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林
在北宋哲宗時期,有位叫葛延之的人長途跋涉,一路追蹤被貶到儋州的蘇軾,想向他請教“作文之法”。蘇軾答:“天下之事,散在經(jīng)、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攝之,然后為己用。所謂一物者,意是也。不得錢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p>
正是如此啊,如今像ChatGPT這樣強大的AI可以基于語言模型幫我們抓取全人類的“經(jīng)、子、史”,但是,即使都抓取來了、整理好了,我們也無法將其“為己用”,除非我們能“得一物以攝之”——這一物就是“意”。
在我看來,“意”是個體獨立精神的終極彰顯,是個體經(jīng)歷生活、認識世界、不斷學(xué)習(xí)成長后得來的深刻領(lǐng)會,是忘記所有知識型信息后,最終仍存留在靈魂深處的東西。這也是人之為人最珍貴的東西。
小迪//摘自2023年2月27日《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