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亞萍
我發(fā)現(xiàn)年輕人中“迷信”的比例真不低!這里說的迷信,不是那種燒香拜佛式的封建迷信,而是指網上那種轉錦鯉、求新年簽、測算水逆之類的行為。相對這些心理暗示,我有一個更有效的招數(shù)推薦給大家。
20年前,我打比賽時也是一個“講究”蠻多的人。比如,在局勢不利的情況下我會摁三下球臺,或者發(fā)球前習慣性地對著球拍吹氣,局勢越緊張,我吹氣的動作也越頻繁。
其實全世界最頂尖的運動員,都有一些莫名其妙的癖好。比如姚明,比賽前他絕不刮胡子。曾經的女子網球霸主李娜,每次到澳大利亞打比賽都會要求住在墨爾本的同一家酒店、同一個房間。要問為什么,估計他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理解,但不一定能說清楚其中的道理。科普作家萬維鋼老師曾經很精辟地總結說:
所謂“迷信”,就是在沒有道理的地方尋找“道理”,在沒有意義的地方尋找“意義”,在沒有規(guī)律的地方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在沒有因果的地方強加“因果”。
就運動員的各種獨特“迷信”而言,運動心理學的解釋是:所有的迷信,都是在尋求自我控制感,在降低不確定性。
對運動員來說,每一場比賽,尤其是重大比賽,不確定性太大了:場地的燈光、風向、濕度,觀眾的態(tài)度、距離球臺的遠近,等等。你和對手的差距微乎其微,誰贏誰輸,很可能就取決于這些場外因素。而當不確定性增大,你的自信心或者專業(yè)上所謂“自我效能感”就會下降。那怎么辦呢?答案就是“小迷信”。
運動員的這些小動作、小習慣,與其說是在祈求好運,不如說是在通過某種儀式來增強自己對自己的控制力,來給自己一個暗示,強調這些場外因素都對自己有利。
天時、地利、人和,這些都不可控,那我控制自己總可以了吧?我不能控制燈光、溫度、濕度,我總能控制自己刮不刮胡子吧?在運動員身上,迷信不僅有安慰劑的效果,而且還能分散注意力。你把一整套儀式都做完了,精神壓力自然也減小了。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為什么我說轉發(fā)錦鯉這樣的迷信沒什么用?普通人的迷信和運動員的迷信有什么差別?
我們平常那些求神拜佛、星座、血型等小迷信,都是媒體或者別人灌輸給我們的。我們的迷信,是將希望寄托在別人的規(guī)劃之中。星座說你今天運氣不錯,你就覺得運氣不錯;說你今天不宜出門,那你就不宜出門。這種小迷信其實并沒有增強多少對自己的控制感。相反,這只是把控制權拱手讓給了一個虛無的、不可靠的東西。
但是,運動員的迷信呢?他們那些奇怪的動作、習慣,都是自己設計出來或者自己發(fā)現(xiàn)、總結的。他們在開始比賽前不是去祈禱神靈,而是去跟自己的內心對話。所以,他們所謂小迷信的控制權依然在自己身上:只要我按照自己的習慣,訂了同一家酒店、穿了同一雙球襪,那我就能發(fā)揮出色。
換句話說,小迷信靈不靈,其實一點都不重要,關鍵時刻你需要的只是對自己的控制力,這就足夠讓你更輕松、更自在,也有助于理清思路和舒緩情緒。
(摘自《心力》,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四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