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叨
如果有賈誼、主父偃在他身邊,悲劇或許就不會發(fā)生了!
中國歷史上有個特殊群體,他們雖然手無縛雞之力,卻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憑一己之力做到“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些人就是謀士。毫不夸張地說,誰擁有了頂級謀士,就相當于掌握了大殺器,做事的成功率成倍增加。
頂級謀士們往往不屑于使用陰謀詭計,他們更擅長的是陽謀,讓對手明知道是陷阱也不得不跳下去。
影響最深遠的陽謀:尊王攘夷
歷史上的第一位陽謀大師,應該是春秋時期的管仲。他提出的“尊王攘夷”主張,就是個大大的陽謀,不僅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更輻射至日本、朝鮮等周邊國家。
周朝立國之后實行分封制,結果導致諸侯遍地走。這些諸侯開始的時候,還對周天子有著敬畏之心,但隨著自身實力的壯大,周天子在他們眼中也就變得無足輕重。大家雖然表面上都承認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但實際上誰都沒把周天子當盤菜,彼此之間為了利益更是時常掐架。
這種情況下,管仲審時度勢,高舉“尊王攘夷”旗幟,為齊國稱霸諸侯提供了強大的法理支撐。
尊王,尊的自然是周天子;攘夷,攘的是山戎等少數民族。
管仲提出的這個主張,妙就妙在把周天子推到了前臺,自己卻在背后夾帶私貨,收拾反對派;而諸侯們明知道齊國的小算盤,但在“尊王”的大義名分之下,也只能忍氣吞聲伏低作小。這種“拉大旗作虎皮”的方法,很快就讓齊國國君齊桓公嘗到了甜頭。
宋國對齊國的做法不感冒,于是齊桓公先派人朝拜周天子,打宋國的小報告,請周天子興師問罪。周天子也想借齊國的力量來樹立威望,于是雙方一拍即合討伐宋國。宋國不想承擔對抗天子的罪名,只能乖乖認錯。
楚國實力不俗,是齊桓公稱霸的絆腳石,齊桓公就帶著諸侯去討伐楚國,借口是楚國沒有按時向周天子進貢包茅(一種過濾酒糟的植物),大兵壓境之下,楚國也只能認錯求和。
在戎、狄等少數民族入侵諸侯國的時候,齊桓公也帶著其他諸侯國去增援,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聲望,儼然成為周朝的擎天白玉柱。
在管仲的陽謀之下,齊桓公“挾天子以伐不敬”,成就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yè)。此后,晉文公、王莽、曹操等梟雄,紛紛以管仲為師,上演了一幕幕“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戲,結果屢試不爽。
影響中國歷史數千年,“尊王攘夷”可稱得上千古第一陽謀。
兩位奇才的絕佳陽謀:推恩令
漢朝建立之初,漢高祖劉邦作了一個十分錯誤的決定:非劉不王。
劉邦的初衷是好的,希望被冊封的劉家人因為血脈相連,能夠一心一意拱衛(wèi)皇權,讓劉家天下千秋萬世。不過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卻很打臉,到了文帝時,各個諸侯國橫行不法之事漸多,淮南王、濟北王等人甚至有了“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渴望,圖謀篡逆。
這個時候,賈誼向漢文帝獻策: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意思就是多冊封諸侯,讓他們的封地變小,力量被削弱之后自然無法對抗中央。說白了就是摻沙子大換血。
賈誼是個天才少年,不僅文章寫得好,在治國理政方面更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漢文帝對他十分賞識。但可惜的是,賈誼的才華讓很多人忌妒,不停地在漢文帝面前搬弄是非。“漢朝公卿忌賈生”的結果,就是賈誼被漢文帝疏遠,最后郁郁而終,而他“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主張,自然也就不了了之,諸侯王尾大不掉的局面沒有得到改觀。
文帝之后的景帝采取了激烈的手段削藩,最終導致七國之亂爆發(fā),漢景帝差點就成了亡國之君。
到了漢武帝時,主父偃汲取了賈誼的智慧,向皇帝提出了施行“推恩令”的建議。
他對皇帝說:從前諸侯國都是嫡長子繼承制,諸侯的其他兒子只能干瞪眼,得不到一點土地。我建議陛下改變這種繼承制度,讓諸侯王的其他兒子能參與繼承。這表面上是對他們施以恩德,實際上卻能肢解諸侯國,讓他們變得弱小,想造反都沒門。
“推恩令”是個徹頭徹尾的陽謀:讓諸侯王的其他兒子擁有繼承權,這可是個天大的恩情,諸侯王沒有拒絕的理由,只能捏鼻子認可;同時,諸侯王的兒子們有機會獲得冊封,人人都對皇帝感恩戴德,自然熄了造反的心思。
主父偃的陽謀,幫助漢武帝徹底解決了諸侯王這個心腹大患,不過他個人卻沒什么好結果。
主父偃出身貧苦,年輕的時候因為處理不好人際關系,結果四處碰壁,直到被漢武帝重用才揚眉吐氣。得意忘形之下,主父偃不僅大搞貪污腐敗,更揣摩皇帝的心思,將諸侯王列為重點打擊對象。有人勸他收斂一些,結果他說:我前半生窮困潦倒活得憋屈,現(xiàn)在大權在握功成名就,應該可以嘚瑟一下啦!
最終,主父偃因為貪污、誣告逼迫諸侯王等罪名,被漢武帝誅滅九族,以此平息諸侯王們的怒火。
但是,主父偃個人修養(yǎng)上的瑕疵,絕不影響“推恩令”這一陽謀的重要意義。明朝的建文帝朱允炆在面臨藩王勢大的局面時,就被方孝孺、黃子澄、齊泰這些書生們誤導,采用雷霆手段削藩,結果燕王朱棣帶頭造反,朱允炆被迫自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