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淑惠
(華南師范大學 城市文化學院,廣東 佛山 528226)
孝,是人倫之本,道德之源,孝文化是指對父母和長輩表達敬意、關愛和孝順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自古以來,尊敬父母和長輩、孝順家長的觀念就在我國社會中根深蒂固地傳承,貫穿了整個歷史時期,成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幾千年來影響深遠。
犯罪作為社會矛盾的產物,從古至今困擾人類社會發(fā)展,有關控制和預防犯罪的理論和對策向來為歷代統治者所重視。在治理犯罪的問題上,我國古代堅持預防為主,懲治為輔,并且注重以思想控制的方式預防犯罪。這一點,在作為傳統文化組成部分的孝文化里能充分體現?;诖?本文以傳統孝文化和古代社會犯罪預防的相關性作為切入點,對孝文化的價值進行探討。
所謂養(yǎng)親,就是在物質生活上供養(yǎng)照顧好父母。這是儒家孝道的最低層次的內容。早在奴隸社會,供養(yǎng)父母就被認為是孝道的重要內容。《尚書·酒誥》中曾記載:“妹土嗣股肱純,其藝黍稷,奔走侍厥考厥長。肇牽牛羊遠服賈,用孝養(yǎng)厥父母?!边@里,“孝”體現為對年老父母物質的供養(yǎng)和經濟上的支持。孟子列舉不孝的五種情況,即“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離婁下》) 以上五種不孝的情況,其中三種均為“不顧父母之養(yǎng)”,從中可以看出“養(yǎng)親”的基礎地位。如果連父母生活都不問,讓他們生存無法保證,就談不上其他的孝行了。
儒家除了在物質生活上提倡養(yǎng)親,而且在精神生活上提倡“敬親”(尊親)。所謂敬親,即要求子女從內心保持對父母的真誠的尊敬之情,讓父母在精神上得于慰藉,感受愉快,傳統孝觀念中,敬親是比養(yǎng)親更高層次的孝?!墩撜Z·為政》一記載: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孟子也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yǎng)?!?《孟子·萬章篇上》)
傳統孝觀念講孝順父母,“孝”和 “順”總被同時提及,緊密相聯??梢?“順”被看作“孝”的一個重要內容?!抖Y記·祭統》記載:“孝者,畜也;順于道,不逆于倫,是之謂畜?!边@里,畜即順之意?!绊槨眲t強調服從和順從長輩的意愿,凡事以父母的標準為標準,體現出對長輩的尊重和信任。正如曾子所言:“孝子無私樂,父母所憂憂之,父母所樂樂之”(《大戴禮·曾子大孝》)?!抖Y記·祭義》也規(guī)定:“父母愛之,喜而勿忘;父母惡之,懼而無怨。”
繁育后代,生兒育女是自古以來孝道的重要內容?!缎⒔洝なブ握隆氛f:“父母生之,續(xù)莫大焉”,把子孫延續(xù)看作是非常大的一件事。孟子提出來的“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信條在中國家喻戶曉,影響深遠,認為孝道中最重要的是娶妻生子,傳宗接代。傳宗接代的意義一方面是延續(xù)生命,另一方面是上一代逝去以后能得到下一代祭祀,即通常說的不會“斷了香火”?!吨杏埂氛f:“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笆滤馈睆娬{子女在父母去世后,依然要以敬心來對待他們的神靈,定期祭祀或者舉辦紀念儀式,表達對父母的思念和尊敬。
《孝經·開宗明義章》中說:“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至也。”在古代中國傳統文化中,身體被視為父母賦予的寶貴禮物和養(yǎng)育之本,而毀傷身體就等于浪費父母的恩賜,等于不尊重父母的辛勤養(yǎng)育和對子女的期望,是一種不盡孝道的行為,因此要求子女時刻謹慎地保護自已的身體發(fā)膚,愛惜自已的生命。除此之外,還要完善個人修養(yǎng),在道德品行上不能有污損,保全好的名聲,即不做讓父母失望、傷心或無顏的事情,或出現有辱門楣的行為。因此,《禮記·祭義》說:“不虧其體,不辱其親,可謂全矣?!痹诖嘶A上,更進一步的是“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經·開宗明義章》)。寒窗苦讀,求取功名,實現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光宗耀祖,延續(xù)父母、家庭及家族的生命,這是孝道的最高程度和境界。
文化是一個社會的共同價值觀、信仰、習俗、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模式的總和。文化對犯罪的影響力是復雜而多樣的,它可以在不同層面和方面發(fā)揮作用。我國歷代統治者倡導“孝治天下”除了政治、經濟方面的目的外,孝文化所帶來的預防犯罪的作用也是重要原因。
在古代社會,通常情況下一個人如果嚴格地遵循孝道思想的要求,一定是遵紀守法,其行為必定不會越軌。
首先,由于孝的內容包括敬親,即讓父母心情愉快,如果一個人觸犯國家刑律,違法亂紀,招來官司,讓父母擔驚受怕 ,提心吊膽那肯定不能叫敬親。事實上如果要實現敬親的基本內容即讓父母省心,不為自己擔憂,就必須循規(guī)蹈矩。畢竟犯罪除了損害個人的名聲外,對家庭和家族的名譽也是一種傷害。犯罪導致父母顏面無光,家族為之蒙羞,這是“揚顯父母”的孝子所不齒的。除了普通犯罪外,封建社會的法律相當一部分和孝的內容有關,歷代統治階級力圖將儒家孝道倫理思想滲透到刑律之中,針對“不孝”行為制訂了繁密嚴厲苛刻的法律條文,且列為十惡大罪之一,處罰較一般罪行要更加殘酷。奉行孝道的人自然不可能觸犯這類罪名。
其次,我國封建社會刑律中充斥大量肉刑的規(guī)定,犯罪人常常要遭受這些毀人肢體的殘酷刑罰,因此作奸犯科的行為不僅直接傷害了別人,也間接傷害到了自己,導致父母的悲傷和心痛。孝子愛惜己身的話,就不該以身試法。并且,一些逞斗狠的犯罪行為本身也有戕身伐命的風險。從保全“身體發(fā)膚”的角度看,有孝心的人要避免臨危涉險,自然要盡量消解與他人的沖突,如此在客觀上惡性人身犯罪會大大減少。
最后,“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要求一個人必須建立家庭,傳宗接代。現代犯罪學的研究表明,個體的婚姻狀態(tài)和犯罪行為有一定的關系,單身者的犯罪率相對較高,而有婚姻的人則相對較低。在一些習慣性犯罪方面,此傾向更為明顯。[1]現實中我們也會發(fā)現那些鋌而走險為非作歹的亡命之徒往往都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人。有婚姻者通常有伴侶和家庭責任,這種責任感和社會支持可以降低犯罪的傾向;有婚姻者更可能受到社會和家庭的監(jiān)督和控制,這種社會控制能夠有效地限制不良行為。此外婚姻被視為社會的一種認同形式,有婚姻的人可能更容易與社會保持良好的互動,利于個體人格中的不良因素良性化或者至少能夠處于中性狀態(tài),減少了犯罪行為的可能性。單身者由于沒有情感牽掛和家庭責任約束,客觀上缺少一種重要的外部制約力量。因此要求行孝道必須結婚生子,客觀上對個體行為多了一種約束,起到一定的犯罪預防作用。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是社會結構穩(wěn)定的基石。在自然經濟條件下,家庭作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而存在,家庭和睦安寧,人人互尊互愛,整個社會秩序自然就穩(wěn)定了。儒家的孝文化對傳統家庭穩(wěn)定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影響了家庭成員的價值觀、道德觀念和行為方式,有助于維護家庭的和諧和穩(wěn)定。人們在生活中提出父嚴、母慈、夫和、妻順、兄友 弟恭、子孝等道德范疇,其中以孝為最核心的道德。孝是處理家庭內部關系的道德規(guī)范和家庭成員必須遵循的基本行為準則,孝文化鼓勵人們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在傳統家庭中,孩子們會通過學習孝道,培養(yǎng)出對父母和家庭的敬愛之情,培養(yǎng)善良、有愛心和責任心的品質,形成了相互支持和信任的緊密的家庭關系。增強家庭的凝聚力,減少了來自家庭內部的沖突帶來的犯罪誘因。
儒家文化有講究由近及遠,由己及人的外推特點。孝文化的外推指的是將孝文化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擴展到除家庭之外的其他社會關系和環(huán)境中。通常,孝文化強調尊重年長者,強調關愛、忍讓、團結和關心他人,這些價值觀不僅僅適用于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也可以擴散和延伸到社會的其他層面,從而起到調節(jié)人際關系的作用,建立更加和諧、包容和團結的社會,從而減少因戾氣產生的個人極端暴力犯罪。
在封建社會,“謀反”、“謀叛”、“謀大逆”等侵犯皇權一類的犯罪被認為是最嚴重的犯罪。封建統治者對這類犯罪除了采取極端殘酷的刑罰措施進行預防外,另一方面的手法就是大力提倡孝道控制人們的思想,將這種犯罪扼殺于萌芽中。用現代犯罪預防的眼光看,倡導孝文化對此類犯罪有思想預防的作用。孔子認為“其為人也孝梯,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論語 學而》)人只要做到了孝梯,就不會犯上作亂,不會擾亂社會秩序。在古代中國,家庭被認為是國家的縮影,家庭和國家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對一家之長的父親盡孝,擴大到國家就是對一國之尊的皇帝盡忠?!熬又掠H孝,故忠可移于君?!?《孝經·廣揚名章》)。忠誠于君主和國家被視作尊重服從父母教誨的延續(xù),孝親和忠君的道德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相通和延伸,君主則通過強調孝親和忠君之間的聯系,為自己的統治增添合法性,人人行孝悌之道,服從和維護皇權,君主的統治的意識形態(tài)基礎更加牢固,謀反一類的犯罪動機自然很難產生。
長期受孝道文化熏染教育的古代中國人,服從家長和長輩的意識已經內化為人格的一部分。具備這種服從型人格特質的人們,進入社會面對權威時更加傾向于服從,對于異端思想通常持排斥態(tài)度,對越軌行為異常謹慎。一個真正有孝道思想的人,絕對不可能成為篡位奪權的亂臣賊子,反過來說,一個內懷謀反叛亂之心的人不僅是法律上的違禁者,而且首先在道德上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得不到主流道德的任何支持,且要承受被社會譴責和排斥的巨大壓力。孝文化實際起到預防封建社會政治犯罪的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作用。
在傳統鄉(xiāng)土社會里,人們聚族而居。由生活瑣事、田宅債務等引發(fā)的糾紛時有發(fā)生,這些民間糾紛如果處理不當,很可能引發(fā)刑事案件。在司法資源有限的情形下,諸多糾紛是通過宗族內的調解機制得到解決。在宗族、村落這個熟人社會里,族長是家族中的執(zhí)法者和仲裁者,有著極高的權威。族內部的糾紛往往由其一言而決,其權力為法律所認可。[2]只有家族內部無法處理糾紛時,才交由國家司法機構解決,這樣可以減輕司法官員工作量,極大節(jié)約司法成本,同時防止了民事糾紛因為得不到化解而演變?yōu)樾淌路缸铩?/p>
實踐證明,這種利用宗族制度來解決某些范圍內的糾紛是非常有效的,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國家調控機制的不足。而其之所以能有效運作,前提就是孝道文化的存在。孝文化中所要求的家庭秩序是以家長為中心,所有家庭成員必須服從和維護家長的權威,這種秩序外推到家族就是承認族長的權力。族長在宗族內部擁有較高的地位和公信力、影響力。孝文化不僅樹立族長及里老鄉(xiāng)長的權威,強化卑從尊、幼從長的等級觀念,同時賦予家族長輩訓誡子弟、里老鄉(xiāng)長教化鄉(xiāng)民之權。時至今日,因民間糾紛引發(fā)的大案、要案在農村的刑事案件中占有較大的比重,為減少此類犯罪發(fā)生,不少地方也出現了一些官方和民間的相結合的調解機制。但民間調解機制實際發(fā)揮的作用很有限,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孝文化的缺失,那些被選撥出來有經驗有閱歷的調解員不再擁有古代“德高望重”的族長鄉(xiāng)老那樣有影響力。
人類社會自國家產生之后,隨著法律機構的發(fā)展,體現私力救濟的復仇行為就被作為犯罪而禁止。但在中國封建社會專制權力高度集中的環(huán)境下,復仇的現象卻屢禁不絕,成為古代司法實踐的奇特風景。究其原因,孝道觀念在此間起很大的作用。在中國封建時代,生殺大權都由君主掌握,個人擅殺行為要受到法律制裁,歷代法律對此也有明確規(guī)定,唐宋以后的法律(除元代外)都禁止復仇。但儒家的孝道觀念中,為父母復仇是子女道義上應盡的義務?!案钢?弗與共戴天”(《禮記·曲禮》),如果父母為他人所殺,子女卻不能為其復仇而茍且偷生,則不孝之名難以擺脫。深受儒家的經典教義熏陶的司法官員在審理此類案件時,面臨兩難境地。自詡“以孝治天下”的最高司法者皇帝在這種情況下只能對復仇者持寬松態(tài)度,只要不是危害其根本統治利益的犯罪往往都給予減免處罰。司法者對復仇行為的寬容態(tài)度客觀上助長了復仇之風,復仇案件在各個朝代時有發(fā)生,有的人為了給父母報仇而傾家蕩產,有的復仇導致冤冤相報引發(fā)更大矛盾,這類行為一定程度上危害了別人的安全和社會的穩(wěn)定,同時也影響著普通民眾的犯罪觀。民國時期發(fā)生的施劍翹刺殺孫傳芳一案即是一典型例證,可見影響至深。
受孝文化影響,傳統觀念認為父母在子女面前有絕對權威,子女必須無條件服從父母,置于父母完全支配之下。這實際是在相當程度上漠視和抹殺子女的正當權益。父輩與子輩之間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在法律上體現為禁止卑幼控告尊長,這一規(guī)定往往使家庭中卑幼者的權利得不到保障,實際上縱容了尊長侵犯卑幼權利的犯罪行為的發(fā)生(盡管從當時法律的角度上看,此種行為不被認為是犯罪,但從犯罪學的角度看是犯罪)。無論祖輩行為多么暴戾乖張越軌反常,子女只能忍受而不能報官。這種觀念至今流毒猶存。比如“棍棒底下出孝子’”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思想使得某些父母任意侵犯子女人身權利,社會輿論對于家庭內父母對子女的的暴力行為反應并不是很強烈。
傳統孝文化嚴重壓抑了人們的權利意識和平等觀念,它所包含的一些內容已明顯有悖于現代社會的人權理念,其所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也已不復存在。但孝道思想在調節(jié)家庭關系,普及道德教育方面仍然具有一定價值。在老齡化趨勢加速的今天,出現道德滑坡,家庭不穩(wěn)定,代際關系不和諧,養(yǎng)老危機,青少年犯罪率攀升等等問題,與孝文化的式微不無關系。如果我們以理性的眼光去重新審視傳統孝道文化,取其精華,去其消極因素,依然可以為今天的犯罪預防找到一些可借鑒的思路。
青少年犯罪問題一直是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論及青少年犯罪預防的問題時,加強家庭教育已成為各界共識。家庭作為以婚姻關系和血緣關系聯系成員的社會群體,其對個體的影響和控制力是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美國當代著名的社會學家、犯罪學家特拉維斯·赫希提出了“社會控制理論”,該理論用依附、承諾、參與和信念四大要素來解釋少年犯罪的原因。其中依附是個人對他人或群體的情感聯系。赫希認為對父母的情感依附最為重要,只要孩子依然深愛父母一方或雙方,只要孩子對父母的情感依附度高,就不容易犯罪。[3]父母子女之情是一種天然情感?,F實中,不少誤入歧途身陷囹圄的青少年在法庭上痛哭流涕時,經常懺悔地表示“對不起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可見,他們內心深處仍然保留這種天然情感。筆者認為,在家庭教育中,重視孝的教育是不可忽視的方面。孝德是人類相生相養(yǎng)的自然情感,是人性的一種本能體現。每個人與自己父母之間都存在著天然的血緣親情,自出生伊始,均不能免于父母之懷,血緣關系和父母的養(yǎng)育使孩子對父母產生真誠、自然、強烈的親情。孩子對父母的這種感情不僅是人的本性,也是良知、良能的表現?!案缸又?天性也?!?《孝經·圣治章》)每個子女無法抹殺與父母間的這種天然的關系。因此,孝德教育有著良好的自然基礎。如果能對傳統孝文化合理內涵進行適當發(fā)掘和利用,在青少年中開展新時代的孝道德的文化建設,使他們認識到“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弟子規(guī)·入則孝》),從而懂得愛惜生命、珍惜名譽是對家庭和父母的責任和義務,這樣就有利于改正自身自私狹隘、逞強好勝、肆意妄為的不良心態(tài)和行為習慣,對于遏止犯罪有很大的作用,因為喚起青少年內心深處情感與良知,促使其常念父母之恩、常思父母之盼,自勵自醒,往往有法律這種外界約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的加劇,老年人口比例在不斷地增加。雖然老年犯罪被視為“弱的犯罪”,向來不作為重點防治的犯罪類型,但由于老齡人口基數的增大,即便犯罪率不變,老齡犯罪人數也會明顯上升,因此減少老年化進程中犯罪的發(fā)生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社會問題。從現實的情況看,老年人犯罪的一個很顯著的特點是獨居的環(huán)境產生的孤獨感及失落感而誘發(fā)犯罪動機。[4]隨著科技發(fā)展新媒體交流方式出現,都市化帶來人際間的疏離,老年人遠離社會的趨勢愈加明顯。部分老人由于無法適應社會關系網消逝而精神變得空虛,外界的刺激和誘惑極易激發(fā)犯罪。筆者認為,解決這個問題,除了加強法制建設外,弘揚養(yǎng)老敬老的孝道德傳統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完善的環(huán)境下,重拾中華孝道,尊重和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吸取孝為核心的傳統道德的合理因素,形成“尊老恤老”的社會氛圍,構筑好老年人物質贍養(yǎng)和精神贍養(yǎng)的平臺,不失為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zhàn)、預防老年人犯罪的重要途徑 。
傳統社會對犯罪預防有獨特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理應為現代社會所借鑒。作為極具中華民族特色的孝文化便是其中內容之一。了解孝文化的內涵和特點,正確認識孝文化中抑制犯罪的因素,適當加以改造,發(fā)揮其在現代社會中預防犯罪、穩(wěn)定秩序方面的積極作用,將對實現國家治理的現代化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