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定功 盧 鋒
教育部發(fā)布的《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明確規(guī)定,要“依據(jù)學科特點,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選取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相關內容,作為學科教學素材,有機整合融入學科教育,注重趣味性、互動性、體驗性、生成性,提升教育實效性”[1]?!吨改稀芬圆粺兄锌萧?,為做好青少年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學科滲透提供了明確要求和根本遵循。為此,要進一步明確青少年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學科滲透的價值取向、核心內容、實施過程和評價標準,推動青少年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扎實有效、持久不懈地健康進行。
《指南》列出的各學段各學科植入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的建議內容應不折不扣落實,同時需要認識到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進”課程教材并非生搬硬套的疊加,更不是與“雙減”背道而馳的單純量的“多增”,而是將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內容與現(xiàn)有學科進行有機耦合,渾然一體,育人“潤物無聲”,提高整個課程、教材、教法的生命教育“品質”。
第一,做好中小學課程教材的二次整合。在經(jīng)耦合的課程教材之中,生命安全與健康知識被師生以生命發(fā)展的視角去審視和再創(chuàng)造,學科知識的授受和學生生命安全與健康能力的培養(yǎng)均以學生生命的潤澤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學生積極主動地將新接觸的生命安全與健康知識納入已有知識的“坐標系”中予以重新建構和創(chuàng)造,形成屬于個我的生命安全與健康知識和能力,并積累豐富的生命體驗。在這樣的課程教材體系之中,學生是一個個完整的、具有個性的活生生的人,師生、生生共處于一個安全的、健康的、基于生命關聯(lián)的生命共同體之中。
第二,調適中小學的學科教學目標。無論是原有的學科教學,還是糅合進來的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均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培養(yǎng)目標。在使用這樣的教材、實施這樣的課程過程中,師生均以整全生命投入到課程活動之中。認識發(fā)展固然仍是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務,而學生的情感體驗、意志品質、合作能力、行為習慣及交往意識與能力等多方面的發(fā)展任務亦有其獨立的地位和價值,關乎其終生健康。這些既相互關聯(lián)又相對獨立的內容及價值的統(tǒng)合,構成學生生命的整全發(fā)展。學科執(zhí)教的教師應準確把握課程的內在邏輯,了解不同學生之于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預設目標的不同回饋,愿意并善于對預設目標做出調整,從而對學生在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方面做到因材施教。
第三,推進中小學課程文化的重構。耦合進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的學科課程,應關注影響師生生命狀態(tài)的各種關聯(lián)因素,理解課堂教學中師生生命活動的豐富性,開發(fā)課堂教學的生命潛力。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師生圍繞教學內容共同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教學的生命場域,在學習中共同成長、共同發(fā)展。那種充分體現(xiàn)師生生命個性與風采的課堂文化應予倡導和弘揚,師生的心靈感悟和價值欲求應得到彼此的認可和尊重。
青少年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應該富有趣味性而非單薄乏味令人懨懨欲睡,應該富有互動性而非喃喃自語與人隔閡無涉,應該富有體驗性而非照本宣科“傳達文件”式,應該富有生成性而非墨守成規(guī)一成不變。對于學科執(zhí)教教師,“陣而后戰(zhàn),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需要足夠的教育經(jīng)驗和教育智慧作為支撐。提高趣味性,加強互動性,凸顯體驗性,注重生成性,應成為青少年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學科滲透的主要原則和重要保障。
第一,提高青少年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學科滲透的趣味性。應根據(jù)學段和學科的不同特點,萃取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中有趣的內容、有趣的方式、有趣的方法融入相關學科教學,讓學生感受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本身的趣味性,以及這種潤物無聲的嵌入式學習過程的趣味性,以此消除學生的消極心理狀態(tài),激發(fā)學生的積極學習狀態(tài)。吸引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參與到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活動中來,體驗過程,掌握知識,感受學習魅力,提升教學效果。理想的狀態(tài)是,同學們在“文趣”中俯讀仰思,徜徉漫步;在“情趣”中激發(fā)來自內心的渴盼欲求;在“思趣”中產(chǎn)生求學問道的持久動力,朝向“志趣”感知、思辨、遷移,臻趨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漸次提升的學習目標。如此,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內容和環(huán)節(jié)就有可能成為相關學科教學中最被學生期待、最受學生歡迎的環(huán)節(jié),進而在學生心目中成為一門“愉快的藝術”,甚而對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的學習“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矣”。
第二,加強青少年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學科滲透的互動性。相關學科教學中的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環(huán)節(jié),不能停留在“教師講,學生聽”這種傳統(tǒng)的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上,而應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習個體與教學中介互動,人與環(huán)境交互影響的狀態(tài)。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課堂教學之中,更應真正實現(xiàn)師生主體的交相互動,知識得以順利傳輸,情感得以順暢交流,教學產(chǎn)生巧妙共振。應正確定位互動角色,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愿望,實現(xiàn)師生的教學相長。應加強引導發(fā)現(xiàn)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等互動方式,促使學生獨立學習和思考,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學會學習、創(chuàng)造和合作。應科學管理互動課堂,通過精選互動材料、優(yōu)化結果點評、巧設小結反思等環(huán)節(jié),保障互動的實效。應做好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和學科教學的過渡,“風行水上,天衣無縫”,利用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的“小序曲”來激活整個學科教學的大課堂。
第三,凸顯青少年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學科滲透的體驗性。相較于日常的學科教學,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更應重視體驗性。教師應巧妙“鏈接”學生的需要、興趣、習慣等,創(chuàng)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選擇、認識、反思、移情,使學生對事件或情境形成認知、情感、意志方面的切身感受。繼而學生通過分析、反思、體會與感悟,查找自我發(fā)展和不足,明曉進一步發(fā)展的方向和目標。在既定的班級授課制的情況下,教師應制定合適的教學體驗內容,設計合適的教學體驗方式,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并促進學生同儕之間的積極互動。關鍵的是,應始終將學生的親身經(jīng)歷與個體感受放在課程設計和實施的重要位置,始終遵循以學生個性發(fā)展為旨歸的教學理念。
第四,注重青少年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學科滲透的生成性。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應為課堂教學的生成性預留空間。真實的教學情景較之預設,其內涵一定更加豐富,其邊界一定更加寬廣,其持續(xù)一定更加深遠。糅合進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的學科教學,其技術含量更高了,它要求教師具備更高的專業(yè)素質和更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并據(jù)此對課程作出整體規(guī)劃、階段安排和環(huán)節(jié)設置。生成性教學是靈活、變動的,但大致指向對預設課程的全面展開,對生成點的深入拓展,對課程內容的巧妙取舍。只有經(jīng)過充分設計,執(zhí)教起來才有可能駕輕就熟、游刃有余,而借口教學的生成性,未經(jīng)專業(yè)訓練和充分準備,拎著課本和參考書隨便登上講臺,信馬由韁隨性由之的教學,往往連最起碼的教學任務也完不成,這樣的課堂與課堂的生成性風馬牛不相及。預設的教學設計本身就應充分考慮課堂的生成、開放和真實,應為師生的對話和互動預留空間。在這樣的課堂里,整個教學才可能既有章有法、嚴謹科學,又靈動不羈、真實自然,體現(xiàn)出課堂本應具有的動人魅力。
第一,青少年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學科滲透應全程浸潤生命教育核心理念。生命教育對應的教學評價,其價值取向和評價理念在重視學生知識和能力的發(fā)展同時更加傾向于以人文精神為導向,更加重視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評價,主張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評”。這種評價應為諸如生命、安全、健康等教育內容的陸續(xù)進入提供空間、渠道和動力。由于國家課程相對穩(wěn)定,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的內容無法也不必時時由國家層面正式編入,需要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生本課程的制訂者因地制宜地嵌入課程教材。要之,利用評價杠桿,促使教育承擔起引導學生對完整、健全人格的追求以及人文精神的自我培育的重任。
第二,青少年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學科滲透應全程體現(xiàn)生命教育的評價辦法。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進中小學課程教材不能以增加學生的課業(yè)負擔為代價,恰恰相反,它應成為推動教育變革的契機和動力。要改變由“專家”制定的評價指標體系“一刀切”的評價機制,而代之以適合生命教育的評價機制。課程的步驟過程、內在結構、教學范式的適宜與否等評價辦法,應通過持續(xù)的課堂實踐、觀察、評析、反思,來不斷加以豐富、清晰并最終形成。尤其是,在沒有基本邏輯和方法論差別的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之間如何相機抉擇和有效組合,如何吸引教育共同體的更多角色——教育管理機構、教育科研機構以及教師、學生個人、家長、同學,擔任教育評價主體,真正將生命教育理念顯化為可實施的標準,應不斷予以研究和改進。學校層面應對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的課程標準進行細化,制定出學年、學期、模塊或單元教學目標,形成目標具體的學科課程體系。學校層面的考試目標明確,考有所依,教師的課堂評價自然、方向清晰,評有所據(jù)。同時,對于教師而言,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的課堂評價的設計與實施不僅是教學技能的問題,也是知識結構的問題。應加強中小學教師對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的相當系統(tǒng)把握,并逐步熟悉相關課程、教學評價的相關知識,促使教師的日常課堂教學行為有明晰的學習目標,有科學的評價標準,有適時的反饋與指導,克服一味“加一味”“一鍋燴”的做法。
第三,青少年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學科滲透應全程落實生命教育的目標任務。顧明遠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2]。青少年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學科滲透,從形式上看似乎是為中小學各學科增加一部分內容,其實質卻是對中小學課程教材教法的一次全面的“生命教育革命”,是促使“應試”教育向著生命教育的轉軌,是實現(xiàn)教育教學改革的再次躍升的重大舉措。加強青少年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學科滲透,需要對現(xiàn)用的中小學課程、教材、教法,其理論基礎、呈現(xiàn)樣態(tài)、實踐策略尤其是教學評價需要進一步厘清,相應的課程、教學、評估的改革需要向更深層次推進,關乎生命安全與教育的更多關鍵詞有可能陸續(xù)進入問題域、“工作域”。
青少年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學科滲透既關乎具體學科,也關乎教育全局,需要得到更多關注和支持。青少年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學科滲透工作剛剛“破題”,學科滲透如何布局安排才更加系統(tǒng)、科學,選取內容如何更具針對性、適宜性、實用性,教育評價如何“集成”而不“打架”,都需審慎地著墨落子,久久為功。如此,才能做到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真正實現(xiàn)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才能真正幫助廣大中小學生有效增強“生命至上、健康第一”意識,提高其心理社會能力,養(yǎng)成健康行為,才能真正為學生健康成長、終身發(fā)展和全民健康素養(yǎng)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