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偉大的墨畫(外四篇)

        2023-11-30 06:38:43韓東
        廣州文藝 2023年11期
        關(guān)鍵詞:愛情

        韓東

        詩 人

        1000年以后,如果還有中國,還有漢語——當(dāng)然,我認為這是必定的,楊鍵將是被我們最津津樂道的古典詩人,至少是六七個人中的之一。他不會再是冷門,而是大熱門。

        因此,楊鍵和這個時代的關(guān)系,必定既緊密又相當(dāng)疏離。

        緊密到何種程度?已深入五臟六腑,融合在血脈或分子結(jié)構(gòu)中。楊鍵的詩在現(xiàn)實主義的層面和我們的時代毫無相似之處,但卻是它的某種內(nèi)部圖像,或者心像。這個時代的內(nèi)外截然不同,外在的喧囂、五光十色在楊鍵那里被幻化成一座巨大的廢墟。這是一種全身心的解讀、反觀和變形。有人說楊鍵有一顆古人之心,不然,他的心在我看來極為現(xiàn)代、當(dāng)代、即刻,只是你無法用來比附任何體現(xiàn)于外的現(xiàn)實和流行的事物。

        在寫作方式或者取法上,楊鍵又非常疏離。他的寫作和任何思潮流派無涉,也不追求創(chuàng)新。他甚至位于新詩的小傳統(tǒng)之外,對其流向和變遷從不在意。這是一個在詩歌史之外寫詩的詩人,在自覺的寫作者中大約只此一家。楊鍵的不自覺就是最大的自覺,無視文學(xué)史,但自覺于更為宏觀的文明進程。

        總而言之,楊鍵是一股精神能量,或者匯聚了那樣的一股能量,猶如收編一場大仗之后的殘兵敗卒,楊鍵收集中國,收集中華傳統(tǒng)……這些暫不論。我們需要記住的只是,楊鍵是一股倔強而指向分明的精神大力。

        這股精神力量或者能量,投注于當(dāng)代繪畫已經(jīng)14年了。

        意 象

        楊鍵當(dāng)然會選擇水墨材料,這屬于題中應(yīng)有之義。從最初的抽象山水到現(xiàn)在的缽和芒鞋,這之間楊鍵經(jīng)歷了重大的思考躍遷。還是用他自己的話說最為準確:“喜愛山水只是我的一個美學(xué)習(xí)氣,我必須同自己的習(xí)氣作戰(zhàn),而且,最重要的是,傳統(tǒng)的梅蘭竹菊的世界,山水的世界,也就是一個傳統(tǒng)的形象世界已經(jīng)死亡,我必須建立新的形象世界,這就是我畫了芒鞋和缽的原因。”

        藝術(shù)家選擇和強調(diào)自己的圖式,以彰顯個性語言合乎情理。楊鍵也不止一次地表示,畫畫對他來說是一門手藝,謀生的手段。這里難免會造成某些誤解,缽和芒鞋只是楊鍵簽名式的個人符號。其實不然,選擇缽和芒鞋在楊鍵可謂“蓄謀已久”(毛焰語),它們既不是西式繪畫中的靜物,也非傳統(tǒng)繪畫里花鳥蟲魚之類的事體,是什么?意象而已。

        缽和芒鞋是楊鍵蓄謀已久所選定的意象,一如詩歌修辭里的意象,具有強烈的精神象征性。按楊鍵的話說,就是“形象與意義的世界”里的東西。它不是藝術(shù)家隨便碰上的手邊之物,或者,只是有利于展示獨特的繪畫語言——藝術(shù)家們選擇靜物對象時大多如此,隨機,或出于個人偏好,或所畫屬于傳統(tǒng)約定的描畫物象。當(dāng)然好的藝術(shù)家具備將具體轉(zhuǎn)化為抽象的能力,久而久之便超越了具象束縛,可望成就具有個性并達于普遍繪畫語言的神奇。

        楊鍵不然,從一開始,他的具象就是抽象,他的靜物或者器物就是意象。意象的精神象征性在楊鍵那里是前提性的,他并不是一個為畫而畫的畫家。

        為什么是缽?為什么是芒鞋?為什么迄今為止楊鍵只畫了這兩種?雖然楊鍵有精準的夫子自道,我還是想用我的方式稍稍加以展開。

        缽的形象其實曖昧,在楊鍵那里常常呈現(xiàn)出碗的形態(tài)。而且是那種粗笨的大碗,既日常又傳統(tǒng),關(guān)鍵是貧苦。這是下層人民所用之碗,經(jīng)年累月、代代相傳,你甚至都能看見那碗沿上的缺豁、碗上的裂隙和修補碗盞的銅釘。這些細節(jié)雖然被楊鍵一概抹除了,但你就是這么感覺的,如果說那是碗就只能是這樣的一種碗。正因為其曖昧,它似乎又不止于碗,它還是缽,衣缽的缽,托缽行乞的缽——還是碗,討飯用的碗,但卻是為了信仰和超越討飯行乞的碗。彌漫堵塞的一團黑暗之中,缽或碗的沿口有一抹亮色,你可以理解為光明,也可以理解為白色的米飯。

        如果僅僅是缽,楊鍵是不會畫的。僅僅是碗,楊鍵也不會畫。正是這一意象的雙重性和兩極性讓他選擇了缽——碗。按楊鍵的話說,“沒有內(nèi)在的超越,有何意義?”他還說,“光是一口碗也太苦了,我就將一口碗轉(zhuǎn)換成一只缽?!薄耙环矫?,它承擔(dān)著重負;一方面,我又放下了重負……它看似一口碗,卻更像一只鼎、一口缽,無物堪比倫?!睏铈I的清晰和自覺的確是罕見的。

        他選擇芒鞋意象也是大致的邏輯,日常、傳統(tǒng)、中國、貧賤,同時那也是僧人之鞋、苦行之鞋、超越之鞋,并走在轉(zhuǎn)化的道路上。

        也許正因為楊鍵所要求的雙重——兩極意義的意象不可多得,至今他只畫了缽和芒鞋。并且畫缽最為成功。芒鞋的形象以正常視角觀之,不僅難畫也不夠單純。經(jīng)過嘗試和摸索,如今楊鍵的芒鞋變得更加簡化和抽象,看上去就像是骨片、龜甲、朽木或帝制時代大臣上朝時手中所拿的笏板。我覺得有點兒意思了,開始接近楊鍵的意圖了。

        有人建議楊鍵去畫青菜,理由是他是一個素食主義者,這無疑是想當(dāng)然,只看見了青菜的日常、普通和與楊鍵個人的私下關(guān)系。但青菜就是青菜,無任何超越的可能,也無法承載重建文明的重大期許。(楊鍵:“必須建立新的意義,或是象征的世界?!保铈I豈是齊白石?

        我倒是突發(fā)奇想,以為楊鍵可以去畫杖。杖和缽和芒鞋一樣,作為意象具有雙重——兩極的意義,它日常、普通,也貧苦——盲人和乞丐必備的拐棍、拐杖,同時也可以是權(quán)杖或作為某種宗派傳承的信物。毛焰對我的說法表示贊同,他說:“杖直直的一條,畫起來會非常好看?!?/p>

        我們的議論并不重要,但由此引出了一個繪畫語言問題。楊鍵的繪畫語言同樣驚世駭俗。

        畫 法

        傳統(tǒng)水墨中沒有楊鍵這樣的畫法。也有恢宏、密實、沉凝的作品,如《富春山居圖》《溪山行旅圖》,以及楊鍵推崇的《雪江歸棹圖》《雪溪圖》等,大多為大尺寸的或全景式畫法,且限于山水題材。文人畫中的小品則以輕盈的寫意為旨趣,水墨材料自由飄忽的特性因此得以淋漓盡致地發(fā)揮。在較小尺幅內(nèi)針對獨立物象的描繪,不惜一切代價的塑造幾乎沒有。就此而論,楊鍵的繪畫方式完全不是傳統(tǒng)文人式的。無論他同意與否、愿意與否,楊鍵都是一個新派藝術(shù)家。

        我說過,藝術(shù)家在中國是新人類,他們恰是以創(chuàng)造世界的形式或語言為己任的——這與文人截然不同。盡管楊鍵倡導(dǎo)復(fù)古,他的做法與正宗的古人卻相去甚遠,甚至于相背,而與所處的時代緊密貼合。他說:“明清,乃至民國以來的意義世界,或是象征世界已經(jīng)死亡?!彼麤]有說出的是,畫那些畫或者那樣畫的文人已經(jīng)死亡。崩塌的不僅是那個符號化的世界,更是維系那個世界的原則、方式、邏輯,落實在繪畫這件事上就是畫法。不僅是畫什么,更是怎么畫。

        楊鍵的革新(按他的話說,就是“如何出離?如何重新開始?如何進入此刻……”)不僅僅體現(xiàn)在描繪意象的選擇上,更直接的是語言及其方式。方寸之內(nèi)傾注所有,不惜時日、生命,層層疊疊,一張接著一張,盈滿而滯塞,濃郁又深重,這哪里是傳統(tǒng)文人的畫法?連自詡的新式文人都不會這么畫,不屑也不敢這么畫?;蛟S楊鍵自況為工匠精神,但實際上是真正的藝術(shù)家精神,甚至也不源自我們的也是楊鍵深為惋惜的那個傳統(tǒng)、傳承。

        說絕對點兒,楊鍵是在以畫西畫的精神、方式在畫中國畫。他的思考、設(shè)定、邏輯和目的都說明了這是一個當(dāng)代人,一位貨真價實的藝術(shù)家,只不過更為誠懇和勇敢。在中西文明交會、沖突的旋渦激蕩中堅持站在弱勢一邊,且不沉溺于衰敗的成因自我麻醉(體現(xiàn)于他在行為上的見賢思齊)。

        楊鍵棄絕了水墨的自在、靈動、飄逸,輕捷絕塵的一面,卻發(fā)現(xiàn)了它的滯重、沉實、凝聚、枯澀乃至拙笨。水墨,從某種意義上說,楊鍵棄絕了水而發(fā)現(xiàn)了墨(盡管楊鍵聲稱他“更傾向于水……柔弱的語言生態(tài)是水的生態(tài)”)。不就是灰白一片、灰蒙蒙的嗎?灰暗、黑暗、幽暗、幽深、縱深……這不是墨也只有墨才能做到的嗎?楊鍵甚至連書畫一體文人以為奧妙淵藪的筆觸都省略了。他的題跋、簽章又在哪里?

        楊鍵的繪畫,我想杜撰一個概念,加上一個定語,稱之為“偉大的墨畫”。

        關(guān)于楊鍵更為深廣的精神世界及其追索這里存而不論。我們只談楊鍵的繪畫。也說了幾句他的詩歌,因為楊鍵最初是以詩名世的。楊鍵的畫和他的詩一脈相承,來自同一個能量級別的創(chuàng)造性源頭。

        一根針

        ——解讀《黃昏》

        黃 昏

        楊 鍵

        暮氣沉沉的一天,我向山上走去,

        碰見一個小孩,坐在地上啼哭,

        凍紅的臉上有幾點泥巴。

        我抱起他:“你為什么哭?。俊?/p>

        “我媽媽走了……”他皺著眉頭說。

        “到哪里去?”“去買針了。”

        我放下他,向山上走去。

        多么好啊,針,孩子,媽媽……

        莫名喜歡楊鍵寫于27年前的小詩《黃昏》,此詩毫不起眼,卻留給我很深的印象。2001年我主編“年代詩叢”第二卷,楊鍵的詩集《暮晚》里有這首詩,楊鍵去年出版的《長江水》里亦收進了這首,重讀仍覺得特別,仍然認為不可多得。

        這首詩里不見楊鍵慣有的信仰背景,沒有儒釋道,也沒有特有的楊鍵式的意象,如“暮晚”“山河”“落日”“孤寒”“青蓮”“枯草”“荒草”等等。甚至沒有“文化”、文氣,《黃昏》甚至也不是以《暮晚》命名的。沒有來路的一首詩,只有眼下的場景,幾句對白,然而絕不平淡,只是因為有了那根針。這一意象——如果算是意象的話,楊鍵也只是在這首詩里使用過,因此也不能算是穩(wěn)固的意象,不能算詩人詞語庫里的一個特有的詞匯,只能說是現(xiàn)場實物的客觀寫照。這根針恰好被楊鍵捕捉到了,沒有深意,卻放出出人意料的光芒。你能說這針意指什么嗎?除它自身什么都不是,然而卻不可或缺。如果沒有這根針“提神”,這首詩也就類似“廢話”了,雖然讀起來可能令人愜意,讀了就像沒讀一樣輕松。楊鍵肯定也覺得這根針十分奇妙,屬于神來之筆,但楊鍵就是楊鍵,他沒有進一步延伸其含義或者意義。楊鍵直截了當(dāng)說出了自己的感受,“多么好啊,針,孩子,媽媽……”針到底意味著什么,仍語焉不詳,不過一個“好”字而已,這誰都看出來了,的確是好,放在此處、這個場景里,令人難忘。

        其一是楊鍵的捕捉能力。楊鍵讓我們相信,他確實親歷了詩中的場景,和孩子的遭遇不是杜撰,可他并沒有捕捉其他,只是找到了這根針;充分說明了詩歌不是發(fā)明,而是發(fā)現(xiàn)。在寫詩這件事上,我們一向發(fā)明很多,而發(fā)現(xiàn)很少,要命的是,當(dāng)事物當(dāng)前、詩意涌現(xiàn),我們往往視而不見。能夠發(fā)現(xiàn)或捕捉到事物中的奇異者的確不是一般人可為,需要訓(xùn)練有素加上專業(yè)敏感。特別是發(fā)現(xiàn)一根針這樣毫不起眼又絕對尖銳的“意象”,雖然尖銳卻與整首作品不相違和,非常困難。

        其二就是楊鍵絕不加以引申,見好就收,并非相反的操作,見好就上、順桿爬。如果那樣,堅持將事物之針擴張為穩(wěn)固的意象之針,其神奇就頓減了。這里反映出的即是詩人的訓(xùn)練有素。第一層的訓(xùn)練有素,難免會抓住一個發(fā)現(xiàn)不放,將其鍛造為意象,而更厲害的訓(xùn)練有素則是放手,讓意象之雛形或者成為意象的可能“降級”為事物本真?!岸嗝春冒 辈皇屈c題,而是封死了上升為意象的出路。除了專業(yè)訓(xùn)練和經(jīng)驗,能做到這點只能說和詩人質(zhì)樸的心性有關(guān)。敏感的詩心發(fā)現(xiàn)奇異之物,質(zhì)樸之心拒絕升華。

        第一次讀到《黃昏》到這次再讀,其間隔了23年,詩中所述的場景在我的記憶里也有變化。我怎么覺得是詩人抱著和媽媽走散的孩子,走向暮色中的山野(找媽媽),而孩子的手上舉著一根針。孩子沒有舉著棒棒糖或者一朵花,卻舉著一根針,記憶雖有偏差,但那根針是錯不了的。余暉之下一切黑暗,唯有那根針亮晶晶的,甚至是賊亮,吸引了孩子的目光,也刺激了讀者(也就是我)的神經(jīng)。這樣的閱讀(或在記憶中的改寫)已經(jīng)是“升華”了,遠沒有“多么好啊,針,孩子,媽媽……”那么撩撥人心。我記憶中的“升華”或許是出于詩人的本能,但這肯定不是一個大詩人的本能。真正卓越的詩人應(yīng)該知道(正如《黃昏》里描寫的),針并沒有舉在孩子手上,甚至也不在現(xiàn)場,只是“媽媽去買針了”,針是虛置,一個詞語而已,孩子口中的一句話;甚至都不是“一根針”,只是“針”。的確沒有比這樣處理更超脫的了。

        《黃昏》在楊鍵的詩里是一個異數(shù),他不常寫這樣的詩,但其中的溫情憐憫是一樣的、同質(zhì)的。我甚至認為,這首詩顯示了楊鍵所有詩作的一貫底蘊,就像那根針是某種堅固意象的雛形,《黃昏》也是楊鍵其他成熟作品的雛形,并因其“幼小”(小詩,且寫于楊鍵早年)所以更柔和可親。也尖利,因為那令人難以忘懷的畢竟是一根針。

        經(jīng)典風(fēng)范

        ——解讀《曼哈頓》

        曼哈頓

        呂德安

        如果在夜晚的曼哈頓

        和羅斯福島之間

        一只巨大的海鳥

        正在緩緩地滑翔,無聲

        無息;如果這是一個

        又刮風(fēng)又降雪的夜晚

        我不知道這只迷惘的海鳥

        是不是一時沖動

        這是兩個透亮的城市

        中間是不斷縮小的海

        在夜晚,如果是鳥兒

        僅僅是想適應(yīng)一下如何

        在一道道光的縫隙里生存

        抑或借助光和雪

        去追隨黑暗中的魚群

        那么,但愿它如愿以償

        如果我還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只鳥

        翅膀底下的腋窩是白色的

        我就找到了我的孤獨

        在曼哈頓和羅斯福島之間

        《曼哈頓》無疑是一首經(jīng)典之作。所謂的經(jīng)典之作在我這里有兩層意思:一是它的確是一首杰作,二是具有經(jīng)典性質(zhì)的范式?,F(xiàn)代漢語詩歌也即自由體,約有100年的歷史,草創(chuàng)到呂德安寫這首《曼哈頓》時大概70年(《曼哈頓》寫于1992年),自由體的經(jīng)典范式仍然是一個極大的問題。很多聰明人和有志者為此苦惱,急于規(guī)范某種新詩“格律”,殊不知,“格律”規(guī)范得再好、再滴水不漏,所寫如果不是杰作也是枉然。況且詩人們都各有主張,根本無法達成必要的約定俗成,除了權(quán)力干預(yù),那又會與自由體的自由本性徹底相悖。

        因此出現(xiàn)了諸多“為我所用”的范式、“格律”,并由于缺乏真正的經(jīng)典品質(zhì)無一不屬于自說自話。可在《曼哈頓》這首詩里,我們竟瞥見了那種罕見的幾乎是天意所為的二者結(jié)合,絕佳的品質(zhì)和嚴格甚至于苛求的規(guī)范,相互嵌合且相得益彰。嚴苛的外在形式使詩歌的內(nèi)質(zhì)更加凸顯,又由于優(yōu)異的內(nèi)在品性,其形式規(guī)范亦可視為經(jīng)典性的。

        《曼哈頓》四行一段,共五段,每一段的上下兩行開始皆有一空格相錯,并且每一段的最后一行都是“斷句”,與下一段的第一行勾連,才能讀出一個“整句”。最后一段除外。最后一段的最后一行是一個完整的句子,為全詩的結(jié)束。這種排列上的要求形式感很強,人為痕跡明顯,竟然沒有絲毫削足適履之感,反倒使詩意的運行奇異而跌宕,令人耳目頓開。這都是詩歌獨特而“經(jīng)典”的品質(zhì)導(dǎo)致的,讓你覺得非如此不可(不這樣排列、分行分段不可)。

        海鳥既是寫實,也是象征,詩人使用了“如果”開篇,又加深了海鳥并非只是海鳥的印象。但作為一個通常所言的意象,“巨大的海鳥”又落入曼哈頓和羅斯福島構(gòu)成的實景中間。關(guān)于實景和時辰的描寫,詩人可謂力透紙背,“這是兩個透亮的城市 /中間是不斷縮小的?!?。寫到海鳥在這樣的地理和光影中飛行,“在一道道光的縫隙里生存 /抑或借助光和雪 /去追隨黑暗中的魚群”?!巴噶恋某鞘小薄安粩嗫s小的海”“光的縫隙”“黑暗中的魚群”,真是美艷無比,每一筆都可上升或擴張為奇妙、熠熠生輝的意象。順便說一句,詩人們往往會受到誘惑,收集這類可感之物,或者有關(guān)的字詞組合,以為將華美、奇崛糾集一處便可成就一首杰作??伞堵D》中的這些字詞或表達,完全是情景交融的,是在寫海鳥“滑翔”時甚至是從它的視角里帶出來的,有一種此時此地舍此無他的觀感。

        最后一段可謂絕唱,寫到海鳥“翅膀底下的腋窩是白色的”,而且,“我就找到了我的孤獨 /在曼哈頓和羅斯福島之間”。從形式構(gòu)造上看,呼應(yīng)了第一段開頭“如果在夜晚的曼哈頓 /和羅斯福島之間”;從象征或意象的角度看,海鳥翅膀下的那塊白色(應(yīng)該是幾片白色羽毛)竟然等于“我的孤獨”,非常不可思議,但卻如此貼切。在一個“又刮風(fēng)又降雪的夜晚”“黑暗中的魚群”之上,目不能視、一片昏昧,一小塊孤零零而且隱蔽的白色(位于海鳥的“腋窩”)顯現(xiàn)出來,清晰無比,的確格外孤單。

        俯瞰之下,呂德安描繪的實為一幅壯景,廣闊、奇異而深沉,最后歸于一只海鳥的“腋窩”,確實精微、準確和神秘。大和小,多和少(海鳥“腋窩”只一筆),明和暗,從廣袤的地理到自由飛翔再落地為人(“我”),一個旅居者、去國者的處境昭然若揭。詩中并沒有交代“我”就是呂德安以及他的故事,這樣處理更好,“我”亦可以視作我們中的任何一人,其存在意義上的處境是全體人類共有的。面對這個深奧莫測的世界,我們每個人都既像海鳥一樣隨命運漂泊,也像它翅膀下的那塊白色孤單和微不足道。

        朱慶和的代表作

        ——解讀《憂傷不值半文錢》

        憂傷不值半文錢

        朱慶和

        我走了很遠的路

        從殘破的城門穿過

        在一個富貴人家

        兜售我的經(jīng)歷和見聞

        主人的女兒

        坐在樹下喂貓

        身邊的丫鬟是我妹妹

        但她已不認識我

        夜晚我睡在城外的草垛里

        懷抱星空

        《憂傷不值半文錢》不是朱慶和最好的詩,但足以成為他的代表作,里面包含了朱慶和詩歌里最常見的情緒:卑微、憂傷、溫情、憐憫以及對階級的敏感。朱慶和同情底層生命,但從不覺得高于他們,他覺得自己即是其中的一員。因此《憂傷不值半文錢》是以第一人稱敘述的,“我”就是朱慶和,并非寫這首詩的詩人。

        這首詩有一個故事性的框架,是對已有文藝作品的借鑒,故事是書本化的,甚至是電影化的。“我”的妹妹來到大戶人家做丫鬟,但已經(jīng)不認識“我”了。因何會發(fā)生這樣的事,他們是如何分離的,朱慶和沒有說,詩歌中留出了大量空白。但想也能想到,無非是因為家貧,或者因為遭災(zāi),兵荒馬亂、流離失所。并且兄妹分離時妹妹顯然年幼,否則也不會不認識哥哥。短短的十行詩,所有的這些故事性的背景都包含其中了,可見作者講述技巧的高超,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辦到。就算是朱慶和,也不可能每次下筆都那么幸運。就簡潔的程度和故事容量的對比而言,只能說寫出這樣的詩“有如神助”。就容量說,《憂傷不值半文錢》可說是一首史詩,準確地說是一首隱藏的有待挖掘的史詩。

        朱慶和這樣的詩人排斥用典。但在本詩中朱慶和使用了比典更龐大的故事性框架。這是一個“老故事”,但并不指向任何一個具體的我們讀到過的故事,其中的“老”是說構(gòu)成故事的元素。在元素的層面,該故事似乎自動進行了黏合。根本言之,這是一個大眾“喜聞樂見”的故事,是在“喜聞樂見”的驅(qū)動下自行黏合的。由于朱慶和不排斥大眾文化,因此通過直覺他把握住了一個機會,甚至是唯一的機會。朱慶和講述的故事普通讀者毫無違和感,即便沒有明明白白地寫出全貌,大家也同樣一目了然。

        框架是舊有的,書本化或影視化的,但里面的情感和三觀卻完全是朱慶和式的。對富人的懷疑,對窮人和家人的執(zhí)著,甚至也包含了對女性的偏愛,以及對苦難和命運的順從。但作為一名杰出詩人,朱慶和并不會到此為止?!稇n傷不值半文錢》以“懷抱星空”結(jié)束,雖稍顯突兀,卻是必要的超越。如果僅僅沉溺于前文所述,盡管寫得簡潔、運筆高超,那也只是一個老套的故事,雖然可能是一個不無高級的老套故事。

        朱慶和寫了很多優(yōu)秀的詩,靈感大多來自他的生活和直接經(jīng)驗,為何這首借助于“老故事”框架的詩成了他的代表作?這事雖然神秘,但也并非不可以解釋。

        我覺得,一是因為《憂傷不值半文錢》短小,方便閱讀(對所有的人而言);二是上文所說的“喜聞樂見”(對一般讀者而言);三是該詩包含了朱慶和幾乎所有的情感訴求和旨趣(對專家而言),特別是詩名《憂傷不值半文錢》,可謂一目了然。

        “憂傷不值半文錢”是反對憂傷嗎?不,反對憂傷的詩人不會以“憂傷”為題。另外詩題中的用詞,“錢”,而且是“半文錢”,可見其少,亦可翻譯為“貧窮”?!安恢怠眲t是否定性用語。如果在朱慶和那里,憂傷就是憂傷,貧窮就是貧窮,那他就是一個二流詩人了。就像結(jié)尾處的“懷抱星空”是某種超越一樣,對一己固有的反詰、否定和調(diào)侃使得朱慶和免于陷入濫情主義的泥潭。無論在本詩中,還是在其他詩作中,朱慶和的“憂傷”都是恰到好處的,從不過分充滿克制,體現(xiàn)為一種詩歌的真實。

        最佳愛情詩

        ——解讀《我們看見愛情的那一年》

        我們看見愛情的那一年

        小 安

        那一年

        我們看見了愛情

        是在秋天

        樹葉剛開始落的時候

        所有的人都說等吧

        還看了看天色

        刮起了風(fēng)

        像是要下雨的樣子

        我們看看遠處

        更遠處也是空空蕩蕩

        我們心里說等吧

        幾乎要到冬天了

        風(fēng)越刮越大

        像是要下雪

        大家正準備回到屋里

        生起爐火

        接著便看見了愛情

        人們心里有一點兒驚奇

        但沒有人大喊大叫

        也沒有人哭泣

        孩子們安安靜靜

        不再爭吵

        愛情從遠處而來

        而且永遠留在我們中間

        愛情一般發(fā)生在兩個人之間,是一種關(guān)系性的存在。小安的《我們看見愛情的那一年》把愛情人格化了,抽象的愛情變成了具象。愛情不再是你我私有,而是另一方,是第三者。脫離了愛情原本的關(guān)系形式、對象化地描繪和審視愛情自有一種豁達。

        愛情是一個人,而對方并不是某個人,是“我們”,我們和愛情,兩相顧盼,豁達又增添了幾分。愛情不僅不是兩個人之間的事,它本身就是一個能走能動的對象,并且另一方還是一個“集體”。你、我、愛情三者的重新定位和梳理不禁獲得了極大的空間,愛情的狹隘、自私、自憐以及占有欲于是全然不見。愛情就像一個老朋友,或者神秘的圣誕老人,是我們所期盼的,每個人都心向往之,等待著他的到來。

        其情形描寫也像圣誕故事。雖然從秋天開始,但一直延續(xù)到了下雪。雪、爐火、孩子們,這些意象不無重要,暗示了一個類似平安夜的場景。我認為小安是無意識的,憑借直覺,把愛情的到來和圣誕節(jié)文化聯(lián)系在了一起。讀者閱讀時,會模模糊糊地感覺到熟悉、似曾相識。將愛情嫁接于一個更大的文化氛圍實在非常高明。

        此外,《我們看見愛情的那一年》確有強烈的童話色彩。擬人,這不用說,平安夜也不說了(一般來說平安夜是屬于孩子們的)。語句的簡單、透明也像一則童話。愛情本是成人之事,用一種幼稚的、講故事的方式說出令人耳目一新,清新、純潔的感受揮之不去。

        最厲害的還是結(jié)尾?!皭矍閺倪h處而來/而且永遠留在我們中間”,這是雙重甚至是三重的不可能。愛情不可能像一個人那樣到來,更不可能永遠存在,最不可能的是大家共享。經(jīng)歷過愛情的人都會知道這些。小安正話反說,就像在編織一個絕美的夢境。夢并非現(xiàn)實,因而令人悲傷。

        從向往愛情開始,將它抬升到不可思議的程度,只能是夢碎幻滅。但似乎——至少是在這首詩里,愛情又的確來到了我們中間,并且永不離開。這份永恒的感受其實并非愛情的屬性,而是這首杰作洋溢出的品性,是語言的魅力和詩歌形式造就的。

        如果我們沒有愛情,或者它已離我們而去,至少有這首詩,撫慰我們孤獨空虛的靈魂。

        責(zé)任編輯:梁智強

        猜你喜歡
        愛情
        《甜蜜蜜》:觸碰愛情的生存之歌
        不談愛情很幸福
        都市(2022年1期)2022-03-08 02:23:30
        『985相親局』,能否贏得完美愛情
        過了期的愛情,可以丟掉嗎?
        海峽姐妹(2019年9期)2019-10-08 07:49:14
        愛情兩個字好辛苦
        愛情讓我們直立行走
        一碗飯里的愛情
        文苑(2018年23期)2018-12-14 01:06:28
        蕩氣回腸的絕美愛情
        金橋(2018年9期)2018-09-25 02:53:32
        愛情殺手
        小說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9:00:03
        尋覓愛情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三|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成人网| 中文字幕天堂网|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狼| 日本一二三区免费在线| 99精品国产在热久久无码|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91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桃花| 国产夫妻精品自拍视频| 日韩日韩日韩日韩日韩| 伊人久久综合精品无码av专区| 色偷偷亚洲第一综合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av| 色www永久免费视频| 99精品国产在热久久国产乱| 日韩高清av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最新不卡|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特黄| 高清国产亚洲va精品| 日韩av在线手机免费观看| 午夜亚洲av日韩av无码大全| 中文字幕无线码中文字幕| 久久无码中文字幕东京热| 少妇爽到高潮免费视频| 人妻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97人妻视频妓女网| 日本97色视频日本熟妇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专区|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不卡| 欧美日韩不卡中文字幕在线|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不变影院|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 久久国产亚洲AV无码麻豆| 午夜视频手机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午夜羞羞影院免费观看| 极品粉嫩嫩模大尺度无码| 欧美精品v欧洲高清|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