiàn)山體脈絡(luò)。兩山之前河湖縱橫,草木叢生,四野開闊。林下的民舍錯落有致,門前散養(yǎng)著幾只山羊。各種林木雜草隨著秋風(fēng)變幻,有的青翠依舊,有的霜葉似花,還有幾棵老樹掉光了葉子,形似枯木。湖邊有幾只靠岸的小船,湖心還有漁夫在輕舟上撐篙、捕撈……畫家以自己高超的繪畫技法把濃郁的鄉(xiāng)愁傾注在畫卷里。趙孟借著鵲華秋色,表達對故國舊時繁華的深深懷念,也使這幅田園牧歌般的神品,成為寄托畫家心中情愫的桃花源。
上圖:謝幼輿丘壑圖絹本設(shè)色 20cm×116.8cm元 趙孟美國普林斯頓大學(xué)美術(shù)館藏
下圖:鵲華秋色圖紙本設(shè)色 28.4cm×90.2cm元 趙孟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古代的人物畫,至唐宋時已細分為道釋、仕女、肖像、風(fēng)俗、故事畫諸類。趙孟也是人物畫大師。如他的《孔子顏子曾子三圣像》《宣圣像》《伏生授經(jīng)圖》等,表現(xiàn)出他對儒家仁義忠孝和修齊治平理想的追求,《老子像》《松下老子圖》《列仙圖》等則表達他對清靜自在、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的向往,借《無量壽佛圖》《藥師如來像》《紅衣羅漢圖》等佛家人物,頌揚釋家慈悲之心。他畫中的人物好像都是世人熟悉的形象,一個個呼之欲出,天趣盎然。其實,這都是他在遇到了挫折與磨難時,希望能與先哲進行心靈的對話,尋求超脫。
百尺梧桐圖 絹本設(shè)色 29.5cm×59.7cm 元 趙孟(傳)上海博物館藏
紅衣羅漢圖 紙本設(shè)色 26cm×52cm 元 趙孟遼寧省博物館藏
在《紅衣羅漢圖》中,梵僧面相的紅衣羅漢盤腿坐于鋪著紅色坐墊的青石堆上,他頭頂佛光,左手前伸,手心向上,石縫間的綠草中開出兩朵紅花,表明春天來臨,萬物復(fù)蘇。羅漢面前放著一雙紅色木屐,身后一棵枝繁葉茂的菩提樹上纏繞著葛藤。佛教通常以葛藤比喻煩惱。
除了深邃的禪思,《紅衣羅漢圖》中的羅漢面相顯得古典、深沉,與唐代人物畫的古樸典雅別無二致。趙孟晚年在畫上作跋:“此卷余十七年前所作,粗有古意,未知觀者以為何如也?!边@里,他特別向后世觀畫者發(fā)問:我畫中的古意,你看出來了嗎?有研究者認為這幅畫其實是畫給南宋恭帝趙的。當(dāng)年他降元后在西藏薩伽寺出家,趙孟或以紅衣羅漢來寄托自己對故國的情思。
藥師如來像絹本設(shè)色 133cm×51cm元 趙孟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杜甫像 絹本淺設(shè)色 143cm×51cm 元 趙孟頫(傳)故宮博物院藏
枯枝竹石圖 紙本墨筆 25.9cm×69.2cm 元 趙孟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供圖/FOTOE
秀石疏林圖 紙本墨筆 27.5cm×62.8cm 元 趙孟故宮博物院藏
以花、鳥、蟲等動植物為內(nèi)容的花鳥畫,是中國畫壇的經(jīng)典系列之一。它從遠古時期簡潔的花鳥線紋,歷經(jīng)兩漢、六朝及隋唐、五代,至北宋時發(fā)展成為題材類型豐富、技法體系完備的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一門重要畫科。特別是文同、蘇軾等著名文人畫家,常將崇高、貞潔、虛心、向上、堅強等品格寄于梅、竹、松、蘭、石、菊等特定題材之上,從而使花鳥畫成為文人抒懷的重要載體。
南宋時期,花鳥畫囿于畫院陋習(xí)而逐漸失去以物寄情的古意。雖“用筆纖細,賦色濃郁”,卻全無精彩生動之神。面對當(dāng)時“古意既虧,百病橫生”的花鳥畫風(fēng),趙孟以“貴尚古意”為目標,用“書法入畫”等創(chuàng)新技法,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以蘭、竹、枯木、怪石為題材的花鳥畫,引領(lǐng)元代花鳥畫擺脫院體束縛,重現(xiàn)文人畫的天性。
《枯枝竹石圖》正是他“以書入畫”技法的代表:圖中以飛白書法繪石,以“金錯刀”書法寫墨竹,以篆籀書法寫枯枝。如他在《秀石疏林圖》的題跋中所說:“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yīng)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边@樣的畫法展現(xiàn)出怪石的崢嶸,竹葉的飄逸,枯枝的奇崛,色彩和諧,氣韻貫通,書畫聯(lián)璧,相映生輝,既體現(xiàn)了松石之神,也突出地表現(xiàn)了畫家絕塵去俗的心境。
幽篁戴勝圖 絹本淡設(shè)色 25.4cm×36.2cm 元 趙孟頫 故宮博物院藏
左圖:人騎圖紙本設(shè)色 30cm×52cm元 趙孟頫 故宮博物院藏
在中國古代,馬是人們的重要助手,因而古人畫馬的作品層出不窮。趙孟自幼就喜歡畫馬,并且盡得前輩畫馬之精要。掙脫束縛的渴望和對自由的向往,一直是他鞍馬畫的主題。他先后創(chuàng)作了上百幅鞍馬畫,如今存世的有《天馬圖》《調(diào)良圖》《人騎圖》《人馬圖》《古木散馬圖》《滾塵馬圖》《秋郊飲馬圖》和《浴馬圖》等。這些畫中的鞍馬與人物,形態(tài)逼真,栩栩如生,寄托著他的志趣和理想,還有千里馬被禁苑中的悲嘆。
齒豁頭童六十三,
一生事事總堪慚。
唯余筆硯情猶在,
留與人間作笑談。
歷史是無情的,人間“笑談”,只是他的無奈。如今他已經(jīng)逝世700余年,在他的字畫里,人們?nèi)阅荏w味到他那濃郁的家國情愁。
秋郊飲馬圖 絹本設(shè)色 23.6cm×59cm 元 趙孟故宮博物院藏
天馬圖并書歌卷(局部)絹本設(shè)色 31.4cm×51.4cm 元 趙孟故宮博物院藏
雙馬圖 絹本設(shè)色 57cm×47.5cm 元 趙孟頫(傳)大英博物館藏
松陰晚棹圖 絹本設(shè)色 152.6cm×79cm 元 趙孟頫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文利維
《山居圖》是錢選以自己的隱居生活為題材創(chuàng)作的,畫面布局簡淡疏朗,近處青山聳立,遠山隱約縹緲,碧樹山居彼此掩映,因青綠設(shè)色更顯古雅含蓄,畫境與詩境相合;而他的《王羲之觀鵝圖》,畫中元素的寫實性明顯弱化,更似初唐山水的畫風(fēng),僅逸筆勾勒后施以大青綠。從錢選的作品中,趙孟能夠感知南宋和元初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shù)傾向:南宋畫匠愛自然勝過筆墨,追求真山真水,而崇尚古意的元初畫家則更為注重作品中的筆墨韻致。
春云曉靄圖(局部)
春云曉靄圖紙本設(shè)色 138.1cm×58.5cm 元 高克恭 故宮博物院藏
上圖:致中峰和尚尺牘(醉夢帖)行書 紙本 27cm×70cm元 趙孟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下圖:王安石雜詩卷草書 紙本 50cm×1025cm元 鮮于樞 遼寧省博物館藏
臨急就章(局部) 章草 紙本 23.3cm×368.7cm 元 鄧文原 故宮博物院藏
清閟閣墨竹圖 紙本墨筆 132.8cm×58.5cm 元 柯九思 故宮博物院藏
另一位繼承者張雨,錢塘人,他的活動區(qū)域基本圍繞杭州文化圈。張雨雖是方外人士,卻博學(xué)多識,詩、書、畫皆清新恣肆,頗具晉唐遺意。他最初仿效趙孟書風(fēng),用筆輕盈靈活,輕重筆力調(diào)換迅速,后來書風(fēng)更加飄逸。張雨的草書《登南峰絕頂七言律詩》軸,盡顯他恣肆奔放的書寫方式。書作字里行間變化極大,在起伏跌宕的行文運筆中,書家用拉長的筆畫、夸張的字形,以及字間的緊密銜接來維持平衡,極具任性率真之風(fēng)??梢姀堄暝趯W(xué)習(xí)趙孟書風(fēng)的同時,對后者書法豐腴飽滿的風(fēng)格進行了改變,多了一絲骨力,書風(fēng)更顯硬朗。
晚香高節(jié)圖 紙本墨筆 126.3cm×75.2cm 元 柯九思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登南峰絕頂七言律詩 草書 紙本 108.4cm×42.6cm 元 張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臨十七帖之一 草書 紙本 28.5cm×42.6cm 元 康里巎巎 故宮博物院藏
林下鳴琴圖(局部)
草亭詩意圖 紙本墨筆 23.8cm×277.8cm 元 吳鎮(zhèn)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紙本墨筆 33cm×639.9cm 元 黃公望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夏山高隱圖 絹本設(shè)色 149cm×63.5cm 元 王蒙 故宮博物院藏
春雨新篁圖 紙本墨筆 70.7cm×38.6cm 元 倪瓚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甕牖圖 絹本設(shè)色 27.1cm×100.5cm 元 趙孟臺北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