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國武
福建省福州東南眼科醫(yī)院 (金山新院)中醫(yī)眼科,福建福州 350007
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wǎng)膜病變(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屬于眼科疾病,多發(fā)生于中青年,表現(xiàn)為后極部類圓形視網(wǎng)膜神經上皮下透明液體積聚[1]。CSC具有自愈性,常規(guī)療法一般予以改善視網(wǎng)膜循環(huán)、利水等藥物內服,部分患者可配合視網(wǎng)膜激光治療,多數(shù)都能恢復。但仍有部分患者會反復發(fā)作,病程遷延,臨床上將病程超過6個月稱為慢性CSC。慢性CSC亦稱彌漫性色素上皮病變,有學者將此類病變稱為“非自愈性”中漿,如若得不到及時治療,將嚴重影響患者視力,目前對于本病尚無確切有效的治療方法。近年來有報道認為中醫(yī)藥在推進慢性CSC患者滲出液吸收、恢復視力、縮短病程等方面獲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2-3]。本研究探究中藥聯(lián)合針刺用于治療慢性CSC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21年1—12月就診于福州東南眼科醫(yī)院(金山新院)中醫(yī)眼科的慢性CSC患者52例,根據(jù)隨機數(shù)表法分兩組,每組各26例,均單眼患病。中醫(yī)組男14例,女12例,年齡32~50歲,平均(40.01±6.24)歲;病程6~14個月,平均(9.54±2.21)個月。參照組男15例,女11例,年齡32~50歲,平均(40.12±6.21)歲;病程6~13個月,平均(9.47±2.13)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治療已獲得患者知情同意。
納入標準:①經診斷符合《中醫(yī)眼科學》中“視瞻有色”等中醫(yī)診斷標準及辨證分型[4];②依從性較高,完成所有治療工作;③自愿參與本研究內容。排除標準:①妊娠期;②合并其他眼科疾?。虎鄞嬖诰駟栴},無法配合治療;④合并器官衰竭者。
中醫(yī)組:予以中藥辨證內服,本病病程較長,臨床上多見心脾兩虛、痰瘀互結證型,分別予以歸脾湯、歸芍五苓散隨證加減治療。心脾兩虛型證見多夢易醒、心悸健忘、神疲乏力食欲不佳,舌淡、苔薄白,脈弦細或細數(shù)[5]。痰瘀互結證見脅肋脹滿,胸悶不舒,舌紫暗或有斑點,苔黃膩,脈弦澀等[6]。歸脾湯藥方:黨參30 g,茯苓15 g,炒棗仁12 g,當歸12 g,炒白術10 g,黃芪15 g,炙甘草、龍眼肉、木香、遠志、桂枝、白芍各6 g,每日1劑,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飯后30 min溫服。歸芍五苓散方:車前子(包煎)30 g,茯苓20 g,澤瀉、豬苓、白術各15 g,桂枝10 g,當歸、白芍各12 g,甘草6 g。每日1劑,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飯后30 min溫服。同時聯(lián)合針刺治療,針灸的主穴選取百會、上星、印堂、太陽、睛明、球后、攢竹、絲竹空、風池等眼部近處穴為主,結合辨證情況配合選取合谷、內關、神門、足三里、光明、三陰交、太溪等,眼周穴位一般不提插捻轉,其他穴位根據(jù)情況施行一定的補瀉手法。采用一次性無菌針灸針,眼周選用0.25 mm×25 mm的毫針,其他部位選用0.25 mm×40 mm的毫針,間隔2~3 d施行一次治療。
參照組:予以口服沃麗?。―aiichi Yakuhin Sangyo Co.,Ltd.Shiohama Factory,國藥準字HJ20160151,規(guī)格:1.5 mg/片)、維生素C(福州海王福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J35020760,規(guī)格:0.1 g/片)、肌苷片(遂成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4333,規(guī)格:0.2 g/片)治療,按常規(guī)劑量服用。
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2個月。
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最佳矯正視力及黃斑區(qū)中心凹處視網(wǎng)膜厚度。臨床療效參照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分析[7]分為:①痊愈。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黃斑區(qū)水腫滲出吸收或僅有少量色素,光學相干斷層成像(a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顯示神經上皮脫離恢復,網(wǎng)膜下液消失,視力或矯正視力≥1.0。②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明顯好轉,黃斑區(qū)水腫滲出大部分吸收或留有色素,OCT顯示神經上皮可伴色素上皮脫離、神經上皮水腫改善,視力或矯正視力提高行數(shù)≥2。③無效。治療后未達到上述標準或加重??傆行?(痊愈+顯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中醫(yī)組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n(%)]
治療1、2個月后,中醫(yī)組最佳矯正視力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最佳矯正視力比較(°,)
組別n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治療2個月后中醫(yī)組260.34±0.120.58±0.110.80±0.13參照組260.30±0.070.37±0.120.51±0.15 t值1.4686.5787.449 P值0.1480.0000.000
治療1、2個月后,中醫(yī)組黃斑區(qū)中心凹處視網(wǎng)膜厚度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黃斑區(qū)中心凹處視網(wǎng)膜厚度比較(μm,)
表3 兩組黃斑區(qū)中心凹處視網(wǎng)膜厚度比較(μm,)
組別n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治療2個月后中醫(yī)組26457.00±22.983315.30±36.851233.90±58.588參照組26460.38±24.643381.85±54.061317.88±96.087 t值0.4995.1853.802 P值0.6200.0000.000
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病變,簡稱中漿,是眼科臨床常見病,好發(fā)于中青年男性,理論上本病可自愈,或對癥治療大部分患者都能及時治愈,而對于少數(shù)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的慢性CSC,目前常規(guī)療法效果不佳,病程遷延會對視功能造成較大損傷,需尋找積極有效的療法[8]。本研究結合科室特點,開展中藥辨證論治和針刺治療方法聯(lián)合治療,本病歸屬中醫(yī)眼科學“視瞻有色”范疇,與憂思過度、情志不暢、肝腎不足等相關[9],這與臨床CSC患者多見緊張、情緒波動大、思想壓力大、睡眠不好是相符合的,而中醫(yī)藥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提高臨床治療效果[10]。慢性CSC臨床多表現(xiàn)為心脾兩虛、痰瘀互結證型,隨癥加減予以中藥內調。氣虛明顯者可以加黃芪、白術、黨參、甘草等;水腫明顯者可以加澤瀉、豬苓、茯苓、車前子等;瘀證明顯者可以加桃仁、紅花、茺蔚子、川芎等;痰濕明顯者可以加半夏、枳實、陳皮、蒼術等[11]。中藥內調可以很好改善患者全身不適,對于本病的恢復有很好的促進作用。針刺治療一直是中醫(yī)眼科常用療法,通過對穴位進行刺激,可以使得人體的經氣上行,到達患者的眼部,進而促進患者的視力提升[12];特別對于眼底疑難病變有較好作用,研究表明針刺可以改善眼部血流,有助于炎癥、出血、水腫的消退,有助于視神經、視網(wǎng)膜功能的恢復[13]。根據(jù)張仁教授經驗,針刺可以通暢眼底眼周經氣循環(huán),令氣血充盈濡養(yǎng)于目,用于本病治療可以迅速改善癥狀,加強治療恢復效果[14]。在臨床中針刺治療本病時,除常規(guī)眼病取穴外,比較注重在頭部督脈經的取穴治療,如百會、神庭、上星等,因為督脈主一身之陽,可以調節(jié)全身陽脈之氣,且聯(lián)絡臟腑經絡與目密切相關[15],而頭部又為“諸陽之會”,于頭部督脈經取穴,可以振奮陽氣,疏通氣血,從而改善視功能,另外頭部取穴也便于臨床操作。治療中也經常配合選用睛明、球后、風池、光明穴,其中睛明穴位足太陽膀胱經第一穴,可主治一切眼疾,能使眼睛復明,故名睛明;球后穴具有疏通眼部經氣、理氣活血化瘀的功效;足少陽膽經之風池穴是連腦、目之脈絡要穴,具有明目通經益氣之功效;光明穴為膽經絡穴,從少陽絡肝,肝開竅于目,能使目明,也是治眼疾要穴,同時暗合上病下取之意。故針刺治療本病可以很好促進視力恢復,并鞏固療效。
綜上所述,中藥辨證內服聯(lián)合針刺治療慢性CSC具有比較好的臨床應用效果,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視力水平,促進患者的早日痊愈,在臨床上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