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云鵬 蒙祖敏
新時代幼兒武術兵道教育價值與路徑研究
韓云鵬 蒙祖敏
(貴陽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貴州 貴陽 550000)
以新時代文化傳承為視角,分析幼兒武術兵道項目教育問題,探討武術兵道歷史起源、產生背景、內涵價值,理清相關概念。結合幼兒身心發(fā)展角度找出武術兵道項目在幼兒群體中教育與傳承的意義。以幼兒武術兵道教育意義、特點、內容與方法,提出了增加幼兒武術兵道師資的培訓,組織多樣的武術兵道文化活動;以演促教,提高幼兒體質水平;研發(fā)課程體系,建立武術兵道課程標準;加強幼兒園武術兵道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武術兵道項目與家庭互動的文化傳承路徑。
幼兒武術兵道;教育價值;文化傳承
器械武術,既是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武術文化及其民族與區(qū)域特色的形成的重要基礎[1]。武術兵道是在武術器械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具有競技對抗體育項目。武術兵道運動最早在我國古代盛行,是一項極具特色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2]。在學前教育階段,開展武術相關運動能夠激發(fā)幼兒對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認同,練習武術除了強身健體之外,還可以增強幼兒的自信心,提升幼兒的精氣神,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從幼兒習練武術相關內容來看,主要是武術套路編創(chuàng)操類展演活動,對于武術器械類活動相對較少。武術兵道的出現(xiàn),給予幼兒對于武術器械上的突破,豐富了幼兒武術教學手段,提升民族尚武精神。此外,在教學中還應該抓住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的特點,并將簡單的武術動作串接到符合幼兒活動中去,從而促進幼兒身心發(fā)展,達到增進健康的目的。
劍刀文化是泱泱華夏五千年璀璨文明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從原始的生活勞動中孕育產生的,并與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緊密相連[3]。從遠古狩獵,到人與自然外界的對抗,武術兵器呈現(xiàn)在不同的用途。作為器械武藝的兵道運動,其發(fā)展歷程自然也符合這一文明化發(fā)展的歷史規(guī)律[4]。每一種事物的起源,背后都有其歷史原因,以武術為主體外延內涵,它與同一歷史時期的政治體制、經濟結構、社會變遷、人民主體需求等因素密切相關[5]。在春秋以前,作戰(zhàn)以車戰(zhàn)為主,車戰(zhàn)所用兵器以長兵戈、矛、戟為主,短小的劍對戰(zhàn)車上的甲士而言,無直接斬殺之用,主要用途是防身,用于棄車后的短兵相接[6]。這是對中國擊劍格斗,武術兵道產生的前身的最早歷史文化闡述,標志武術兵道起源。
中國武術兵道歷史文化悠久,早期它主要用于冷兵器時代戰(zhàn)場搏殺技能,進入中國近代史,中國武術兵道第一次出現(xiàn)在賽場上,進行對抗,是在中央國術館,簡稱“國術”,當時的社會背景是飽受外國勢力的欺壓,因此,特需要通過“國術考試”,選拔武術人才,并振奮民族精神,來實現(xiàn)“強國強種”[7]。武術兵道的刀劍對抗形式,在1979年正式開展試點以來,競賽規(guī)則,經過不斷的試行,賽事和技術體系不斷完善,武術兵道項目在群體得到了發(fā)展,后經過對其整理和挖掘演變成現(xiàn)在體育運動形式,并統(tǒng)稱為武術短兵。
新時代我國體育事業(yè)進行空前發(fā)展,體育強國政策更為我國體育事業(yè)指明方向。在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領導下正式成立武術兵道項目,并負責監(jiān)管武術兵道技能培訓、賽事推廣等活動。這標志著繼武術套路、散打后推出第三個正式比賽項目,先后成立了武術兵道國家集訓隊,并積極組織武術兵道教練員、裁判員培訓班,增加武術兵道項目的群眾基礎,擴大武術兵道的社會傳播。這體現(xiàn)出國家對于武術這項民族傳統(tǒng)體育重視,同時也體現(xiàn)出武術在新時代發(fā)展中,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的成果,成為民族體育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現(xiàn)。
比賽對抗中運動員要身穿具有復古武士鎧甲特質護具,手持器械進行格斗,格斗是人在遇到外界威脅和侵犯而力求自衛(wèi)一種本能。對于現(xiàn)在的幼兒來說,正處于人生學習的啟蒙時期,通過練習武術兵道,讓幼兒了解武術兵道歷史文化、禮儀文化、技擊文化,為未來建立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理解,具有較強的意義。因此,在幼兒群體中開展武術兵道項目,具有較高傳承價值,可組織幼兒園武術兵道展演等活動形式,宣傳武術兵道項目,也可以通過幼兒武術課程,進行改革試點,將武術課程的學習,不再是之前的簡單的武術操單一演練形式,而應該在武術課堂中加入武術兵道學習內容,提升武術課堂教學質量,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與興趣。
從文獻研究來看,早期主要研究成果為武術短兵,對于幼兒群體中武術兵道的研究較少。圍繞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熱愛武術兵道、培育武德修養(yǎng)、塑造運動技能、圍繞培養(yǎng)健康行為、熱愛運動來進行武術兵道課程教學設計。首先熱愛武術兵道方面,對幼兒來說思想整個處于活躍階段,而武術兵道最大的魅力在于技擊,讓學生參與練習的過程享受對抗格斗快樂。其次,運動負荷應要遵循幼兒生理特點,能夠達到增強武德修養(yǎng)、塑造運動技能、培養(yǎng)健康行為標準,但在其中要有針對性進行調控,根據(jù)學生體質狀況差異性,合理運用因材施教原則,從而提高幼兒體質健康水平。武術兵道賽場中的禮儀文化抱兵動作和比賽結束勝方發(fā)出“承讓”,失敗方發(fā)出“受教”的口令,規(guī)范行為促進幼兒人格發(fā)展。訓練與比賽過程中運動員良好意志品質是非常重要,武術兵道屬于格斗項群,要求運動員在訓練的過程中具備良好的膽量和頑強拼搏的精神,在關鍵時刻要敢于出手,達到錘煉幼兒運動品質目的。
幼兒武術兵道要將禮儀貫穿于整個教育內容全過程,禮儀代表一個人的修養(yǎng),在幼兒階段要將武術兵道禮儀文化除了日常的訓練達到統(tǒng)一規(guī)范的禮儀意識外,還應該在生活中要幼兒形成并具備高尚的禮儀情操,突出禮儀教育的重要性。武術兵道技術方面主要是以短兵,短兵對抗分為劈、砍、斬、刺四個主要的技術動作,可與轉身、跳躍、防守反擊,換手技術相結合,經過改良后的短兵技術還原了幼兒對于武術技擊術認識,增強武術格斗觀賞性,運動員在實戰(zhàn)的過程中,身穿復古大秦武士的護具,保護幼兒安全,兵道的器械為橡膠軟質,從總體的設計來看能夠有利于技戰(zhàn)術的發(fā)揮。安全性是前提,極大增加武術兵道的競技魅力,因此突出競技性是武術兵道教育的核心內容。在幼兒園開展武術兵道項目有利于促進幼兒對于武術技擊格斗對抗的新認識,在練習的過程中主要以培養(yǎng)學生興趣為首要原則,興趣是最好原動力,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不斷提升學生對于兵道項目的認識和理解,將武術兵道中華傳統(tǒng)精神文化融入到幼兒教育過程,豐富幼兒體育活動的形式。
教學方法的合理選擇與運用是實施教學順利達到教育目的的保障,也能夠有利于學生對技術熟練掌握學習任務。從運動訓練學項群理論來看,武術兵道屬格斗項群,因此在訓練手段與武術散打、擊劍較為相似。教學方法上,采用基本技術與培養(yǎng)興趣相結合的訓練方法,從教師講授的基本技術和游戲性的反應性訓練,抓住幼兒的心理特征,不可操之過急。激發(fā)幼兒學習動力,讓更多的幼兒參與到這項民族傳統(tǒng)體育,使得幼兒在對武術兵道產生較好求知欲望。游戲訓練法,要依據(jù)器材的特征,可以進行角色扮演,來進行教學,也可通過文化作品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還可以在重大的節(jié)日時間,把兵道基本技術改編成操類進行展演,可增加幼兒“炫武”的機會。
幼兒園是武術兵道文化傳承的啟蒙地。根據(jù)體教融合的政策指導,對于武術兵道應該在幼兒園層面加強宣傳,由體育和教育主管部門,加強對武術兵道幼兒師資培訓,提高幼兒教師技能水平和教學組織能力,確保教學質量。在進行培訓時,也可采用段位制的形式,分層次對幼兒教師進行武術兵道技術、裁判規(guī)則的培訓。開設豐富多彩的活動,可將傳統(tǒng)戶外體育課堂,嘗試進行武術兵道的教學,提高學生全面發(fā)展[8]。在組織教學的基礎上,建立展演活動,民族體育趣味運動會等形式,增加習練的人數(shù),促進幼兒園傳統(tǒng)體育文化建設。
用展演活動的形式推廣傳承武術兵道,是具有實效性的路徑。目前,幼兒階段武術兵道的展演活動較少,但可在幼兒園開展起來,做好啟蒙。目前武術兵道在全國建立的比賽機制,例如俱樂部聯(lián)賽、錦標賽等。賽制定期成功舉辦,大大增強青少年參與的積極性,并且人群越來越廣,在校際比賽中也越來越受到重視。面對幼兒體質況狀不容樂觀的現(xiàn)象,武術短兵是能夠通過長期有效的練習,提高體質健康水平,鍛煉學生的協(xié)調性和反應速度,并調動學生參與體育運動鍛煉的積極性[9]。通過比賽擴大武術兵道的宣傳,參加武術兵道項目,提高幼兒體質健康水平。當幼兒成長到青少年時期,就會形成較好的體系,為未來的兵道技術打下堅實的基礎。
武術兵道項目是一個新興項目,目前還未有相應的統(tǒng)一教材來支撐并完善課程內容。建立武術兵道課程標準,有利于武術兵道課程的實施和教學,有利于師生更好理解武術兵道項目技術特點以及兵道文化。研發(fā)武術兵道課程體系,要讓武術兵道形成規(guī)范的課程標準,進入學校更好地走進體育教學。在推進傳統(tǒng)體育項目進入幼兒園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幼兒園的課程內容,讓體育教學活動變得不枯燥[10]。因此,建立標準的武術兵道課程體系,可以更好地傳承武術兵道項目文化。
環(huán)境資源的教育性不夠全面、穩(wěn)定和持久,滿足不了幼兒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fā)展的需要[11]。武術兵道作為一種武術兵器的創(chuàng)新物品,將器材的重量根據(jù)幼兒的身高進行了劃分。在幼兒園中,應該開設相應的關于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相關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比如選擇適宜的場地,布置相應的場景,營造武術兵道賽場文化。讓孩子在武術兵道的場地中釋放快樂。從原始時期,人類就有手持木棒進行狩獵的方式,必須通過搏斗獲得生存,這是人類對于自然界的抗爭。幼兒園設置相應的武術場地,就讓幼兒走入到場地中,產生對武術的熱愛,喜歡上練習武術兵道,達到傳承的目的。
幼兒除了幼兒園接受教育之外,最重要的一個場所就是家庭環(huán)境。在幼兒成長中,家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需要父母的正確引導,更為重要的是每個家庭成員之間有效的溝通,需要一定的娛樂活動和方法作為橋梁,豐富家庭活動,達到有效增加家庭成員關系的目的。幼兒的教育成長需要家庭和園方共同努力。目前,家庭教育中突出的問題,就是高效的陪伴時間太少,家長受手機、電視等娛樂產品干擾的信息太多,幼兒學習到的兵道內容,會帶入到家庭之中,增加家庭體育文化氛圍。武術兵道項目本身的趣味性較強,技術較為簡單,家長可以跟幼兒利用武術兵道項目器材和簡單技術進行互動交流,與幼兒一同進行游戲,增添家庭和諧的氛圍。
幼兒時期作為教育的起始階段,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武術兵道作為幼兒時期體育活動項目,對于幼兒提升對于武術器械認知與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幼兒參與武術兵道活動培養(yǎng)知禮儀,懂禮儀文化熏陶,塑造身體運動技能發(fā)展,形成良好的健康行為習慣,這是幼兒時期建立的基本素養(yǎng)。同時,武術兵道作為一項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在歷史車輪的不斷推動下它是武術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成果,要想被更多人熟知這項運動,就應該從更為科學的角度深入研究制定武術兵道課程標準,適應于幼兒群體的教學內容,讓武術兵道教育得到回歸,體現(xiàn)出武術技擊實用價值,讓幼兒正確樹立武術技擊核心理念,多種途徑促進幼兒階段武術兵道文化傳承。
[1]宋言鵬.論歷史武術競技體系對器械武術傳承的改良[J].武術研究,2021,6(7):46-52.
[2]姜喜平,宋平.我國短兵運動發(fā)展探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5(3):172-175.
[3]孫玉峰,劉存忠,楊揚.競技武術短兵近百年嬗變[J].中華武術,2021(11):104-107.
[4]劉志豪.中國武術兵道歷史形成的理論詮釋[J].武術研究,2021,6(11):34-38.
[5]薛浩,鄭國華,喻和文.從敘事史到結構史:近代以來中國武術史研究的反思與轉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2,46(9):73-89.
[6]馬明達.長劍與短劍[J].少林與太極,2013(9):6-8.
[7]麻晨俊,湯衛(wèi)東,高亮.中央國術館武術教學模式及啟示[J].體育學研究,2021,35(2):58-65.
[8]趙景發(fā),歐陽天寧.短兵運動促進中小學體育文化建設研究[J].武術研究,202,6(5):54-58
[9]王兆北.簡析武術短兵文化在校園中的普及[J].運動,2018(11):96-97
[10]王成盼,郭井雙.“健康中國”理念下幼兒體育課程科學化研究[J].青少年體育,2021(10):134-135.
[11]張崩崩.淺析美育在幼兒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中的實現(xiàn)路徑[J].教育觀察,2021(12):11-12.
Study on the Value and Path of Martial Arts Education in Childr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HAN Yunpeng, etal.
(Guiyang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Guiyang, Guizhou 550000, China)
韓云鵬(1989—),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武術與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