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錢珍 ,孫健良
(太倉市中醫(yī)醫(yī)院檢驗科,江蘇 蘇州 215400)
2 型糖尿病是臨床常見的糖尿病類型之一,其發(fā)病機制是胰島素分泌不足、高峰延遲或有胰島素抵抗,常會出現(xiàn)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及周圍神經(jīng)病變等并發(fā)癥,對患者生活質(zhì)量造成嚴重影響。由于血糖升高,會引起周圍血管病變,導致局部組織對損傷因素的敏感性降低和血流灌注不足的情況,在外界因素損傷局部組織或發(fā)生局部感染時更容易發(fā)生局部組織潰瘍,也是2 型糖尿病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1]。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會造成管腔狹窄、下肢供血動脈內(nèi)膜增厚等癥狀,進而會產(chǎn)生疼痛、下肢間歇性跛行及皮溫降低等臨床表現(xiàn)。相關(guān)研究表明,血脂、血糖水平是導致2 型糖尿病患者發(fā)生下肢血管病變的相關(guān)因素[2]。血脂異??梢酝ㄟ^各種因子引起組織過氧化,直接或間接地導致血管壁受損及內(nèi)皮功能紊亂的情況發(fā)生;血糖水平的升高會影響細胞因子、激素及生長因子水平異常,進而會刺激血管平滑肌的增殖,增加血管病變風險[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血糖、血脂水平變化情況與2 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變的相關(guān)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太倉市中醫(yī)醫(yī)院2020 年1月至2022 年12 月收治的86 例2 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進行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檢查,依據(jù)是否發(fā)生下肢動脈粥樣硬化將其分為下肢血管病變組(66例)、非下肢血管病變組(20 例);另回顧性分析80 例同期于院內(nèi)健康體檢者的體檢資料,作為對照組。下肢血管病變組患者中男性36 例,女性30 例;年齡49~79歲,平均(62.49±2.13)歲;糖尿病病程1~9 年,平均(5.04±0.12)年。非下肢血管病變組患者中男性12 例,女性8 例;年齡43~78 歲,平均(62.12±2.32)歲;糖尿病病程1~9 年,平均(5.03±0.11)年。對照組研究對象中男性42 例,女性38 例;年齡43~78 歲,平均(62.32±2.02)歲。3 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 年版)》[4]中的相關(guān)診斷標準,空腹血糖(FBG)≥ 7.0 mmol/L;②無糖尿病家族史;③無吸煙史及長期大量飲酒史;④無胃腸道疾病及其他嚴重器質(zhì)性疾病。排除標準:①Ⅰ型糖尿病;②合并自身免疫性疾??;③特殊類型糖尿病。本次研究方案已通過院內(nèi)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檢測方法血糖檢測:所有研究對象禁食12 h 后,于次日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及餐后2 h 分別抽取靜脈血5 mL,離心后取血清(轉(zhuǎn)速:3 500 r/min,時間:5 min),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貝克曼庫爾特實驗系統(tǒng)(蘇州)有限公司,型號:AU5800]檢測患者血清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糖,使用血紅蛋白測試系統(tǒng)(伯樂實驗有限公司,型號:D-10)檢測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檢查:使用超聲診斷儀(奧地利通用電氣醫(yī)療兩合公司,型號:volusonE8),將探頭頻率設置為2~12 Hz,受檢者平臥及俯臥位,充分暴露患者雙側(cè)下肢,檢測患者內(nèi)中膜厚度及粥樣硬化斑塊面積,評價患者粥樣硬化斑塊程度[5]。Ⅰ級:血管壁局部增厚<1.5 mm,血管壁存在彌漫性斑點狀強回聲。Ⅱ級:血管壁局部增厚>1.5 mm,斑塊面積<20 mm2,Ⅲ級:大斑塊,血管壁局部增厚>1.5 mm,斑塊面積≥ 20 mm2,下肢血管病變組患者按病變程度分為Ⅰ級(23 例)、Ⅱ級(22例)、Ⅲ級(21 例)。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下肢血管病變組、非下肢血管病變組及對照組研究對象血清TC、 TG、 FBG、餐后2 h 血糖(2 h PBG)、HbA1c水平。②比較不同病變程度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血清TC、 TG、 FBG、 2 h PBG、 HbA1c水平。③使用Pearson 相關(guān)性分析法分析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病變程度與血糖、血脂指標的相關(guān)性。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均經(jīng)K-S 法檢驗證實符合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行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 例(%)]表示,行χ2檢驗;使用Pearson 相關(guān)性分析法,分析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病變程度與血糖、血脂的相關(guān)性。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下肢血管病變組、非下肢血管病變組及對照組研究對象血脂、血糖水平比較非下肢血管病變組、非下肢血管病變組患者血清TC、 TG、 FBG、 2 h PBG、 HbA1c水平均高于對照組,且下肢血管病變組高于非下肢血管病變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下肢血管病變組、非下肢血管病變組及對照組研究對象血脂、血糖水平比較( ±s)
表1 下肢血管病變組、非下肢血管病變組及對照組研究對象血脂、血糖水平比較( ±s)
注:與對照組比,*P<0.05;與非下肢血管病變組比,#P<0.05。TC 總膽固醇;TG:三酰甘油;FBG:空腹血糖;2 h FBG:餐后2 h 血糖;HbA1c:糖化血紅蛋白。
組別例數(shù)TC(mmol/L)TG(mmol/L)FBG(mmol/L)2 h FBG(mmol/L)HbA1c(mmol/L)對照組803.25±0.541.06±0.124.59±0.62 6.28±1.055.29±0.56非下肢血管病變組22 4.65±0.69* 2.16±0.39* 9.64±0.66*12.64±1.22* 7.64±0.67*下肢血管病變組66 6.15±0.78*# 3.28±0.42*#10.39±0.69*# 13.65±1.02*# 8.16±0.89*#F 值345.882931.7091 556.395949.153307.196 P 值<0.05<0.05<0.05<0.05<0.05
2.2 不同分級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血脂、血糖水平比較Ⅱ、Ⅲ級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血清TC、 TG、FBG、 2 h PBG、 HbA1c水平均高于Ⅰ級,且Ⅲ級高于Ⅱ級,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不同分級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血脂、血糖水平比較( ±s)
表2 不同分級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血脂、血糖水平比較( ±s)
注:與Ⅰ級比,△P<0.05;與Ⅱ級比,▲P<0.05。
分級例數(shù)TC(mmol/L)TG(mmol/L)FBG(mmol/L)2 h FBG(mmol/L)HbA1c(mmol/L)Ⅰ級234.12±0.452.19±0.388.46±0.5512.46±0.517.23±0.59Ⅱ級22 6.23±0.58△ 3.15±0.41△ 10.25±0.59△ 13.25±0.57△ 8.46±0.77△Ⅲ級21 8.95±0.69△▲ 4.39±0.38△▲ 12.56±0.64△▲ 14.26±0.56△▲ 9.56±0.76△▲F 值384.213174.815262.91759.65659.494 P 值<0.05<0.05<0.05<0.05<0.05
2.3 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病變程度與血糖、血脂的相關(guān)性分析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病變程度與血清TC、TG、 FBG、 2 h FBG、 HbA1c水平均呈正相關(guān),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病變程度與血糖、血脂的相關(guān)性分析
2 型糖尿病主要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chǔ)上,通過環(huán)境因素的作用導致胰島素抵抗,胰島素作用不足或葡萄糖的毒性作用而發(fā)生。高水平血糖會激活機體中的血液凝固因子,增加細胞黏附分子與血管內(nèi)皮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而會加速動脈硬化的發(fā)生。
血糖升高會引起脂蛋白代謝異常,且其可通過影響細胞因子、激素水平等刺激血管平滑肌細胞的增殖分化,因此會直接影響血管壁和血漿生物化學分子的分布,導致機體糖代謝異常和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6]。此外,長期高血糖會使糖基化終末產(chǎn)物生成增多,損傷血管內(nèi)皮細胞及其功能,使機體炎癥反應增加,促進凝血,增加氧化應激致使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并且隨著病程的延長,其病情更嚴重[7]。FBG、2 h PBG、HbA1c作為反映血糖水平情況的重要指標,其中HbA1c水平越高,表明2 型糖尿病病情越嚴重,則患者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越大;理想的血糖控制首先應當檢測FBG 水平是否達標,在此基礎(chǔ)上對2 h PBG 進行控制以減少血糖波動情況,有助于實現(xiàn)總體血糖平穩(wěn),阻礙糖尿病血管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和發(fā)展[8]。糖化產(chǎn)物代謝的過程中會產(chǎn)生氧自由基,氧自由基的生成會加重對血管內(nèi)皮細胞的損傷,且氧自由基與巨噬細胞結(jié)合會產(chǎn)生細胞分裂素,使血管組織增生,會進一步促進動脈硬化及斑塊的形成,加重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病變。本研究中,下肢血管病變組、非下肢血管病變組患者血清FBG、2 h PBG、HbA1c水平均高于對照組,下肢血管病變組高于非下肢血管病變組,且隨著病情分級程度的升高,上述指標均升高;相關(guān)性分析結(jié)果也顯示,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病變程度與血清FBG、2 h FBG、HbA1c水平均呈正相關(guān),臨床可依據(jù)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對疾病進行診斷治療,有助于降低患者下肢血管病變發(fā)生概率。
TC、TG 是臨床檢測血脂水平的重要指標,其水平升高,導致高血脂的發(fā)生,更易引發(fā)動脈粥樣硬化的產(chǎn)生。2 型糖尿病患者病程長,血糖控制不理想,患者常因高血脂導致過量的自由基產(chǎn)生,使血管內(nèi)皮細胞壞死脫落,內(nèi)皮保護屏障遭到破壞,促使血栓形成,因而導致下肢血管病變的發(fā)生[9]。此外,高血糖及糖化產(chǎn)物參與機體內(nèi)皮損傷的過程,加快體內(nèi)脂質(zhì)與炎癥細胞在血管中沉積,進而使血管痙攣,導致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病情加重[10]。本研究中,下肢血管病變組、非下肢血管病變組患者血清TC、TG水平均高于對照組,下肢血管病變組高于非下肢血管病變組,且隨著病情分級程度的升高,上述指標均升高;相關(guān)性分析結(jié)果也顯示,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病變程度與血清TC、TG 水平均呈正相關(guān),臨床可以依據(jù)2 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對疾病進行診斷治療,有助于降低患者下肢血管病變發(fā)生概率。
綜上,2 型糖尿病患者發(fā)生下肢血管病變與其血糖、血脂代謝異常密切相關(guān),且血糖、血脂水平升高與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病變程度呈正相關(guān),因此,臨床積極控制其糖脂代謝對預防2 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變具有重要意義。但本研究仍有一些不足之處,如樣本量少、中心單一等,因此臨床可納入更多的樣本,進行更為深入的、多中心的研究,為臨床上預防2 型糖尿病患者發(fā)生下肢血管病變提供更為科學的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