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瑩,王 兵
(遼寧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遼寧 大連 116000)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為適應我國迅速發(fā)展經濟的社會目標,教育一直在經濟的牽動下被動發(fā)展,大力發(fā)展科學教育、培養(yǎng)能為經濟建設服務的“實用型”人才成為了教育的重心兩代人形同虛設的藝術教育課程足以證明素質教育所做出的“犧牲”。這里我們不是去否定之前的教育,而是去反思這種教育的“犧牲”所導致的系列后果,即許多人審美能力的喪失、人性的缺失、精神的匱乏和“實用主義”泛濫等社會性的問題。
但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事態(tài)發(fā)生了轉變,黨和國家不斷取得歷史性成就、發(fā)生歷史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到新時代,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同樣也推動了教育的改革發(fā)展,尤其是對于素質教育愈加重視。無論是中小學的新課標(《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 年版)》)還是高校的《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綱要》,無一不彰顯著我國對于美育的重視,“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不再只是停留在書面上的口號,國家教育部對于藝術教育之于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而在此基礎上,相較于還具有升學壓力的帶有“應試教育”色彩的中小學而言,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無疑是在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得到一定的發(fā)展但又不能充分關注到每個社會個體的審美人格的現階段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最佳時期,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發(fā)展的中堅力量,不僅要具備一定的專業(yè)素養(yǎng),更應該具備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審美素養(yǎng)。高校的公共藝術課程面向全體學生開設,是對其進行情操教育、提高其人文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青年學生正處在人生觀和世界觀成熟期,他們需要正確的審美引導去豐富自身情感和精神世界,以抵御各種落后、錯誤、腐朽的思潮的影響和干擾,為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奠基。
在這樣藝術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各高校先后將公共藝術課納入到自身的教育體系當中不斷改革完善。但由于學生個體差異、當地政策以及學校資源差異等因素,各高校所開設的藝術教育課程也就存在著質量和數量上的差異。以遼寧師范大學為例,作為遼寧省省屬重點大學,學校結合國家指示要求及自身辦學特點,面向全校學生開設了包括二十余種不同專業(yè)性質特點在內的公共藝術選修課程,并針對其他各高校及以往自身教學經驗問題總結,不斷改革完善課堂,為不同興趣愛好、不同專業(yè)的學生提供盡可能廣闊的選擇空間,旨在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加強對其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努力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
但縱觀我國近代藝術教育發(fā)展史,自王國維第一次以教育學角度論述美育起,其間“情感陶冶觀”、“政治工具觀”、“美育虛無觀”等美育觀在國內迭起,到70、80 年代形成“德育美育觀”,90 年代才興起素質教育熱潮,直到進入千禧年美育才被提到了與德、智、體并重的地位。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公共藝術教育發(fā)展時間尚短,因此至今依然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去不斷鉆研探討,繼續(xù)改革,使之與時代相適應。
2006 年教育部發(fā)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中將公共藝術教育這一政策理念賦予合法地位,以法律的形式規(guī)定下來。2019 年教育部下發(fā)了《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將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納入必修學分,正式為全面改進和加強新時代高校美育工作、切實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提供了沃土。在2022年二十大召開后,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化高等學校美育教育教學改革,加強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建設,教育部印發(fā)了《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綱要》,明確將公共藝術課程納入各專業(yè)本科人才培養(yǎng)方案,學生修滿公共藝術課程兩個學分方能畢業(yè),并且規(guī)定了公共藝術課程包括美學和藝術史論類、藝術鑒賞和評論類、藝術體驗和實踐類三種課程,課程設置要體現完整性,連貫性,系統(tǒng)性要求,高等學校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完善公共藝術課程推進機制,加強課程整體設計,規(guī)范教育教學活動。也就是將公共藝術類課程單獨作為一項考察指標,解決了以往藝術類與其他門類公選課混在一起開放時,學生對藝術類公選課的“情有獨鐘”和由于課程資源有限常會出現的有學生選不上課遺憾調劑到其他課之間的矛盾,也充分體現了國家對公共藝術教育的重視,國家政策的支持是公共藝術教育向前發(fā)展的前提和支撐。
以筆者所在的音樂學院教學經驗為例,經筆者調查,學生為輕松“混學分”而來上課的問題依然比較普遍的存在。除去單純?yōu)榱恕皩W分”而來課上玩手機或干脆逃課的學生和少部分真正喜愛音樂愿意認真跟著老師的節(jié)奏上好每堂課的學生外,大多數學生都是來上“自習”的,他們不甚關心老師介紹的是什么內容,會有選擇性地、聽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時抬起頭來,聽完這段后再繼續(xù)低下頭去做自己的事情。這些學生來自不同的專業(yè),有著不同的受教育背景,興趣愛好也各有不同,甚至連上課的目的都不盡相同,想要兼顧協調好這些差異個體是一個非常棘手的難題。
對此我們也作出了一些嘗試,摒棄傳統(tǒng)課程當中以一個老師講完整個學期課程的方式,改由出身不同專業(yè)方向的老師將自身特點融入到音樂教學中去形成個性化教學,即將歌劇、民族樂器、西洋樂器、聲樂、音樂美學、戲曲等與音樂史學文化相結合的以音樂鑒賞為主的藝術導論課程。同時以學期為一個整體的系列課程,不僅更好地貫徹了課程設置要體現完整性、連貫性和系統(tǒng)性的教育部要求,還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不同專業(yè)學生對于音樂知識層面不同的需求。并從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角度出發(fā),對學生更加個性化的要求給予充分的支持與尊重,例如對河北梆子、遼南鼓吹等地方性代表音樂的興趣愛好,學校非常鼓勵、引導學生對優(yōu)秀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給學生提供自行組織社團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個性化的合理需求也能得到發(fā)展,力爭做到不落一人,也為地方民族音樂的傳承與保護貢獻出了一份年輕的力量。與標準明確、對錯立判的科學不同,藝術是美的追求者,“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也理應如此。
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不知道下節(jié)課授課教師是誰、出自什么專業(yè)、也不知道下節(jié)課主要授課內容,就自然會產生期待心理,也會更加有參與課堂的積極的意愿,這種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學生對于授課教師的興趣可能會大于授課內容,就容易出現學生挑選能夠吸引自己興趣的老師的課聽,其他課繼續(xù)我行我素的問題。雖然這個問題還有待討論,但所有這一切的政策和改革無疑是對授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專業(yè)知識過硬,還要結合生活實際與學生特點,讓課堂更加生動形象、引人入勝,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以藝術為載體成為學生的價值引領,以學生的長遠發(fā)展為目標,引導學生樹立“終身藝術”的觀念。
雖然公共藝術教育的發(fā)展實際勢態(tài)在向著好的方向前進,但在實施的過程中,人們對于公共藝術教育與專業(yè)藝術教育之間的關系還存在著一些分歧?,F存兩種比較明顯的誤區(qū):
一是將公共藝術教育與專業(yè)藝術教育概念混淆,將其作為一種類似于專業(yè)藝術教育的以音樂技能培養(yǎng)為主的教育。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作為提高大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和塑造其健全人格的途徑,與專門培養(yǎng)技術職業(yè)人才的專業(yè)藝術教育有本質的區(qū)別,公共藝術教育具有很強的去功利性,所以在實施過程中也應該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不能與學生服從技巧培養(yǎng)為主的專業(yè)藝術教育簡單地混為一談。
二是粗糙地將公共藝術教育理解成一種淺嘗輒止的基礎藝術教育,或者干脆將其理解為專業(yè)藝術教育的淺層次教育。公共藝術教育除了對學生審美和藝術能力的提高之外,更多還應該傳播藝術的文化內涵,因此我們應該將公共藝術教育更多地與哲學相結合,以提高大學生自身修養(yǎng)和綜合素質。
公共藝術教育與專業(yè)藝術教育雖然都是藝術教育,但無論是從內涵,實施方式還是價值取向來看,兩者都是有差別的。概括來說,公共藝術教育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藝術素養(yǎng)為目的,而專業(yè)藝術教育則主要以提高受教育者的藝術技能技巧為目的。這兩種代表性誤區(qū)的本質是由于很多人對公共藝術教育和專業(yè)藝術教育之間的聯系和區(qū)別理解的不到位,而導致了在實際的教育活動中教育者都是在按照專業(yè)藝術教育的思維模式進行實踐,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我國公共藝術教育的發(fā)展走了彎路。想要規(guī)避這樣的誤區(qū),找到真正適合我國國情的公共藝術教育實踐方式,就要求我們辯證地看待公共藝術教育和專業(yè)藝術教育二者之間的關系,通過借鑒和比較專業(yè)藝術教育的成功之處去尋求公共藝術教育的改革之路,而不是將他們對立分開。人之所以要靠接觸藝術去完善自身的素養(yǎng),就是因為藝術素養(yǎng)是整體性的、綜合性的,不僅僅是藝術技能的提高,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心理方面的因素更是貫穿著人的整個生命。并且從長遠來看,學校的公共藝術課程只是一方面,是環(huán)境在不斷影響著人的各方面發(fā)展,社會、家庭等方方面面的藝術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應著手建設全社會范圍內的藝術意識,營造藝術氛圍,幫助人們樹立終身藝術的觀念。
高校教育的最終,還是培養(yǎng)社會人才,是將自然人向社會人轉變的過程,因此,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更不能脫離社會,“人民大學為人民”,要提高學生認知、交往、創(chuàng)造等全方位的素質,“以人為本”,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社會培養(yǎng)新時代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對于處在新時代、新環(huán)境中的我們來說,基本的物質生存條件得到滿足后,人精神世界的建設就顯得愈發(fā)重要起來。藝術幫助我們塑造更加完整的自己,讓我們得以去尋覓更高的精神方面的訴求,去探尋思想的邊界。維特根斯坦認為語言的邊界就是思想的邊界,但語言畢竟是有限的且容易產生一些歧義,人們一直在尋求語言背后的東西。而音樂作為人類通用語言則可以彌補語言所不能觸及的領域,作為語言的補充去拓寬思想的邊界,更加利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國家對于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重視也恰恰印證了藝術教育對于人發(fā)展的重要性。如今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發(fā)展還存在許多問題,例如:一堂課如何兼顧線上與線下的教學?如何真正地跳出專業(yè),跳出學科去搞好課程建設?老師給的真的是學生需要的嗎?非藝術專業(yè)大學生基本藝術素養(yǎng)的標準是什么?如何真正確立有效的公共藝術課程評價體系?如何結合時代、立足國情的去搞好公共藝術教育?如何讓學生在藝術中“終身受益”?等等,其實在愈發(fā)多元化的網絡時代,公共藝術課程建設不是一種固定的模式,而更多的是一種理念的傳播,充分利用周圍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為其賦能,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守正創(chuàng)新。
總之,以育人為導向,堅持面向全體,讓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接受到藝術的洗禮,并與時代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增加文化自強自信。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以藝術上的“和”促進民族上的“和”,提高社會凝聚力,堅持黨的領導,立足國情,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社會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持續(xù)輸送健康蓬勃的力量。真正辦好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吾輩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