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
最近,視頻網(wǎng)站Y o u T u be上發(fā)布的“七日多巴胺戒斷挑戰(zhàn)”,記錄了博主在戒除一些“有趣但無序”事物的經(jīng)歷和感受,該視頻風靡外網(wǎng),又迅速傳播至中國各大社交媒體,引發(fā)世界網(wǎng)友廣泛關注。當“多巴胺戒斷”成為青年群體的一種流行趨勢,剝開戒癮的外衣,你會發(fā)現(xiàn)它的本質其實是“自律”。這些青年追求更加自律的生活,閱讀更多的書籍,花時間去做飯、散步,希望能從不停地獲取信息逐漸過渡到主動思考、產出信息的積極健康的生活狀態(tài)。
西北地區(qū)的牧羊人,通常會隨身帶著一塊鹽巴。因為鹽巴是食草動物的必需品,牧羊人只要手上拿著這塊鹽巴,就能誘惑羊群,讓它們永遠不會跑散。鹽巴是牧羊人的統(tǒng)治武器,也是囚禁羊群一生的秘密。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太多的東西,像這塊鹽巴一樣,讓人沉淪,又束縛其中。打一把游戲,刷一會短視頻,點一杯奶茶,熬一次夜……都能讓你瞬間感覺很爽。
其實, 這些“ 很爽” 的上癮行為背后,都是因為一種人體激素——多巴胺。簡單理解,多巴胺就是一種讓人快樂的化學物質,比如,當你品嘗你最喜歡的冰激凌時,你就會得到多巴胺的刺激,它會讓你快樂,也會帶給你去品嘗另一種口味冰激凌的動力,長此往復,陷入循環(huán)。
在如今的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 手機填滿了我們碎片化的時間,沒有手機,每分每秒好像都變得空虛、無聊。和大多數(shù)年輕人一樣,佳寧對網(wǎng)絡處于一種“舍不得”的狀態(tài)。她睡前總會刷短視頻,不斷往上劃,等發(fā)覺時已是凌晨1點。放下手機后,她的大腦卻異常清醒,并不是在回味剛剛刷過的短視頻,而是在反思本來計劃今天訂正完卻因刷視頻而被拋在腦后的錯題,這讓她越發(fā)焦慮,于是又打開了手機,刷起短視頻。
網(wǎng)絡不斷向我們推送我們無法拒絕的內容,我們在瀏覽后產生多巴胺,逐漸變得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樣,聽到消息就產生期待,在大腦中形成全新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路線”,徹底進入上癮狀態(tài)。網(wǎng)上“沖浪”給了我們掌控感,無論關注、轉發(fā)、分享還是點贊,都實現(xiàn)了使用者的權力滿足,同時一個人的快樂,會迅速成為一群人的狂歡。
但滑開手機的我們,不僅僅是為了獲得愉悅,更是為了逃避不適,追求幻想中的生活狀態(tài)。德國超現(xiàn)實藝術家漢斯·貝爾默有一個形象的比喻——手機如同虛擬牙齒,網(wǎng)絡像一個夢幻的巧克力工廠。當糖果吃多了,我們就會牙疼,大部分人都會下意識地握緊拳頭,甚至把指甲扎進手心的肉里,出現(xiàn)新的疼痛感。這并不能解決牙疼,那我們?yōu)槭裁磿@么做?答案是我們無意識中在用一種痛苦替代另一種痛苦——工作的壓力、生活的焦慮、對未來的恐慌,這些是現(xiàn)代人心中難以根除的恐懼。
或許我們都曾有這種感覺,小時候在課間和同桌玩一局五子棋,都能感覺到強烈的快樂。可現(xiàn)在手機上的游戲五花八門,有時候玩膩了還是無聊地繼續(xù)玩,更別提工作、學習這些沉悶的事情了。我們?yōu)槭裁磳毼⒌目鞓凡幻舾辛耍?/p>
對快樂的不敏感可能不是因為“長大了”,而是因為大腦長期保持在較高的多巴胺水平下,多巴胺受體都變遲鈍了。如此循環(huán)往復,人就會出現(xiàn)思維松散、神經(jīng)衰弱、無法自控等癥狀。
博主@ 陳春霖曾分享過自己表弟的故事:表弟從小就是那種“別人家的小孩”,高考成功考入北京大學,然而不到一年,他就從北大高材生變成了蜷縮在家的啃老族。原來,進入大學之后,表弟迷上了游戲,一開始只是在手機上玩一玩,后來越來越著迷,他將所有的生活費都花在游戲上,甚至吃喝拉撒都在網(wǎng)吧,整個人幾近瘋狂。
長期沉迷網(wǎng)絡,產生同樣的快感就需要更多的多巴胺,這簡直是多巴胺的“通貨膨脹”。所以像網(wǎng)癮者、酗酒者、暴飲暴食者這些深陷高多巴胺活動的人,他們往往難以從生活中獲得平常的快樂。
我們既要正視多巴胺能夠帶來的快樂,也要防范成癮行為主宰我們的生活。正如心理學家榮格說:“往外張望的人在做夢,向內審視的人才是清醒的。”不必將正常的欲望視若洪水猛獸,將低欲望視為一種完美的生活方式,你或許能體驗各式各樣的快樂——玩手機也快樂,出去踏青也快樂,真正地觀察自己的感受,我們就不容易被特定的成癮行為絆住手腳。
在“虛擬牙齒”的世界里,我們麻木自己的神經(jīng),汲取著即時性快樂,將真正應該做的事情拋在腦后,于是“多巴胺戒斷”應運而生?!岸喟桶方鋽唷笔怯擅绹癫♂t(yī)生卡梅隆·賽帕提出的概念,減少強迫性的快感行為,重置多巴胺受體的敏感性,擺脫成癮狀態(tài)。
“讓一切重歸平衡”,這是曾沉迷于網(wǎng)絡的高三學生阿萊一直很向往的生活。對此,阿萊制訂了早起計劃,把手機、耳機鎖在不到時間不能打開的箱子里;阿萊還加入了“打卡返現(xiàn)群”這類線上監(jiān)督活動,只需消費9.9元就能進群,隨后七天內將由社群管理員帶領群成員完成早起打卡、學習規(guī)劃等強制性任務,未完成任務者會被踢出群或者被懲罰發(fā)紅包。之前因為玩手游、看小說,阿萊很少在晚上11點前睡覺,“多巴胺戒斷”之后,每到晚上10點左右,他都能清醒地意識到“我該睡覺了”。
與多巴胺不同,內啡肽是一種可以在寧靜狀態(tài)下獲得的延遲滿足,它的分泌是吝嗇的,一般要經(jīng)歷一個痛苦的過程才能獲得。所以,你不需要一刀切式地拒絕多巴胺,而是努力讓積極健康的內啡肽參與到生活中來。你可以刷視頻、吃外賣,甚至可以打游戲,但也要留出時間去看書、去學習、去運動,生活必定會煥然一新。
知乎答主@唐寶兒之前在某通信公司當臨時工,她把別的同事逛淘寶、玩微信、看電影的時間花在學習上,考取了中級工程師、I S O質量管理體系內審員、會計證等,最后憑借一身技能,入職一家優(yōu)秀企業(yè),收入豐厚。
除此之外,還可以選擇延遲滿足。不妨列出那些讓自己成癮的娛樂行為,比如,玩游戲、暴飲暴食等,將這些行為按困擾程度排列,將最困擾的行為完全踢出自己的生活,對于那些沒造成太大困擾的活動,進行嚴格的管理,比如,控制使用網(wǎng)絡的時間和頻次,做到就給自己獎勵。
事實上,剝開“多巴胺戒斷”的外衣,你會發(fā)現(xiàn)它的本質其實是“自律”,并沒有更為高級的辦法,也沒有更為玄乎的效果。它會大火,或許是因為我們開始對快餐時代和即時性快樂進行反思:是時候讓習慣即時性快樂的自己“齋戒”,享用一番“延遲滿足”了。讓生活回歸意義,而非沉迷于無意義且成癮的快感獎賞。
資料來源:《課堂內外·高中版》《看天下》、每晚一卷書微信公眾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