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落(1)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p>
一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p>
一兒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注釋】東:東方。???? 游:游歷、游學。???? 辯斗:辯證,爭論。
以:認為。??? 始:剛剛,才。??? 決:決斷。??? 孰:誰。??? 汝:你。
1.將課文內(nèi)容補充完整。
2.下面對字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故:原因。?????????????????????? B.日中:太陽在正中間。
C.及:到,到了。????????????? D.湯:熱水。
3.一個小孩認為“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的理由是__________
;另一個小孩認為“日初出遠,而日中時
近也”的理由是__________。(用自己的話回答)
4.從“孔子不能決也”可以看出孔子是一個__________的人,
《論語》中的“__________”就表現(xiàn)了他的這種品質(zhì)。
段落(2)
秋晚的江上
文/劉大白
歸巢的鳥兒,盡管是倦了,還馱著斜陽回去。
雙翅一翻,把斜陽掉在江上;頭白的蘆葦,也妝成一瞬的紅顏了。
1.用簡潔的語言給兩幅畫面各取一個小標題。
2.詩歌描繪的景物有()。
A.歸鳥、斜陽、江上、蘆葦????????????? B.鳥巢、斜陽、江上、蘆葦
C.歸鳥、斜陽、江上、紅顏????????????? D.鳥巢、江面、蘆葦、紅顏
3.對詩歌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落日被鳥翅翻掉在江里,這種極其夸張的動態(tài)描寫,使夕陽沉入江心這一
瞬間的景象更出神入化了。
B.“倦”“馱”二字,一方面是詩人的想象,另一方面也突出鳥倦的程度。
C.全詩情景交融,勾畫了一幅靜中見動、聲色俱備的美麗圖景,給人生動活
潑、熱鬧喜慶的感受。
4.寫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
倦——( ????)??? 一瞬——( ????)
5.第一小節(jié)中的“馱著”一詞能不能改成“帶著”?為什么?
段落(3)
墨 梅
[元]王 冕
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1.寫出下列字詞及詩句的意思。
吾: ??????????? 淡墨痕:
夸: ??????????? 滿乾坤:
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句意: __________
2.詩中表現(xiàn)詩人高尚情操的詩句是__________
3.請你默寫一首課外搜集的描寫梅花的古詩。
段落(4)
喜歡看初冬的蘆葦,白茫茫的,好似原野提前飄落的雪?!笆智锷珶o人管,半屬蘆花半蓼花。”在宋朝人黃庚眼里,平分秋色的是蘆花和蓼花。蓼花以熱烈為美,那蘆花則是清淡傳神。蕭瑟之中舞動的柔軟的葦花,已是初冬原野里的主角。
關(guān)于蘆葦?shù)脑娋渖⒙湓跉v史的書卷中,最初的是來自《詩經(jīng)》的“蒹葭蒼蒼……在水一方?!痹贈]有哪個詞比“蒼蒼”更能寫出蘆葦?shù)捻嵨?,而這種韻味只有在秋冬之際才能體會到。
去看它們,在立冬,它們也立于蒼茫中。收割過的大地平靜、平和,它們寧靜、寧和。走近一群無語的葦,想起那位叫葦岸的詩人,在每個節(jié)氣的上午九點去觀察、拍照、記錄,收割大地上美好的意象。我只想收割往事,收割淡定?;蛘呤裁匆膊幌?,和葦花一起接受這入冬清澈的陽光。
蘆葦上的露水剛剛被朝陽曬干,身子骨似乎輕盈了不少,風很輕,葦花也微微舞動。它們能稱為花嗎?沒有芬芳,也不嬌嫩,灰白的莖,也難怪清少納言感嘆葦花“全然沒有什么可看的地方”,可我還是執(zhí)意把它們稱為花,甚至比對菊更喜愛它們。它們持久、恬淡,在細頸的瓶里插了數(shù)月也依舊沒有謝幕的意思。
一些往事漫過記憶,像風輕盈地漫過葦花。村子里的人會有一些口口相傳的方子,看病不需找大夫,哪一種植物的葉子止咳,哪一種草木的花驅(qū)毒,或是去火補虛。老人們常常如數(shù)家珍??匆娔赣H臉上手上的細痕,知道母親去了葦塘,籃子里的蘆根還要分給鄰里一些。用它燉水喝,據(jù)說可以除燥,我們小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燥的歲月里,也就當解渴的水,喝了一碗又一碗。
最實用的,也是費了母親數(shù)月工夫,集了蓬松松一包葦花,它們再也不能飛散時,是被縫進一個布袋里,枕在我們有夢的夜晚。至少,不用枕稻殼芯的枕頭。
葦花,從此和溫暖關(guān)聯(lián)。
1.作者對葦花是一種(???? )的態(tài)度。
A.敬佩? B.喜愛? C.可有可無? D.討厭
2.作者為什么要在初冬去看葦花?
3.作者對葦花“甚至比對菊更喜愛它們”,是因為
4.短文第一自然段中引用了詩句“十分秋色無人管,半屬蘆花半蓼花”,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段落(5)
很久以前,蝸牛長著一對翅膀,四只腳,一對觸角,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飛舞著。在一次重大的飛行比賽中,蝸牛遙遙領(lǐng)先,(用 甩)下了所有的對手,奪得了冠軍。于是,獎杯便授予了蝸牛。
蝸牛得了獎杯,得意洋洋地飛舞著,叫喊著。這以后,它把獎杯時刻帶在身邊,生怕別人不知道它是飛行冠軍,可是,這獎杯很大很重,蝸牛背上它,就只能在地上爬行了。晚上,蝸牛怕別人偷去獎杯,它就睡在獎杯里。好心的朋友見蝸牛背著沉重的獎杯,艱難地爬行著,便勸它把獎杯放下來。蝸牛卻把別人的好心當成惡意。從此以后,再也沒有人勸它了。天長日久,蝸牛和獎杯連在一起了。它再也不能飛行了,只能背著沉重的獎杯,在地上慢慢地爬行,由于它睡覺時頭縮在獎杯里,現(xiàn)在只能勉強地從獎杯里(伸 申)出長著一對觸角的頭???,榮譽(竟 競)成了蝸牛的負擔。
1.劃去括號內(nèi)不正確的漢字。
2.在文中找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
害怕__________??? 困難__________??? 重要________
3.依照畫線詞語的格式,寫出兩個你最喜歡的詞語。
4.我認為蝸牛錯在以下三個方面:
5.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請選擇正確的答案。()
A.得獎后不能總是惦記著獎杯。
B.得獎后應該把獎杯放在別的地方,而不應該時刻背在身上。
C.取得了成績也不能驕傲,要不斷努力,以爭取獲得更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