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春艷,田冬華,宋君君,石麗芳
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yī)院血液內(nèi)科,鄭州 4500000
急性白血病為血液系統(tǒng)較常見的疾病,主要由造血干細胞的惡性增殖引起[1]。臨床將急性白血病分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急性髓系白血病兩種,其中以急性髓系白血病最為常見,且主要發(fā)生于成年人[2]。急性髓系白血病常表現(xiàn)為發(fā)熱、出血、骨痛、貧血等,且近年來,該病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3]?;熓悄壳凹毙运柘蛋籽〉某S弥委熓侄危渲邪⑷岜刃?阿糖胞苷+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CAG)方案是較為常用的化療方案之一,但由于患者存在造血功能缺陷,仍有部分患者無法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因此,找尋其他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案是目前急性髓系白血病研究領域關注的重點[4]。地西他濱為DNA 甲基轉移酶抑制劑的一種,已被證明殺滅腫瘤細胞的作用非常顯著。鑒于此,本研究探討地西他濱聯(lián)合CAG 方案治療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5 月至2022 年3 月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yī)院收治的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納入標準:①年齡﹥60 歲;②符合《成人急性髓系白血?。ǚ羌毙栽缬琢<毎籽。┲袊\療指南(2017 年版)》[5]中關于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診斷標準;③入院前未接受過放化療、手術等相關治療;④無放化療禁忌證;⑤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器官功能不全;②存在藥物過敏;③合并其他血液系統(tǒng)疾??;④對本研究所用治療藥物不耐受;⑤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⑥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根據(jù)納入和排除標準,本研究共納入96 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依據(jù)治療方案的不同分為對照組(n=47)和觀察組(n=49),對照組患者給予CAG 方案治療,觀察組患者給予地西他濱聯(lián)合CAG 方案治療。對照組中,男31 例,女16 例;年齡62~74 歲,平均(68.26±5.72)歲;臨床分型:M2 型18 例,M4 型9 例,M5 型20 例。觀察組中,男34 例,女15 例;年齡61~73 歲,平均(67.84±5.62)歲;臨床分型:M2 型16 例,M4 型11 例,M5 型22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臨床分型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對照組患者給予CAG 方案治療:第1~4 天,鹽酸阿柔比星20 mg 靜脈滴注,每天1 次;第1~14 天,阿糖胞苷10 mg 皮下注射,每天2 次;第1~14 天,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150 μg 皮下注射,每天1 次,治療過程中白細胞計數(shù)﹥20×109/L 時停止應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觀察組患者給予地西他濱聯(lián)合CAG 方案治療,GAC 方案治療方法同對照組;地西他濱20 mg 靜脈滴注,每天1 次,持續(xù)治療3~5 天。兩組患者均以30 天為1 個療程,均治療2 個療程。
①依據(jù)《復發(fā)難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國診療指南(2017 年版)》[6]評估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完全緩解,骨髓原始細胞﹤5%,外周血中性粒細胞與血小板計數(shù)恢復正常;部分緩解,骨髓原始細胞5%~20%,外周血中性粒細胞、血小板計數(shù)趨于正常;未緩解,未達上述標準。總有效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治療前后,抽取兩組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采用血細胞分析儀檢測兩組患者的血常規(guī)指標,包括白細胞計數(shù)、血紅蛋白、血小板計數(shù),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操作。③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如惡心嘔吐、肺部感染、脫發(fā)、肝功能損傷。
采用SPSS 22.0 軟件對所有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7.76%(43/49),高于對照組患者的68.09%(32/4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431,P=0.020)。(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n(%)]*
治療前,兩組患者白細胞計數(shù)、血小板計數(shù)和血紅蛋白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白細胞計數(shù)均低于本組治療前,血紅蛋白水平和血小板計數(shù)均高于本組治療前,觀察組患者白細胞計數(shù)低于對照組,血紅蛋白水平和血小板計數(shù)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常規(guī)指標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28.57%(14/49),與對照組患者的19.15%(9/47)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169,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n(%)]
急性髓系白血病主要是由于白血病細胞浸潤組織器官,影響機體的正常造血功能,導致患者發(fā)生貧血、出血和感染等[7]。尋找一種有效的治療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方案是目前臨床研究的重點[8]。
目前,臨床治療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化療方案較多,CAG 方案是應用較為廣泛的方案之一[9-10],該方案主要由阿柔比星、阿糖胞苷及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等組成,其中阿柔比星是蒽環(huán)類抗腫瘤藥物,可進入腫瘤細胞,抑制DNA 和RNA 的合成;阿糖胞苷可與腫瘤細胞DNA 結合,破壞腫瘤細胞DNA 結構,進而抑制腫瘤細胞DNA 復制與轉錄,促進腫瘤細胞凋亡;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能促進粒細胞聚集,增強藥物對白血病細胞的殺傷作用,損傷白細胞,還能增強嗜酸性粒細胞與巨噬細胞的功能[11]。但有研究指出,CAG 方案對G0期的細胞殺傷效果較差[12]。亦有研究指出,地西他濱可與DNA 甲基轉移酶1 結合,抑制其活性,逆轉抑癌基因的甲基化,促使腫瘤細胞凋亡[13]。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7.76%,高于對照組患者的68.09%,表明地西他濱聯(lián)合CAG方案具有協(xié)同作用,可有效提高對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治療效果。這一結果與施兵和黃曉軍[14]的研究結果一致,該研究采用地西他濱聯(lián)合CAG 方案治療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總有效率為90.00%,明顯高于CAG 方案單獨治療的55.00%,這可能是因為地西他濱聯(lián)合CAG 方案治療可有效抑制腫瘤細胞DNA 甲基轉移酶活性,抑制腫瘤細胞增殖,從而有效促進腫瘤細胞凋亡。
孫令鳳等[15]研究顯示,在CAG 方案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予以地西他濱聯(lián)合治療,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血紅蛋白水平和血小板計數(shù),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達到改善患者預后的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白細胞計數(shù)均低于本組治療前,血紅蛋白水平和血小板計數(shù)均高于本組治療前,觀察組患者白細胞計數(shù)低于對照組,血紅蛋白水平和血小板計數(shù)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地西他濱聯(lián)合CAG方案可有效改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血常規(guī)指標。
在安全性方面,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無明顯差異,但對于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的惡心嘔吐、肺部感染、肝功能損傷等不良反應仍需重視,并予以預防性處理,以減輕不良反應。由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小,且主要針對老年人群,故地西他濱聯(lián)合CAG 方案治療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臨床療效是否受年齡的影響有待加大樣本量、選取不同年齡段、延長隨訪時間、采取前瞻性研究進行驗證,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jù)。
綜上所述,地西他濱聯(lián)合CAG 方案治療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療效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常規(guī)指標,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