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曉珊
(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婦幼保健服務中心內科,山東臨沂 276200)
冠心病指冠脈發(fā)生粥樣硬化引起血管狹窄或閉塞,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心悸、胸痛、心率紊亂等,嚴重者可導致心臟驟停、休克[1]。 目前,臨床上治療冠心病主要以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及藥物治療為主。 大多冠心病PCI 術后患者常存在運動耐力下降、精神狀態(tài)不佳等現(xiàn)象,若未進行長期的心臟康復鍛煉則難以促使其回歸正常生活,甚至還會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風險[2]。 心臟康復護理旨在通過有效的康復護理以改善患者的身體機能,減少不良心血管事件。 以往常規(guī)康復護理多為院內對患者進行康復指導,但其缺乏針對性及個體化,且患者出院后常因脫離醫(yī)院專業(yè)的康復指導而導致干預效果不佳[3-4]。 漸進式Ⅰ、Ⅱ期心臟康復護理是在心臟康復護理的基礎上衍生而來,包括院內及出院后2 個階段,且其根據患者病情特點制定循序漸進的康復計劃以促進冠脈血管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改善心肌代謝,從而促進心功能恢復[5]。該研究選擇該院收治的166 例冠心病PCI 術后患者為對象,探討漸進式Ⅰ、Ⅱ期心臟康復護理對冠心病PCI 術后患者的應用效果。 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21 年1 月—2023 年1 月該院收治的166例冠心病PCI 術后患者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患者經冠脈造影檢查確診為冠心??;心功能分級Ⅰ~Ⅲ級;生命體征平穩(wěn);患者意識清楚,可與醫(yī)護人員進行有效溝通,知曉干預方案后表示自愿配合。排除標準:存在精神心理疾??;合并惡性腫瘤;合并心律失常等異常;肢體運動障礙;不具備心臟康復鍛煉條件;合并感染性疾??;臨床資料不全及失訪者。 以患者采用的康復方案不同為依據分組,最終對照組和研究組各納入83 例研究對象。對照組中男43 例,女40 例;年齡48~80 歲,平均年齡(61.57±5.42)歲;病程3~20 年,平均病程(11.35±3.26)年;心功能分級:Ⅰ級22 例,Ⅱ級34 例,Ⅲ級27 例。 研究組中男44 例,女39 例;年齡50~78 歲,平均年齡(61.32±5.27)歲;病程3~21 年,平均病程(11.42±3.57)年;心功能分級:Ⅰ級24 例,Ⅱ級33 例,Ⅲ級26 例。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康復護理。(1)基礎護理:主動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病史及具體病情,遵醫(yī)囑用藥,密切監(jiān)測患者病情變化,指導患者規(guī)律作息,必要時給予氧療。 (2)生活干預:囑患者低脂、低鹽、低糖飲食,多食用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忌食辛辣刺激及難消化的食物,根據患者具體病情指導其進行康復訓練,活動量、時間及頻率以自身耐受為宜。 (3)健康教育:根據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及理解力針對性地向患者講解冠心病基礎知識、危害性、治療方法、預后轉歸、自護要點及相關注意事項等,耐心解答患者的提問,滿足患者的知識需求。(4)用藥護理:向患者講解各類藥物的作用機制、用法用量及遵醫(yī)囑用藥的重要性,避免患者出現(xiàn)漏服、忘服、私自增減藥量等不良用藥行為。干預至出院后3 個月。
研究組聯(lián)合開展?jié)u進式Ⅰ、 Ⅱ期心臟康復護理。(1)住院期間Ⅰ期心臟康復護理。第1 步:指導患者臥床時行呼吸運動,于平臥位深呼吸3~5 次,2 次/d。 同時進行四肢主被動活動,10~20 次/d。 在此期間強化心理疏導,提高患者的配合度。第2 步:在第1 步的基礎上指導患者進行床上坐起運動,10~20 次/d, 同時鼓勵患者自行完成洗手、使用便盆、進餐等日常動作。在此期間需詳細告知患者康復訓練的目的及意義。第3 步:指導患者進行床邊擦洗、梳頭、晃動雙腳等動作,并進行熱身及松弛活動,下床步行30~40 m,2 次/d。在此期間向患者講解運動的強度、目的及意義。 第4步:指導患者于床邊坐起并進行短時間閱讀,10~20 min/次,2 次/d, 同時進行原地踏步10~15 次, 步行50 m 左右,2 次/d。在此期間向患者講解冠心病二級預防原則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誘發(fā)因素。 第5 步:指導患者自行下床并獨立完成入廁, 步行距離增加至100 m,嘗試上下5 步樓梯,2 次/d。 在此期間強化用藥指導,提高患者的用藥依從性。 第6 步:指導患者自行如廁并洗浴,步行距離增加至150 m,嘗試上下5 步樓梯,2 次/d。在此期間囑患者自測脈搏、血壓及疲勞度。第7 步:指導患者自行如廁并各種清洗活動,步行距離增加至150 m,嘗試上下10 步樓梯,2 次/d。在此期間指導患者掌握心絞痛發(fā)作時的緩解方法。 (2)出院后Ⅱ期心臟康復護理。 第1 階段:指導患者進行為時5~10 min 的低水平有氧運動。 第2 階段:指導患者維持20~40 min 的慢跑、快走等有氧運動。 第3 階段:指導患者每周進行3 次為時5~10 min 的康復鍛煉, 當出現(xiàn)胸悶、心慌等不適感時需立即停止,必要時來院就診。 干預至出院后3 個月。
(1)于干預前、干預后,采用美國GE 公司提供的Vivid E9 型超聲心動圖儀及S5-1 探頭檢測左心射血分數(LVEF)、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二尖瓣口舒張早期血流速度峰值(E)/左心房舒張晚期血流速度峰值(A)水平。(2)于干預前、干預后,采用6 min 步行試驗評價運動耐力,選擇一條平坦、堅硬的筆直道路測試受試者6 min 步行距離(6MWD)[6]。 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進行評價[7]。 該量表包括軀體生活自理及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2 個維度, 總分14~56 分,>22 分即存在障礙,<17 分即為正常, 評分越低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3)干預后,比較兩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絞痛發(fā)生等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4)于干預前、干預后,采用明尼蘇達心衰生活質量量表(MLHFQ)從情緒(5 個條目,分值0~25 分)、軀體(8 個條目,分值0~40 分)及其他(8 個條目,分值0~40 分)3個領域進行評價,共包含21 個條目,分值0~105 分,評分越低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8]。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心功能指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LVEF 及E/A 水平均較對照組高,LVESD 及LVEDD 均較對照組短, 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心功能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心功能指標比較(±s)
組別LVEF(%)干預前 干預后LVESD(mm)干預前 干預后LVEDD(mm)干預前 干預后E/A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n=83)對照組(n=83)t 值P 值40.21±5.16 40.34±5.22 0.161 0.436 56.58±4.07 48.62±4.13 12.507 0.000 33.57±3.29 33.63±3.42 0.115 0.454 21.56±2.13 27.29±3.31 13.263 0.000 65.46±5.18 65.35±5.26 0.136 0.446 48.73±4.36 57.48±4.55 12.650 0.000 0.81±0.19 0.82±0.17 0.357 0.361 1.46±0.23 1.07±0.32 9.016 0.000
干預前,兩組ADL 評分、6MWD 相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ADL 評分較對照組低,6MWD 較對照組長,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日常生活能力與運動耐力比較[(±s),分]
表2 兩組日常生活能力與運動耐力比較[(±s),分]
組別ADL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6MWD(m)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n=83)對照組(n=83)t 值P 值28.92±3.47 28.81±2.52 0.234 0.408 16.27±1.92 21.83±2.15 17.573 0.000 267.28±21.21 262.53±19.46 1.503 0.067 458.48±26.74 380.76±21.83 20.512 0.000
研究組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n(%)]
干預前,兩組MLHFQ 各領域評分及總分相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MLHFQ 各領域評分及總分均較對照組低,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4。
表4 兩組MLHFQ 評分比較[(±s),分]
表4 兩組MLHFQ 評分比較[(±s),分]
組別情緒領域干預前 干預后軀體領域干預前 干預后其他領域干預前 干預后總分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n=83)對照組(n=83)t 值P 值11.62±2.63 11.54±2.59 0.197 0.422 7.89±2.16 9.58±2.77 4.383 0.000 18.09±5.81 18.22±5.78 0.145 0.443 13.58±4.72 15.69±5.21 3.655 0.000 18.88±3.57 19.08±3.54 0.362 0.359 15.41±3.39 17.52±3.46 3.968 0.000 48.73±7.35 48.58±7.31 0.132 0.448 37.60±6.22 42.23±5.64 5.024 0.000
冠心病發(fā)病機制復雜,誘發(fā)因素較多,目前臨床尚無治愈方法,患病后常會導致患者活動能力及生活質量下降。 心臟康復屬于一項長期計劃,也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有效途徑,但研究發(fā)現(xiàn),大多冠心病PCI術后患者心臟康復的參與率較低, 或難以長期堅持,使得心臟康復效果不佳,其原因與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水平、心理狀態(tài)、年齡、康復依從性、心臟康復計劃的科學性等多種因素有關[9]。 我國心臟康復尚處于發(fā)展階段,目前臨床上常在院內根據患者病情實施針對性的心臟康復指導,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促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堅持心臟康復鍛煉,但大多患者出院后常因難以堅持或短期效果不明顯而使得心功能恢復及日常生活能力提升不明顯,甚至增加再次入院率[10]。漸進式心臟康復護理則是根據患者不同階段心功能及所能承受的訓練強度制定針對性、科學性的康復計劃以循序漸進地促進心功能恢復,改善全身代謝情況以降低不良事件的發(fā)生風險[11]。漸進式Ⅰ、Ⅱ期心臟康復護理分院內及出院后兩個階段進行,循序漸進地幫助患者建立側支循環(huán),改善心肌血氧供應,改善預后[12]。
本研究結果顯示, 干預前兩組各心功能指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LVEF及E/A 水平均較對照組高,LVESD 及LVEDD 均較對照組短(P<0.05)。究其原因,漸進式Ⅰ、Ⅱ期心臟康復護理通過漸進的有氧運動幫助患者提升心臟耐受能力,增加心肌有氧代謝及心排血量,從而有效促進心功能恢復。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干預前兩組ADL 評分與6MWD 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ADL 評分較對照組低,6MWD 較對照組長(P<0.05)。究其原因,漸進式Ⅰ、Ⅱ期心臟康復護理可有效促進機體有氧循環(huán),改善心肌代謝,通過漸進的有氧運動幫助患者提升了運動耐力,同時指導患者循序漸進地完成床邊進食、擦洗、梳頭、下床入廁、洗浴等日?;顒?,從而提升日常生活能力。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 研究組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較對照組低(P<0.05)。 這進一步說明了漸進式Ⅰ、Ⅱ期心臟康復護理可有效提升患者的運動耐力, 促進心臟功能恢復,從而降低不良事件發(fā)生風險。 另外,干預前兩組MLHFQ 各領域評分及總分相比,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干預后研究組MLHFQ 各領域評分及總分均較對照組低(P<0.05)。究其原因,漸進式Ⅰ、Ⅱ期心臟康復護理實施了更具針對性、科學性、個體化的康復鍛煉措施以有效改善運動耐力,緩解軀體癥狀,從而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 對冠心病PCI 術后患者實施漸進式Ⅰ、Ⅱ期心臟康復護理對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運動耐力,降低不良事件發(fā)生風險,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具有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