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靜逸
立德樹人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說明語文學科在落實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習中,需要重視德育滲透。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層面挖掘文本的思想性,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有針對性地融入德育教育,讓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通過語文教學深刻地影響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圍繞核心素養(yǎng)提出的要求看,語文教學目標的確立需要從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等層面綜合考慮,融合了德育教育的要求。
例如,教學《鳥的天堂》,課文所在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四時景物皆成趣”,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是“初步體會課文中的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教師解讀《鳥的天堂》一課,發(fā)現(xiàn)作者描寫了兩次到“鳥的天堂”看到的景象,第一次是傍晚,看到的是鳥兒聚居的大榕樹的狀態(tài),沒有看到鳥,以靜態(tài)描寫為主;第二次是早晨,看到的是鳥兒在大榕樹上活躍的情形,以動態(tài)描寫為主。本課的教學目標可以從基礎性目標和發(fā)展性目標兩方面進行確立,基礎性目標有:認識8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燦爛、白茫茫、縫隙、照耀、樹梢、寂靜”等詞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積累文中的好詞佳句;發(fā)展性目標有:邊讀邊想象以大榕樹為中心的鳥的天堂的靜態(tài)和動態(tài)畫面,領悟作者表達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妙處,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其中,基礎性目標和發(fā)展性目標都融合了德育方面的要求。
統(tǒng)編教材中的課文都是文質(zhì)兼美的作品,內(nèi)容涉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方方面面,如愛祖國、遵紀守法、團結互助、尊老愛幼、保護環(huán)境等,包含大量德育素材與內(nèi)容。只是這些內(nèi)容在課文中是隱含在字里行間的,需要教師結合課文所在單元的人文主題進行挖掘和提煉,找準適合班級學情的德育教學抓手。
例如,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課文寫的是少年周恩來在耳聞目睹中華不振后提出人生追求。很顯然,這樣的課文,不僅題目中含有重要的德育因素,而且文本中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德育內(nèi)容。課文采用倒敘的方法,先呈現(xiàn)了周恩來在修身課上對校長提出的問題“為什么而讀書”的回答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之后再探尋周恩來能夠這樣回答的原因。在學生探尋的原因中,就有許多內(nèi)容包含著德育的因素:一是“租界被外國人占據(j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在舊中國的歷史上外國人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占據(jù)“租界”的,探究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形,進而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理解少年周恩來對“中華不振”的感受;二是“只是在外國人的地盤里,誰又敢怎么樣呢”,從少年周恩來的切身感受中,“外國人”對中國人的種種欺凌到了無法忍受的地步,但又不得不忍,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聯(lián)系當下美國在高科技領域對中國的打壓,想一想我們應該怎么做。
語文教學畢竟是以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為主要內(nèi)容的,學習語言文字運用通常需要落實在字詞句的學習實踐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推敲、揣摩、咀嚼文本中的關鍵詞句,進入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進行相應的情感體驗。
例如,教學《慈母情深》,課文中寫“我”到母親工作的工廠找母親要錢買長篇小說《青年近衛(wèi)軍》,看到了母親工作的場景和母親聽到“我”的叫喊后的細節(jié):“背直起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的眼睛……”這是課文中的一處關鍵描寫,教師在學生品讀這一關鍵描寫時,讓學生將它與直接描寫的句子“母親直起背轉過身用疲憊又吃驚的眼睛看著我”進行比較,想一想:這是一種怎樣的寫法?讀了這樣的句子,你從中獲得了怎樣的感受?經(jīng)過仔細推敲與咀嚼,學生在互相討論與交流的基礎上,明白作者采用的是倒裝句加特寫鏡頭的獨特方法來表達的;弄清楚了作者這樣寫的目的:一是寫出了母親工作的辛苦,看上去只是簡單的起身轉身動作,母親做起來竟然是那么艱難,母親太累了!二是寫出了“我”的真切感受,寫出的一幅幅畫面都使“我”感到陌生、吃驚和震撼,并且感到了自責與后悔——母親這樣辛苦地掙錢,實在是太不容易了,由此懂得了母愛的偉大。
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文本蘊含的道理是重要的學習方法與路徑。一方面,生活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德育教育因素,容易找到理解的對應點;另一方面,聯(lián)系生活實際,學生容易置身其中,用已有的感情標準對照文本,領悟文本情感,不斷追求真善美。
例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課文是安徒生的一篇經(jīng)典童話,描寫的是大年夜這一特定環(huán)境中小女孩赤腳走在街頭的雪地里,又冷又餓,蜷縮在墻角擦燃火柴,幻想大年夜里應有的溫暖、食物、歡樂,最后凍死了。三年級學生學習這樣的課文,對人物遭遇的理解存在明顯的困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在家過年的情景,說一說自己在過年的時候都獲得了哪些自己平時想要的東西,比如新衣服、新鞋子,禮物、玩具;議一議家人在過年時開展的活動,比如貼春聯(lián)、掛燈籠、吃團圓飯、放鞭炮等。經(jīng)過這樣的聯(lián)系,學生認識到賣火柴的小女孩在過大年這樣的美好時光里,不僅沒有享受幸福生活,反而被凍死了,這與小女孩生活的社會有關。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合德育是教師必須履行的職責,需要教師循序漸進地采取多樣化的方法,讓德育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產(chǎn)生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