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波
(西藏自治區(qū)藏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西藏拉薩 850000)
肺炎屬于呼吸內科常見、多發(fā)病,病情不斷進展可發(fā)展為重癥肺炎(SP)。SP 患者發(fā)病后以咳嗽、呼吸困難、血壓下降癥狀加重為主要表現,部分患者還伴有呼吸衰竭(RF)[1-2]。 當前臨床治療SP 伴RF 以對癥治療為主,其中機械通氣屬于常見治療方法,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使患者恢復呼吸功能。 但機械通氣過程中,患者容易出現氣道、局部肺泡過度擴張的情況,會對患者肺部組織造成損害。 相關研究結果顯示,俯臥位機械通氣在降低機械通氣所致肺損傷方面具有較好效用[3]。俯臥位作為機械通氣體位之一,相較于常規(guī)機械呼吸的仰臥體位,能夠更有效地改善肺非重力依賴區(qū)域的肺血流分布與氣體交換, 調整胸廓順應性,進而改善氧合,當前已在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中得到較好應用[4]?;诖?,本研究回顧性分析該院收治的SP 伴RF 患者96 例的臨床資料,通過分組對照,探討俯臥位機械通氣的應用效果。 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該院2020 年10 月—2022 年10 月收治的96 例SP 伴RF 患者的臨床資料,按通氣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8 例。 納入標準:符合《內科學》[5]中對SP 的診斷,并合并RF 且資料完整;需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治療。排除標準: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礙; 合并全身性感染疾病或其他危急重癥;合并肺部其他良惡性疾病。本研究已通過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對照組中男25 例,女23 例;年齡44~72歲,平均年齡(58.53±5.21)歲;病程2~9 d,平均病程(5.40±0.48)d;體質指數18.5~28.9 kg/m2,平均體質指數(21.29±0.62)kg/m2。 觀察組中男26 例,女22 例;年齡44~74 歲,平均年齡(58.56±5.22)歲;病程2~8 d,平均病程(5.44±0.46)d;體質指數18.4~28.8 kg/m2,平均體質指數(21.26±0.58)kg/m2。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躍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均行呼吸支持,設置潮氣量為8~10 mL/kg,吸入氧濃度為40%~100%,呼吸頻次為6~10 次/min,吸氣時間1~1.2 s,呼氣末正壓6~12 cmH2O(1 cmH2O=0.098 kPa)。 兩組均持續(xù)觀察至患者出院。
1.2.1 對照組
對照組行常規(guī)通氣,協助患者取仰臥體位,雙上肢置于身體兩側,頭偏向一側,定時協助其進行翻身,防止壓瘡。 通氣過程中,監(jiān)護患者生命體征,如有異常,應及時予以相應處理。
1.2.2 觀察組
觀察組行俯臥位機械通氣,體位變更前30 min,暫停鼻飼營養(yǎng);吸盡鼻腔、氣道分泌物后,醫(yī)護人員首先對患者各管路進行固定處理,防止線路、管路等的脫落;隨后由醫(yī)護人員托起患者,移向床的一側,將患者體位從仰臥位改變?yōu)閭扰P位,于其受壓部位墊上枕頭,并托起患者從側臥體位變更為俯臥位,使用凹型枕墊于患者頭面部,并注意檢查管路情況,如無異常,可將心電圖電極、導線等置于患者背部。 俯臥位機械通氣過程中常規(guī)予以振動排痰,對局部受壓皮膚進行間斷按摩,并持續(xù)監(jiān)護各項生命體征。
(1)生理狀況。于通氣前后,采用急性生理學與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APACHEⅡ)評價患者生理狀況,此量表共3 個部分,滿分71 分,評分與患者生理狀況呈負相關[6]。(2)血氣分析。對比兩組通氣前后血氣分析指標水平,包含二氧化碳分壓(PaCO2)、氧分壓(PaO2)、氧合指數(PaO2/FiO2)及血氧飽和度(SpO2)。(3)不良風險事件。對比兩組不良風險事件發(fā)生情況,包含呼吸相關性肺損傷、氣管痙攣及躁動。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依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 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氣前,兩組APACHEⅡ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躍0.05);通氣后,觀察組APACHEⅡ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SP 伴RF 患者生理狀況評分比較[(x依s)袁分]
通氣前, 兩組PaCO2、PaO2、PaO2/FiO2、SpO2水平相比,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躍0.05);通氣后,觀察組PaCO2水平低于對照組,PaO2、PaO2/FiO2、SpO2水平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SP 伴RF 患者血氣分析情況比較(x依s)
觀察組不良風險事件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SP 伴RF 患者不良風險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n(%)]
SP 作為ICU 常見危重癥疾病, 不僅會降低患者的生命質量,如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疾病進展還可出現RF,危及患者生命安全[7]。 機械通氣是臨床治療SP 伴RF 的有效措施,可提高患者的血氧濃度,維持機體平穩(wěn),為病情改善奠定有效的生理基礎。
當前臨床行機械通氣過程中普遍選取仰臥體位,但隨著臨床對機械通氣研究的不斷深入,發(fā)現患者接近背部的肺組織的膨脹易受到肺、 心臟等收縮影響,而仰臥位時重力作用可增加該區(qū)域灌注量,增強此效應,進而影響機械通氣效果,不利于患者預后[8]。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通氣后APACHEⅡ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aCO2水平低于對照組,PaO2、PaO2/FiO2、SpO2水平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針對SP 伴RF 患者實施俯臥位機械通氣的效果較好。 俯臥體位機械通氣治療主要是利用重力作用,改善患者胸前形態(tài)、隔膜位置等,以減輕縱膈、心臟等對肺部造成壓迫,進而提升機械通氣效果[9]。本研究將其應用于SP 伴RF 患者中,俯臥位狀態(tài)下,可提高患者重力依賴區(qū)的跨肺壓, 促進背側肺部塌陷肺泡擴張,以利于改善背側通氣。同時,俯臥體位開展機械通氣,可減輕縱膈和心臟的壓迫,改善局部跨肺壓,促進肺內氣流重新排列,有利于氣道分泌物排出,進一步提升機械通氣效果。俯臥位時,靜脈回流,可提升中心血容量,提高肺微血管靜脈壓,使得受到壓迫的部分血管重新充盈,進而利于降低肺血管阻力,改善肺動脈痙攣,改善患者血氣指標,利于預后。 值得注意的是,俯臥位機械通氣過程中不良發(fā)生風險較高,包含引流管扭曲、壓力性損傷等[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不良風險事件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分析其原因在于:俯臥位機械通氣過程中,醫(yī)護人員采取于易受壓部位放置軟枕、按摩局部受壓皮膚、妥善固定各種導管等方式進行干預,可降低不良風險事件發(fā)生風險,加之密切監(jiān)護患者生命體征,并予以及時有效的處理,能夠有效降低躁動發(fā)生風險,進一步降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利于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 針對SP 伴RF 患者實施俯臥位機械通氣,能夠改善患者生理狀況、血氣情況,減少不良事件發(fā)生,利于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