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嬌敏
★在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意境中,『雪﹄是一個很神奇的意象,很多詩人都在雪中悟情、在雪中表情、在雪中寄情,無懼凜冽的寒風,更無懼冰冷的雪花。他們喜歡踏雪尋梅,賞雪花飄飄,可能有的同學會納悶,他們?yōu)槭裁催@么『癡﹄,居然選擇在如此寒冷的天氣賞雪呢?柳宗元的《江雪》寫道:『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偉人毛澤東對雪也是情有獨鐘,他在《沁園春·雪》中吟誦道:『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浩瀚無垠的雪景總是讓詩人們沉浸其中,這不,明末清初的張岱對雪也有自己的看法。
很多人對張岱其實并不了解,因為很少看到他的作品,但他是明末清初重要的史學家、文學家。在文學上,他不但創(chuàng)作了許多詩文,而且以“小品圣手”名世。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他在明王朝滅亡以后所作,收錄在其回憶錄《陶庵夢憶》當中?!短这謮魬洝返闹饕獌?nèi)容是緬懷昔日的繁華歲月,追憶前塵往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
一、深刻了解文本之“癡”
“癡”的本義是“愚癡”“癲狂”的意思。關(guān)于“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其一,舟子口中的“癡”的理解。我們不妨想象一下:下雪之夜,天寒地凍,大雪凈化了天地,凍結(jié)了人聲鳥語,作者特別強調(diào)“湖中人鳥聲俱絕”,在這樣的晚上,一般人都會選擇在被窩里度過,或者“窩在”家里,三三兩兩圍著炭火,品幾杯小酒,品幾杯熱茶,但作者呢?居然“獨往湖心亭看雪”,這種選擇是完全不同于世俗之人的。但看下文的記敘,我們知道,作者還有舟子“相伴”,但為什么他還特別強調(diào)“獨”呢?是因為舟子并不認可作者的行為,他有可能不過是一個被雇用的船夫,難以體會作者心中所想。從后面的“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一句我們可以猜到,他們之間肯定有過這樣的對話——
張岱向舟子提出:“去湖心亭看雪?!?/p>
舟子:“癡乎?這么冷的天去看雪?”但畢竟受雇于人,只能答應張岱的要求。此刻,舟子對張岱的第一反應應該就是“傻瓜”,即使到了后面,他們遇見了同樣在湖心亭看雪的人,依然不懂其心境,所以他發(fā)自內(nèi)心地強調(diào):“更有癡似相公者!”
其二,張岱內(nèi)心的“癡”的理解。對于張岱而言,寒冷之夜賞雪是表達自己對幽靜深遠、潔白廣闊的雪景的癡迷,畢竟杭州西湖美景實在太多,無數(shù)的詩篇寫盡了西湖無盡的美。宋代楊萬里在《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寫道:“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碧K軾在《飲湖上初晴后雨》中嘆道:“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倍际敲鑼懘合闹H西湖的美景。于作者自身而言,作為一位文人,他也要用自己的筆觸去寫西湖冬季之美,于是“霧凇沆碭……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句,將西湖如夢如幻之美傾注紙上,讓人浮想聯(lián)翩。另外,張岱的“癡”還表現(xiàn)在“故國之思”。他寫這篇短文時,清朝已經(jīng)建立,但是張岱的敘述還含有濃厚的明朝印記。比方說時間,作者記錄寫這篇文章的時間是“崇禎五年十二月”;又比方說地點,張岱明明問客之姓氏,但回答卻是“金陵人”,這實在是答非所問。為什么這樣寫呢?關(guān)鍵在于“金陵”兩個字。金陵也就是現(xiàn)在的南京,在明朝的時候叫做金陵,但是在清朝,已經(jīng)改名為“江寧”,按照清朝統(tǒng)治者的理念, “金陵”已經(jīng)不存在了,但是在張岱心中,“金陵”依然存在。按照這樣的理解,張岱是“身在清朝心在明”。一般而言,作為文人,緬懷故國且訴諸文字,這個罪名是很大的,但是張岱居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這一份對故國的“癡迷”值得每個人敬佩。
二、創(chuàng)新解讀作者之“癡”
“癡”,在世俗的眼中是“神經(jīng)病”“傻瓜”,但張岱的“癡”超越了這一切。實際上,在文人的世界中,這是固守自己精神追求的“癡心”“癡迷”。因此,此“癡”非彼“癡”!正如本文的張岱,他居然選擇在晚上8點去賞雪景,在別人眼中就是“癡”;當然,站在張岱的角度,自己追求的就是遺世獨立,不隨波逐流,與別人不一樣。這種不一樣體現(xiàn)在癡迷山水,表現(xiàn)在故國之思。
歷史上的很多文人墨客其實都有這種“孤芳自賞”的“癡心”。比方說,李白總是喝酒,別人也說他“癡”,但是李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去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詩意人生,就算被貶也保持這樣的人生斗志,于是誕生了《行路難》。再比方說,陶淵明只做了90天的縣令就辭官了,別人也說他“癡了”“傻了”,畢竟在中國古代能做官不就是士人的畢生追求,站在人生的巔峰嗎?但是,只有他自己明白,他追求的是沒有剝削、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生活,不是官場的爾虞我詐,于是才有別人不理解的《桃花源記》。比方說,蘇軾被貶,醉酒的狀態(tài)還在懸崖邊上行走、吹簫,當時還在下雨,在別人眼里這也是“癡了”,但是在蘇軾眼里,所有的不順不過是人生的小插曲,如此豁達,如此豪放。比方說,劉禹錫被貶巴州20年,居然沒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朝廷、對當權(quán)者的抱怨,反而勸慰白居易“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如此積極與樂觀,在別人的眼中,可能認為他被貶變“傻”了——你何來這樣的膽識?。窟€有他的《陋室銘》,那筆下的房子明明就是一所破房子——“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但是在作者眼中,這不是“陋室”反而是“雅室”,如果這樣說出來,大家是不是會認為他“傻得可愛”?但誰又能理解他追求的是品德的高尚呢?在他心中,精神的追求永遠大于物質(zhì),所以他甘于貧窮而怡然自得。就像孔子說的“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劉禹錫就是那個時代的顏回。
古人如此,現(xiàn)代人也如此?,F(xiàn)代的革命先烈聞一多,為什么放著好好的文學編輯不做非要上街頭演講,批判國民黨反動派呢?在世俗人眼中也是“癡”??!但他癡迷于民主的中國,癡迷于復興的民族,他豁出去了,為了理想,命都可以不要,難道不是“癡”的表現(xiàn)嗎?這種“癡”值得我們敬佩!還有鄧稼先,放棄了令別人“羨慕妒忌恨”的高官厚祿,居然舍棄一切回到一窮二白的中國,不也是“癡”嗎?在世俗人眼中,也是妥妥的“傻瓜”!但他癡迷于為民族謀復興、癡迷于為國家謀富強,即使是國家需要他“種蘋果”,他也要拋棄一切回歸祖國,所幸“蘋果開花,震驚世界”(中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這種“癡”值得我們敬仰!更有文學革命先驅(qū)者魯迅,為什么放著“醫(yī)生這個光明前途的職業(yè)”不做非要棄醫(yī)從文呢?不是“傻瓜”嗎?但是,魯迅居然為了民族意識的覺醒、思想的解放甘愿放棄醫(yī)生這個前途無量的職業(yè)去寫文章,難道不也是“癡”嗎?這種“癡”值得我們傳承!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的老師何嘗不也是“癡心人”呢?一心一意為了同學們學知識、學做人耗盡了心血,即使大家不理解、不聽教,他們依然矢志不渝不停地說教,不改初心,勇挑使命,這就是當代的“癡心”人!正因為他們的“癡”,才有文化的傳承、才有民族的發(fā)展壯大。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多少宏業(yè)多少成就,或許都是“癡心”的力量吧!
生活中的很多人都是“癡”者,因為他們心中有自己的信仰:為了理想而奮斗,為了美好生活而拼搏,不在乎別人的目光,有但丁那種“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的無畏和執(zhí)著。只是,有些人的“癡”是真的“癡”,他們心中沒有理想,沒有信仰,沒有精神追求,仿佛行尸走肉,整天只想著“玩手機” “睡覺萬事空”,那才是真正的癡。愿我們每一個人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自己的信仰,堅守自己的“癡心”??傉f“癡人說夢”,但人啊,要做敢于勇闖崎嶇人生、敢于披荊斬棘、執(zhí)著于人生目標和人生理想的“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