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超英 陳丹桂 郭韻秋
(泉州市安溪縣中醫(yī)院,福建 泉州 362400)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治療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變的有效手段,能夠做出完整、準確的病理診斷,將表淺病灶有效切除,但整體操作難度較大,手術耗時較長,術后易發(fā)生穿孔、出血等并發(fā)癥,需給予有效的護理配合,促進其術后恢復[1]。高質量的手術配合護理是根據手術需求以及術者習慣展開的護理模式,現(xiàn)為探究將其應用于該疾病中的臨床效果,特對2021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在安溪縣中醫(yī)院接受ESD治療的患者80例臨床效果進行總結分析。
1.1 研究對象 以2021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在安溪縣中醫(yī)院接受ESD治療的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獲得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上消化道早癌ESD治療標準。②臨床資料完整者。③均為首次接受該手術治療者。④經CT診斷無淋巴結及器官轉移。⑤知情同意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存在精神疾病或嚴重語言溝通障礙。②具有高危出血傾向或合并凝血功能異常者。③腫瘤遠端轉移者。④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⑤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
1.2 方法 以隨機數表法平均分為兩組,收集患者基線臨床信息。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具體護理內容包括設備準備、做好器械消殺、生命體征監(jiān)測、保障呼吸道通暢、術后抗感染護理、術后不適聯(lián)系麻醉科醫(yī)師等。
觀察組接受高質量護理,具體內容如下:①術前護理:了解患者病情,對相關檢查結果詳細記錄,排除手術禁忌證。告知患者手術可能引發(fā)的應激反應、并發(fā)癥等風險。對患者進行訪視,干預其心理狀態(tài),緩解其抑郁、焦慮情緒,對于緊張感較重的患者給予其心理疏導,做好術前溝通。告知患者術前8 h禁食、4 h禁飲,引導患者接受心電圖、術前四項、凝血功能、肝腎功能等檢查。術前遵醫(yī)囑給藥,并配合麻醉師做好麻醉工作,緩解患者焦慮感。②術中護理:調整患者體位,為患者戴好牙墊,鋪好治療單,準備好消毒處理術中需要用到的相關設備。準備好術中需要的藥品以及搶救設備、用藥,對患者的生命體征做好監(jiān)測。對患者口腔分泌物進行清理,保障患者呼吸道通暢,降低誤吸風險。術中觀察患者有無腹脹、皮下氣腫等情況出現(xiàn),檢查有無穿孔情況。協(xié)助醫(yī)師做好標記、清洗等系列相關操作。密切監(jiān)測患者圍手術期反應,一旦出現(xiàn)術中出血等突發(fā)情況,應與醫(yī)師做好配合,保障手術順利開展。術后做好留觀護理,確保其麻醉消退后再讓其回到原病房。③術后護理:觀察患者有無不良反應發(fā)生,包括消化道反應、頭痛、嚴重負性情緒、精神異常、嗜睡等,一旦出現(xiàn),應及時與麻醉科醫(yī)師溝通,讓其給予相應處置。配合醫(yī)師做好生命體征以及意識狀態(tài)的監(jiān)護。觀察患者術后有無穿孔、出血等并發(fā)癥出現(xiàn),術后監(jiān)測患者有無腹膜炎、血壓異常、腹痛腹脹、皮下氣腫等出現(xiàn),一旦出現(xiàn)及時通知醫(yī)師。對患者做好胃腸減壓處理,如患者腹脹嚴重,通過腹氣針進行排氣,如有必要及時修補穿孔,做好內鏡下止血。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時間,包括手術耗時、術后禁食時間、住院時間。
對比兩組情緒改善情況。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共20項,9項反向條目,11項正向條目,每項條目均通過Likert4級評分法進行評分,以53分為分界值,分值越高,抑郁程度越重;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共20項,5項反向條目,15項正向條目,每項條目均通過Likert4級評分法進行評分,以50分為分界值,分值越高,焦慮程度越重。
對比兩組生活質量改善情況。根據SF-36簡易生活質量評估量表評定,包括社會功能、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物質生活四部分,每部分均為百分制滿分,分值與生活質量成正比。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感染、腹痛、穿孔、出血)發(fā)生率。
對比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情況。采用本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量表讓患者對護理人員的護理技能、護理質量等方面進行評定,滿分100分,非常滿意、滿意以及不滿意對應標準分別為80~100分、60~79分、<60分??傮w滿意度=非常滿意率+滿意率[2-3]。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統(tǒng)計值計算軟件為SPSS 26.0,±s代表正態(tài)計量數據,t檢驗進行組間對比,通過χ2檢驗完成樣本率對比;當P<0.05時,認為在統(tǒng)計學上,二者存在顯著差異。
2.1 兩組基礎信息對比 共納入患者80例,每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男23例(57.50%);年齡30~76歲,平均年齡為(52.38±3.22)歲;疾病類型:腺瘤3例,平滑肌瘤5例,間質瘤3例,黏膜上皮內瘤變27例,其他2例。觀察組患者男22例(55.00%);年齡30~78歲,平均年齡為(52.41±3.23)歲;疾病類型:腺瘤2例,平滑肌瘤6例,間質瘤4例,黏膜上皮內瘤變26例,其他2例。組間患者基礎資料對比P>0.05。
2.2 兩組術后恢復指標對比 護理后,對照組手術耗時(79.58±3.82)min,術后禁食時間(3.32±0.45)d,住院時間(12.44±1.29)d;觀察組手術耗時(61.44±3.28)min,術后禁食時間(1.39±0.35)d,住院時間(8.43±0.45)d。護理后觀察組患者手術耗時、術后禁食時間、住院時間較對照組更短(分別為t=22.786、21.411、18.563,均P<0.001)。
2.3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 護理后,對照組發(fā)生感染情況1例(2.50%),腹痛2例(5.00%),穿孔2例(5.00%),出血4例(10.00%),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9例(22.50%);觀察組只有出血1例(2.50%),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1例(2.50%),觀察組患者術后總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小于對照組(χ2=5.600,P=0.018)。
2.4 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tài)變化對比 對照組SDS評分護理前(39.37±2.88)分,護理后(27.08±2.44)分;SAS評分護理前(37.82±3.18)分,護理后(30.44±2.76)分;觀察組SDS評分護理前(39.35±2.91)分,護理后(19.25±2.23)分;SAS評分護理前(37.85±3.19)分,護理后(12.73±1.44)分。護理前SDS評分和SAS評分兩組對比(t=0.031、0.042,P=0.975、0.967),護理后SDS評分和SAS評分兩組對比(t=14.981、35.980,均P<0.001)。護理后較護理前比較SDS、SAS評分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
2.5 生活質量變化對比 護理前比較各生活質量指標評分(P>0.05);護理后較護理前比較各生活質量指標評分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生活質量變化對比(分)
2.6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護理后,對照組非常滿意10例(25.00%),滿意18例(45.00),不滿意12例(30.00%),總體滿意度為70.00%;觀察組非常滿意30例(75.00%),滿意10例(25.00%),不滿意0例,總體滿意度為100%。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較對照組更高(χ2=14.118,P<0.001)。
ESD能夠將病灶精準、完整地一次性切除,降低了病灶殘留率以及復發(fā)率,但手術操作精細度高,過程復雜,手術耗時較長,術中及術后極易出現(xiàn)感染、穿孔、出血等并發(fā)癥,需要護理人員在圍手術期給予密切的配合[4-5]。
本研究表明,觀察組患者進行護理后所需的手術耗時、術后禁食時間、住院時間較對照組更短(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較對照組更低(P<0.05)。這表明高質量護理配合的實施有效促進了患者術后恢復,降低了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這與梅娟等[6]的研究報道觀點一致,證實了本研究結果的可靠性。高質量的護理配合,通過術前了解患者的病情,便于圍手術期給予患者針對性的護理干預,通過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使患者用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治療[7]。協(xié)助患者接受各項術前檢查,確?;颊邿o手術禁忌才給予手術。引導患者做好腸道準備,減少因手術對機體造成的應激反應[8]。手術開始前,做好手術器械的檢查、清點,藥品的準備、核對,保障手術順利開展[9]。與麻醉師、醫(yī)師做好配合,使醫(yī)師的精力更多的放在手術上,盡可能縮短手術進程[10]。術后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監(jiān)測,并強化對患者的巡視,觀察期間腹壓情況以及有無出血、穿孔等并發(fā)癥出現(xiàn),以便于及時發(fā)現(xiàn)異常事件[11]。本研究還得出,護理后較護理前比較SDS、SAS評分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較護理前比較各生活質量指標評分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這證實了圍手術期心理干預的實施使患者的負性情緒得到有效干預,患者積極配合治療,術后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提升。且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較對照組更高(P<0.05)。這提示了,該護理方案的實施獲得了患者的一致認可。
綜上所述,將高質量護理應用于接受ESD治療的上消化道早癌患者中促進了患者術后整體恢復效果,提高了手術安全性,緩解了患者的負性情緒,改善了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