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湛
工作單位所在的吳橋是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較多的縣。民以食為天,在眾多項目中,關乎美食的內容總是令人心向往之。食物的背后,是自然的饋贈。一直以來,總想將這個有趣的點付諸幼兒教學中,讓孩子們在美食中感受自然。
基于這樣的想法,幾經醞釀,在課題立項后,首先選取了吳橋宮面、吳橋燒雞以及吳橋小磨香油這三個非遺項目,帶著幼兒展開了奇妙的自然之旅。
一、與時光相遇,做時辰的守護者
吳橋手工掛面制作技藝(吳橋宮面)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的宮面技藝歷史悠久,距今已有兩千多年。在古代是供給宮廷的“貢面”,是被皇家壟斷的食物,百姓并沒有享用的機會。之所以如此珍貴,在于其做法有很多講究。為了讓孩子們真切理解制作技藝背后的奧秘,我們決定采用先看后嘗再感悟的方式。
當教師將吳橋宮面和其他的面一起呈現在孩子們眼前,他們很快就看出宮面形態(tài)更細更直,色澤更自然,微微發(fā)黃,十分清透。更有意思的是,他們還發(fā)現,從面的一端看,面條的端頭有個“小孔”,整根掛面是空心的。幼兒們充滿了好奇,開始了自己的猜測:“淡黃色是用顏料染上去的”“空心是不是做的時候在面中間放了東西”……
再一討論,又發(fā)現這些說法似乎都行不通:顏色如果是染上去的,總會掉色的;面已經這么細了,還怎么放東西進去呢,又是怎么取出來的呢……到了這里,答案已然揭曉:看到的所有特點都是宮面本來的樣子,沒有刻意去做任何效果,一切都是自然形成的,原因竟如此簡單、真實。
食物還是要吃進肚子里的,當日的午餐讓幼兒真實地品嘗了宮面。用餐時他們驚喜地發(fā)現面雖細但不會坨,雖為空心但很筋道,吃進嘴里質地爽滑。這時孩子們的心中已經悄悄種下了一探究竟的種子,他們開始向背后的秘密一步步地靠近。
任何獨特的背后都是不平凡的付出,宮面的與眾不同不僅源于制面人的技藝,更是遵循自然的結果。通過觀看制作過程,孩子們知道了從發(fā)面到最后制成要經過好幾道工序:和面、開條、盤條、上軸、盤面、抻條、拉絲、晾曬……整個過程至少需要一到兩天的時間才能完成,每一個步驟都要工人們親自上手操作,自然是要比機器做出來的更有質感。這時,有的孩子又對一些事情產生了疑問:通過視頻看到工人們都是在深夜開始工作的,而做好的面又需要在白天掛到很高的架子上晾曬,為什么會有這些如此特殊的操作呢?
時辰是自然的使者,大自然在每一個時辰中藏著不同的禮物。通過形象生動的圖譜,引導幼兒了解不同的時辰對應著不同的天氣特點。他們逐漸知道了要對應這些特點去做相應的事情,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否則就錯過了時辰,只能從頭來過。發(fā)面需要在半夜一兩點鐘進行,是因為這個時辰的溫度適宜將面醒成相應的韌度,通過低溫發(fā)酵才能使面及時釋放水分,快速定型;抻好的面要按標準距離在車間專門的位置晾曬12個小時。之所以這么久,是因為整個過程都是純自然晾曬,要曬至徹底全干,完全靠自然的天氣條件;煮面時只需一兩分鐘速熟,是因為經過足夠純天然的發(fā)酵、晾曬,每一根面條都形成了氣孔,可迅速導熱……
孩子們還感知到了大自然的力量,通過對制作過程的了解,可以得出結論:宮面的制作非常挑天氣,凡是陰雨天、風雪冰雹或嚴寒酷暑之類的情況,都是無法制作的。因此一年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月可以制作,真可謂是靠天吃飯的“深夜美食”。
經過一系列的探尋,孩子們漸漸感受到唯有辛勤、踏實的勞動才能帶來良好的結果,沒有所謂的捷徑,做事情的用心程度決定了完成的質量。而努力的前提,更重要的是遵循自然規(guī)律去經歷生命、有效行動、享受其中。
二、敬畏生命,用科技為生靈保駕護航
吳橋燒雞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論在外觀還是口感上都有很好的品質,為當地最有名的美食之一。我們走進了一家吳橋燒雞的現代化養(yǎng)殖場,讓幼兒深刻感受動物與自然、人與動物、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養(yǎng)殖場周圍是一大片田地,順著林間小路,它正處在綠油油的盡頭。這里從進門的消毒到飼料的加工,從雞舍的結構到雞蛋、糞便的傳送和處理都是自動化的。每個設備都有獨立的工作機制,有特定的環(huán)節(jié)針對性,同時也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彼此連接在一起的。孩子們在不同的區(qū)域都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也可以在這些精確到小數點的溫控以及人工有效干預繁殖等技術中,體會到人類科技的先進性以及對動物、對自然最大的敬意。
孩子們對一間加工室的機器設備產生了強烈的好奇,是什么吸引了他們呢?原來這間廠房總是不斷地有小鳥飛來飛去。有的孩子想走近設備一探究竟,卻又怕打擾到小鳥。于是,先讓他們把看到的內容描述出來:設備是一個圓形的大鐵桶,下面是尖尖的,像個巨型的鐵“陀螺”。當它一開始轉動,小鳥就從“陀螺”里飛出來,設備一停,小鳥就又飛回到里面去。
孩子們聯想到自己平時和家人在一起,尤其聚在一張桌子上的時候,多數是在吃飯。原來大大的鐵桶就是小鳥的“飯桌”,它們成群飛來是為了飽餐一頓。這個設備就是給雞做食物的飼料加工機器,里面有糧食,當然就會吸引小鳥們來這里覓食啦!正是這樣一個特別又意外的發(fā)現,讓他們感受到了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更體察到了動物的智慧與生存能力。光顧這里的小鳥在大自然中盡情翱翔,在人類的勞動中享受著自在喜悅。
養(yǎng)殖場真正的主角住在兩個不同的雞舍:公雞舍和母雞舍。雖然戴著口罩,還是能夠聞到撲面而來的氣味。即使有心理準備,還是感到雞舍的雞鳴聲震耳欲聾。當部分幼兒近距離接觸雞籠,會有意觀察它們的樣子。他們開始興奮地自主交流起來,討論自己看到的、發(fā)現的。最后,教師和幼兒一起總結了公雞和母雞的不同之處:
1.毛色有很大的不同。“公雞是雪白的羽毛。”(養(yǎng)殖場中的公雞為英國進口品種)“母雞身上是黃色和褐色的,都跟公雞的不一樣!”
2.公雞的體型比母雞大很多。養(yǎng)殖場里的公雞分為體型大和體型小的兩種,其中體型小的公雞已經比母雞大很多,體型大的差距則更為懸殊?!按蟮氖枪u,小的是母雞!”“屋里面公雞少母雞多,因為公雞個兒大!”
3.雞冠的形狀不同。養(yǎng)殖場中的母雞有明顯的雞冠,比平時的家雞要大一些。但是較之于公雞來說還是區(qū)別甚大。公雞的雞冠相對更大,顏色更鮮艷醒目,弧度輪廓更清晰?!肮u的雞冠好像火焰?!薄澳鸽u脖子下面的肉(肉裙)也比公雞的小?!?/p>
4.叫聲的音色和音量的區(qū)別。公雞數量即使比母雞少了一半之多,公雞舍的分貝還是要遠高于母雞舍。“母雞的聲音小,公雞的聲音大。”“我不喜歡聽這么多公雞叫,太吵了!”
告別雞舍的時候,孩子們主動和動物們說再見。雖然只是短暫的接觸,但孩子們已經把它們當成了朋友。在這里的工作人員說:“每天早上一起來就會習慣性去雞舍轉轉,跟這些動物在一起覺得特別簡單,心情也會很輕松愉快?!表槕匀?,就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萍嫉陌l(fā)展是為了更好地服務自然、服務人類,讓人與自然更和諧地相處。養(yǎng)殖場的經歷,在孩子們心中留下了萬物生靈皆為自然奇跡的印記。
三、點滴沉淀都是自然的饋贈
中國人喜歡用植物來象征美好的品德,或者用植物寄托吉祥的寓意,如“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等。吳橋縣素有種植芝麻的傳統,同時也帶動了有關芝麻的產業(yè)——小磨香油。這個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美食,其制作工藝早已被這里的人們熟練掌握。植物雖然默默無語,卻用自然的語言體現出了宇宙萬物共通的真諦。我們讓幼兒細細觀察,從一株植物、一粒芝麻、一滴香油再到一把油渣,來窺探芝麻都有哪些無聲的語言。
香油和麻汁的味道令人著迷。有的孩子告訴我,一聞到這個味道就知道是好吃的東西。其實香油和麻汁的樣子已與植物原料本身的樣子大相徑庭,整個過程中芝麻的幾次變身引起孩子們很大的興趣,他們迫切想要好好認識一下這位既熟悉又陌生的朋友。
作為植物時的芝麻是非常漂亮的,葉子長而綠,芝麻花色彩淡雅像燈籠,搭配起來如同天然的藝術品。幼兒在觀察時,很快就被鮮明的色彩和獨特的造型所吸引。他們開心地告訴老師,自己看到了“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的樣子,大自然清清楚楚地說明了一切。
成品芝麻的色彩也很豐富,用于這項工藝的芝麻主要有兩種顏色:土黃色與紅色。幼兒通過觸摸感受兩種芝麻的手感,隨即觀察到操作人員將不同顏色的芝麻分別倒進不同的磨盤里,磨出了不同的東西:偏土黃色的芝麻用于磨芝麻醬,而深紅色的芝麻則用于磨香油。通過詢問操作員叔叔得知,兩種顏色的芝麻其實是同一個品種。至于為什么會有顏色上的區(qū)別,在于炒芝麻的方式、火候大小的不同。麻醬比較粘稠,加工相對簡單,用的是土黃色的芝麻磨制而成;而香油需要更為精細的工藝,步驟也比麻醬復雜一些,最終是形成流動性較強的液體,因此用的是火候大一些的、炒成紅色的芝麻。孩子們好奇地感受著植物的獨特性和豐富性,原來只要變化一下加工方式,就能夠生產出我們熟悉而又喜愛的不同食物。
孩子們還通過觀察磨制的過程,了解到了香油的味道如此醇香的原因。成千上萬粒芝麻經過幾個小時不間斷的榨,流出的是被敲打磨煉過的油汁。在磨盤出油口,看到磨成的香油緩緩向外流出的時候,他們興奮地喊著:“香油從這兒流出來了!”這一點一滴的成果使幼兒產生莫大的成就感,就像人生經過千錘百煉,才能練就如同涓涓細流一般,寵辱不驚、低開高走的狀態(tài)。
有的孩子對磨盤很感興趣,為磨盤畫上了自己喜歡的圖案;有的畫出了自己與小伙伴們一起做香油的場景;還有的將芝麻的幾種形態(tài)涂鴉出來(植物→芝麻?!阌停?。表達的過程中,有的孩子又別出心裁,想到其他的植物可不可以也這樣制作,會是什么樣的呢?能否自制一套簡易的微型石磨裝置,還原模擬整個制作過程?自然有著永遠探索不盡的寶藏,童心之于自然的認識和創(chuàng)造也一直在路上。
都說荷花一身是寶,其實芝麻一身也都是寶。芝麻花有入藥的作用,就連榨油沉淀出來的渣子也有不可小覷的用處。當香油盛出后,孩子們非常好奇底部這些厚厚的沉淀物會如何處理。只見操作員用大舀子一勺一勺地將其盛到一個大桶里,這時桶里的物質形態(tài)看起來像泥巴,顏色類似于巧克力。經過進一步了解,幼兒知道了這些沉淀物是不可以食用的。雖然它也是芝麻的一部分,但是經過高強度的壓榨,其內部的很多結構已經分解產生了變化。這些“泥”需要倒在地上,經過陽光的照射、風干后收集起來,可用作肥料。因為內含豐富的氮磷鉀,對植物生長非常有利。曬干的沉淀物會變硬變碎,成為香油渣子。孩子們抓了一把油渣在手上,用手指捏碎聞了聞,已不復之前的任何味道,顏色和形態(tài)都與土壤非常相似。將其化作肥料施在地里,可謂生于土地又歸于土地,如此純粹。
自然的魅力在于充滿了未知,同幼兒乘上非遺美食之舟,在奇妙的自然之旅中將這些未知變?yōu)橐阎钛a空白的同時再去發(fā)現更多的未知。幼兒期,是人一生中對大多事物好奇而充滿熱情的時期。借助本土非遺美食文化與幼兒天然的精神聯結,既有扎根土地的牢固根基,又能揮動探索的翅膀遨游于世間,擁抱自然,恣意盎然。
【本文系河北省滄州市教育科學研究“十四五”規(guī)劃2022年度一般課題“運用空白藝術進行園本語言課程開發(fā)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211149)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河北吳橋縣職業(yè)技術教育中心)
責任編輯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