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 怡
G 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301)是莫扎特在薩爾茲堡時期創(chuàng)作的,系小提琴奏鳴曲古典時期作品音響合作和精神融合的典范。作品織體運用簡潔流暢,聲音效果如春天般純凈,誠摯如歌,從容、舒展。明麗的色調、清晰的結構、小提琴和鋼琴聲部友人間的私密對話和情感互訴,構建出多姿的音響色彩。合奏心理研究可以為更有說服力地展現(xiàn)這部作品的獨特魅力提供心理視域。
簡潔織體的組織力,承載了莫扎特如歌泉涌的樂思,也構建了小提琴和鋼琴聲部的心理表述形式。G 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301,由兩個音樂結構簡明且樂思統(tǒng)一的樂章構成。不同的結構位置,采用了分解和弦、八度齊奏、同音反復、動機模進、樂句模仿、音階行進等簡潔的主調織體,加入莫扎特的靈動變化,使情緒內容在小提琴和鋼琴聲部達成心理意圖的傳輸、傳導和互傾、互訴。
第一樂章主、副部主題均以分解和弦形式導入。第一主題由小提琴以小動機組合的分解和弦展現(xiàn)G 大調主-屬-主功能進行的明麗和穩(wěn)定,在鋼琴伴奏阿爾貝蒂織體的平穩(wěn)進行之上,小提琴旋律中的結構和音區(qū)出現(xiàn)變化,展現(xiàn)了優(yōu)美的即興式動感,加入二度音和顫音,優(yōu)雅如歌的旋律傳遞出莫扎特特有的活潑俏皮。第二主題由鋼琴聲部首先呈示,對于小提琴聲部弓法組合的模仿、分解和弦動機的下行模進以及小提琴聲部卡農式對位時鋼琴聲部的低八度齊奏,折射出莫扎特對簡潔織體的心理內容傳輸?shù)脑O計。連接型樂句的主要織體構成同音反復、自然音階組合、小動機反復、音程及音程連接的反復,帶有即興色彩。弓法與演奏法的復合運用、音區(qū)的動靜切換、動機運音法的語義表達,展現(xiàn)了純真心境中聲部的相互傾訴。伴奏型織體相對靜止的和聲與織體形式,傳達出特定的傾聽和跟隨的心理內容。
兩個樂章展開部都以半音變化、半音階和二度動機模進為主要組織元素。第一樂章展開部中小提琴聲部的半音上行推進樂句和模進,樂句至高音問句式的半音動機給予發(fā)展必要的動力。第二樂章展開樂段在g 小調上委婉呈現(xiàn),小提琴聲部在主和聲功能上加入上下行小二度半音,增添了音樂的色澤,如歌如訴。第一樂章結束句中小提琴聲部作長短時值組合的主音持續(xù),鋼琴聲部出現(xiàn)八度齊奏形式的兩組上行推進,如同對樂章開頭告白式柔和主題的告別,最后由屬七和弦導入的主音的八度跳奏和合奏,交響式的輝煌終止,愉悅而明快(見譜例1)。
譜例1
簡潔組織在不同的音樂結構中,建構出多元而統(tǒng)一的音響心理表述。整體的心理表述源自莫扎特主調織體清脆透明的音色及即興式變換和裝飾引導的驚奇感。細節(jié)的心理表述表現(xiàn)在即興式音階的走向、線性運動中大小二度音程的加入、同音反復時不同的時值及音區(qū)組合、動機或樂句重復時的裝飾性變奏和旋律聲部活躍的運音法切換等。
“內化是外部動作轉變?yōu)閮炔啃睦砉δ艿倪^程?!雹伲勖溃萘_伯特·L.索爾所、M.金伯利·麥克林、奧托·H.麥克林:《認知心理學》(第7 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348 頁。音響的心理內化,由作品的動能組織力所表現(xiàn),主要形態(tài)體現(xiàn)為器樂聲部間平行三度進行,如主題的輪流呈示、發(fā)展動機的重復或模進、樂句的重復或變化重復以及聲部的齊奏、變化與并行。鋼琴伴奏聲部在整體動能的運行中可以依據(jù)小提琴旋律聲部的音樂結構和性格的發(fā)展,達成鋼琴器樂性音質與仿人聲歌唱性音色的自然轉換。
心理內化歸納為以靜為動、動中尤靜、宜動宜靜三種互補且平衡的心理動能形態(tài),以下對這三種動能形態(tài)的心理支撐和傾向進行解釋。
第一樂章的呈示部主題,由小提琴聲部的弱起拍開啟,分解主和弦加二級音的下行之后,出現(xiàn)主音在兩個八度內里連續(xù)切分進行,主音的持續(xù)重復,輕柔連綿卻蘊藏動力,導入隨后的裝飾性音階形式的下行歸回。與之配合的鋼琴伴奏聲部在中、低音區(qū)分別以八分音符和二分音符時值做分解主和弦的重復和轉位,均衡平穩(wěn)的流動顯示出恬靜。位于3/8 拍快板舞曲節(jié)奏中心位置的八分休止符,表現(xiàn)了音樂結構的穩(wěn)定和旋律敘述的從容。短小動機的音階式走向和半音化模進,顯得節(jié)制、典雅。鋼琴聲部在柔美的旋律延展內,運用g 小調—d 小調—降B 大調—g 小調間的調性及和聲運動,為旋律的展開提供了相應的音樂色彩變化。內心的情愫以娓娓道來之勢,與前后的同主音大調樂段形成情緒的關照。以靜為動的力學形態(tài)可以言說其柔軟的心理述說的特點。
第一樂章結束部以兩小節(jié)一句做力度伸縮及樂句應答,鋼琴聲部的中音區(qū)是屬和弦與其屬七和聲的分解和弦連接,高音區(qū)是由屬音到主音的下行音階式動機,在八分休止符間隔中完成四次重復后推至強勁的屬音階上行,同時,小提琴聲部輕柔的屬音八度持續(xù),暗示了鋼琴聲部對漸強的引導。第二樂章第一樂段在鋼琴和小提琴主題的卡農形式呈示之后,隨即導入器樂聲部間以平行三度并行而成的半音下行模進樂句,搭配前后二度音程上下行的音程組合模式。
莫扎特G 大調小提琴奏鳴曲的雅致與古樸,從緊密精準的力度生長上可以窺見。當小提琴聲部強力度二分音符音階下行的小動機承接,作動力推進的主導模式時,鋼琴聲部則以復合音區(qū)的加入、中聲部快速率十六分音符的躍動、強力度內高低音區(qū)的跨越、復合音色的碰撞和長氣息的綿展,表現(xiàn)出聲部間的呼喚。情動力層次的遞進,突出展開樂句的動力特點。第二樂章的結束樂句有彩虹式的流線美,僅在結束句的開頭有強力度標記,隨后漫游式夢幻流線的力度波紋,是莫扎特給演繹藝術的留白。
器樂聲部間的情感交流,在一定程度上由合奏音響的心理構造呈示,即由器樂聲部音響的層次、色彩和語義呈現(xiàn)。
小提琴聲部的主導地位,對照出鋼琴聲部的協(xié)奏特性和整體合作的聲音層次。演奏的魅力源自對作曲家意圖的忠實還原,要求演奏者在樂音、樂思、樂技、樂感乃至樂境各遞進層面無痕貼合。演奏的組織力涵蓋鏡像式的旋律卡農、影像式的聲部依托、倒影式的對比重復、交響式的并行齊奏、擴展式的裝飾并行、鋪展式的三度平行、競逐式的交替上行以及比照式的情緒融合,演奏組織的整體呈現(xiàn),可以再現(xiàn)這部作品別致的簡潔與純真。
合奏音響的語義由器樂聲部樂句交織中的心靈互動呈現(xiàn)。合奏演繹的同質形態(tài)需要同向內聚力的塑造。例如,樂章的主題呈示多采用卡農式的主題傳唱,延展了歌唱的擬人聲抒情特點,透過器樂聲部音色的傳遞表現(xiàn)出鏡子觀照般的倒影感。
合奏演繹的異質形態(tài)則需演繹雙方反向伸展之上多元一體的表現(xiàn)力。關于器樂聲部運音法(aticulation)的區(qū)分,小提琴聲部為連線帶跳音的連斷奏奏法,鋼琴聲部則是連續(xù)跳音奏發(fā),小提琴聲音振動的延音既保持了非連奏的頓挫感和彈性,也表達了這部作品中小提琴音色和流線的主導性。第二樂章主旋律輪流呈示后的展開樂句,平行三度同音反復的合奏形式內小提琴聲部為連音,與鋼琴聲部的跳音存有時值差別,展現(xiàn)了影子般的并行。
演繹的整體結構力是由音響中情緒交流的整體結構關聯(lián)來呈現(xiàn)的,亦是復合音樂元素、復合運動形態(tài)展開的邏輯所在。單線條與復線條的編織,連綿成情緒和氣質的統(tǒng)一。長與短的時值交互是孩子般俏皮童趣的穿梭;動與靜的音響比照是動力延展的常用方式;明與暗的色彩切換是調性轉變的聯(lián)覺反應;即與離的疏密幻化構成告白與獨白的表述關聯(lián)。甜美與苦澀間的光影穿插,突出了占主導地位的甜美情感的鋪展。復合元素的交織融匯,揭示出了將整部作品的抒情主題。莫扎特特有的歌唱感,在器樂聲部的合奏中體現(xiàn)出一種類人聲的傾訴性和互訴性,有春風般的柔雅和孩童般的純真。器樂聲部情緒的交融,共同指向了對美和永恒的期待。
演奏表現(xiàn)力可以體現(xiàn)一部作品理性、感性和詩性的魅力,自然準確的演繹展現(xiàn)了樂句的心理內容和運動,引導了聽賞者之于音樂戲劇、色彩和詩性的思考。
莫扎特在明朗的G 大調內,多選用分解和弦、同音反復,短音階動機連接的組織形式以及平行、并行與模仿、重復的發(fā)展形態(tài),有古典主義時期的節(jié)約和典雅,莫扎特別致的靈巧、戲劇式角色的融入,蘊藏于精致的運音法中,導向細致的合奏對話,引導對音響中心理互訴和心理交互的認知。
第一樂章由流淌式的細語進而轉為活潑的躍動,對稱、均衡的音樂結構,包含戲劇性音樂元素的展開和音樂性格的承接,線條、動律、音響也隨著音樂戲劇內容的發(fā)展交織糅合。短小動機,即興走向,重復中顯露出細微變換,展開樂段的元素復合,器樂聲部音樂性格的比對構成戲劇色彩的心理暗示。
第二樂章典雅的宮廷舞曲透出旋律歌謠的抒懷,浪漫的氣息傳遞出靜謐與獨處的感傷。這體現(xiàn)了小提琴與鋼琴聲部的獨白式敘述以及聲部之間光影式并行展開的敘事特點,通過聲部內不同的織體組織力和運音法進行表現(xiàn)。演奏作為音樂修辭的另一種形式,可以通過不同的演奏觸鍵方式、弓法、音色、語氣點和氣息的設置,連斷奏與柔亮度在聲部間調整和變換位置的錯落,折射出音樂此刻心底的孤寂和自我療傷的線性延展。細致的演繹處理,構建了修辭語義和情緒引導。若小提琴聲部于兩句并列的短、短、長的句式承接中,采用下行樂句組柔和、連綿的音色,可以反襯出其后上行樂句組逐層透亮的聲音質感,言說情緒逐漸明朗的轉折過程。
兩個樂章中二度音程的運用,有著戲劇轉換的提示意義,也賦予抒情線條變化和波動的色彩意義。和聲色澤具備音響的浮動感,小提琴聲部旋律的深沉和苦澀,折射出音響中對心靈伊伴的找尋。鋼琴聲部應充分感知其中色澤的波瀾、合音運動的走向以及色彩變化在音樂發(fā)展進程中的組織力。
在G 大調小提琴奏鳴曲中,自然柔雅的歌唱與流淌展現(xiàn)了美和抒情的交織,自如柔韌的流動簡約、凝練,簡潔靈動的素材傳遞出柔和與純凈的心境,典雅童趣的精巧呈示出合奏樂境。有著不同于莫扎特同時期鋼琴四首聯(lián)彈作品的輝煌行進和純鋼琴的語匯,也有別于其同時期鋼琴三重奏的音響厚度、動勢和織體濃度,以及古典時期其他作曲家小提琴奏鳴曲的情緒熱度和篇幅組織。因此,舞臺上演奏員的心靈感應與情緒呼應是十分重要的,合奏聯(lián)系時應有主體發(fā)展框架與情緒邏輯組織的設定,同時留有一部分舞臺即興演繹的彈性舒展空間,用于預備舞臺靈感的迸發(fā)。
首先,合作演奏藝術中最講究的就是融合,如句法上、氣息上、對作品的理解上、音樂結構變化的呈示以及整體的音樂呈現(xiàn)中靈氣方面的詮釋和演奏技法與方式。其次,在“融”的合奏層面上,音色清晰、律動是特別需要關注的。需要大家有相同的理解,并于合作理解之上有平穩(wěn)的聲部呈現(xiàn)和聲部間的深情交流。然而,不是說不需要各器樂聲部個性的表現(xiàn),各聲部獨特的音區(qū)、色彩、色調、織體的濃度與密度,將呈現(xiàn)出各自的音樂語匯和音樂氣質。
就這部作品而言,動力、抒情、色彩和內心運動四個方面都有屬于樂曲自身的音樂特點和發(fā)展邏輯。靈巧、輕盈、透明的音色以及如歌的線條,是合奏關于音響和審美的作品特質。合奏要自然地陳述和展開,并符合作品創(chuàng)作時期的風格和莫扎特的特有音質。
莫扎特這部流淌連貫的心靈詩歌,閃爍著童趣,是小提琴奏鳴曲、莫扎特室內樂作品乃至整個古典主義時期合奏樂壇的瑰寶。自如清新之中有著內聚式的自在感,喚起了小提琴奏鳴曲創(chuàng)作新的審美自覺,崇尚自然、清新的音響統(tǒng)一和人文情感,引導了其后的小提琴奏鳴曲創(chuàng)作和審美追求。作品的線條結構、和聲結構、器樂聲部結構、織體運用和展開手法,甚至引導了貝多芬的創(chuàng)作。演繹的融合,契合作品的精神內容,即真誠無偽的內心交流以及關于美好的真實記記和無限憧憬。由此,過往和未來的復合音響匯集于演繹的當下,形成了立體而豐富的情感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