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琰
[摘 要]在閱讀教學中追求“一課一得”,需要教師結合學情明確“得什么”和“如何得”,即具體落實“一課一得”的目標和路徑?!耙徽n一得”的內容要依據學段目標要求、語文要素和文本中的有效支點而定。在“一課一得”的教學實踐中,既要有教師指導的“學得”,又要有學生自主的“習得”。教師要把文本“獨特的這一個”與語文要素的訓練目標相結合,以凸顯文本的語文核心價值,從中落實“一課一得”的具體目標。
[關鍵詞]閱讀教學;一課一得;語文要素;目標;學情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28-0084-03
一般來說,閱讀教學講究得意、得言、得法,三者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即關于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習。而“一課一得”就是教師根據課文確立教學目標,并據此實施教學。學生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獲得對這一課特有的理解與運用語言文字的方法、能力。具體到一篇課文的教學,需要教師結合學情進一步明確“得什么”和“如何得”,也就是落實“一課一得”的目標和路徑。
一、“一課一得”的現實意義
“一課一得”在20世紀80年代末興起,指通過一堂課的學習,學生能夠有所收獲,掌握一種方法、明白一種道理、理解一個問題。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在教學中踐行“一課一得”,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具有積極影響。其一,落實“一課一得”能擺脫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桎梏,在目標明確的課堂上,學生無須關注其他知識,只對某一內容進行深入學習即可。這樣不僅便于學生掌握重點知識,還不會使學生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能切實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其二,在“一課一得”的課堂上,教師需要簡化教材內容,以文本重點為主,輔以其他鞏固練習。這樣不僅能降低教學的難度,還能幫助學生掌握文本情感、寫作技巧等相關內容,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其三,為更好地落實“一課一得”,教師不僅要把握教材中的重點知識,還要結合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合理設計,化繁為簡、化難為易。這對教師的教學能力要求較高,但在“一課一得”的牽引下,教師也能在不斷學習中獲得專業(yè)化的發(fā)展。
二、“一課一得”的內容依據
(一)依據學段目標要求而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語文新課標”)是開展語文教學和研究活動的依據。它針對各學段的特點,分別從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這四個方面提出具體的目標與要求,各有側重又相互聯系。要用“一課一得”改變語文閱讀教學內容繁雜的現狀,就必須深入研讀語文新課標,準確把握各學段的閱讀教學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既不缺位又不越位,使學生真正從這一學段、這一單元、這篇課文中得意、得言、得法。
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語文要素之一是“借助關鍵語句概括一段話的大意”,這是單元學習的重點。需要注意的是,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語文要素之一是“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教師在教學時需要把握二者之間的關系,明白教材這樣編排的目的。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直接找到一段話的中心句或總起句即可;而第四單元學習要求的提高體現在“概括”一詞上,具體來說,是在找到一段話的關鍵語句后,還要通過適當“截取”或“改寫”,才能有效滿足“概括一段話的大意”的要求。由此,如何“截取”和“改寫”就是在本單元教學中落實“一課一得”的目標。
(二)圍繞語文要素而得
統(tǒng)編語文教材是按照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元編排的。從三年級開始,教材在每個單元的導語頁都明確提出了這一單元的語文要素;在精讀課文的課后習題和略讀課文標題下方的學習提示處,也進一步明確了語文要素的具體學習要求;語文園地“交流平臺”欄目則通過梳理、提煉和總結來強化語文要素的學習。這樣的編排特點,決定了“一課一得”的落實應明確指向各單元的語文要素。
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落花生》是一篇經典課文。它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之一是“初步了解課文借助具體事物抒發(fā)感情的方法”,與傳統(tǒng)教學中重點引導學生學習做人的道理有很大區(qū)別。教師在教學時,需要做一次“轉身”,引導學生關注課文抒發(fā)感情的方法,即間接抒情中的托物言志。這體現的就是圍繞語文要素落實“一課一得”。
(三)抓住文本支點切入而得
“力學之父”阿基米德曾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對一篇文本而言,所謂的支點就是那些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鍵內容,如文本中看似矛盾的地方、學生讀不懂的內容、“文眼”以及因果關系之類的表達等。教學時,只要在文本中找到這樣的支點,并以此來完成“撬動”文本閱讀的任務,就可以真正落實“一課一得”。
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鳥的天堂》一課。課文寫作者兩次到“鳥的天堂”這個地方,遇到的情景卻大不相同,前一次以靜為主,后一次以動為主,但作者得出的結論都是:此處是“鳥的天堂”。如何理解作者這種表達思路呢?教師可以抓住課文中兩次出現的詞語“片刻”作為支點,讓學生深入思考作者為什么兩次到鳥的天堂都只是“片刻”地停留,由此就可以使學生發(fā)現文本表達上的奧妙。
三、“一課一得”的關鍵因素
(一)充分考慮學情,確定“學得”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有時會從自己解讀文本的體會出發(fā),誤以為自己容易理解的部分學生也容易理解,這就與學生的實際學情產生了出入和偏差。由于學力有限,教材中許多看似簡單的內容卻成了學生學習路上的“攔路虎”?;诖?,教師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情,認識到“一課一得”要以“學得”為核心,把學生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作為“一得”的抓手。教師要在學生不理解的地方精心設計,在教學過程中以解決學生的問題為目標,真正做到以學情為中心組織教學,確保在“一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在難點問題上真正“學得”。
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搭船的鳥》一課,第3自然段有三個表示猜測的問句,但是作者并未在這一段中給出答案。這些問句出現的用意是什么呢?對于這個問題,學生一下子難以想明白,需要教師在教學時加以引導。以“它站在那里做什么呢”為例,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來理解。翠鳥靜悄悄地站在船頭是為了清楚地觀察河里的小魚,其中“觀察”一詞是本單元語文要素中反復提及的關鍵詞。原來翠鳥捕魚也需要觀察,搭船的鳥居然掌握了觀察的方法。這樣引導學生探尋問句背后的意義,能讓他們明白,在課文中“觀察”這一關鍵能力,不僅是通過“我”觀察翠鳥來體現的,還是借助翠鳥為了捕魚而貼近水面觀察來體現的。
(二)聚焦語文要素,追求“習得”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是教師確定“一課一得”目標最形象的體現,可以達到“刪繁就簡三秋樹”的效果。一篇課文中可供學生學習的內容很多,單以小說文本來看,主題、情節(jié)、人物形象、環(huán)境描寫等都可以列入學生學習的內容。但既然教材把不同小說編排在不同單元中,那教師在具體教學時聚焦的內容就必須因文而異。
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窮人》,是一篇典型的小說。小說的各種要素在課文中都有體現,對應了單元語文要素之一“讀小說,關注情節(jié)、環(huán)境,感受人物形象”。漁夫和他的妻子桑娜雖然生活很艱辛,但心地善良,所以在發(fā)現鄰居西蒙死在暴風雨之夜并留下兩個遺孤后,他們還是決定收養(yǎng)這兩個孩子。小說意在突出主人公高尚的品質,也就是所謂的人物形象。但作者把它放在一個暴風雨的夜里來表現,寫得波瀾起伏,靠的不是情節(jié),而是人物大量的內心活動。心理描寫是小說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也是課后練習第二題細化單元語文要素的訓練要求。可見,教學這篇小說時,教師需要聚焦人物的心理描寫,引導學生從大量的心理描寫中習得人物內心活動和性格特點的表達方法。
四、“一課一得”的實施策略
(一)基于學情,確定“教”法
落實“一課一得”可以分為兩個層面,從學生層面看,是如何“得”;從教師層面看,是如何“教”。語文學科要學習的是語言文字的運用,而教材所提供的是一篇篇的課文,語言文字運用的內容、方法都包含在課文中,因此語文教學就是“用教材教”學生學。教師要用好教材中的范文,選取范文中體現語文要素的重點內容進行教學。一個單元由多篇課文組成,教學目標雖然都指向語文要素,但側重點并不完全相同,每篇課文中字詞句篇、聽說讀寫等教學內容也不一樣,教師要把文本“獨特的這一個”與語文要素相結合,以凸顯文本的核心價值,從中落實“一課一得”的具體目標?;诖耍處熜枰獜恼Z文教學的整體要求出發(fā),大膽舍棄細枝末節(jié),抓住文本中1~2個知識要點,引導學生深入、透徹地學習。
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狼牙山五壯士》一課,課后練習第三題與單元語文要素“了解文章是怎樣點面結合寫場面的”“嘗試運用點面結合的寫法記一次活動”相對應。教學時,在回顧課文內容后,教師先讓學生完成課后練習第一題的填空,然后提出問題:“本課與之前學過的課文不一樣的地方在于同時寫了五位壯士。請同學們想一想:課文在第2自然段中是怎樣突出描寫五壯士的形象的?”學生帶著這個問題默讀課文,教師提示學生注意:“課文寫了幾個人?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學生再次閱讀課文,并互相交流。在匯報環(huán)節(jié)后,教師引導學生明確:“第2自然段中一個一個地描寫五個人‘一次又一次地把敵人打下去的情形,每個人物都有一個典型的動作,表現出他們對敵人共同的憤慨,抗日英雄的群體形象得到了充分體現?!崩^而,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對比:“用這種方法表現人物,與我們之前學習的課文區(qū)別在哪兒呢?”學生都意識到,這樣的描寫是集體登場,每個人都露臉,而且各有不同。但教學并沒有停留在人物群體形象的刻畫上,教師要求學生再讀課文第4~6自然段中的場面描寫,并與第2自然段的描寫進行比較。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發(fā)現這些自然段中的場面描寫方法是:點面結合,詳略得當;突出主要人物的言行;以敵人的狼狽來反襯英雄的形象。隨后,教師讓學生進一步思考:“不同的場面描寫方法,在課文中可不可以互換呢?”當學生經歷閱讀思考的過程后,教師布置小練筆:“運用從課文中學到的方法,寫一寫同學們課間活動的場面,互相交流時重點說一說自己用的是哪一種表達方法。”這樣的課堂教學,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實現了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習得了場面描寫的一些方法。
(二)預留任務,調整“教”法
為保障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要在組織教學活動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設計當堂作業(yè),組織學生進行鞏固練習。在練習過程中,學生及時發(fā)現問題并提出疑問,教師則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補充與講授。這樣,既能減輕學生的課后作業(yè)負擔,又能幫助學生及時深化所學知識,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為后續(xù)學習奠定基礎。
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語文要素分別是“體會作者描寫的場景、細節(jié)中蘊含的感情”“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在完成《慈母情深》一課的教學任務后,為檢驗學生的“一得”成果,教師設計了以下隨堂練習。
1.寫出詞語的近義詞或反義詞
(1)近義詞
彎曲——()連續(xù)——()
高興——()龜裂——()
(2)反義詞
瘦小——()忙碌——()
疲憊——()吃驚——()
2.按照要求改寫句子
(1)改成反問句
我沒有權利用那錢再買任何別的東西。
(2)仿寫句子
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了……
(3)調換語序維持原意
《青年近衛(wèi)軍》是我一直想買的一本長篇小說。
3.與同學進行交流,在班級中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并總結:文中哪些部分能夠體現“慈母情深”?
4.文中寫“我”在拿到錢后“鼻子一酸”,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你是否有過與作者相同的經歷,請嘗試自擬題目寫一篇作文。
上述練習包含基礎字詞、語言表達以及寫作等內容,能幫助學生習得文章情感表達的技巧,達成語文要素的訓練目標。根據學生的練習情況,教師可以在班級內召開研討會,鼓勵學生分享自己未能掌握的內容,整合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并在后續(xù)教學中及時調整教學方法,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有所得,從而有效達成教育目標。
總而言之,在閱讀教學中落實“一課一得”,教師要明確目標、突出重點。如果每堂課都有重點地達成一個教學目標,日復一日地堅持下去,持續(xù)不斷地落實“一課一得”,學生的語文知識就能不斷增長,語文能力、語文水平也能不斷提高,最終實現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 參 考 文 獻 ]
[1] 謝華輝.語文閱讀“一課一得”教學方法的內涵與實踐探索[J].教師教育論壇,2015,28(2):51-52,55.
[2] 黃欣芳,傅登順.語文統(tǒng)編教材“一課一得”教學實踐路徑[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9(11):39-43.
(責編 蔡宇璇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