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麗紅(山東省濟南市鋼城區(qū)實驗學校,濟南 271103)
小高(化名),初三男生,身高一米九多,身材微胖。上網(wǎng)課之初每天的非學習使用手機時長達六七個小時,成績中等偏下。排行老二,有一個上大學的姐姐,父親長年外出工作,父子溝通少,以母親教育為主。他常給人做事慢半拍的感覺:跑操時班內(nèi)最后一個到達操場;午餐時總要在班內(nèi)轉(zhuǎn)幾圈后最后一個到達食堂;上課了桌面上常??諢o一物,老師提醒后才開始拿課本;課間經(jīng)常獨自在走廊里溜達;晚上寫作業(yè),別的同學八九點便可寫好,小高常常做到深夜,第二天還是不能按時提交。與老師溝通時會有害羞的表情。
家長反映,小高在家態(tài)度好,懂事,會關照家長情緒,若因同伴沖突受到委屈,會憋在心里,學習節(jié)奏慢。
老師反映,小高安靜、內(nèi)向,有個性,學習、運動等節(jié)奏慢,有時對老師的批評會有較強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給人比較自我的感覺。
2022年底第三次網(wǎng)課學習期間,在線上課時長經(jīng)常不足,作業(yè)幾乎不提交。小高朋友圈中“我不想墮落,但生活真的很糟糕”的話語讓人頗為擔心,作為心理老師,于是主動約小高進行溝通,小高答應并定于周末晚上接受線上輔導。
小高身材高大,體形偏胖,性格相對內(nèi)斂,與老師說話時會有害羞的表情,常以“是、是……”的方式回應。在媽媽眼里是懂事的孩子,同伴相處有委屈時會埋在心里。綜合這些表現(xiàn),評估小高更多處于“乖我”狀態(tài)。交流中發(fā)現(xiàn)小高很希望自己能夠做主,希望自己成績優(yōu)異,可見他是對自己有要求且渴望擁有自主性的學生。然而青春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時期,綜合理想和實際表現(xiàn)的矛盾狀態(tài),初步評估小高處于自我同一性早閉的狀態(tài),輔導中應引發(fā)內(nèi)在動力,提升行動力是關鍵。
作為家中的二胎男孩,一直受到過多的呵護、包辦,這讓其失去很多體驗,難以獲得成就感,提升自信。另外,父子溝通少,來自父親的支持力量相對不足,也會導致小高面對問題時力量感不足。家庭過于保護式的教育還會影響小高面對同伴沖突及老師教育時的應對,他常以為老師專門針對他,從而產(chǎn)生內(nèi)在阻抗,進而影響學習感受及效果。
對初三學生來說,外部壓力很可能引發(fā)消極對抗的情緒反應,發(fā)現(xiàn)內(nèi)在需求、喚醒未來應該作為初中生輔導的重要方向,因此,輔導中努力滲透“BE-DO-HAVE(是—做—擁有)”的信念,幫助小高通過自己的行為看到真正的自己,認定自己是個有追求、有規(guī)劃、有行動力的人,引導他看見自己未來生活的狀態(tài),以此激發(fā)其成長內(nèi)驅(qū)動力。同時破除其限制性信念,提升心智,學會面對問題,化障礙為資源,提升解決問題的行動,從而實現(xiàn)自我成長的目標。
恰逢網(wǎng)課期間,三次輔導都通過視頻方式進行,為減少線上溝通對輔導效果的影響,利用小物件排列技術輔助進行輔導。通俗地講,小物件排列就是利用專門的人偶小物件或者具有前后朝向且能站立的物品作為人偶小物件進行排列。輔導者根據(jù)輔導需求,請被輔導者依次選擇小物件作為輔導中關聯(lián)到的人、事、物的代表,憑感覺進行擺放。期間,輔導者根據(jù)對方描述的感覺、感受或想法等,引導對方看著小物件代表的人、事、物進行對話交流,表達情緒感受,說出想法和意念。同時,也可以請被輔導者把手放在代表不同人、事、物的小物件上,感知對方的感覺、感受。因此該方法只需要用小物件做代表,就可以在只有輔導雙方在場的情況下進行多個人、事、物間的對話溝通,從而達到幫助被輔導者處理情緒、找到問題解決策略的效果。該輔導手段在線上、線下都可以進行,線上輔導中更容易幫助被輔導者專注于當下,取得更好的溝通效果。
輔導過程中,輔導老師緊貼對方的情緒感受,先跟后帶是關鍵。一方面,引導被輔導者在表達情緒的同時看到情緒背后的需求,并表達需求。另一方面,通過對話引導,幫助被輔導者看到相關人、事、物背后的動機,從而達到松動原有信念,看到真相,增進理解的效果。因此,輔導過程中,被輔導者會通過輔導老師引導及小物件擺放情況有所學、有所悟,并對小物件進行朝向、距離、大小等方面的調(diào)整,從中覺察和領悟問題解決之道。
第一次輔導是在我看到小高朋友圈“我不想墮落,但生活真的很糟糕”的話語后主動邀約進行的。開始小高靦腆而無措,在我真誠地表示看到他內(nèi)心似乎很痛苦,問是否需要老師幫助的時候,他點頭同意,良好的輔導關系就此建立起來。
小高第一次想要解決的問題是能夠積極愉快地做事。原來,媽媽覺得疫情期間外邊不安全,不讓他出門,他想干的事干不了,很苦惱。不僅如此,他還反復說:“自律不起來,控制不住想玩手機,作業(yè)拖到最后,每天站在陽臺上看著外邊,想著同學們都在進步,而自己追不上,特別著急……”通過小高的傾訴,我看到他的煩惱和無力,選擇先肯定和賦能:他很在意媽媽的感受,同時在運動和學習上有追求。這樣的看見讓小高的感覺好了一些,于是再次核定這一次的溝通目標為“如何讓自己能積極愉快地運動及學習”。
后續(xù)的交流中發(fā)現(xiàn),小高將學習和運動不主動進行外歸因。為了幫助他覺察自己的潛意識并感知到其他當事人的感受,輔導中利用小物件排列的方式進行探索。以下為部分輔導過程。
小高從準備的小物件中分別選取自己和輔導目標的代表,然后憑感覺擺放在桌面上。
師:你選擇的小物件一個代表你自己,一個代表積極愉快地學習及運動的目標,都是什么朝向,距離怎樣?
生:目標和自己相互觀望,比較遠。
師:現(xiàn)在把手放在代表自己的小物件上,體會一下看著目標時有什么感覺和感受。
生:想要靠近目標。
師:靠近試試。
生:走近后感覺不穩(wěn)。
師:你想靠近目標,說明你是有要求也有目標的學生,但目標是需要扎扎實實達成的,感受一下阻礙你走向目標的人或事是什么。
生:想到王老師,他讓填作業(yè)完成情況調(diào)查表,我很認真地填了,可他又讓我重填!我很生氣,也很委屈,本來網(wǎng)課放假兩周想要補作業(yè)的,現(xiàn)在他故意針對我,我又不愿學了!
通過小高的交流我明白,他不贊同老師的處理方式并用罷學來對抗,于是請他找個代表王老師的小物件進行探索。
生:我不想拿,一想到他我就很生氣。
師:是的,我看過你填的內(nèi)容,很細致!相信你是認真思考后填的。如果是我,面對這種情況也會感覺委屈、生氣。
生:是啊,我用了很長的時間填寫,他這不就是針對我嘛!
師:哦,你是這樣想的,老師是不是也這樣想呢?請選一個代表老師的小物件。
盡管有些不情愿,小高還是選了一個代表王老師的小物件。
師:體會一下,擺上老師的代表后有什么感覺和感受?
生:非常憤怒!
師:是的,現(xiàn)在手按著老師的小物件代表,感受一下老師聽到你的話后有什么感覺。
小高按照引導操作并回應:我只是要求同學們統(tǒng)計作業(yè)的整體用時,你卻逐個列上,所以要重新統(tǒng)計!
師:聽了老師的回應,感覺怎樣?
生:不那么生氣了。
師:非常好,你希望老師能夠理解你自己,對嗎?你可以思考一下,老師的要求針對某個人還是所有學生呢?要明白,能夠給我們無限理解和包容的只有父母,老師不是父母。
小高情緒平和了很多,點頭回應我的觀點。
師:現(xiàn)在,想象著把自己對老師的期待變成像光或霧一樣的東西,從老師身上出來,飛回自己的父母身上,一直到?jīng)]有東西飛出時再告訴我。
生:飛完了,感覺輕松了很多,可以平靜地面對老師了。
隨后,小高主動將代表老師的小物件由原來阻礙他走向目標的中間位置移到了代表自己的小物件身后,并注視和支持著他。
按照類似的方式,又進行了與同學的溝通探索,溝通中能夠感受到,排行老二的他在家能夠得到家人很好的照顧,走進學校后同樣希望老師和同學可以滿足自己的需求,當期待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便感覺委屈并以拒絕行動的方式對抗。然而過多的包辦代替使得小高沒有足夠的力量,因此對抗便以“僵”的形式呈現(xiàn)。唯一能夠獲得成就感、力量感的方式便是游戲,所以每天六七個小時的手機使用時間成了滿足他內(nèi)在需求的時刻,學習上的惡性循環(huán)由此開始,他有內(nèi)心掙扎,但很無力。
從個體成長的角度分析,不論人際交往方式還是成長中的力量來源,都與父母的連接有關,因此小高又加入了父母的代表。在代表雙方的感知交流中能夠看到媽媽對孩子的關注和期待,媽媽事無巨細地包辦剝奪了小高鍛煉成長的機會;能夠感受到爸爸的缺失,爸爸的工作早出晚歸,對他既沒有時間上的陪伴,更缺少精神上的支持。這就不難理解高高大大的他為何處于非常聽話的乖我狀態(tài),行動如此無力。于是,我讓小高看著代表自己的小物件,感受看到的自己有多大,得到的回應是三歲。于是又進行重塑自我的引導。
師:請閉上眼睛,想象三歲的你在媽媽懷里,爸爸抱著媽媽。就這樣,想象自己在父母懷里一點點長大,慢慢地,一直到現(xiàn)在十四歲的自己,感覺長到十四歲時告訴我。
大約三四分鐘后,小高慢慢睜開眼睛,告訴我他感覺現(xiàn)在十四歲了,比以前更有力量!隨后我又引導小高分別與父母對話,請媽媽給予成長的空間,請爸爸一起聊聊天、散散步,多一些陪伴。輔導場域內(nèi),感覺長大了的小高在與父母“溝通”后,情緒高漲了很多。再次看向目標時,小高興奮地說:“如果開始距離目標1000米的話,現(xiàn)在離目標只有1米了!”
本次輔導中,我看到小高情緒背后的需求,引導他利用小物件排列方式來感受其他當事人的感受、想法及行為,這種體驗讓小高看到別人真正的想法,嘗試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問題,意識到正面溝通、積極表達比單方猜測揣摩更能解決問題。然后引導他思考說出怎樣積極、愉快地做事,并落地執(zhí)行。
第二次輔導時隔一周后進行,小高先反饋了一周來的情況。我在肯定其行動力的基礎上嘗試提升他的內(nèi)在力量。
生:手機使用由原先每天6~7個小時控制在了每天三個半小時。運動方面,第一次實現(xiàn)慢跑5公里的突破,每天能拿出些時間看書學習。一次慢跑5公里以前都不敢想,我發(fā)現(xiàn)堅持就有可能成功,不堅持一定不會成功。
師:是啊,5公里跑是需要一定體力和很大耐力的,第一次突破很棒。通過反饋,老師看到你在學習、運動及手機使用等方面有規(guī)劃、有反思,看到你是有規(guī)劃,意志力、執(zhí)行力特別強的男子漢!老師跟你們說過,每個人都是圓滿具足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探索、解碼的過程,對嗎?
生:現(xiàn)在心情好了很多,但有時還是不敢面對,相信時間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慢慢加油吧。
師:老師相信你有自愈能力,同時你愿意探討一下你目前不敢面對的,讓自己更加輕松滿足,對嗎?
小高欣然同意,并針對讓自己學業(yè)考及格這一目標提出了具體做法。未來是開啟初三學生學習動力的重要之源,因此輔導重點放在“身份定位,看見未來”和“感受未來”方面進行交流。所謂“身份定位,看見未來”,相當于在相關事實基礎上給被輔導者貼上一個積極正向的標簽,幫助他更有力量思考未來、看到未來。“感受未來”的過程也是被輔導者的高光時刻,清晰的未來景象、良好的感覺感受會成為行動的巨大動力,幫助被輔導者實現(xiàn)更好的轉(zhuǎn)化和成長。
以下是關于學考及格問題的部分交流片段。
師:你想生物和歷史學考能夠及格,從目前的成績看,這兩科離及格還有多少分呢?
生:生物還差十分左右,歷史還差二十多分。
1.身份定位,看見未來
師:離學考還有五個月,按照你第一周的執(zhí)行情況看,你有規(guī)劃,執(zhí)行力也很棒,只要找到合適的方法,你是完全可以達成目標的。那么學考及格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
生:學考及格后就有資格考高中,上高中就有可能考大學。
師:老師看到你是有追求的,考慮過考什么大學,未來從事什么職業(yè),自己未來是什么樣子嗎?
生:沒有。
師:想象一下,你要上哪所高中,然后考什么大學?選擇什么職業(yè)?每個階段的你什么樣子……
小高沉默很久后認真地回應:上四中可能有些困難,上我們這里一中也行。進入高中后,我會管理好自己。浙江大學是我向往的大學,那就考慮上浙大,至于專業(yè)暫時還沒有細致考慮,以后會有我的公司,我會很自信……(小高邊思考邊說,興奮而又向往。)
師:非常好,想象一下,5年后的自己站在哪里,什么樣子,和誰在一起,干什么呢?
生:5年后,我在浙大的門口,正在向里走,很高興的樣子。
2.感受未來
師:每個人都是圓滿具足的,每一步腳踏實地的行動成就了你5年后的樣子。不論進入哪所學校,都是陽光自信,有力量的,對嗎?看著5年后的自己,體會一下當下的感覺感受,然后深吸氣,將這種感覺感受深深吸入體內(nèi),隨著血液循環(huán)進入你的每個細胞。然后做一個手勢,將這種感覺與你的手勢連接起來,需要的時候,這個手勢就可以調(diào)動你良好的感覺,給予你行動的力量。
就這樣,小高按照我的引導依次進行,我用類似催眠的方式將未來的種子種在小高潛意識里。相信是信念種植的基礎,“身份定位,看見未來”的溝通環(huán)節(jié)及時挖掘小高的閃光點,充分賦能。這點極其重要,比如手機使用能從6小時減少到3個半小時,既需要規(guī)劃,更需要很強的自制力。學習上的改善讓他看到自己是有追求、有行動的人,數(shù)學成績的提升讓他看到自己是不畏困難、勇于探索的人,運動的突破更是讓小高看到努力后一切皆有可能。當將行為上升到身份層次,給予學生肯定的時候,便在對方潛意識中形成“我就是這樣的人”的信念,后續(xù)行動自然要以這個標準要求自己,這便是信念的力量。同時,看見未來的良好感受讓人更愿意進行相關的嘗試,并重復奔向目標的行為,所以面向未來的交流既給予對方力量和支持,同時在其內(nèi)心確立一種信念,在其前方安放一盞前進的明燈。
走向未來需要腳踏實地的行動和堅持,前兩次的輔導中,明顯感受到小高的力量感在一點點提升。然而如小高所說,執(zhí)行中也感覺很累。這與知識基礎、方法策略及父母力量支持都有關,因此第三次輔導中重點針對學習方法策略及心智進行溝通。
首先,小高匯報了第二次輔導后的執(zhí)行情況,物理方面邊看基礎點邊記;數(shù)學考試中做了選擇題,感覺計算沒意思沒有做;英語單詞記憶到了第二單元;生物、歷史各背了四節(jié);電子產(chǎn)品使用控制在3小時左右。通過小高的反饋,我看到他逐步付諸行動,所以及時肯定賦能;也看到他在數(shù)學測試中過于隨意、不夠認真的一面,進行適度引導。
師:數(shù)學計算沒有意思,咱們是不是可以大膽丟掉這20多分,不要了呢?
小高:不能。
師:你覺得多大的孩子即使面對有價值的東西或事情,也會隨便丟棄?
小高:小孩。
師:想做就做,不想做就放棄的行為對你意味著什么?
小高:我知道了。
然后,從小高擅長的數(shù)學學習入手,讓他總結(jié)數(shù)學學習的方式、方法及策略。小高不僅呈現(xiàn)出歸納總結(jié)、類比遷移等學習思維,還談到梳理錯題、及時鞏固、圖形結(jié)合、理解概念等學習方式、方法,以及數(shù)學學習中破解一道難題時的愉悅和成就。于是引導小高嘗試將這些感覺感受、學習思維、方式方法遷移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小高談到,物理學習中可以與數(shù)學結(jié)合學習速度和密度問題。對這種跨學科學習的意識和思維,我一一肯定,并與小高約定從相近學科開始,從概念的理解和應用開始,可以選擇圖形結(jié)合、分類突破、錯題整理等方式進行嘗試。
策略環(huán)節(jié)的指導方面,我一直秉承助人自助的原則,沒有采取說教和灌輸?shù)姆绞?,而是從小高的?yōu)勢開始,引導小高自行總結(jié)歸納,并進行學科遷移的探索。這不僅讓對方感受到,面對問題時自己完全可以想到辦法,看到自己的力量,同時避免了外在建議可能引發(fā)的操控感和對抗行為,使后續(xù)執(zhí)行更加順利有效。
輔導中,我對小高行動上的任何一點進步都給予肯定和鼓勵。第三次輔導反饋時,小高說他可以獨自面對以后的學習和生活,可以結(jié)束輔導了。我表示肯定和信任,同時希望小高能堅持自己的規(guī)劃,每天進步一小步,在每個小目標達成后再尋求進一步改善和提升,逐步走向更大的進步,最終實現(xiàn)“自信、自愛、自尊、自律、自我優(yōu)化”的人生。
該案例共進行了三次輔導。第一次輔導主要是幫助小高在運動、學習苦惱時的情緒狀態(tài)中看到自己真正的需求。后兩次輔導主要幫助小高站在未來看當下,開始有力量面對問題,思考問題的解決之道,探尋提升學業(yè)成績的辦法,并開始實踐。交流中不難看到,家庭內(nèi)過多的包辦、代替不僅讓小高失去面對問題的力量,還把只有父母能夠滿足的需求和期待投射到老師和同學身上。因此輔導中使用了潛意識溝通、接受父母、重塑自我、感知位置等心理輔導技術,幫助小高心智成長、力量提升,能夠更加客觀地看待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此外,以未來景象引發(fā)成長動力,幫小高開啟小步子、快步走的落地行動。
總體來說,幫助小高從情緒低落、掙扎無力的狀態(tài)轉(zhuǎn)變?yōu)橛心繕恕⒂袆恿?、有行動的積極快樂狀態(tài),運動及學考也都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未來引領是初三學生成長中的主要動力源,因此確立圓滿具足的身份定位,發(fā)現(xiàn)學生的內(nèi)在需求,引領學生展望未來,可以激發(fā)學生成長的內(nèi)在力量并自發(fā)前行。很欣慰幾次輔導中能看到小高向著未來起步,也期待他能面向未來持續(xù)前行。我知道這條路上需要家長、老師、同學多方位的支持和力量,也會有游戲之類的誘惑或障礙,因此對于他的成長,我會持續(xù)跟進,加大家長和老師的溝通力度,力求多方位地支持和幫助他,使他得到更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