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辦爛仔
第一次知道德國巴伐利亞州迪特福特小鎮(zhèn)的“中國狂歡節(jié)”時,還以為地球出了什么b u g。
在這個擁有6000多人的異國小鎮(zhèn)上,你可能揪不出一個有中國血統(tǒng)的人,但每年一到2月,他們?nèi)悸暦Q自己是“中國人”。
這群日耳曼人集體將頭發(fā)梳成華人模樣, 穿上帥氣“ 漢服”,連夜加入中華民族,開啟一場盛大的cosplay狂歡。有人為了還原純正的華人形象,甚至會將臉抹黃。
狂歡當日,鑼鼓喧天,人山人海。各種中式元素輪番炸場,舞龍、舞獅,鞭炮、煙火直接將氛圍拉滿。由于鎮(zhèn)上大部分人都沒去過中國,更別說了解中國文化,他們的中式狂歡全憑想象,可以說是一場對中華文化可愛的“邯鄲學步”。不僅穿的是連中國人都不知道的“漢服”,還能掛上清朝龍旗。
在一眾山寨的中國元素中,清朝元素尤為突出,要是《甄傳》出西方版, 可以直接來這里取景。這群德國人掛著小辮,穿起馬褂的樣子就像玉皇大帝在唱:we will we will rock you.每年狂歡節(jié),小鎮(zhèn)會選出一位“皇帝”。當選的“皇帝”在“御林軍”和“嬪妃”們的簇擁之下,巡視全鎮(zhèn),并向全鎮(zhèn)百姓宣讀《告臣民書》,祈求來年五谷豐登,風調(diào)雨順。有意思的是,“皇帝”的產(chǎn)生不靠征伐殺戮,也不靠資本收買人心,全憑人品。據(jù)說上上任“皇帝”,砸金蛋砸出了一個皇位,上任“皇帝”則繼承了哥哥的皇位。“皇帝”每年只上幾天班,比打工輕松,脫下“龍袍”,他們就是回歸現(xiàn)實的普通人。
迪特福特與中國的淵源由來已久。在一份1860年的閏年日歷以及1869年的一篇科學文章中,就出現(xiàn)了將迪特福特地區(qū)稱為“中國區(qū)”的證據(jù)。迪特福特開始慶祝中國狂歡節(jié),則是從1928年開始,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
關于迪特福特慶祝中國狂歡節(jié),一種說法是,清朝時,迪特福特人便開始同中國人做生意,他們被中國的瓷器、絲綢等深深吸引,紛紛化身迷弟迷妹,于是開始舉辦“狂歡節(jié)”來過中國癮。
如今,迪特福特的“中國狂歡節(jié)”憑借獨樹一幟的文化,吸引了越來越多外地人前來打卡。
因為疫情停擺了兩年,在剛剛恢復的2023年中國狂歡節(jié)上,便有23000人涌入迪特福特進行報復性狂歡。
在今年的狂歡節(jié)上,迪特福特不僅將友好城市南京雨花臺區(qū)贈送的燈籠掛滿小鎮(zhèn)上空,還首次邀請到華人參與狂歡。中國駐慕尼黑總領事館的代表也一同前往,與民同樂。
雖然狂歡節(jié)每年只有幾天,但中國的痕跡就像自來水一樣流進了小鎮(zhèn)的日常。小鎮(zhèn)不僅在官網(wǎng)上設置了巴伐利亞中國版塊,介紹當?shù)卦谕茝V中國文化方面的努力;還修建了歐洲第一條以中文拼音命名的街道——“氣功路”。以至于來這里旅游的留德華人說:“千萬不要輕易走進迪特福特,不然你會以為根本就沒出國?!?/p>
小鎮(zhèn)的入口處矗立著一塊標明北京天安門距離的石碑,醒目位置還張貼著蹩腳的中文,因為遵循古漢語從右至左讀的習慣,以至于鬧出不少笑話。
對于當?shù)厝藖碚f,也許貼近中國文化已經(jīng)成為一種約定俗成,不談論純正與否,這是當?shù)厝丝鞓返年P鍵??粗切S色、白色、黑色皮膚的人們齊聚一堂,那些中式的、山寨中式的、西式的元素交相輝映,以及化妝成二次元和三次元的人們共處一方,你會感覺,好像沒有什么隔閡是一場狂歡解決不了的。
海城樓//摘自跳海大院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