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巫蓓(萍鄉(xiāng)市湘東區(qū)中醫(yī)院呼吸內(nèi)科 江西 萍鄉(xiāng) 337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持續(xù)加重會導致患者進入急性加重期,而急性加重期有著較高的死亡率,患者會出現(xiàn)咳嗽、咳痰、氣短、氣喘等多種癥狀表現(xiàn)[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晰,在臨床上西醫(yī)治療雖能夠取得一定療效,但同時也會引發(fā)多種不良反應,增加患者的耐藥性[2-3]。因此,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還需要探尋更加高效、安全的治療方法。中醫(yī)學認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屬于“咳嗽”“肺脹”等范疇,以藥物治療為主[4]。定喘湯合清氣化痰丸作為中醫(yī)經(jīng)典藥方,不易產(chǎn)生耐藥性,近年在臨床治療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選取我院2021 年1 月—2021 年8 月收治的痰熱蘊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48 例,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4 例。對照組男14 例,女10 例,年齡44~73 歲,平均年齡(58.46±4.37)歲;病程6 個月~3 年,平均(1.86±0.46)年。對照組男12 例,女12 例,年齡46~74 歲,平均年齡(57.84±4.69)歲;病程6 個月~3 年,平均(1.92±0.43)年。經(jīng)比較,2 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yī)診斷參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層診療指南(實踐版·2018)》[5],中醫(yī)診斷參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醫(yī)診療指南(2011 版)》[6]。納入標準:(1)臨床診斷為痰熱蘊肺型[7];(2)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肝腎功能障礙者;(2)對本次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3)合并惡性腫瘤者;(4)治療前1 個月接受其他藥物治療者;(5)精神異常者;(6)免疫功能障礙者。
對照組以西藥抗感染與祛痰等治療為主?;颊呙咳侦o脈注射1 次莫西沙星注射液,每次注射藥量為0.4 g,并以患者的痰培養(yǎng)與藥敏試驗結果作為選擇敏感抗生素的依據(jù)。予患者靜脈滴注含有0.3 g多索茶堿的生理鹽水100 mL,每日滴注1 次,促進患者的支氣管舒張。靜脈推注氨溴索60 mg,以促進患者的痰液稀釋,每日推注2 次。此外給予患者氧療,根據(jù)患者的病情發(fā)展情況給予患者相應的機械通氣治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定喘湯合清氣化痰丸加減治療,組方:茯苓30 g,石膏30 g,黃芩20 g,桑白皮20 g,白果15 g,杏仁15 g,紫菀15 g,半夏15 g,枳實15 g,款冬花15 g,膽南星15 g,蘇子10 g,麻黃10 g,生姜10 g,生甘草5 g?;颊呙咳赵缤砀鞣? 次,每日用藥1 劑。2 組患者均維持2 周以上的治療。
肺功能指標[8]:記錄患者治療前后的肺功能指標,包括用力肺活量(FVC)和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與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2 項。
臨床癥狀消失時間:記錄患者各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痰熱蘊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常見的臨床癥狀有咳嗽咳痰、氣短氣喘、白細胞計數(shù)恢復正常時間等。
治療效果評判標準:以患者的臨床癥狀與體征為評判標準,分為顯效、有效與無效[9]?;颊吲R床癥狀與體征無任何改善為無效;患者臨床癥狀與體征有所好轉(zhuǎn)為有效;患者臨床癥狀與體征完全消失為顯效。治療有效率=(顯效數(shù)+有效數(shù))/患者數(shù)×100%。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2 組數(shù)據(jù)進行組內(nèi)、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組患者治療前FVC 指標與FEV1/FVC 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各項肺功能指標較對照組具有顯著的提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肺功能指標比較(,n=24)
表1 2組患者的肺功能指標比較(,n=24)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
觀察組患者的咳嗽咳痰與氣短氣喘消失用時較對照組更短,觀察組白細胞計數(shù)恢復正常用時也短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的癥狀消失時間比較(,n=24) d
表2 2組患者的癥狀消失時間比較(,n=24) d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
治療后,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5.83%,對照組治療有效率為70.8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24) 例
在中醫(yī)理論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特點為本虛標實,本虛體現(xiàn)為患者脾腎肺虛弱,標實表現(xiàn)為痰濁血瘀與外邪。對于痰熱蘊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在治療中要以清熱瀉火為主,謹遵宣肺止痰與止咳定喘的原則[7]。由定喘湯與清氣化痰丸聯(lián)合而成的定喘湯合清氣化痰丸加減方,既具有定喘湯宣肺止痰與定喘止咳的功效,同時也能發(fā)揮出清氣化痰丸清熱化痰與理氣止咳的作用[10]。在定喘湯與清氣化痰丸藥方的基礎上進行加減,去陳皮、瓜蔞仁等,加入潤肺止咳的紫菀、清熱瀉火的石膏等,并輔以甘草進行調(diào)和,在多種藥物的共同作用下,充分發(fā)揮清熱化痰、平喘止咳的功效[11-12]。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肺功能指標取得了更加顯著的提升(P<0.05),患者各項臨床癥狀消失用時較對照組更短(P<0.05),觀察組95.83%的治療有效率更是高于對照組70.83%的治療有效率(P<0.05)。說明運用定喘湯合清氣化痰丸加減治療痰熱蘊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有助于患者肺功能的恢復,促進患者癥狀的快速消退,為患者帶來顯著療效,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