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權
(萬年縣第五中學,江西上饒 334099)
在以往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往往過于重視知識傳授,致使學生無法將所學知識付諸實踐,影響學生思想品質的提高及健康發(fā)展。在立德樹人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明確學科的育人目標,根據教材中所蘊含的愛國主義內容,制定科學、合理的愛國主義教育方案,并在課堂中逐步落實,幫助學生構建愛國主義思想體系,促進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情懷的形成。如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發(fā)揮,教學質量和效率才會真正提高。
當前,我國教育部門對學科教學提出了落實愛國主義教育的要求,這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指明了方向。愛國主義教育的意義體現在多方面。
初中生還沒有形成正確的“三觀”,分辨是非的能力較弱,這對學生思想品質的提升有著一定影響。而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培育學生正確“三觀”的學科,教師立足教材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結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設計一系列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在幫助學生形成愛國主義精神的同時,促使學生逐步建立正確的“三觀”。
在素質教育深入推進的背景下,立德樹人已成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根本任務。教師唯有積極落實此項教學任務,才能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膬?yōu)秀人才,讓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傳統(tǒng)教學指向的是學生知識的獲取、學科成績的提高,缺乏對學生道德素養(yǎng)與政治素養(yǎng)的培育。所以,傳統(tǒng)教學思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教師可以將培養(yǎng)愛國青少年作為重要目標。只有明確愛國主義的教學目標,才能讓“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在課程教學中生根發(fā)芽,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初中生在享受國家賦予自己權利的同時,也應明確自己肩負的職責,履行個人的義務,為祖國的發(fā)展作出貢獻。而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注重教材知識的講解,缺乏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導致學生在學習中未投入對應的情感,只是單純記憶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理論知識,缺少對個人與國家之間關系的全面了解。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落實愛國主義教育,能彌補以往教學中的不足,讓學生從自身出發(fā)了解更多的愛國知識,培養(yǎng)其愛國情操。如此,學生在日后的學習與生活中,才會主動承擔自身的責任,為國家發(fā)展而努力奮斗。
在立德樹人背景下,雖然愛國主義教育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得以落實,但是也存在一系列不足之處,致使最終的落實效果不理想。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落實愛國主義教育,教師應重視豐富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但部分教師僅僅圍繞教材內容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只使用教材中的顯性愛國主義教育素材,導致學生的學習范圍過于狹窄,學生對學習感覺很枯燥,在嚴重缺乏學習興趣的情況下,愛國主義教與學均無法獲得理想效果。
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情感性較強的教育活動,教師要想此項教育活動有較好的效果,應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激勵,讓學生全情投入其中,以獲得更好的情感體驗,促使學生逐漸形成愛國情懷。而從實際的課堂教學來看,部分教師注重對愛國主義相關理論知識的傳授,沒有設計對應的生活案例,也沒有創(chuàng)設逼真的教學情境,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情感,使學生對愛國主義的認識過于膚淺,嚴重影響教學效果。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如果教師只是一味講解理論,缺乏情感激勵,就無法保證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這樣既不利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也無法充分發(fā)揮道德與法治學科應有的育人作用。
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設計更多趣味性、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通過對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調查發(fā)現,部分教師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時,選擇講授的教學方式,使得教學活動過于單一,無法為學生營造活躍的課堂教學氛圍。這樣無法活躍學生的思維,無法調動學生的豐富情感,不利于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內容發(fā)生了極大變化。從現行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寫實情來看,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大幅度增加。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把握教材編寫特點,全面挖掘教材中的愛國素材,根據具體教學內容收集與整理教學資源,豐富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擴大課堂容量,保證課程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對愛國主義的內涵與意義產生深刻的領悟。
以“少年有夢”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夢想,并將個人夢想與中國夢結合起來,以實現對人生的合理規(guī)劃。初中生對未來充滿了憧憬,教師應立足教材,對課程內容進行合理的豐富與拓展,以便對學生進行更為科學的教育和引導。例如,我國從古至今有很多名人從小立下報國志向,教師可以選擇辛棄疾、岳飛、周恩來等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生動、有情感地講述其故事,或者讓學生講述自己知道的名人故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對擁有夢想的重要性產生更加深刻的認知,成功激發(fā)其愛國情感。教師還應聯系人類發(fā)展史及生物學知識,引導學生明白人生的短暫性,只有樹立夢想并制訂實現計劃,才能在正確目標的引領下不斷前進。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挖掘教材中的愛國素材,并對素材進行拓展與延伸,進而讓學生在豐富教學資源的引領下更加熱愛生命與國家,并確立高尚的人生目標。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落實愛國主義教育,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要想達到這樣的目標,教師應將教學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上。相較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情境教學方式更容易刺激學生的感官,能讓學生在入情入境的學習中,不自覺地萌生愛國情感。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合理設置教學目標。
以“堅持國家利益至上”為例,為了讓學生理解“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是每個公民的義務”這個道理,教師應改變單純講解含義的方式,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戚繼光、林則徐等愛國歷史人物的視頻。這樣,學生在入情入境的學習中,會在大腦中形成對應的畫面,激發(fā)相關的情感,從而形成正確的國家利益觀。
以“捍衛(wèi)國家利益”為例,課上,教師為學生展示一些典型材料,如《國士無雙——袁隆平》《“00后”抗疫日記》等,并讓學生閱讀與分析,說一說各材料中人物的共性行為是什么,待學生給出捍衛(wèi)國家利益、愛國等答案后,教師及時引導:維護國家利益的方式并不固定,可以有很多種形式,那么在價值觀多元化的今天,你們作為學生,應捍衛(wèi)、維護國家利益嗎?具體如何做?從材料中的人物轉移到自身,學生能夠聯系現實生活進行思考,然后給出自己的答案,同時,在與其他同學觀點碰撞的過程中,深入理解教學內容,培養(yǎng)使命感和責任意識??梢姡榫辰虒W活動的組織與實施,可有效激發(fā)與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熱情。
初中生接收新信息的意識較強,所以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教師應嘗試將時事政治融入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分析相關素材的過程中理解所學的理論知識,并在這一過程中形成愛國意識。
以“建設美好中國”為例,在引導學生了解國家建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時,教師可以從時事政治視角出發(fā),圍繞香港回歸25周年播放習近平總書記在相關會議上的講話。在看與聽的過程中,學生心情會越來越激動,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油然而生。接著,教師再回顧歷史,對香港被分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家對港政策等內容進行講述。在時政新聞與歷史真實事件的橫向對比和引導下,學生會對我國發(fā)展之迅速產生真切感受,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作為自己努力學習與成長的動力。在本節(jié)課的愛國主義教育中,學生對國家發(fā)展的信心更加堅定,愛國情感得到強化。
在經過上述三方面的愛國主義教育后,雖然學生已經形成愛國意識,且愛國情感更為濃厚,但是學生還缺乏將愛國理論知識轉變?yōu)閷嵺`的意識與能力,還不足以提升愛國主義教育任務落實的質量。為此,教師應充分利用節(jié)日資源,組織多樣的愛國主義主題實踐活動,提升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
例如,在國慶節(jié)、建軍節(jié)等節(jié)日來臨之際,教師應抓住節(jié)日到來的契機,設計“感知紅色精神魅力,培育愛國情懷”主題實踐活動。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利用當地紅色文化資源,與學生共同走進革命紀念地,并引領學生參與宣誓、講故事活動,讓學生體會革命先輩的不怕犧牲精神、奉獻精神,進一步增強他們的愛國之情。或者給學生播放一些革命主題的電影,讓學生在觀看中突破時空局限,對歷史故事進行“親歷”,增強革命教育的效果。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落實愛國主義教育,僅憑教師個人努力是不夠的,學校還應給予一定的支持。因此,學校應從校園文化建設層面為學生營造優(yōu)質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在校園文化潛移默化的引導下,形成更為濃厚的愛國情感,并樂于在生活中主動踐行,進而不斷優(yōu)化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效果。
圍繞愛國主義教育建設校園文化時,應注意方式和策略的多變。
第一,通過閱讀欄、黑板報、校園廣播等方式展示革命人物故事,讓革命精神在校園中得到傳播;利用唱紅歌比賽、詩歌朗誦比賽、講紅色故事比賽等生動而又直觀的活動,營造濃郁的愛國主義教育氛圍。
第二,以初中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為依據,開展一些愛國主題文化活動。如:組織閱讀活動,既可以讀法治讀本,也可以讀革命讀物,還可以讀“黨史”讀物等,讓學生在閱讀中了解更多愛國故事,學習愛國人士的愛國精神。在學生進行一段時間的閱讀后,還可以組織一些“講故事、談感受”活動,便于他們真正形成愛國情感。
第三,與地方政府合作,開展紅色教育入校園活動,讓學生走近老紅軍、新時代英雄,被他們身上的愛國精神所震撼、感染,使學生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意愿變得更為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