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麗
(安徽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中小學的音樂欣賞課屬于“感受與欣賞”領域,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 年版)》中,提出了“感受與欣賞”是音樂學習的重要領域,是整個音樂活動的基礎。因此,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必須立足于聽,教師要把發(fā)展學生的音樂聽覺和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良好的感受能力作為音樂教學的首要任務,從而為學習其他音樂技能奠定基礎。同時音樂欣賞作為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獲得審美體驗的有效途徑,具有最直接、最具體的審美教育價值。針對于音樂欣賞課堂的教學,課標提出了相應的內容與要求,包括:音樂表現要素、情緒與情感、體裁與形式、風格與流派等,這四個主要內容是層層遞進、相互統(tǒng)一的,都是建立在音樂表現要素的基礎上。因此,打破傳統(tǒng)音樂欣賞課堂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對音樂表現要素進行學習,并在此基礎上體驗情緒的表達、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則顯得尤為重要。
聯(lián)覺是從一種感覺引起另一種感覺的心理活動,即對一種感覺器官的刺激引起其他感覺器官感覺的心理活動[1]。在生理依據上,大腦皮層的各個區(qū)域是相互聯(lián)結、協(xié)同、互通的,不是彼此孤立的;在心理依據上,事物在運動的過程或者形態(tài)本身都是一種表現形式,也就是心理學上的“同構說”。在教育學依據上,美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藝術教育又是實現美育的基礎形式之一。藝術教育是以音樂、舞蹈等媒介作為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審美互通的媒介,其性質和功能都與意象的心靈活動有關。由于音樂音響材料的非視覺性和非語義性的特征,在音樂學的依據主要是圍繞音樂如何表現非聽覺性對象的問題,屬于“他律論”的范疇。通過音樂運動和事物運動的內在聯(lián)系,構成了音樂音響和表現對象之間的環(huán)節(jié),也就是說音樂與其表現對象在速度、力度、色彩上都具有動力性的過程。在音樂上運用聯(lián)覺主要是了解音樂表現的規(guī)律,主要是與音高、音強、時間、時間變化率、緊張度、新異性體驗相關的六種對應關系,例如音樂在上行時時常伴隨著漸強的力度,如果反其道而行上行如果漸弱則表現出一種“消逝”的感受。我們從聽覺上的感知過渡到視覺,強的力度在事物的力量上表現為大、空間距離近;相反弱的力度在事物的力量上表現為小、空間距離表現為遠。
欣賞,即享受美好的事物,領略其中的趣味。音樂欣賞便是跟隨音樂符號的起伏,感知音樂信息、體驗音樂的運動和情感,進而領略審美趣味及觀念的音樂實踐活動。音樂通過音響來傳達表現對象的信息,它不具有直接性,只能引起主體對已儲存的經驗在頭腦中的對象的感受。學生如何才能通過音響由表及里地體驗到音樂作品的情感內涵呢?首先,音樂音響刺激人的聽覺系統(tǒng)為第一層次;緊接著在聯(lián)覺對應關系規(guī)律作用下,引起人的情態(tài)體驗為第二層次;如果情態(tài)體驗得到了充分的體驗與感知,它就轉化為明確的情緒體驗為第三層次;當情緒體驗與記憶中的類似情緒相似時,它就轉化為情感體驗為第四層次;最后,在聯(lián)想和認識成分的作用下構成了音樂審美體驗的第五個層次,這時已經上升到對音樂作品思想內涵的理解。音樂欣賞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感受美、發(fā)現美、創(chuàng)作美的過程,絕不是單純地聆聽音樂音響和音樂要素的理論講解。我們應有意識地通過對作品的聆聽,進行聯(lián)覺的挪移體驗音樂形象,加上聯(lián)想和想象的輔助作用下,引領學生對音樂情感與思想境界的體驗,最終提升學生音樂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yǎng)。
由于音樂感知的對象是不具體的,這要求學生借助聯(lián)想來感知音樂所不能表達的地方。音樂相比其他藝術類別來說最突出的特征是它可以直接表達人的情感,它不能像繪畫那樣表現客觀的世界,可是歷來音樂家們從來都沒有放棄通過對主觀感受所賴以產生的客觀世界進行表現的努力。音樂表達內容的中介是聯(lián)覺的對應關系規(guī)律,那么學生作為欣賞者就能通過聯(lián)覺去領會不同的音樂形象,從而加強他們對作品的理解能力。借助聯(lián)覺,學生可以感知到不同音樂要素的變化,當音樂的張力不斷擴大,這時我們的情緒會變得緊張急促,我們的感官隨著音樂要素的變化而變化,它不斷增強著我們的感知能力。在聯(lián)覺基礎之上引起的聯(lián)想,是屬于頭腦中創(chuàng)造性地再現,能迅速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發(fā)散性思維。音樂世界中,我們通常只能通過感受才能挖掘出一種意象或精神,是一種“虛”的抽象事物;而“實”是我們聽到的旋律、看到的畫面等真實的刺激物。那么“聯(lián)覺”通過視聽聯(lián)覺、動聽聯(lián)覺等方式,讓“虛”與“實”交相輝映,透過現象窺探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和內涵,學生可以在超時空的世界與藝術家們“對話”,在潛移默化中起到人格提升的作用。
視聽聯(lián)覺在音樂教學中最為常見,它主要是視覺和聽覺之間相互作用而產生共鳴。通俗來說就是:從聽覺的感受中獲得了視覺的感受,似乎能看到些什么;從視覺的感受中獲得了聽覺的感受,似乎能聽到些什么。但是這種獲得的“視覺”不是真實的,而是在腦海中激活先前積累的視覺形象。靜態(tài)圖像使視覺與聽覺的相互滲透,可以加深審美主體對審美對象的感受。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如果能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合理運用圖像視覺,在聆聽音樂中,學生會自然地把音色、響度、節(jié)奏等各個審美屬性結合起來與圖片與之對應,從而增強學生對審美形象的理解。例如在欣賞人教版四年級音樂欣賞課的《百鳥朝鳳》,獨奏樂器嗩吶以其歡快的旋律生動地描繪了百鳥和鳴的景象。在欣賞該作品時,教師應出示布谷鳥、喜鵲、貓頭鷹等鳥類圖片,讓學生仿佛置身于大森林的意境中,鳥兒在山中自由盤旋的場景。例如在欣賞人教版五年級音樂欣賞課《彼得與狼》,樂曲中不同的樂器代表著不同的音樂形象。定音鼓和大鼓模仿槍聲的出現,預示著獵人的出場;雙簧管和單簧管的使用分別刻畫鴨子和貓的音樂形象。教師可以用一幅畫將所有的角色囊括,圖片中有人物,也有人物相對應的樂器。靜態(tài)圖像這樣直觀的手段符合中小學階段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需要,將抽象的音樂感知化具體的形象直觀,可以更好地記憶音樂。
音樂欣賞要求欣賞者能夠感知音樂結構,并能發(fā)現不同段落的音樂變化和情緒的異同,因此了解音樂作品的曲式結構是有必要的。在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最好不使用曲式結構圖來進行作品分析,結構圖的理解需要具備抽象邏輯思維且枯燥乏味。教師可以使用旋律線和圖形譜來引導學生感知樂曲結構,旋律線側重于樂句間音高的起伏變化,而圖形譜更側重于段落間的情緒風格的轉變。例如初中音樂欣賞教學《苗嶺的早晨》,苗族民歌的曲調樂句尾音的拖腔較難把握,教師可以通過板書畫旋律線與講解的方式,幫助學生唱出民歌韻味。人教版七年級音樂欣賞《電閃雷鳴波爾卡》,是由約翰·施特勞斯編寫的一首波爾卡舞曲,曲式結構為A+B+A’,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根據閃電、打雷等形象設計一個圖形譜,樂曲的第一個段落情緒是歡快熱戀的,第二個段落相比第一段落更舒展,第三段落使用顫音、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將音樂情緒推向高潮,教師可以運用情緒的高低將圖形譜的設計為物體的大小、距離的遠近等,增強音樂要素與聯(lián)覺的對應關系,使學生通過符號了解復雜的結構和提高審美能力。
當人們聆聽節(jié)奏明快、曲調優(yōu)美的音樂時,就會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來。音樂速度快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做出較大幅度的動作,速度偏慢時,我們活動頻率也會降低,這其實是聽覺器官和動覺相互結合引起的一種反應。這種反應是一種迅速而短暫的直覺美感體驗,它隨音樂的變化而變化。因此,音樂教師要善于捕捉樂曲在旋律走向、速度力度、節(jié)奏節(jié)拍的變化,并通過外顯的動作引導學生體驗樂曲所傳達的某種情感。動聽聯(lián)覺,往往在聆聽的基礎上,加入律動、聲勢、游戲等動作,來幫助學生體驗音樂要素的變化。例如上海教育出版的六年級無伴奏合唱欣賞課《八駿贊》,音樂作品主要通過密集的節(jié)奏與象聲詞來模仿馬蹄聲,教師可以讓學生模仿馬蹄聲的動作,來體驗草原上駿馬奔馳的音樂形象,并伴隨樂曲的強弱力度,動作的大小也可以隨之調整,充分表現蒙古馬隊在遼闊草原上由遠及近、再由近跑遠的情景。例如小學音樂欣賞教學《在鐘表店里》,教師可以利用導入方式截取較難的節(jié)奏型創(chuàng)造兩小節(jié)四拍子的節(jié)奏型,并設計出相應的拍手、搖手等身體動作。在導入環(huán)節(jié)采用聽動環(huán)節(jié)不僅可以解決節(jié)奏方面的重難點問題,同樣可以運用在有鮮明音樂形象的音樂作品中。音樂教師根據樂曲的不同音樂形象,設計出不一樣能體現其鮮明個性的節(jié)奏動作,這種情況通常是為了突出不同音樂主題的對比。音樂形象本身是通過模仿客觀事物的形象而獲得,與欣賞者內心感受到的表象是密切相關的。不同的歌曲或樂曲都有著自身獨特的歷史背景和音響形態(tài)。只有讓學生切身從動作中體驗到音樂音響的動力感,他們才能獲得對音樂理解的圖式,并通過自身獲得的圖式去發(fā)現音樂的美。
聆聽音樂后,腦海會根據以往積累對象來匹配相對應的表象,這個表象由于個體經驗的差異性,每個人都不一樣。音樂是通過時間這個維度呈現的,時刻充滿著變化,當我們根據聯(lián)覺心理活動規(guī)律,如果體會到相應的情緒是多變的,那么欣賞者不能夠激活記憶中的表象,必須音樂音響要能充分與欣賞者記憶中的對象相對應,才能成為真正的音樂形象。意象聯(lián)覺是聽覺器官與聯(lián)想發(fā)生共鳴的一種反應。一旦音樂作品中的“音樂形象”被我們所感知,在聯(lián)想的作用下,想象力會使表象特征更加生動。例如八年級的欣賞課《小河的呼喚》,作品通過印度特有的拉格和塔拉,具有濃郁的印度古典風格,旋律由骨干音上下曲折迂回,根據聯(lián)覺對應關系能體會到小河的波紋形態(tài),但在聯(lián)想的作用下,它可能不是印度的小河,它可以是自己家門口的小溪、河邊的綠葉、河岸的風景等。音樂的非具象性促使中小學生較難理解歌曲的韻味,聯(lián)想就可以輕而易舉地調動他們的想象力,符合他們天馬行空想象的心理特征。想要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我們可以運用閉上眼睛靜靜聆聽的方式;可以運用生動形象語言的描述,創(chuàng)設意境;也可以采用詩朗誦、繪畫等多學科滲透的方式鼓勵學生們編創(chuàng)??傊?,教師應緊緊抓住音樂要素的變化來設計活動,喚起學生內在的審美體驗和情緒情感。鼓勵學生進行意象聯(lián)覺,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表達內心的感受。
激發(fā)聯(lián)覺的手段有視聽聯(lián)覺、動聽聯(lián)覺、意象聯(lián)覺,它們都離不開聽覺這一重要感官。音樂審美過程的審美主體需要懷揣著期望和帶著目的進入審美客體,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音樂欣賞。所以音樂教師在聆聽作品前,首先要明確“聽音樂”和“欣賞音樂”的根本區(qū)別,音樂欣賞不是隨意地聽,它以一種專注的態(tài)度對待音樂。其次,教師每次聆聽時需讓學生帶有問題地聆聽,引起學生的求知的欲望。重復聆聽時,可以采用分段聆聽與整體聆聽相結合、動態(tài)與靜態(tài)相交替不斷開發(fā)聯(lián)覺潛能。
動態(tài)的教學模式倡導學生主體的地位,教師是引導者,反對注入式的知識灌輸。音樂教師在上音樂欣賞課要為學生的聯(lián)想和自由表達創(chuàng)設時機,用問答的方式代替講授的方式,鼓勵學生相互討論和自由表達。尊重學生對音樂有著和成人不一樣的看法,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學生通過聯(lián)覺獲得對音樂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
欣賞者調動視聽、動聽等聯(lián)覺之前,是先感受到現實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聯(lián)覺之后產生的聯(lián)想會喚起生活中相關的形象,從而仿佛置身其中。因此音樂教師可以挑選根據人們生活中的聲音進行模仿的音樂作品,欣賞者在音樂中感知到熟悉的聲音,會很容易地喚起聯(lián)覺反應。我們會發(fā)現從古至今的音樂作品種類眾多,風格有古典、浪漫,國度有中國、印度、歐洲等,同樣的音樂作品由于制作人不同導致版本也參差不齊,顯然音樂教師要有目的性地挑選經典性的作品。同時挑選較好的音像版本,不僅能加強學生美的體驗感,還能較為準確地了解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風格、情感以及音樂要素的變化。
總之,聯(lián)覺是音樂欣賞過程中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音樂教師通過視聽聯(lián)覺、動聽聯(lián)覺、意象聯(lián)覺等方式使課堂智慧生成,學生通過聯(lián)覺體驗音樂的豐富性。聯(lián)覺教學手段的多感官運用與當今音樂三大教學法有著共通之處,都強調全身心的感應。筆者希望通過本篇文章,能引起更多學者對聯(lián)覺在音樂欣賞領域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