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宜納
(作者單位:四川電影電視學院)
羅蘭·巴特曾說:“城市是一個論述,這種論述本質上是一種語言:城市將這種語言說給居民聽?!鄙虾W鳛槟Φ菚r尚的國際大都市,自中國電影誕生以來就是重要的發(fā)生場域,電影用鏡頭記錄著這座城市的影像流變。常以“城市”為創(chuàng)作題材,是當代中國電影創(chuàng)作視域下重要的地域文化空間。人作為城市影像中最重要的存在方式,支配和帶動著城市空間的發(fā)展,是城市興起與變革的根系;城市則為人的生存活動提供安全和便捷的空間寓所,潛移默化地鍛造著生活其中的人的人格和塑造著人的生活方式,從而獨特地映現(xiàn)著社會環(huán)境和人類精神等印記。人的生活方式即城市的空間特質[1]。電影《愛情神話》以其鮮活跳脫的上海城市影像作為舞臺背景,滬語作為表達媒介,描摹出一幅摩登市井、煙火氣十足的上海城市圖景。本文將以《愛情神話》作為影像文本,分別通過視覺和聽覺兩個元素,對電影中所展現(xiàn)的上海城市影像進行論述。
上海在中國電影發(fā)展史中,以不同的城市影像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電影中,上海城市影像里重要的場景空間不僅是事件發(fā)生的重要場所,也是表現(xiàn)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的城市標識。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將“城市意象”界定為道路(path)、邊界(edge)、區(qū)域(district)、節(jié)點(node)和標志物(landmark)五個層面,“區(qū)域由節(jié)點組成,由邊界限定范圍,通過道路在其間穿行,并四處散布一些標志物”[2]。因此,一個城市是可讀的。對于電影而言,展現(xiàn)的城市應當是可讀可辨識的,且其中的符號應成為城市影像的文化符號。早在1937 年袁牧之導演的《馬路天使》片頭中就可以看到上海城市的現(xiàn)代化高樓大廈、舞廳、電影院、劇場、咖啡廳等娛樂場所。在早期電影中,出入這些場所的人群都是商人、官僚、軍閥等人物。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消費場所已經(jīng)融入了普通市民的生活。電影《小時代》以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的全景俯瞰鏡頭作為開場,展現(xiàn)了富貴人家的摩登生活。而在婁燁的影像中,骯臟的河道、垃圾街道、廢墟空間則成為上海城市場景空間的常用圖景。電影《愛情神話》中,導演所展現(xiàn)的城市影像表現(xiàn)為老上海的街道、花園洋房、逼仄的閣樓、外貿店、打折超市,以及已經(jīng)融入上海市民生活的咖啡廳、劇場、歌舞廳,哪怕是充滿藝術情調的外灘畫廊,都成為上海本地市民和新上海市民的生活場域,也成為上海城市影像的文化符號。
比如,影片的開始是李小姐和老白在劇場觀看話劇,劇場成為兩人感情第一次碰撞的發(fā)生場所,兩人走出劇場,劇場大廳的背景寫著偌大的話劇名字《人類要是沒有愛情就好了》,營造出一個虛幻的“愛情神話”空間。影片用隱喻的方式開場,建構了一個“愛情神話”的命題。老白住在上只角的小洋樓,家里的空間既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也有小資情調的藝術風情,通往臥室的走廊墻上掛著費里尼執(zhí)導的電影《愛情神話》中的人物油畫,這不僅符合老白的畫家身份,也隱喻“愛情神話”的主題。老白的花園洋房作為電影中重要的敘事空間,鏡頭語言通過多角度描摹出老白地道的上海市民家中生活化卻又有小資情調的畫面場景。尤其是老白家廚房的場景空間,通過老白三次做飯細致入微地表現(xiàn)出他充滿煙火氣和小資情調的上海男人形象。第一次是影片開頭,老白清晨為李小姐做早餐而李小姐卻悄然離開;第二次老白準備和李小姐享受“私人料理”卻不想變成了“婦女大會”;第三次是老白接了李小姐的女兒瑪雅回家后準備晚餐卻得到了李小姐“斷舍離”的委婉回應。三次廚房做飯的快切鏡頭,更是展現(xiàn)出老白對生活的認真態(tài)度。
電影人往往利用女性承載敘事功能,其原因在于“象征性地解讀城市的‘無名性’,它未嘗不可以被看成是父權女性觀的符指:女性的‘她性’是等待被‘探尋’和‘進入’的‘暗黑的大陸’。再次,盡管城市不時被男性化,但它不過是男性無法找到(占有)女性的替代品。從這一意義上說,城市即是女人”[3]?!稅矍樯裨挕防?,通過不同的空間光影和色調書寫出新時代都市女性的獨立與個性。影片的開場通過舞臺上三個女主角身穿藍、白、紅三種顏色的裙子,就奠定了李小姐、格勞瑞亞和蓓蓓三個女性的人物基調。三種顏色分別代表她們各自的性格,藍色是李小姐,代表自由;白色是蓓蓓,代表平等、溫暖和溫和;紅色是格勞瑞亞,代表熱情,同時也有一絲悲傷的底色。當老白第一次到李小姐家,狹小逼仄的走廊空間里,一盞壞了的暖色吊燈搖擺不定、燈光忽閃,既展現(xiàn)了李小姐擁擠的生活空間,住在母親的房子里與母親瑣碎的爭吵,也交代了老白第二次見到李小姐時有點心動且緊張的心情。同時,也借助搖擺忽閃的吊燈來表現(xiàn)兩人漂泊不定的心。蓓蓓作為老白的前妻,約老白見面的地點選擇了舞廳,蓓蓓身穿紅色的絲絨旗袍,披著紅白相間的花色披肩,舞廳里探戈的音樂,舞池里跳著探戈舞的男男女女,配合著紅藍相間的燈光,營造出曖昧且浪漫的氣氛。蓓蓓離婚后迷上了探戈舞,并且說女人一生不跳探戈不完整,更是用“我只是犯了一個全世界男人都會犯的錯誤”揭示兩人離婚的原因,強勢表明自己在婚姻中要求平等的態(tài)度。蓓蓓在紅藍相間的光線下自證清白,而老白在光線外清者自清。老白與格勞瑞亞發(fā)生關系后,拿著自己的畫到格勞瑞亞約好的唱吧包廂找她,包廂里燈紅酒綠彌漫著浪漫氣氛,格勞瑞亞身邊圍著多個帥氣的男士,唱著《你的一生我只借一晚》,并告訴老白不要對她認真,與格勞瑞亞“有錢,有閑,老公失蹤”“野貓吃完嘴一擦,跑路”的個性呼應,整體光線氛圍也與老白的認真形成鮮明對比。
影片中,獨特的色彩光影塑造出上海城市影像中獨立個性的女性形象。那么,以老白為代表的男性群體卻是充滿生活化的,自然光線展現(xiàn)老白在超市里買打折商品,遇到了一群分享生活小竅門的和自己年齡相仿的中年男性,他們似乎比女性還會生活,買菜做飯,買打折商品,精打細算。在咖啡館門口,幾個熟齡男人享受著他們的咖啡時間與老白打招呼,讓人們看到了上海男人的群像。當老白來到外灘美術館,聽著李小姐和格勞瑞亞談論著男性眼中的女性時,導演巧妙運用光影,不僅表現(xiàn)出老白與兩位女性之間的關系,也同樣用這樣的光線場景表現(xiàn)出女性對男性的態(tài)度。紅色的光影中只看見李小姐和格勞瑞亞清晰的剪影,而老白在畫面中卻清晰地展現(xiàn)在攝影機前,與其說是李小姐和格勞瑞亞對老白的凝視,不如說是像李小姐和格勞瑞亞這樣的女性群體對男性的凝視。強烈的光影和色彩視覺沖擊力不僅是對影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同時也成為描摹上海城市影像中重要的元素之一。
如果說場景空間和光影色彩展現(xiàn)出上海城市影像的視覺化特征,那么聽覺元素和視覺元素的融合,便是對城市影像深刻內涵的表達。音樂作為重要的聲音元素,其功能不僅可以渲染情緒氣氛,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塑造人物形象,亦可以表現(xiàn)畫面外的象征意義,深化影片主題?!坝耙暩木幬谋局械囊魳犯鄥f(xié)力于視覺符號,形構為‘圖——樂’互文的敘事結構,在這一互文框架中,音樂發(fā)揮著圖像敘事情感調配的主體機制。”[4]電影《愛情神話》的配樂,其曲風類型多樣,有布魯斯、爵士、電子樂,也有古典和迷幻搖滾,音樂作為電影中重要的“愛情符碼”也為上海建立起立體的城市影像空間,不僅符合上海的城市氣質,更符合全片的“神話”主題。影片中有四首歌曲對應其畫面,展現(xiàn)出城市影像特征,也喚起對上海城市的空間想象。表1 以文本分析的方式,對影片中音樂和畫面如何重構上海城市影像進行了解析。
表1 《愛情神話》中音樂與畫面重構上海城市影像的文本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音樂在影片中可以表達人物情感,深化主題,同時音樂和畫面的結合反映出人物及畫面中深層次的內涵,是電影中上海城市影像的內涵與外延。
“作為城市文化的外在表征,方言構成了城市豐富的語言地理。很多情況下,方言是城市地方感的重要標志。它不僅體現(xiàn)出城市文化發(fā)展的歷史軌跡,同時還充分展示城市的地域性格?!盵5]方言電影本身雙向聯(lián)動,與地域文化緊密相連。
滬語方言是海派文化的根基,是上海城市文化的顯現(xiàn)符號。此前,《羅曼蒂克消亡史》中的滬語方言讓人印象深刻,呈現(xiàn)出虛實結合的滬語審美取向。《愛情神話》更加注重現(xiàn)實主義的刻畫和時代發(fā)展對于方言的影響。在影片中,滬語方言中夾雜著普通話,抑或夾雜著英語。影片中的演員本就是滬籍演員,對于本土方言最為熟悉,但在塑造角色時,也考慮到當下滬語文化中普通話與滬語夾雜的現(xiàn)象,很多俚語也在潛移默化發(fā)生著變化,作為國際貿易之都,滬語也是最早和英語國家的語言文化發(fā)生碰撞,產(chǎn)生“化學反應”的方言,因此,也反映出上海城市人群的思想與情感。
摯友老烏吐槽老白“我看儂腦子被兩額女人白相瓦特了”,翻譯成普通話就變成“我看你腦子被那兩個女人玩兒壞了”。格勞瑞亞常說“靈啊靈啊”,意思就是很好,有著各種表揚的意味。再比如“一滴滴(少許)、哈想八想(亂想)、觸霉頭(倒霉)、烏里麻里(亂七八糟)”,這些上海話的腔調都平添了幾分市井的鮮活。當然,作為有著海歸身份的老烏,就連修鞋的小皮匠其吳儂軟語中也夾帶英語,有著自稱的“巴黎世家”和每天固定的“咖啡時間”。
影片結尾部分,當大家齊聚在老白家的客廳儀式性地觀看費里尼的電影《愛情神話》來追思老烏時,不僅是全景群像式地對“愛情神話”主題的重新認識,更重要的是大家說著滬語方言回憶小時候的上海味道而引起共鳴,催生出一個由共同的地域文化、群體記憶勾連在一起的“鄉(xiāng)愁式”烏托邦,又展現(xiàn)出包容著新舊觀念變化沖撞的市井都市形象,成為上海城市影像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巴贊寫實主義理論認為“銀幕內的空間始終暗示銀幕外的空間”[6]。“近百年來,人們透過城市的影像,來探討城市人如何自處,以及如何與環(huán)境共處?!盵7]電影《愛情神話》中,上海城市影像的描摹用視聽文本呈現(xiàn)出精致的生活日常瞬間,市井生活煙火氣的圖景作為舞臺背景,將中年男女之間流動的情感關系和人物群像置于前景,并延伸出城市里中等收入者的趣味和美學,拉近了人們與上海這座城市的距離,這種城市影像是烏托邦敘事的想象空間[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