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蓮龍幼兒園 羅美端
繪本以圖片為主要表達方式,超越語言、跨越文化,能給讀者提供一個寬廣的想象世界,是幼兒最佳的閱讀媒介。繪本閱讀是幼兒運用繪本開闊視野、獲取信息,認識世界、調節(jié)心理的學習活動。心理彈性(抗逆力、心理韌性)指幼兒在面對問題、挫折時不退縮、堅持的自我控制力和自我效能感,是學習品質之一、是一種心理特質、是一種綜合的能力。心理彈性較強的幼兒,在遇到困難、挫折或者逆境的時候,能夠積極地接納當下,靈活運用已有經驗,選擇適宜的方式表達情緒、調整狀態(tài)、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內心實現新平衡的一種能力。本文從幼兒心理彈性的發(fā)展需要、心理彈性繪本的選擇、繪本閱讀提升幼兒心理彈性的策略等方面入手,旨在探索一條利用繪本閱讀提升中班幼兒心理彈性的有效路徑,幫助教師進一步豐富有關幼兒心理彈性發(fā)展的理論知識,有效地推動中班幼兒提升心理彈性。
心理彈性可以幫助幼兒在挫折中達到成功的結果,這是學前教育所要達到的目標,著眼于幼兒的終身發(fā)展,為培養(yǎng)人格健全的幼兒做好準備。從過程論角度分析,心理彈性能夠減少幼兒遇到挫折時產生的不良情緒,幫助幼兒緩解不良情緒,提高情緒調節(jié)能力,幫助幼兒減少負面情緒帶來的影響,保持愉悅情的感體驗;從能力論角度分析,心理彈性是一種技能,是走出逆境的能力,是在逆境中勇于尋求外界幫助的勇氣,是笑對困難的樂觀。心理彈性是立于全人教育視角下的學前教育所不可或缺的。
4—5歲中班幼兒處在學習品質發(fā)展的關鍵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幼兒家境優(yōu)渥,基本吃穿不愁,但在父母的“嬌養(yǎng)”下,幼兒容易出現遇事任性、容易受挫、驕矜、自我中心等問題。通過觀察發(fā)現,班級幼兒心理彈性水平也存在差異,常表現為任性、容易產生沖突、不合群等,某個時間段幼兒關注的點似乎都有趨同性,因此班級幼兒的心理彈性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中班幼兒的表達多于傾聽,愛表達自己的觀點,對于繪本閱讀有濃厚的興趣,具有較好的閱讀習慣和初步的閱讀能力,且繪本具有幫助幼兒表達自我情緒、學習自我控制、發(fā)展自我內在等多元化的教育價值,是重要的研究載體。
目前,國內兒童心理彈性的研究對象多為處境艱難的兒童、遭遇重大挫折的兒童。臺灣彩虹愛家生命教育理論認為心理彈性分為悅納自己(人與己)與社會關系(人與人)兩個方面。總的來說,目前對心理彈性的研究比較籠統(tǒng),研究范圍廣,沒有按照年齡特點劃分,借助的媒介主要是教師通過傳授生活技能、社會技能或是通過加強每個人的親社會傾向等形式。此外,通過梳理文獻發(fā)現,目前通過繪本閱讀對兒童心理彈性提升的研究成果多為小學年齡段的研究,對中班幼兒以繪本閱讀為載體的心理彈性研究尚屬少數。因此,本文想借助繪本這一媒介提升中班幼兒的心理彈性,旨在借鑒前人研究心理彈性發(fā)展的相關成果,以繪本這一多元化價值的教育載體為切入點、以中班幼兒心理彈性提升這一目標為落腳點開展行動研究。
繪本作為幼兒心理療愈的一種媒介,可以潛移默化地幫助幼兒增強情緒體驗、釋放消極情緒、突破心理障礙、形成健全的個性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優(yōu)秀的繪本有很多,如何從中選出適合提升幼兒心理彈性的繪本至關重要。有學者認為選擇繪本時需要考慮實施對象的年齡、興趣,分析思考繪本內容與生活之間的距離、繪本主題是否有趣、繪本插圖與文字的適配程度等方面。因此,教師需要大量閱讀,查找相關資料,并對繪本進行解讀、梳理與收集。
此外,不同的閱讀形式也有不同的閱讀效果,例如親子伴讀時,家長的正向態(tài)度、語言回應和認知水平都會影響到心理彈性繪本閱讀的效果。為了更有針對性地運用繪本提升幼兒心理彈性,教師可以從“悅納自己”“柔化人際關系”“突破心理禁忌的生命教育”三個角度出發(fā),從每個繪本主題中篩選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繪本,梳理核心價值,建立心理彈性繪本資源庫。
悅納自己類繪本能夠正確地了解自我,肯定自我,懂得自我獨特性。這類繪本里的主人公勇敢地接納自己,樂觀、順其自然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能給予幼兒充滿正能量的引導。例如,教師可以借助《青蛙與男孩》《我喜歡自己》《做最勇敢的自己》《獨一無二的你》《現在我很棒》《小黑魚》等繪本,帶領幼兒融入繪本故事情節(jié)中,找到自己的特點、能對自己正確評價以及發(fā)現自己的獨一無二。再如,在閱讀《失落的一角》時,幼兒沉浸繪本,體會主人公不同的心理變化,結合音樂、情感表達快樂,情緒更加昂揚,從而理解、悅納不完美的自己。
柔化人際關系類繪本能夠幫助幼兒認識到不同情緒的存在,并學會情緒調控,同時尋求與現實世界和諧相處的智慧方式,可以對幼兒施以情感潤澤,使其以積極情緒擁抱未來生活。
例如,當幼兒因為媽媽生二胎而產生不良情緒時,教師可以利用宮西達也《跟屁蟲》和安東尼·布朗的《隧道》等圍繞兄弟姐妹的繪本,引導幼兒進入繪本情境,產生共情,接受故事的感染和激勵,在理解中突破心理的妒忌行為,疏散不良情緒;當幼兒遇到與同伴之間產生矛盾、不知道怎樣交朋友的情況時,教師可以利用《敵人派》《我有友情要出租》等繪本,教會幼兒如何交朋友以及如何增進友情,使其懂得朋友是需要自己去找尋的道理;當幼兒被各種情緒煩擾,教師可以借助《杰瑞的冷靜太空》《中國第一套情緒管理圖畫書》等繪本,從幼兒角度幫助他們認識、表達、體驗、接納情緒和調控管理自己的情緒。
幼兒在成長中難免會面臨各種“死亡”事件,許多大人常常刻意回避談論與死亡有關的事,因為大人不知該如何向孩子講述。然而,死亡并不是一件和幼兒距離遙遠的事,不能視而不見、避而不談,因為這是一項非常重要且需要認真思考和學習的生命課題。例如,《爺爺的新工作》《你是我的唯一》《大海遇見天空》等繪本,是通過對動物,植物、人物的隱喻展現生命的歷程,闡述生命存在的價值。同時,還有被譽為生命教育最好的讀本《獾的禮物》,繪本用委婉柔美的方式直面“死亡”話題。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在閱讀中了解死亡與分開,以及如何應對與處理這些帶來的心理變化,幫助他們對疾病、衰老和死亡產生正確的認知,讓幼兒認識到生命的重要性,從而敬重生命。
情緒在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中班幼兒心理變化常常可以通過表情進行分辨。人們常說“六月的天,孩子的臉”。我們每天從孩子的臉上能看到各種情緒,他們有時因與同伴爭搶玩具而產生憤怒情緒,有時因沒有好朋友玩產生煩惱情緒,有時因媽媽生了小弟弟、小妹妹,突然覺得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變少了,想在家和媽媽待在一起,從而產生不愛上學的傷心哭鬧情緒。從情緒中我們能看出幼兒不同的心理變化。因為問題的出現也就意味著人格發(fā)展的走向,所以教師需要分析幼兒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結合問題選擇合適的繪本,開展繪本閱讀活動,利用多元方式和家園合力調節(jié)等策略展開深度探究,幫助幼兒認識情緒、體驗情緒、表達情緒和疏導情緒,從而有效促進幼兒心理彈性的提升。
教師要時刻關注、觀察班級幼兒的情緒變化,做個有心人,借助《我的情緒繪本》系列繪本閱讀活動,與幼兒探討經常遇到的情緒,如孤單、害羞、擔心、高興、氣憤等,幫助他們減輕孤獨感、克服害羞的情緒、學習如何避免被欺負的方法,引導他們正確面對和化解所有不公平的場景。
同時,在閱讀繪本基礎上結合兒歌游戲——我的表情變變變,引導幼兒做出各種如生氣、難過、驚訝、思考、好辣、好冷、愛你等表情,讓幼兒在快樂地與同伴一起游戲中認識情緒的多樣性。教師可以帶領幼兒閱讀《我的情緒小怪獸》,了解不同的小怪獸有不一樣的情緒,引導幼兒想象情緒怪獸的模樣,回憶家人的情緒和自己的情緒,并在回家后與家人做情緒游戲。在區(qū)域活動中,教師可以結合中班幼兒的能力水平和不同的表征方式,為小怪獸設計不同的形象。具體而言,借助繪本中粉色怪獸畫面,結合母親節(jié)、三八婦女節(jié)活動,制作送給媽媽的禮物,“裝飾”幼兒眼中的媽媽,寫下愛心賀卡,帶回家送給媽媽,向母親表達愛意;引導幼兒認識正向情緒,同時制作情緒杯偶等,在制作中認識情緒、感知情緒,從中懂得人人都有不同的情緒,知道情緒沒有好壞之分,只是有的情緒讓我們感覺舒服,有的情緒感覺比較糟糕而已。
情緒是抽象的概念,要想把抽象理解變成幼兒能夠具象理解的概念,體驗與表達無疑是最好的方法,可以讓幼兒融入角色中,體驗各種情緒,洞察豐富幽深的心靈世界。
現階段幼兒的話題之一是圍繞弟弟妹妹而產生,經常聽到他們抱怨弟弟妹妹破壞他們玩具、撕書等,因此教師需要根據幼兒問題,借助繪本《湯姆有個小妹妹》,使其融入繪本角色,體驗情緒。首先,以“家里多一個妹妹或者弟弟是件開心的事還是麻煩的事?”問題引入為閱讀契機,引導幼兒化身主人公“湯姆”,感受妹妹出生前主人公湯姆的快樂心情。其次,通過觀察妹妹出生后媽媽太忙的畫面,使幼兒產生情感共鳴,分析湯姆的心理變化(感覺媽媽不愛自己的傷心情緒),并通過思維導圖方式梳理經驗,列舉疏解這種不良情緒的方法。最后,通過繪本閱讀,理解湯姆幫助媽媽照顧小妹妹以及小妹妹會叫哥哥的激動心情,讓幼兒從中領會湯姆最后的心情是溫暖的、幸福的,愛變多了,愛無時無刻在我們身邊。
例如,在繪本《我的情緒小怪獸》閱讀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化身一個個情緒小怪獸置身于繪本情境中,體驗各種情緒。幼兒在繪本情境中有感而發(fā),當看到黃色開心的小怪獸時,幼兒笑嘻嘻地跟著笑,一起說著自己開心的故事:交到朋友、畫了一幅很滿意的畫、吃到好吃的食物等,會很開心……當看到藍色傷心小怪獸時,幼兒的臉立馬耷拉下來,說被媽媽批評很傷心、說摔倒很傷心、說有了弟弟后感覺爸爸媽媽不像以前那么愛自己而傷心……當看到綠色平靜小怪獸時,幼兒說起自己看書的時候,躺在草地上很安靜;當看到紅色憤怒小怪獸時,幼兒表情突變,做出咆哮動作……
為了讓幼兒得到更好的情緒體驗,教師可以利用豐富多彩的游戲,如利用散步時間帶領幼兒玩哈哈境,一起享受開心的“哇”時刻;針對幼兒傷心的故事,教師可以利用區(qū)域活動,引導幼兒將傷心事畫在紙上,折成一架架小飛機,帶領幼兒到空曠的操場上“放飛機”,讓傷心事跟隨紙飛機飛走,讓幼兒愛上情緒,不再畏懼自己或者他人的負面情緒。
繪本中的角色深入人心,教師可以與幼兒一同繪制角色貼并貼在班級墻面上,方便幼兒記憶,感覺角色就在身邊。生活中的相關場景也存在于幼兒的心中,教師可以借助環(huán)境記錄幼兒內心情緒的豐富表象。
例如,在語言區(qū)加入“心情罐”,把自己的情緒寫在情緒罐里,讓語言區(qū)成為分享情緒的聚集地;結合班級環(huán)境進行情緒疏解,鼓勵幼兒開心、悲傷等都要勇敢表達出來;在不同的墻面上設置合理宣泄的方法,如粘貼一些幼兒跺腳、喊、吃東西、運動、哭等圖片,引導幼兒情緒不好時合理宣泄;通過拍攝幼兒日常照片,如畫畫、運動、睡覺、聽音樂等,引導幼兒運用注意力轉移法轉移不好情緒;將綠色、粉色情緒小怪獸等布置在班級,積極引導幼兒化解情緒,將提升心理彈性的方式融入環(huán)境中,使幼兒理解并踐行。可見,幼兒用不同的方式表達情緒情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使表達情緒的方式更具個性化,促進了自身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
孩子除了在幼兒園產生不同的心理變化,回到家里也會產生各種情緒,家長的介入顯得尤為重要。繪本中的喜怒哀樂來源于生活,也應該回歸生活。在生活中捕捉幼兒的喜怒哀樂,并將其與繪本對應,進而幫助幼兒做好日常心理調節(jié)。
以家園合作的形式開展多元化繪本閱讀活動,能夠形成合力,發(fā)揮繪本的心理治愈功能。教師應鼓勵家長做好榜樣效應,不將不良情緒帶回家中影響到幼兒,借助家園合力調節(jié),共同疏導情緒。
例如,教師可以向家長提供必要的親子閱讀指導,建議親子共讀,關注心理繪本,分享心理彈性繪本資源,記錄幼兒情緒變化。教師還可以通過圖書漂流活動,將班級大部分幼兒目前存在的不良情緒進行歸類,尋找合適的繪本進行漂流,鼓勵親子共讀后繪制心得,并進行小分隊分享,頒發(fā)心理彈性閱讀小獎章。此外,面對班級個別幼兒的心理彈性問題,教師可以采用個案問題個別分析,通過家園配合的方式采用聯系——分析——實施——反饋這樣不斷循環(huán)的過程,突破個別幼兒心理障礙,從而提升幼兒心理彈性。
綜上所述,心理彈性的提升需要教師有一顆善于發(fā)現問題的心,需要教師長期堅持、腳踏實地、日積月累,這樣才能為幼兒構筑一座精神花園,促進幼兒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