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海,吳冒璇,劉毛毛
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報告顯示,僅在2020 年一年就有41 萬名10~24 歲的年輕人新感染艾滋病毒,其中15 萬名是10~19 歲的青少年[1]。青少年正處于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趨向成熟的階段,性知識的缺乏和無保護性行為導致了大學生艾滋病感染率的上升,這也是近年來大學生逐漸成為我國艾滋病宣傳重點人群的原因[2-3]。職業(yè)院校學生又因其生源結構比較復雜、知識水平參差不齊、自制力更為薄弱等原因,更應給予重點關注。本研究通過調查南通市開發(fā)區(qū)職業(yè)院校新生的艾滋病知曉情況,旨在為區(qū)域內艾滋病防治提供依據(jù)。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選取南通市開發(fā)區(qū)三所職業(yè)院校(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南通工貿技師學院和南通衛(wèi)生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2022年全體入學新生共3 897 名作為調查對象。
1.2.1 調查內容
本研究自行設計問卷,問卷內容包括人口學特征(性別、年齡、民族、學校等)和艾滋病防治知識,涉及對艾滋病嚴重性的認知、對傳染源、傳播途徑等防控知識的知曉情況及對高危行為的認知情況。答對6 題及以上視為“知曉”。知曉率(%)=(知曉人數(shù)/調查人數(shù))×100%。
本研究由經(jīng)過統(tǒng)一培訓的調查員講解調查目的及注意事項后,由學生匿名、獨自完成問卷填寫,并當場收回問卷。本次共發(fā)放問卷3 906 份,收回有效問卷3 897 份,問卷有效率為99.77%。
本研究采用 Epi Data 軟件錄入資料,運用SPSS 22.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組間知曉率比較采用χ2檢驗,并采用Bonferroni 法進行兩兩比較。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次調查共抽取三所職業(yè)院校的新生3 897人,其中,男生有1 505 人(38.62%),女生有2 392 人(61.38%),男女性別比為1:1.59;年齡為12~22 歲,平均年齡為(16.20±1.41)歲,其中12~15 歲的有1 524 人(39.11%)、16~22 歲的有2 373 人(60.89%);生源地在江蘇省內的有2 880 人(73.90%),省外的有1 017 人(26.10%)。
結果顯示,新生艾滋病相關知識的總體知曉率為80.73%。不同學校、性別、年齡的新生對艾滋病防治知識知曉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采用Bonferroni 檢驗進行兩兩比較,結果顯示三所學校新生艾滋病防治知識的知曉率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新生的知曉率最高(91.49%)。見表1。
表1 不同人口學特征的調查對象艾滋病知曉情況
調查顯示,新生對“發(fā)生高危行為后(共用針具吸毒/不安全性行為等),應主動尋求艾滋病檢測與咨詢嗎?”的知曉率最高(93.17%);其次為“通過外表可以判斷一個人是否感染了艾滋病嗎?”(87.61%);知曉率最低的為“目前我國青年學生中艾滋病流行呈快速增長趨勢,主要傳播方式為男性同性性行為,其次為異性性行為,是嗎?”(70.57%)。
進一步對知曉率的性別差異進行分析,結果顯示不同性別學生對青年學生艾滋病的主要傳播方式、傳播途徑、預防和減少傳播風險的途徑及感染者相關權利的認知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本次調查顯示,職業(yè)院校新生對艾滋病的基本知識有一定了解,但主要側重于常識類,對傳播途徑、傳播方式及預防手段等深層次的專業(yè)知識仍然欠缺。新生總體知曉率(80.73%)與《江蘇省遏制與防治艾滋病“十四五”行動計劃》中的要求(青年學生知曉率高于95%)仍存在較大差距[4],主要原因可能是本次調查僅在各職業(yè)院校2022 年9 月入學新生中開展。初高中階段學校、家長及學生的主要關注點都在學習,忽視性教育和艾滋病防治知識的教育,學生較少接受艾滋病健康教育。這提示防艾教育需要社會、教育部門、家庭的共同努力,關口前移至初高中階段,加強對艾滋病當前流行的傳播方式、傳播途徑等深層次專業(yè)知識以及避免不正規(guī)小診所就醫(yī)、正確使用安全套等降低危險行為的教育[5]。
青少年時期是身體、社交和智力發(fā)展的關鍵時期,而學校是減少青少年高危行為、改善成長軌跡的重要場所。學??梢猿浞掷眯纫延械墓残l(wèi)生干預設備以及內部教職員工如輔導員、校醫(yī)及保健老師,通過健康課程和健康講座直接為學生提供健康教育的機會和場所。以往的研究發(fā)現(xiàn)同伴教育是青少年獲取艾滋病健康知識的重要來源[6]。同伴教育利用青少年趨眾傾向及同伴壓力的積極因素,選出具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青少年進行培訓,使其具備一定的艾滋病預防知識,從而通過他們向周圍的青少年傳播知識,以達到教育的目的[7]。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利用培訓講座、學生社團、社會組織等開展多形式、深層次、科學系統(tǒng)的青少年艾滋病健康教育,探索學校、家庭和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三方共建共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