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琳
(廣州市天河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廣東廣州 510650)
學校是中小學教學的主陣地,肩負著為國育才的任務;博物館作為提供相應公共教育的專門機構,隨著其教育功能的日益凸顯,逐漸成為另一個重要的育人場所。館校合作這一形式在新一輪的教育變革中體現(xiàn)了尤為突出的實踐優(yōu)勢。館校合作能促進社會整體教育資源的整合,是中國教育發(fā)展的現(xiàn)實要求。發(fā)生在美術館、博物館等場所的學習是廣義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是一類特殊的學習形態(tài)。發(fā)生在學校中的學習目的明確,有相應的課標與教材;博物館以實物、模型的布置,圖文聲像的解說構建結構化的學習內容,以學習者自由選擇構建非結構化的形式,具有更大的開放性。因此,館校合作是學校教學的有力補充,博物館之類機構所承擔的社會教育職能,是學校所不能代替的。
蔡元培先生曾提出“教育并不專在學?!保占吧鐣烙枰皬膶TO的機關起”。這里提到的“專設的機關”包括美術館、歷史博物館、古物學陳列所、美術展覽會等。魯迅在《擬播布美術意見書》中也曾把美術館列入“播布美術之方法”。教育部1914年頒布的《整理教育方案草案》中,將社會教育分為“學藝的社會教育”和“通俗的社會教育”兩類[1],而前者則包括美術館、美術展覽會、改良文藝音樂演劇、博物館、圖書館、動植物園等。在蔡元培等人的影響下,美術博物館涵養(yǎng)情思、陶冶情操的社會美育功能逐漸得到了強化,并一直延續(xù)到今天。
杜威在《藝術即經驗》一書中以“經驗”為出發(fā)點,提出了“藝術即經驗”的美學觀,闡述了作為藝術的經驗與普通經驗的來源——“日常生活”之間的連續(xù)性。杜威認為,如果感受者用美學的方式進行觀察,他便會創(chuàng)造一種經驗。一個生命體的經歷與宿命注定是要與其周圍的環(huán)境,不是以外在的,而是以最為內在的方式作交換,而和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產物便是經驗,經驗里就蘊含了審美、藝術的萌芽。[2]當然,經驗的初步獲得是不完整的,當經驗達到一種完滿時,人才會擁有“一個經驗”,即“審美經驗”,其的實質就是人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所獲得的經驗。杜威美學思想提出了一種明確的價值追求,那就是通過發(fā)展人們的審美經驗而從而達到一個美的世界。杜威的美學思想是博物館教學中倡導的體驗式學習的理論基礎。
在藝術鑒賞中,擁有空間思維的能力尤其重要,無論是繪畫雕塑,還是設計、建筑,都需要對視覺和空間有敏銳的觀察力與感受力。結合多元智能理論,通過館校合作開展多種多樣的項目和活動,充分調動和發(fā)掘學生各方面的綜合探索能力,并營造出情境化的教學模式,將看、聽、問、講、畫、摸等多種互動環(huán)節(jié)融入教學當中,增強館校合作課程的直觀性、現(xiàn)場性、生動性,提升學生的參與感、觀察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2020年10月,教育部和國家文物局聯(lián)合印發(fā)了《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文件中提到,“要開發(fā)博物館系列活動課程,結合中小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學校教育教學需要,充分挖掘博物館資源,研究開發(fā)自然類、歷史類、科技類等系列活動課程?!盵3]學生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所需的品格與能力,是我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措施。教育部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學的文件及《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明確了學習方式、課堂教學模式、課程體系和教材的變革,對中小學館校合作課程實踐提供了有力的依據(jù),也體現(xiàn)了新時代利用博物館資源開發(fā)館校合作課程的深遠意義。
體驗性原則是館校合作區(qū)別于學校教育而進行課程設計的首要原則。教師可通過館校合作教學情境的互動性,把學習任務有機地融入情境當中,利用情境充實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法,活躍教學氛圍提高教學效果,加強學生的體驗性。體驗性原則與情境性原則互為補充,它以情境為依托,情境則以體驗為表達。
貫徹體驗性原則,首先可整合現(xiàn)有的館校合作資源,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體驗性。場館所配備的各種資源,如展品、展板設計、布展創(chuàng)意、活動任務單、活動空間、公眾號云平臺資源等體驗式教學資源,都能使學生與展品產生互動。所以,館校合作的智慧充分體現(xiàn)在如何將現(xiàn)有資源轉變?yōu)榭杀惑w驗的方式,如何將學生帶入展品的故事當中。
其次,可以通過館校合作情境式課程設計,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館校合作可通過設計教學,利用故事性情境,營造體驗性場境,使學生在任務的體驗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通過跨學科的館校合作課程設計,讓學生通過課程任務設計單思考探究性問題、參與小組合作學習,從而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嘗試解決各種問題。
開放性原則是指在館校合作教學中教師要通過開放性的任務設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從而引導他們積極思考與探索,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館校合作最大的優(yōu)勢就在于其所擁有的廣闊的學習天地,但是這些場域的教育意義是后天賦予的,教師的責任即將其轉換為可為教學所用之地。開放性和自由性是館校合作的重要屬性,學生自主的理解、思考、想象等個性化行為在場館中是自發(fā)的、不受控制的。美術館博物館的知識在學校教育或課外閱讀中都有學習的途徑,而館校合作則需要通過開放性的課程設計來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教師通過開放性的任務引導學生感受場館中的資源,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讓他們不斷自我發(fā)問或者用問題牽引學生思考。通過開放性的啟發(fā)性教學,能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讓學生主動地創(chuàng)造性獲得知識技能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全面提升。
貫徹開放性原則,首先要對館校合作的資源進行充分整合。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上,教師要利用館校的開放性資源設計有趣的活動,例如“與美術展覽中的作者進行訪問或對話”“分享作為導覽員的心得與思考”“對展覽的視覺主題設計有什么更好的建議”等,都能通過開放性的任務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探究能力。
其次,可以通過啟發(fā)性問題鏈的設計來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是推動館校合作教學的主線,情境、資源、活動等都是嵌入問題的教學內容。問題導向型教學并非“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如此簡單,而是將問題設計為教學的發(fā)起點和推動力,或讓問題之間形成遞進的邏輯關系。學生在答疑解惑的過程中,不斷有新的問題被提出、被發(fā)現(xiàn)被呈示,學生的大腦一直處于思考的狀態(tài)。
適切性原則是指館校合作教學中根據(jù)學生的年齡、需求、特點、偏好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適切性原則反映了教學要尊重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教學也應有個性化的回應。
貫徹適切性原則,首先要進行深入的學情分析。館校合作與課堂教學一樣,都是師生雙邊參與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在館校合作中,每位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教師作為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引導者,應當同時兼顧學生的整體需求和個性化需求,著眼于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與學習興趣來設計課程。
其次,要創(chuàng)新多元教學設計,開展針對性教學。學生的學習動機、知識結構、興趣點、思維水平、認知狀態(tài)、生理心理狀況都不一樣,在館校合作任務設計上兼顧不同的學情,進行分層設計,才能體現(xiàn)適切性原則。
館校合作中,博物館資源的豐富性是區(qū)別于學校教學的一個特征。博物館的類別包括歷史博物館、藝術博物館、自然博物館、科學和綜合類博物館。除了美術館,科技館、天文館、歷史博物館、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等機構資源豐富,展示形式多樣,受到中小學生的喜愛。利用豐富的博物館資源特點開發(fā)相應課程,能夠體現(xiàn)館校合作的意義。例如,廣州的十三行博物館十三行歷史時期的相關文物,涵蓋了清代廣州的主要外銷工藝品,教師可以設計非遺傳承類館校合作實踐課程;華南國家植物園是中國歷史最久、種類最多、面積最大的南亞熱帶植物園,可以設計綜合實踐探索類館校合作課程;廣東省美術館屬于藝術類博物館,會有相對前衛(wèi)的藝術類展覽,教師可以利用藝術家的專題展設計與藝術家對話的課程資源。
圖1 廣州中學設計的“與藝術家對話”館校合作課程實施
新課標與國家教材是體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落地的校內實施途徑。在實施館校合作課程設計前,結合中小學2022年版新課標及現(xiàn)有教材的要求,把握中小學不同學段的學情特點,梳理其在藝術、歷史、科學等相應領域的知識脈絡很有必要。館校合作與校內教育的功能與屬性有所區(qū)別,因此,應在課程設計上避免同質化,以體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下館校合作的實踐優(yōu)勢。
博物館能為學生提供基于真實情境的探究場景。情模本身就是一種教學資源,開放的教學情境對學生思維、情感等方面的發(fā)展都會帶來更加積極的影響。寓情境于教學,將情境作為資源融入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與想象。開闊和資源豐富的空間益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想象。那么,館校合作有必要將利用情境開展教學,將它融入不同主題的教學內容,從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開拓學生的想象空間,愉悅學生的學習心境。
在中小學館校合作中,面對形式多樣的展覽與展品,需要設置多維分層的任務單幫助不同認知特點的學生進行相應的實踐探索。多維的任務單設計,能滿足學生的需求,給他們的學習指明方向。中小學館校合作常用的任務單主要有兩種,分別是解讀型任務單和應用型任務單。解讀型任務單包括對作品的解讀、對展覽主題及意義的解讀、對作者或時代背景的解讀等。應用型任務單主要通過導覽、訪問、溝通、設計、創(chuàng)作等形式,讓學生圍繞真實情境的任務進行解決問題的探究。
圖2 廣東美術館與廣州市天河區(qū)中小學館校合作項目:廣州市天河中學“館藏故事互動角”
館校合作的實施有別于傳統(tǒng)教育的“講授式”學習方式,通過為學習者提供豐富多元和自主性的學習環(huán)境,凸顯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館校合作實踐以實地參觀為基礎,通過學習方式的多元化讓學習者能夠根據(jù)個人需要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學習者自身內在因素的驅動下,給予他們獲取自身知識所需的自由。探究和思考的層次越深,研究體驗就越愉快,持續(xù)深化學習層次的效果就越好,同時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形成相關的科學概念,進一步培養(yǎng)探索世界的積極態(tài)度。
館校合作為學習提供了一個有機的動態(tài)系統(tǒng),在這個環(huán)境中學習者的身心與場館環(huán)境之間產生關聯(lián),不斷促進知識的生成。[4]由于場館學習能夠讓個體最大程度發(fā)揮自主選擇權,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展品來完成知識的獲取,所以學生能夠從始至終保持較高的內部學習動機。場館中的展品自身具有歷史性和科學性的特征,學生可以通過學習了解到相關的概念或對已有的概念進行糾正。在博物館的學習環(huán)境有利于促進學習者與展品之間、與講解員之間以及與同伴之間的學習互動,通過交流合作完成實施共享與深層次的交互,促進以興趣為核心的學習共同體的生成。
在中小學館校合作探索過程中,博物館的教育方式也在發(fā)生變革。由于展品和地域的限制,大部分公眾無法到現(xiàn)場參觀教育項目是不可忽視的事實,博物館采取了多種實時和非實時的方式來滿足教育需求,如為現(xiàn)場觀眾提供各種服務的同時,對于不在現(xiàn)場的觀眾,通過在博物館官網(wǎng)直播,將博物館展品做成圖片、文字和視頻進行傳播,創(chuàng)設虛擬博物館讓觀眾進行身臨其境般的體驗等多種途徑來滿足公眾對博物館教育活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