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丹,張默,2,馬素文,盧潔,2*
MRI 具有成像參數(shù)多、分辨率高和人體無害等優(yōu)點,現(xiàn)階段被廣泛應用于腫瘤、腦血管疾病等和運動醫(yī)學相關的診斷與篩查[1]。在臨床工作中,受限于血管搏動等問題,MRI 最終生成的圖像不可避免地產生偽影,影響后續(xù)的圖像處理和疾病診斷。因此提高圖像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 SNR),縮小偽影面積,減少偽影干擾,提升圖像質量對疾病和診斷過程至關重要[2]。
釓噴酸葡胺(Gd-diethylenetriamine pentametric acid, Gd-DTPA)是一種順磁性對比劑,廣泛應用于顱腦MRI,以輔助完成腦膜瘤、神經(jīng)鞘瘤、神經(jīng)膠質瘤等疾病的診斷[3]。然而,Gd-DTPA 注射存在發(fā)生藥物不良反應的風險,如在0.1~0.2 mmol/kg注射量下,其發(fā)生率可能超過1%[4-5]。其中最常見的藥物不良反應是過敏,嚴重時可造成休克和死亡[6]。除患者自身的機體狀態(tài)和免疫功能外,給藥方法、給藥劑量也與過敏反應密切相關[7]。因此,在保證圖像質量的基礎上,降低Gd-DTPA注射量可有效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保障患者安全[8]。然而,藥物劑量與診斷準確性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如何有效平衡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風險與圖像質量和診斷需求之間的矛盾是放射科研究的重點問題。
深度學習重建(deep learning reconstruction,DL-Recon)技術是基于大數(shù)據(jù)和卷積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MRI 重建技術,可有效提高圖像SNR,減少偽影[9]。DL-Recon 技術是由監(jiān)督學習方法訓練的深度卷積網(wǎng)絡組成,訓練圖像數(shù)據(jù)庫涵蓋廣泛的圖像數(shù)據(jù),使神經(jīng)網(wǎng)絡模型在所有解剖結構上具有適用性。訓練數(shù)據(jù)集包含超過10 000張圖像,經(jīng)過圖像增強(旋轉和翻轉,等)后產生400萬張圖像及其增強相應的增強圖像,以增加模型的魯棒性。因此,模型的訓練數(shù)據(jù)并不依賴于用戶實際掃描的圖片。使用ADAM優(yōu)化器對模型進行優(yōu)化,使預測圖像和真實圖像之間的損失達到最小。此外,DL-Recon是基于殘差編碼器對圖像進行降噪,可使圖像更加自然,可觀性更強[9]。由于其對圖像處理的優(yōu)勢,目前已經(jīng)應用在臨床冠狀動脈造影、膝蓋、骨盆和大腦成像中。但目前關于闡述基于DL-Recon 下降低Gd-DTPA 注射量對圖像質量的影響及減少臨床不良反應發(fā)生風險可行性的研究較少。
本研究旨在通過比較基于DL-Recon 在顱腦MRI增強掃描中應用不同Gd-DTPA 劑量對圖像質量的影響,探究DL-Recon 技術在保證圖像質量的前提下降低Gd-DTPA 注射量的可行性。本研究的結果可為臨床顱腦MRI提供新的圖像處理方法,并在臨床過程中減少對比劑的使用,從而減少由于高劑量對比劑的使用造成的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本研究遵守《赫爾辛基宣言》,與患者進行充分溝通,經(jīng)患者本人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后開展,所有內容均經(jīng)本院倫理部批準,批準文號:臨研審[2022]045 號。前瞻性選擇2022 年8 月1 日至2022 年9 月30 日于本院放射科進行顱腦MRI 增強檢查的65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無MRI掃描禁忌證,如幽閉恐懼癥、體內嵌入鐵磁性金屬等[10];(2)需進行Gd-DTPA 靜脈注射輔助成像;(3)無顱內手術或頭顱外傷史;(4)無重度腎臟功能障礙。排除標準:掃描過程出現(xiàn)躁動或圖像運動偽影。最終共納入60例患者,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齡為36~77(56.8±9.4)歲,體 質 量 為47.9~90.3(68.2±17.1)kg。采用隨機對照法,按照是否降低Gd-DTPA注射量平均分為正常藥量組和降低藥量組。
Gd-DTPA 購于Schering AG 公司(德國),按照體質量比,正常藥量組注射量為0.20 mL/kg;降低藥量組劑量為0.15 mL/kg。給藥方式為靜脈注射,注射前詢問患者有無過敏史以及慢性病史,同時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消除患者緊張情緒[11]。注射后觀察患者狀態(tài),如是否出現(xiàn)皮膚紅疹、頭暈、呼吸急促等。異常狀況及時匯報醫(yī)師,協(xié)同處理[12]。
本研究所有圖像均使用本院3.0 T 超導MRI 儀(SIGNA Premier 3.0 T, GE Healthcare, Milwaukee,USA)掃描獲得,并利用48 通道頭顱專用線圈(GE Healthcare, USA)。Gd-DTPA靜脈注射5 min后進行常規(guī)T1矢狀位及軸位圖像掃描,掃描完成后立即掃描帶有DL-Recon 技術的T1 矢狀位及軸位圖像,掃描完成后自動生成DL-Recon T1矢狀位及軸位像,序列參數(shù)設置見表1。本研究的目的為對比減少對比劑使用量的情況下,使用DL-Recon處理的圖像是否可以達到或優(yōu)于注射正常藥量時使用傳統(tǒng)處理方法獲得的圖像質量,因此僅使用2D快速自旋回波(fast spin echo,FSE)T1WI對該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進行說明。
主觀評價:由兩名具有10 年一線顱腦MRI 診斷經(jīng)驗的副主任醫(yī)師對圖像質量進行評價。圖像均作匿名化處理,且兩名醫(yī)師評價彼此獨立互不影響。評價方法為LIKERT 五分制法[13](1 分:極差;2 分:差;3分:一般;4分:好;5分:優(yōu)秀),評價指標包括圖像整體質量、均勻度、偽影及增強效果。
客觀評價:完成主觀評價后,由上述兩名醫(yī)師對圖像進行標記,圈定感興趣區(qū)(region of interest,ROI)。在本研究中ROI的選取主要考慮:(1)包括圖像邊緣和居中部位;(2)滿足特定區(qū)域與周邊組織圖像質量的對比。因此,研究中ROI 選定區(qū)域為圖像背景、額上回(superior frontal gyrus, SFG)、蛛網(wǎng)膜下腔(subarachnoid space, SAS)和紅核(red nucleus,RN)[14]。在獲取掃描圖像后分別計算圖像背景、SFG及RN 區(qū)域的SNR 和上述區(qū)域與周邊組織的對比噪聲比(contrast-to-noise ratio, CNR),計算公式為式(1)~(4)。
其中,SI 指信號強度,SDnoise用相應層面圖像背景噪聲信號強度的標準差表示[15-16]。
使用SPSS 21.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單變量K-S檢驗用于正態(tài)性檢驗。滿足正態(tài)分布的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的形式表示,組間差異采用方差分析進行檢驗;不滿足正態(tài)分布的數(shù)據(jù)以四分位數(shù)的形式表示,組間差異采用秩和Mann-WhitneyU檢驗分析。兩名醫(yī)師的主觀評分一致性使用Kappa 檢驗[17]。P<0.05時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研究最終共納入60 例顱腦MRI 增強掃描患者,正常藥量組及降低藥量組各30 例[18]。進一步根據(jù)患者Gd-DTPA 是否減量及圖像是否進行DL-Recon分為四組(圖1):常規(guī)重建T1WI 下Gd-DTPA 正常劑量注射(常規(guī)圖像+正常藥量);常規(guī)重建T1WI 下Gd-DTPA 減量注射(常規(guī)圖像+降低藥量);DL-Recon T1WI 下Gd-DTPA 正常劑量注射(DL 圖像+正常藥量);DL-Recon T1WI 下Gd-DTPA 減量注射(DL 圖像+降低藥量),分別對四組圖像進行主觀評價及客觀評價。正常藥量及降低藥量兩組患者間年齡、性別、體質量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圖1 感興趣區(qū)(ROI)的選定(1A)和患者分組流程(1B)。ROI-1、ROI-2和ROI-3分別為圈定的ROI;DL圖像為深度學習模型重建的圖像。Fig.1 The region of interest (ROI, 1A) and patient grouping process (1B) in current study.ROI-1, ROI-2 and ROI-3 are the circled regions of interest, respectively; DL image is the images processed by the deep learning model.
表2 患者基本臨床信息Tab.2 Basic clinical information of patients
相較于常規(guī)圖像+正常藥量組,使用DL-Recon重建的圖像中兩個ROI 區(qū)的SNR 和CNR 較常規(guī)圖像上升,圖像質量提高(P<0.05)。使用DL-Recon重建的圖像中,正常藥量組和降低藥量組間SNR 及CNR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圖2)。
圖2 正常藥量組與降低藥量組主觀評價和客觀評價結果差異。DL圖像為深度學習模型重建的圖像;SNR:信噪比;SFG:額上回;SAS:蛛網(wǎng)膜下腔;CNR:對比噪聲比。Fig.2 The results of objective analysis and subjective analysis in four-group images.DL image is the images processed by the deep learning model.SNR:signal-to-noise ratio; SFG: superior frontal gyrus; SAS: subarachnoid space; CNR: contrast-to-noise ratio.
表3 圖像客觀評價結果Tab.3 Results of objective image evaluation
兩名觀察者對圖像的均勻度(Kappa=0.799,P<0.001)、偽影(Kappa=0.580,P<0.001)、整體質量(Kappa=0.847,P<0.001)及增強效果(Kappa=0.784,P<0.001)的主觀評價一致性較強。在四組圖像的主觀評價得分中,圖像均勻度得分四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4。偽影和圖像整體質量得分各組間差異顯著:DL圖像+正常藥量組及DL圖像+降低藥量組顯著高于常規(guī)圖像+正常藥量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常規(guī)圖像+降低藥量組相較于常規(guī)圖像+正常藥量組,其增強效果差(P<0.05);DL圖像+降低藥量組相較于常規(guī)圖像+正常藥量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圖3~4。
圖3 男,65 歲,無病灶患者顱腦MRI 增強掃描圖像,采用0.20 mL/kg 劑量的釓噴酸葡胺進行T1 增強掃描;3A、3B 分別是常規(guī)重建獲得的軸位及矢狀位圖像;3C、3D分別是經(jīng)深度學習重建技術生成的軸位及矢狀位圖像。Fig.3 The brain image of enhanced T1 MRI from a 65-year-old patient without lesions, in which the injection dose of Gd-DTPA is 0.20 mL/kg.3A and 3B are the axial and sagittal images obtained using conventional reconstruction, respectively; 3C and 3D show the axial and sagittal images generated by deep learning reconstruction technology, respectively.
圖4 女,40歲,有病灶腦膜瘤患者顱腦MRI增強掃描圖像,采用0.15 mL/kg劑量的釓噴酸葡胺進行T1增強掃描。4A、4B分別是常規(guī)重建方法獲得的軸位及矢狀圖像;4C、4D分別是經(jīng)深度學習重建技術生成的軸位及矢狀圖像。顱腦右側頂部可見一腦膜瘤。Fig.4 The brain image of enhanced T1 MRI from a 40-year-old patient with focal meningiomas, in which the injection dose of Gd-DTPA is 0.15 mL/kg.4A and 4B are the axial and sagittal images obtained using conventional reconstruction, respectively; 4C and 4D show the axial and sagittal images generated by deep learning reconstruction technology, respectively.
本研究通過比較基于DL-Recon在顱腦MRI增強掃描中應用不同Gd-DTPA 劑量成像的質量,表明使用DL-Recon算法的圖像質量顯著高于常規(guī)重建算法,且在DL-Recon成像模式下對比劑的減量對圖像質量無明顯影響。這一結果顯示出DL-Recon成像模式在保障圖像質量的基礎上,有降低Gd-DTPA注射量的潛在能力。這一結果可為臨床顱腦MRI提供新的圖像處理方法,并在臨床過程中減少對比劑的使用量,從而減少由于高劑量對比劑的使用造成的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DL-Recon技術可顯著提高顱腦MRI圖像質量,且降低Gd-DTPA 注射量對DL-Recon 的圖像質量未有顯著性影響[19]。因此DL-Recon 技術具備保證臨床診斷需要的前提下降低Gd-DTPA注射量的潛能。
3.1.1 DL-Recon T1WI與傳統(tǒng)T1WI相比的優(yōu)勢
DL-Recon T1WI與傳統(tǒng)T1WI相比具有噪聲低、圖像質量及SNR 值高的優(yōu)點,能夠滿足顱腦診斷需求。雖然客觀評價指標顯示DL-Recon T1WI 與常規(guī)T1WI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DL-Recon T1WI主觀評分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T1WI,圖像細膩程度更高。其原因可能是常規(guī)T1WI利用濾波反投影得到的圖像信息作為重建圖像的初始輸入,使用矩陣代數(shù)將每個像素的測量值轉換為新估計值,再將該像素值與噪聲模型預測的理想值進行比較,在連續(xù)的迭代步驟中重復該過程,直到最終的估計像素值和理想像素值收斂為止[20]。而DL-Recon T1WI通過利用原始k空間數(shù)據(jù)輸出高質量圖像,采用深度卷積神經(jīng)網(wǎng)絡重建具有更高SNR、更大邊緣銳利度和減少偽影的圖像,并不斷對圖像進行優(yōu)化,重建出與標準圖像具有較小差異的圖像[21]。這一點也可以在其他研究的結果中體現(xiàn),如DL-Recon技術可以提升神經(jīng)黑色素成像的SNR 和病灶組織的CNR,提升幅度可達到2~3 倍[22-23],高于本研究結果1~1.5 倍。此外,在癲癇診斷過程中結果也顯示DL-Recon技術可以顯著提高海馬體成像分辨率,尤其是冠狀位[24]。這與本研究結果的趨勢一致。
3.1.2 DL-Recon 技術可用于臨床顱腦MRI 過程中降低對比劑用量
本研究中Gd-DTPA 是目前較常用的細胞外間隙MRI 順磁性對比劑,在病變同等強化程度下,其三期動態(tài)增強掃描反映了病變的血供特點及強化方式。與貧血供病灶相比,Gd-DTPA 通常對富血供病灶有更好的顯影效果,常應用于顱腦和脊髓MRI,以進行腫瘤、炎癥和血管病變的診斷與鑒別診斷[25]。盡管臨床前常規(guī)的安全藥理學、重復劑量毒性試驗、基因毒性、潛在致癌性和生殖毒性試驗資料顯示對人體無特別危害,但Gd-DTPA臨床不良反應仍無法完全避免[26-27]。本研究在常規(guī)圖像和DL-Recon 技術正常注射藥量、DL-Recon 技術下減量注射藥物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在DL-Recon技術下減量注射藥物對圖像均勻、偽影和圖像整體質量得分各組間差異性顯著,但兩組間圖像的增強效果無明顯差異。使用DL-Recon技術對顱腦MRI的圖像進行處理,可在保證圖像質量的同時將對比劑的用量從0.20 mL/kg降低至0.15 mL/kg。DL-Recon技術這種新的應用方式,可能對減輕由于高劑量對比劑的使用導致的不良藥物反應的發(fā)生有明顯作用[28]。此外,由于使用通過DL-Recon 技術對圖像質量的提升,外科醫(yī)生能夠在術前精確評估病灶的位置和數(shù)目,為選取正確、有效的治療方案提供重要參考,從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對于術后復查或規(guī)律治療后復查的患者,由于需要密切觀察病灶的數(shù)量及大小變化,故DL-Recon技術對將來隨訪也有重要的意義[29-30]。
本研究初步證實了應用DL-Recon技術在不影響圖像質量的前提下,有降低Gd-DTPA注射量的應用潛力。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1)本研究為一項單中心研究且納入的樣本量相對有限;(2)使用的DL-Recon 算法較為單一;(3)本研究僅評估基于DL-Recon 算法中降低Gd-DTPA 注射量圖像的增強效果,未調查提出的算法對顱內疾病患者的診斷效能。因此,在未來研究過程中我們將收集更多病例數(shù)據(jù),增加樣品數(shù)量;結合深度學習圖像重建前沿算法建立顱腦增強掃描圖像處理技術;此外我們將進一步關注實際病例顱腦圖像的采集和處理,以開展在降低Gd-DTPA 注射量后采用本研究算法重建的圖像中診斷顱內疾病的實際效果。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比較基于DL-Recon 技術在顱腦MRI 增強掃描中應用不同Gd-DTPA 劑量對圖像質量的影響,發(fā)現(xiàn)基于DL-Recon 的圖像在同時降低藥量時與正常注射量常規(guī)圖像間的增強效果相當,說明DL-Recon 算法具備在保證圖像質量的前提下降低Gd-DTPA注射量的應用能力。
作者利益沖突聲明:全體作者均聲明無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盧潔負責對研究內容進行設計,并對稿件進行結構和內容設計,提供溝通及協(xié)調幫助;梁丹參與選題和設計,負責試驗資料的查找和收集,為資料分析與解釋的主要執(zhí)行人,完成稿件撰寫和修改;張默和馬素文參與樣本的收集與質控,并對樣品信息進行記錄,對資料的分析與解釋,并對稿件重要內容進行了修改。盧潔獲得了匯智人才工程-支持計劃-領軍人才項目資助。全體作者都同意發(fā)表最后的修改稿,同意對本研究的所有方面負責,確保本研究的準確性和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