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馨允,??罚丶褜?,黃斌,劉彩華*,周奕豪,鞠明哲
(1.百色學院 農(nóng)業(yè)與食品工程學院,廣西 百色 533000;2.百色學院亞熱帶特色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學院,廣西 百色 533000;3.百色學院 廣西芒果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廣西 百色 533000)
黃秋葵(Abelmoschus moschatus L.Medic.)屬錦葵科、秋葵屬,其營養(yǎng)豐富,開發(fā)利用價值較高。新鮮黃秋葵在采摘后仍進行呼吸作用,而且其質(zhì)地脆嫩,易發(fā)生機械損傷,從而導致微生物侵染和營養(yǎng)流失,影響貨架壽命及食用品質(zhì)。對黃秋葵進行干制可抑制微生物活動和酶活性,減輕質(zhì)量,減小體積,降低包裝和貯運成本[1]。
加工過程中對黃秋葵干燥的方法主要有熱風干燥[2]、遠紅外干燥[3]、真空干燥[4]、真空冷凍干燥[5]、真空微波干燥[6]等。真空干燥、真空冷凍干燥、微波干燥成本高,熱風干燥、遠紅外干燥成本低廉、操作簡單,適合工業(yè)化生產(chǎn),因此熱風干燥、遠紅外干燥技術(shù)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李婧怡等[6]研究了黃秋葵真空微波干燥特性及其動力學;徐康等[7]和李婧怡等[8]研究了不同干燥方法對黃秋葵膳食纖維、果膠、總糖、黃酮等物質(zhì)含量及抗氧化能力的影響;王迪等[3]應用不同干燥方式對黃秋葵進行干燥,主要考察干制品硬度、脆度、收縮率、總黃酮、總酚、多糖和干燥時間;劉文超等[4]采用響應面優(yōu)化黃秋葵真空干燥工藝試驗中以干燥速率和VC含量作為評判指標。由此可見,目前對黃秋葵干燥過程和干燥工藝的研究角度單一,或單一研究干燥特性,或以營養(yǎng)、質(zhì)構(gòu)和干燥時間為指標研究干燥工藝,缺乏結(jié)合干燥特性、干燥動力學和產(chǎn)品理化指標這3 方面對黃秋葵干燥過程和干燥工藝的研究。
本文通過研究黃秋葵熱風干燥和遠紅外干燥的干燥特性、動力學及干制品品質(zhì)上的差異,并基于主成分分析,以干燥時間、有效水分擴散系數(shù)、VC含量、復水比、硬度為評價指標,獲得黃秋葵的最優(yōu)干燥工藝,以期為黃秋葵的干制技術(shù)提供參考。
鮮黃秋葵:市售,挑揀無病蟲害、無畸形、無機械損傷、大小均勻、成熟度一致的黃秋葵。干燥試驗前測定鮮黃秋葵初始濕基含水率。
抗壞血酸、碳酸氫鈉:天津市致遠化學試劑有限公司;2,6-二氯靛酚鈉鹽:南京都萊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草酸:西隴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上試劑均為分析純。
TMS-PRO 食品物性分析儀:美國FTC 公司;FA1204B 型電子天平:上海安亭電子儀器廠;101-3AB型電熱鼓風干燥箱:天津市泰斯特儀器有限公司;YHG-300-BS 遠紅外快速恒溫干燥箱:上海躍進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
1.3.1 干燥試驗
將挑選好的黃秋葵清洗干凈后,去掉頭尾,將中段橫切(垂直果莖長度方向)成1 cm 高度的小段,取22.11 g樣品分別置于電熱鼓風干燥箱、遠紅外快速恒溫干燥箱中在一定的溫度(60、70、80、90 ℃)下干燥,每隔30 min進行稱量;當前后兩次質(zhì)量差不超過0.10 g 時,即認為樣品達到平衡含水率,結(jié)束干燥。此時的干基含水率不超過0.087 g/g,符合脫水蔬菜水分含量的要求[9]。設(shè)3 組平行,干燥結(jié)束后,測定干制品的VC含量、復水比和硬度。
1.3.2 含水率測定
采用直接干燥法測定樣品含水率[10]。
1.3.3 干基含水率
干基含水率測定參考王新茗等[11]的方法,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Mt為干基含水率,g/g;mt為樣品干燥t 時刻的質(zhì)量,g;md為樣品干物質(zhì)質(zhì)量,g。
1.3.4 水分比
水分比測定參考Xiao 等[12]的方法,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RM為水分比;M0為樣品初始干基含水率,g/g;Mt為樣品干燥t 時刻的干基含水率,g/g。
1.3.5 干燥速率
干燥速率測定參考Horuz 等[13]的方法,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RD為樣品干燥速率,g/(g·min);Mt+Δt為樣品干燥t+Δt 時刻的干基含水率,g/g;Mt為樣品干燥t 時刻的干基含水率,g/g;Δt 為時間差值,min。
1.3.6 VC含量的測定
黃秋葵中的VC含量采用2,6-二氯靛酚滴定法測定[14]。
1.3.7 復水比
稱取一定質(zhì)量黃秋葵干制品,在室溫下浸泡于蒸餾水中50 min,撈出瀝干2 min 后稱重,復水比計算如下[15]。
式中:R 為復水比;mf為樣品復水后瀝干質(zhì)量,g;md為干制品質(zhì)量,g。
1.3.8 硬度
采用食品物性分析儀的穿刺模式進行黃秋葵硬度的測定。
1.4.1 動力學模型
選取6 種常用模型對黃秋葵干燥過程水分變化進行非線性擬合[16-18],干燥模型見表1。
表1 干燥模型Table 1 Drying models
1.4.2 有效水分擴散系數(shù)
黃秋葵橫向切斷,體積形狀類似圓柱體,干燥特性可用Fick 擴散方程描述,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Deff為有效水分擴散系數(shù),m2/s;r 為黃秋葵橫切后圓柱體小段的半徑,0.008 41 m;t 為干燥時間,s;λn為貝塞爾函數(shù)(Bessel)函數(shù)的根;n=1,2,3…。
令dY/dt=0,y1*=0,y2*=1,X*=(S5-C3)/S5若被動房對購房者產(chǎn)生吸引力,則政府需要通過財政補貼等方式,確保購房者購買被動房所獲得的收益超過其額外付出的成本,因此S5>C3。
式(11)只取第一項,即n=1,λ1=2.405[19],則方程可變換為以下公式。
1.4.3 干燥活化能
干燥活化能計算參考Doymaz 等[20]的方法,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Ea干燥活化能,J/mol;D0為擴散前置因子,m2/s;T 為干燥溫度,℃;R 為摩爾氣體常數(shù),8.314 J/(mol·K)。
采用PASW Statistics 18 進行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差異顯著性分析采用最小顯著性差異法。采用1stOpt 1.5 對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非線性回歸分析、二次多項式回歸分析,根據(jù)模型的決定系數(shù)R2、均方根誤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殘差平方和(sum of squares for error,SSE)對模型擬合度進行整體評價[18]。
熱風干燥、遠紅外干燥對黃秋葵干燥特性的影響如圖1 所示。
圖1 不同干燥條件對黃秋葵干燥特性的影響Fig.1 Effects of different drying conditions on the drying characteristics of Abelmoschus moschatus
由圖1a、圖1A 的干基含水率曲線可知,干基含水率隨著干燥時間的延長而下降。干燥溫度越高,干基含水率下降越快,到達干燥終點的時間越短;在相同溫度下,熱風干燥到達干燥終點的時間比遠紅外干燥的短。60、70、80、90 ℃下熱風干燥結(jié)束時間分別為420、300、240、210 min,遠紅外干燥結(jié)束耗時480、420、330、300 min。由圖b、圖B 的水分比曲線可知,熱風干燥和遠紅外干燥的水分比變化趨勢與干基含水率相似,均隨干燥時間延長而下降。
由圖1c、圖1C 的干燥速率曲線可知,熱風干燥未監(jiān)測到恒速干燥階段,說明熱風干燥可能大部分階段均處在內(nèi)部擴散控制階段,黃秋葵內(nèi)部水分擴散速度低于表面水分的汽化速度。在干燥30 min 后,熱風干燥速率下降比遠紅外干燥快,這是因為在熱風干燥過程中,黃秋葵表面干燥速率過快容易形成硬殼,溫度越高,形成硬殼的進程就越快,從而阻礙表面汽化。
干燥動力學通常被用于描述在干燥過程中的傳質(zhì)規(guī)律,模型受干燥條件和待干燥物料特性等決定。干燥動力學模型對干燥設(shè)備設(shè)計、干燥過程優(yōu)化和產(chǎn)品質(zhì)量改進十分重要[23]。將部分試驗數(shù)據(jù)擬合表1 所列的干燥動力學模型,擬合效果見表2。
表2 干燥模型擬合結(jié)果Table 2 Fitting results of drying models
模型擬合優(yōu)度可用試驗值和預測值之間的關(guān)系來判斷,R2越接近1,RMSE、SSE 越接近0,其模型擬合度越好。通過表2 的模型優(yōu)度指標對比可知,Midilli 模型的RMSE<0.02、SSE<0.002,R2≥0.999,均最優(yōu),故Midilli 模型為預測黃秋葵熱風干燥及遠紅外干燥的水分變化規(guī)律最適宜的干燥模型。該模型在預測胡蘿卜熱風薄層干燥[24]、腰果的太陽能干燥[25]、山楂熱風薄層干燥[26]等的效果均較好。
表3 為采用Midilli 模型擬合獲得的模型參數(shù)估計值。
表3 Midilli 模型參數(shù)估計值Table 3 Drying parameter estimations of Midilli model
由表3 可知,無論是熱風干燥還是遠紅外干燥,模型參數(shù)k、a、b、n 值都隨溫度(T,℃)變化而變化,即是T 的函數(shù),將k、a、b、n 值與T 進行二次多項式回歸分析,得到各模型參數(shù)對應的多項式,再將上述參數(shù)對應的多項式帶入式(9),分別得到熱風和遠紅外干燥的最終模型,即式(14)、式(15)。
選取70 ℃的試驗數(shù)據(jù)分別與式(14)、式(15)模型進行驗證,結(jié)果如圖2 所示,熱風干燥、遠紅外干燥試驗觀測值與模型預測值的相關(guān)系數(shù)分別為0.999 0 和0.999 6(α=0.01),斜率和截距分別與1 和0 無顯著差異,說明擬合程度較好,模型能夠預測黃秋葵熱風和遠紅外干燥試驗范圍內(nèi)任意時刻、任意干燥溫度下的水分變化。
根據(jù)式(12)、式(13)計算出有效水分擴散系數(shù)和活化能,結(jié)果見表4。
表4 不同干燥條件下的有效水分擴散系數(shù)和活化能Table 4 Deff and Ea at different drying conditions
由表4 可知,有效水分擴散系數(shù)的范圍在6.13×10-10~1.99×10-9m2/s 之間,符合農(nóng)產(chǎn)品干燥典型的數(shù)值范圍(10-11~10-9m2/s),表明了在干燥過程中,黃秋葵內(nèi)部水分擴散方式為液態(tài)擴散[27]。干燥溫度越高,干燥能力越強,有效水分擴散系數(shù)就越大;在相同干燥溫度下,熱風干燥的有效水分擴散系數(shù)比遠紅外干燥的大0.52~1.10 倍,這可能是由于遠紅外加熱原理和黃秋葵的植物組織特性造成的。遠紅外干燥初期,黃秋葵表面平均含水量較高,所吸收的遠紅外線大部分作用于表面水分的蒸發(fā),但蒸發(fā)的水分散失不如熱風干燥及時,因此遠紅外干燥速率低于熱風干燥[28]。到降速干燥階段,黃秋葵表面水分含量降低,內(nèi)部吸收較多遠紅外線,內(nèi)部溫度高于表面溫度,但由于黃秋葵內(nèi)部多孔狀,起到絕緣體功能,從而減慢熱量的傳遞[29]。相同干燥溫度下遠紅外干燥效率比熱風干燥低這一現(xiàn)象,與楊亮[30]對苦瓜片熱風、紅外干燥中的結(jié)果相似。由活化能大小可知,熱風每干燥1 mol 的水分需要的能量比遠紅外約少5 481.76 J,說明熱風干燥黃秋葵比遠紅外干燥容易。
熱風干燥、遠紅外干燥對黃秋葵干制品質(zhì)量的影響如表5 所示。
表5 不同干燥條件對黃秋葵品質(zhì)的影響Table 5 Effects of different drying conditions on the quality of A.moschatus
由表5 可知,在相同溫度下,熱風干燥產(chǎn)品VC含量比遠紅外干燥的VC含量高1.42~2.05 倍。這反映了VC高溫降解過程具有溫度和時間的累積效應,相同溫度下熱風干燥耗時比遠紅外干燥的短,因此熱風干燥的VC保留較多。60 ℃熱風干燥的VC含量最高(P<0.05)。
對于復水比而言,熱風干燥的復水比隨溫度的上升而先上升后下降,遠紅外干燥的復水比隨溫度的上升而下降。前者可能是因為60 ℃熱風干燥速率慢,植物組織萎縮、變形時間長,復水性差;80、90 ℃熱風干燥,黃秋葵在干燥初始階段迅速失水,蛋白質(zhì)變性、糖分等水溶性成分隨水向外遷移,導致表面結(jié)殼,復水性差。后者是因為遠紅外加熱具有穿透性和均勻性,且60 ℃遠紅外干燥對黃秋葵細胞組織的破壞較小,復水比較大。因此,熱風70 ℃、遠紅外60 ℃的干制品復水比較好。
對于硬度而言,溫度過高,脫水反應越激烈,容易形成較硬的組織,因此90 ℃時硬度最大(P<0.05);熱風70 ℃、遠紅外60 ℃、遠紅外70 ℃的干制品硬度較好。
對不同干燥條件下黃秋葵的干燥時間、有效水分擴散系數(shù)、VC含量、復水比、硬度這5 個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結(jié)果中的因子得分、主成分得分、綜合得分見表6。
表6 因子得分、主成分得分、綜合得分結(jié)果Table 6 Factor scores,principle component scores,and overall scores
由表6 可知,70 ℃熱風干燥黃秋葵的綜合得分最高,因此黃秋葵最優(yōu)干燥條件為70 ℃熱風干燥。
由干燥特性曲線可知,無論熱風干燥還是遠紅外干燥,升高溫度,干基含水率、水分比下降就越快。相同干燥溫度下,熱風干燥的耗時比遠紅外干燥的要短。黃秋葵的熱風干燥速率受干基含水量影響較大,遠紅外干燥速率受干基含水率影響較小。
Midilli 模型能準確描述黃秋葵熱風和遠紅外干燥過程中的水分變化規(guī)律,模型的試驗值與預測值擬合精度較高,可在試驗條件范圍內(nèi)對水分比進行預測。在試驗條件范圍內(nèi),黃秋葵有效水分擴散系數(shù)隨溫度的增大而增大;由于遠紅外的干燥原理以及黃秋葵植物組織內(nèi)部多孔狀特性,在相同干燥溫度下,熱風干燥的有效水分擴散系數(shù)比遠紅外干燥的大0.52~1.10 倍,同時其干燥所需活化能比遠紅外干燥的小5 481.76 J/mol。
干燥過程中VC的降解受溫度和時間累積效應的影響;干燥時間、干燥溫度過高對復水比和硬度影響較大。最終,以黃秋葵干燥特性、動力學及干制品質(zhì)量為指標,基于主成分分析獲得黃秋葵干燥條件,即:熱風溫度70 ℃,干燥時間為300 min,有效水分擴散系數(shù)為1.36×10-9m2/s,所得干制品VC含量7.71 mg/100 g、復水比6.03、硬度3.25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