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3-03-01
基金項目: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科研基金項目“‘實踐概念內涵的發(fā)展演變——從康德、黑格爾到馬克思”(581121118821)
作者簡介:丁耀鵬(1997—),男,甘肅張掖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歷史唯物主義基礎理論。
[DOI]10.19810/j.issn.1007-4767.2023.05.002
摘 要: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一以貫之的歷史傳統(tǒng),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守正創(chuàng)新包含著豐富的理論內涵:從本體論的維度來看,守正創(chuàng)新本身就是一個嚴密的邏輯整體;從方法論的維度來看,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是科學方法論體系發(fā)展的基本要求;從價值論的維度來看,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始終錨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深刻認識守正創(chuàng)新的理論內涵,對于繼承和發(fā)展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體系,堅持和推進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守正創(chuàng)新;本體論;方法論;價值論
中圖分類號:D2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4767(2023)05-0011-09
我們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過程中,必須首先把握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其中一條就是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從事的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yè),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chuàng)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1]20這一論斷從關系黨和國家事業(yè)興衰的高度強調了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思想遵循。這不是我們黨在重要文獻中第一次論及守正創(chuàng)新,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指出:“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自信自強、守正創(chuàng)新,統(tǒng)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yè)、偉大夢想,創(chuàng)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2]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一百年來,我們黨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相統(tǒng)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創(chuàng)新相統(tǒng)一。”[3]深入分析中國共產黨關于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的理論和實踐可以發(fā)現(xiàn),守正創(chuàng)新本身包含著本體論、方法論、價值論三個方面的深刻理論意蘊,認識和理解守正創(chuàng)新的本真內涵對于傳承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體系,推進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具有重要意義。
一、本體論之維:守正創(chuàng)新本身就是一個嚴密的邏輯整體
(一)守正創(chuàng)新的基本邏輯
把握守正創(chuàng)新必須首先明確什么是“正”,什么是“新”。一般而言,“正”的內涵突出表現(xiàn)在正統(tǒng)、正道、正當,與“偏”相對。對于一種理論而言,所謂“正”是指理論的本質內涵和核心指向。就馬克思主義而言,“正”至少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是馬克思主義經數百年社會主義實踐檢驗過的重要的科學原理和基本原則;其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脈相承的思想理論成果。而“新”則表現(xiàn)為更新、推陳出新的含義,與“舊”相對。創(chuàng)新則與墨守成規(guī)、一成不變相對。就一種理論而言,“新”還表現(xiàn)為新條件、新問題、新實踐。馬克思主義中所謂的“新”也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根據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豐富和深化基本原理的歷史維度和未來向度;其二,根據社會歷史發(fā)展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運用基本原理的方法論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總結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體系。
守正創(chuàng)新包含著守正和創(chuàng)新兩個取向,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必須明確“守正”和“創(chuàng)新”的關系。從詞義本身來看,“守正”和“創(chuàng)新”總體上是一個過程的兩個環(huán)節(jié)。一方面,“守正”和“創(chuàng)新”是不同的范疇,“守正”掌握理論和實踐發(fā)展的方向,決定著事物的正統(tǒng)性、科學性和純潔性?!皠?chuàng)新”則關照理論和實踐的當代視界,深刻關注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時代性、未來性和問題性?!笆卣笔强v向的,彰顯了特定理論發(fā)展一脈相承的歷史取向?!皠?chuàng)新”是橫向的,兼顧了同時代的多種理論融會貫通的時代取向。具體來說,“守正”面向理論和實踐自身發(fā)展的科學體系,反映的是理論各部分需要恒久把握的、經實踐檢驗的科學的基本原理?!皠?chuàng)新”面向不同時代的具體情境,反映的是對不同時代社會歷史發(fā)展具體實際的密切關照。另一方面,“守正”和“創(chuàng)新”又是緊密聯(lián)系的?!笆卣笔恰皠?chuàng)新”的前提,堅守理論和實踐的正確方向,“創(chuàng)新”才能有效開展;“創(chuàng)新”又為“守正”開辟了進一步發(fā)展的空間,賦予了理論持續(xù)發(fā)展的不竭動力。此外,相較于“創(chuàng)新”來說,在社會歷史的復雜變化之中,堅持“守正”顯得更為緊迫和重要。當然,這并不是說“創(chuàng)新”就不重要,而是表明在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這一重要論斷中,“守正”居于優(yōu)先地位,“守正”與“創(chuàng)新”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
(二)三個“不動搖”彰顯了“守正”正本清源的取向
根據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論斷,守正創(chuàng)新包含著“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動搖,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的思想內涵,三個“不動搖”進一步明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過程中時刻需要正本清源的思想傳統(tǒng)。所謂“守正”,通俗來講就是堅守正道。應該說,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動搖、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不動搖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三者是統(tǒng)一的,都指向了馬克思主義的正道,指向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的理論源頭。
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動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包括人民立場、唯物史觀、群眾史觀、剩余價值學說、改造世界的實踐傾向等。在哲學史意義上,唯物史觀超越了以往西方唯心主義和機械唯物主義的局限,開創(chuàng)了建立在實踐基礎之上的科學的唯物主義思想體系。在政治經濟學意義上,剩余價值學說指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運行的規(guī)律和內在的根本矛盾??疾靽H共運史可以發(fā)現(xiàn),人民立場和群眾史觀始終都從無產階級的利益出發(fā),指導了各國無產階級政黨帶領工人群眾爭取自身權利的斗爭,如巴黎公社無產階級專政的偉大嘗試,俄國取得十月革命勝利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以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相結合,取得了不同階段的偉大勝利。因此,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意義上看,“守正”指向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思想體系。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不動搖。恩格斯在《致國際工人協(xié)會西班牙聯(lián)合會委員會》的信中指出:“各地的經驗都證明,要使工人擺脫舊政黨的這種支配,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每一個國家里建立一個無產階級的政黨。”[4]92恩格斯在這里強調了黨的領導的重要性。中國共產黨在推進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進程中堅持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政黨思想,結合自身經驗和蘇共亡黨亡國的教訓,得出了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基本經驗,即“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特別是黨中央集中統(tǒng)一領導,堅持民主集中制,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5]。因此,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不動搖,“守正”溯源馬克思主義的政黨思想,也是中國共產黨關于黨的領導基本經驗的科學總結。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馬克思在《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中指出,如果他的批評者把他“關于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徹底變成一般發(fā)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4]466,這不是對他論斷的正確理解,會帶給他過多榮譽和侮辱。馬克思的意思是,普遍性的歷史哲學和特殊性的民族國家發(fā)展問題之間存在著難以逾越的鴻溝,如果無視民族區(qū)域發(fā)展的特殊性去套用理論最終只能適得其反。中國道路的問題也是一樣,百年來的實踐已經證明,照抄照搬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不可行,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只要我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一定能夠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5]。因此,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是“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之“正”,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對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科學認識。
(三)“把握時代”和“引領時代”明確了“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的特質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創(chuàng)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強調了在守正創(chuàng)新中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也明確了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的特質?!皶r代”是一個時間概念,馬克思、恩格斯在經典文獻中對時代的定義沒有直接論述,都是在展開其他問題的過程中提及時代。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對摩爾根的觀點進行分析后指出:“現(xiàn)在我們可以把摩爾根的分期概括如下:蒙昧時代是以獲取現(xiàn)成的天然產物為主的時期……野蠻時代是學會畜牧和農耕的時期……文明時代是學會對天然產物進一步加工的時期……”[6]38根據這一認識,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可以區(qū)分為蒙昧時代、野蠻時代和文明時代三個階段。而關于文明時代的定義,恩格斯指出:“文明時代是社會發(fā)展的這樣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上,分工、由分工而產生的個人之間的交換,以及把這兩者結合起來的商品生產,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完全改變了先前的整個社會。”[6]193這兩段論述都反映出時代作為社會發(fā)展階段的時間屬性。任何哲學都是時代精神上的產物,理論同樣如此,科學的理論都來源于具體時代,又指導所在時代實踐向前發(fā)展。要實現(xiàn)理論指導時代的實踐,把握時代進而引領時代,就必須進行創(chuàng)新。
創(chuàng)新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在尊重科學規(guī)律的基礎上,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出新的觀念、技術和制度,以滿足人們正確認識和改造世界、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正所謂‘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保?]這是站在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的政治高度強調了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而理論創(chuàng)新最為重要的要求就是滿足現(xiàn)實需要,回應現(xiàn)實問題。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明確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xiàn)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保?]12他還提到“光是思想力求成為現(xiàn)實是不夠的,現(xiàn)實本身應當力求趨向思想”[8]13。這反映出經典作家的一個重要觀點,理論和實際的互動是非常重要的。就理論創(chuàng)新而言,“思想力求成為現(xiàn)實”表達的是根據時代的實際問題豐富理論的內涵,“現(xiàn)實力求趨向思想”表達的則是創(chuàng)新發(fā)展后的理論在指導特定時代實踐的過程中應當起到思想先行的作用,即做到“把握時代”和“引領時代”的高度統(tǒng)一。
二、方法論之維: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是科學方法論體系發(fā)展的基本要求
(一)現(xiàn)實需要:客觀世界的復雜性和時代發(fā)展的多變性呼喚世界觀方法論的守正創(chuàng)新
從社會的發(fā)展來看,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是從低級社會形態(tài)向高級社會形態(tài)發(fā)展,客觀世界既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等,也包括其由簡單向復雜變遷的過程。從客觀世界的復雜性上來說,把握低級社會形態(tài)對應的客觀世界的方法論是較為簡單的,而把握高級社會形態(tài)對應的客觀世界的方法論是相對復雜的。換言之,低級的社會形態(tài)對應簡單的社會問題,要求簡單的方法論體系,高級的社會形態(tài)對應復雜且多變的問題,必然要求更高級的方法論體系以認識和解決問題??茖W的方法論來源于實踐,來源于特定歷史時代的實踐活動的經驗總結??茖W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體系建立起來之后,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歷史發(fā)展不斷豐富其內涵,方法論體系的開放性本身就意味著科學性。方法論體系的開放性表現(xiàn)為在客觀世界由簡單到復雜的發(fā)展過程中,方法論體系也由簡單升級為復雜。馬克思主義能夠被稱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體系就是因為其開放性的特質。因而,在客觀世界復雜化的當下,也呼吁馬克思主義方法論體系的豐富和發(fā)展。
從時代的多變性來說,馬克思主義一經誕生就指導了西歐范圍內乃至全世界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的共產主義運動,是被實踐證明的科學的方法論體系。但也要看到,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有其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回應的也是經典作家所處時代的現(xiàn)實問題。當前,中國正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個大局交織的歷史背景之下。世界范圍內,逆全球化思潮沉渣泛起,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霸權主義和恐怖主義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兩大歷史頑癥;生態(tài)危機和生態(tài)帝國主義不斷蔓延,等等。國內而言,我們黨所面臨的關鍵問題是改革開放進入關鍵階段,“一些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和利益固化的藩籬日益顯現(xiàn),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5]。需要我們黨注重改革的“關聯(lián)性”和“耦合性”??傊?,當代中國所面臨的社會歷史發(fā)展現(xiàn)實已經遠遠超出了經典作家設想的歷史情境,所面對的時代問題也是前所未有的嚴峻、復雜。時代發(fā)展的多變性需要方法論體系與時俱進,不斷適應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要求,“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作出符合中國實際和時代要求的正確回答”[1]17。
(二)理論需要:馬克思主義的傳承革新彰顯世界觀方法論體系的守正創(chuàng)新
馬克思主義是經實踐證明的科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這種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把握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三大領域基本問題的不二法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始終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是我們認識世界、把握規(guī)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9]在認識世界的意義上,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和自然觀以及“實踐—認識—實踐”的認識論框架有效提供了把握客觀世界的科學認識論體系。在把握規(guī)律的意義上,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提供了一種超越唯心主義局限的基本思維方式。在追求真理的意義上,馬克思主義主張真理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tǒng)一,提供了一種建立在歷史條件基礎之上的、超越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陷阱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tǒng)一的真理觀。在改造世界的意義上,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造性地引入實踐概念改造傳統(tǒng)的唯物主義哲學體系,提出了一種超越西方傳統(tǒng)形而上純粹思辨的哲學體系??傮w上來說,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體系,正如盧卡奇對“正統(tǒng)馬克思主義”的認識:“馬克思主義問題中的正統(tǒng)僅僅是指方法。它是這樣一種科學的信念,即辯證的馬克思主義是正確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只能按照其創(chuàng)始人奠基的方向發(fā)展、擴大和深化?!保?0]45他說:“什么是歷史唯物主義呢?無疑,它是按其真正的本質理解過去事件的一種科學方法?!保?0]274盧卡奇的這種看法也是強調了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本質。
明確了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本質之后,堅持對馬克思主義的守正創(chuàng)新實際上就反映為對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即繼承馬克思主義方法論體系中的“正道”,并與時俱進予以創(chuàng)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就要求其內在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體系實現(xiàn)對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從認識世界、把握規(guī)律、追求真理和改造世界的角度實現(xiàn)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體系的時代化革新。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要運用其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中國的問題,而不是要背誦和重復其具體結論和詞句,更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當成一成不變的教條?!保?]17
(三)行動需要:掌握歷史主動的行動目標要求世界觀方法論體系的守正創(chuàng)新
世界觀和方法論體系的革新歸根到底是為了掌握歷史主動?!皻v史主動”這一表述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語境中最早見于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毛澤東同志在《唯心歷史觀的破產》中明言:“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11]這一論斷宣示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體系對中國人民歷史主動精神的塑造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堅持實事求是,從中國實際出發(fā),洞察時代大勢,把握歷史主動……”[2]這一論斷同樣明確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中的歷史意義,也就是起到了幫助中國共產黨“洞察歷史大勢,掌握歷史主動”的巨大作用。
掌握歷史主動是馬克思主義所強調的在堅持客觀規(guī)律的前提下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基本觀點,守正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體系實際上是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合規(guī)律性表現(xiàn)在變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過程中須首先繼承和發(fā)展其思想體系中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基本原則,這種事實判斷基于對過去的方法論體系處理客觀問題的基本經驗的總結。合目的性表現(xiàn)在變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過程中應當服務于主體改造當前客觀世界的目的,服務于具體問題,這種價值判斷基于對當前實踐發(fā)展傾向的科學預見。從真理觀的角度來看,掌握歷史主動的觀點又反映為堅持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相統(tǒng)一。毛澤東同志指出:“無數相對真理之總和,就是絕對的真理?!保?2]不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體系針對不同時代的不同問題,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特定的方法論體系表現(xiàn)出“真理性”的特質,這種真理性特質就是相對真理的具體表達。方法論體系的內在革新反映的是一種由無數相對真理聚合成為絕對真理的理論運動過程。因此,堅持對馬克思主義方法論體系的守正創(chuàng)新,建立一種符合時代發(fā)展要求的由相對真理構成的、不斷運動的、代表絕對真理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體系,才能稱得上符合方法論體系革新所追求的掌握歷史主動的本質目標。
三、價值論之維: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始終錨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光輝實踐,開創(chuàng)了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守正創(chuàng)新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應當始終錨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這個最根本的價值目標。
(一)價值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
首先,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是價值立場的理論起點??茖W社會主義思想自誕生以來就始終立足無產階級的革命立場,以實現(xiàn)全人類的解放為己任。馬克思在《萊茵報》工作期間關于林木盜竊法案、摩澤爾地區(qū)葡萄種植戶等問題,就已經站在了無產階級的立場上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他在《論猶太人問題》一文中,就明確指出人的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區(qū)別,并且闡述了人的解放意味著“使人的世界即各種關系回歸于人自身”[8]46的重要觀點。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對社會歷史主體的判斷:“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保?]295這些觀點表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為人類求解放的精神貫穿馬克思和恩格斯生平思想活動的整個過程,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核心立場,需要共產黨人在通向共產主義的實踐中長期堅守。
其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系列理論成果是價值立場的實踐總結。從毛澤東同志在《為人民服務》中對黨的隊伍何以發(fā)展壯大的判斷“只要我們?yōu)槿嗣竦睦鎴猿趾玫?,為人民的利益改正錯的,我們這個隊伍就一定會興旺起來”[13]1004到鄧小平理論中“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4]的關于社會主義的認識,再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我們黨始終代表的階級利益的重申和科學發(fā)展觀對以人為本核心地位的強調,以及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以“初心使命”和“人民江山”論斷為代表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都表明,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實踐中,堅持人民立場始終都是根本性問題。這也是經歷史和現(xiàn)實證明的我們黨帶領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勝利的成功經驗。
最后,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民本思想是價值立場的文化彰顯。我國最早的文化典籍《尚書》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表述。即高度重視老百姓的地位,將人民置于國家之上。儒家作為中華文明脈絡中的重要思想線索,以民為本始終是其堅持的原則之一。如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唐太宗的“舟水之喻”,以及張載的“為生民立命”等都證明民本思想是中華文明長久以來重要的思想精髓,貫穿了中華文明思想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以民為本的價值遵循作為中華文明的優(yōu)秀文明基因,培植著堅守人民立場的文化沃土。
(二)價值原則:堅持實事求是的實踐原則
其一,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是價值原則的科學性基礎。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理解,其思想淵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一般都將其理解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tǒng)一。按照蘇聯(lián)教科書體系的觀點,認為只存在辯證唯物主義,而歷史唯物主義則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思想在社會歷史領域的推廣。根據這一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留給我們的科學方法實際上就是辯證法,也就是辯證唯物主義。這種辯證唯物主義脫胎于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引入實踐的基礎上運用這一科學方法構建了整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恩格斯說過:“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保?5]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最為關鍵的內核就是辯證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作為實事求是價值原則的思想淵源,對這一價值原則起到了科學支撐的作用。
其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價值原則的中國表達。毛澤東同志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對“實事求是”作出了闡釋:“‘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即規(guī)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保?3]801指出我們黨應該在馬克思列寧主義一般原理的指導下,從占有的材料中引證出正確的結論,這一原則在黨的七大上被確立為我們黨的思想路線,在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發(fā)揮重要的思想引領作用。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中就深入貫徹了這一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2]。這些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在不同歷史階段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的重要經驗??梢钥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過程中的系列理論成果所貫穿的思想主線就是實事求是,這也逐漸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原則,即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其三,傳統(tǒng)文化中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是價值原則的文化基因。早在先秦時期,老子在《道德經》中就寫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泵篮蛺?、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等都是相伴而生,是對立統(tǒng)一的,其中就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清代陳澹然所言的“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反映的是一種標志著整體和部分關系的系統(tǒng)辯證法思想。類似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我國古代文獻中的記載還有很多。這些樸素的哲學思想雖然沒有形成現(xiàn)代西方所定義的某種哲學體系,卻凝結著指導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發(fā)展的生活智慧和處世精要,也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思想體系形成內在契合,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原則誕生的傳統(tǒng)文化基因。
(三)價值標準:堅持維護生產力向前發(fā)展的基本標準
第一,對生產力基礎性地位的強調是價值標準的思想淵源。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貫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歷史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的基礎?!保?6]9根據這一唯物史觀的經典概括,生產力的發(fā)展實際上標明了不同歷史時代的存在樣態(tài),區(qū)別不同歷史時代的決定性因素就是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在這一認識之下,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研究得出了資本主義的私有制限制了生產力發(fā)展的結論,并提出“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16]45,對生產力發(fā)展基礎性地位的強調貫穿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之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標準的理論淵源。
第二,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和處理構成了價值標準的時代革新。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8]567這種矛盾在各個時期都有不同的表現(xiàn),具體反映為社會主要矛盾。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和處理程度深刻影響了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我們黨始終重視各個時期黨和國家面臨的主要問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總結了認識和處理社會主要矛盾的經驗。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落后農業(yè)國向先進工業(yè)國轉變的主要矛盾,到改革開放以來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再到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我們黨都作出了準確的判斷,制定相應的發(fā)展方略。此外,鄧小平同志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深刻認識,以及我們黨在新時代主張堅持落實新發(fā)展理念,出發(fā)點都是為了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具體實踐路徑就是科學認識和處理社會主要矛盾。這些理論和實踐都以生產力是否發(fā)展作為衡量標準,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力向前發(fā)展價值標準的實踐遵循。
第三,大同世界的理想追求彰顯了傳統(tǒng)文化中對價值標準的歷史期望。先秦時期,戰(zhàn)亂頻仍的社會現(xiàn)實使得思想家們期盼一個穩(wěn)定和諧的理想社會——“大同世界”?!抖Y記·禮運》所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隨著小農經濟和封建專制制度的成熟,逐漸形成了以漢字和儒學為象征的古典文明。王朝更迭內在的本質雖然沒有脫離封建社會的范疇,但是中華民族追求國家大一統(tǒng)的理念和穩(wěn)定和諧的大同世界的訴求沒有改變。古代中國一直有重視生產力發(fā)展的傳統(tǒng),《孟子·滕文公上》所言“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就反映了重視個體生產力發(fā)展的觀點。雖然大同世界的設想還停留在哲學論證階段,但生產力高度發(fā)展的訴求是默認的前提。因此,在堅持生產力發(fā)展的意義上,這種大同世界的理想追求本質上反映的是對生產力高度發(fā)展的歷史期望。
四、結 語
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內在要求。這反映在兩個方面:從中國化維度來說,馬克思主義本身是世界意義的理論,傳入中國又有效解決了中國的問題。中國共產黨百年的實踐已經證明,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是中國共產黨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不斷勝利的基本經驗。因此,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就表現(xiàn)為守世界性理論之“正”,創(chuàng)民族性問題之“新”,守正創(chuàng)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要求。在時代化維度上,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表現(xiàn)為與時俱進的理論特征,它有基本原理,但又面向不同時代的不同問題。從這一點來看,時代化本來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特征,因而守正創(chuàng)新也就表現(xiàn)為守基本原理之“正”,創(chuàng)時代問題之“新”,守正創(chuàng)新也就成了馬克思主義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內在要求。發(fā)掘守正創(chuàng)新深厚的理論內涵和實踐指向,對于進一步堅持和發(fā)展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推進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02).
[3] 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1(7):4-17.
[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N].人民日報,2021-11-17(01).
[6]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習近平.在同各界優(yōu)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5-05(02).
[8]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5(02).
[10] [匈]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杜章智,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11] 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12]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5.
[13] 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1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1.
[16]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On the Threefold Implications of Uphold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Breaking New Ground
DING Yaopeng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 Uphold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breaking new ground is the historical tradition of the CPC to adhere to and develop Marxism.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ce again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uphold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breaking new ground. Uphold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breaking new ground contains rich theoretical connot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tology, uphold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breaking new ground itself is a rigorous logical who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hodology, uphold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breaking new ground is a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tific methodology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xiology, uphold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breaking new ground has always anchored the value goal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uphold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breaking new grou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a scientific worldview and methodology system, and for adhering to and 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our times.
Key words: uphold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breaking new ground; ontology; methodology; axiology
[責任編輯:盛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