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唐代“清官”制度與文武關系之演進研究
        ——以P.2504《天寶官品令》為中心

        2023-11-10 14:37:54朱旭亮
        關鍵詞:武官文武清官

        朱旭亮

        (河南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唐代官制中存在“文”與“武”的職類劃分,也蘊含著“清”與“濁”的價值判斷。文官與武官屬于職業(yè)分工,本無高下之分,然而在“清濁”觀念的影響之下,卻出現(xiàn)了貴賤之別。唐代官制體系中的文武關系與“清官”制度以及“清濁”觀念密切相關,深刻影響著唐代的政治走向。目前學界對于唐代文武關系的研究多集中于文武官員政治地位的高低(1)關注唐代文武關系之論著主要有:李曉路:《論唐代的文武之變》,載《江海學刊》1990年第2期,第115-120頁;馮金忠:《唐代地方武官研究》,花木蘭出版社2012年版;高明士:《唐代的武舉與武廟》,載《第一屆國際唐代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學生書局1989年版,第1016-1069頁;于賡哲:《由武成王廟制變遷看唐代文武分途》,載《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19輯,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141頁;葉煒:《武職與武階:唐代官僚政治中文武分途問題的一個觀察點》,載《中國中古史研究》第六卷,中西書局2018年版,第201-221頁;方震華:《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與文化認同——唐宋之際的文武關系:875—1063》,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對于“清官”制度以及“清濁”觀念的關注則多基于士族政治的研究視角(2)對于唐代“清官”制度及“清濁”觀念的研究主要有:金瀅坤:《中晚唐五代科舉與清望官的關系》,載《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1期,第81-87頁;徐樂帥:《中古時期的清官體系研究——從“清”的角度對士族的再認識》,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陸揚:《清流文化與唐帝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張旭華:《中古時期清濁官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尚未深入討論“清官”制度、“清濁”觀念與唐代文武關系的關聯(lián)性。P.2504《天寶官品令》作為反映唐前期職官體系實際運行的原始材料,具有重要研究價值。雖然學界對該件文書的文本形態(tài)已經(jīng)進行深入研究,但未能藉此探察時人對于“清官”制度的現(xiàn)實認知。本文希望以P.2504《天寶官品令》為線索,對唐代清官制度、清濁觀念及其與文武關系的內(nèi)在關聯(lián)進行考察,或有助于學術(shù)界深化對唐代官制運作情況的認識。

        一、“清官”視域下P.2504《天寶官品令》條目考辨

        唐代“清官”制度系時人對職事官群體進行清濁分流以示身份貴賤的制度。記載唐代“清官”制度的傳世典籍主要為《唐六典》《舊唐書·職官志》(3)在《唐六典》卷2“尚書吏部”條以及《舊唐書》卷42《職官一》中專設“清望官”和“清官”條目,對于具體“清官”系統(tǒng)加以框定,其中包括內(nèi)外三品以上官以及四品至八品以上的諸多官職。參見李林甫:《唐六典》,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33-34頁;劉昫:《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804-1805頁。,敦煌文獻中則保存有P.2504《天寶官品令》。該文書由五張紙頁組成,其中“官品令”部分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現(xiàn)唐代文武官員的散階、爵階以及勛階等情況,是研究唐代官品制度的重要原始資料。前輩學者在對《天寶官品令》內(nèi)容進行校錄的基礎上,將其與《唐六典》《舊唐書·職官志》中的官品令相互對照,認為其中所標注的“清官”官職存在脫漏的情況(4)唐耕耦、陸宏基將文書定名為《唐天寶年代國忌、諸令式等表》,并對其內(nèi)容進行了基礎性考釋。唐耕耦、陸宏基:《敦煌社會經(jīng)濟文獻真跡釋錄》第2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1990年版,第586-595頁。金毓黻、劉俊文對該殘卷進行了詳盡的校補,并將其中存在朱點脫漏情況的官職逐一標出。金毓黻:《敦煌寫本唐天寶官品令考釋》,載《說文月刊》第三卷第十期,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1934年版,第107-117頁;劉俊文:《敦煌吐魯番唐代法制文書考釋》,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355-404頁;張旭華《中古時期清濁官制研究》認同P.2504文書中存在朱點脫漏的現(xiàn)象,并在此基礎上對于“清官”制度加以考察。張旭華:《中古時期清濁官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96-406頁。。筆者在仔細檢視P.2504文書圖版的基礎上,希望對所謂“朱點脫漏”現(xiàn)象予以重新探討。

        通過查閱國際敦煌項目IDP網(wǎng)站上的P.2504文書彩色圖版,可知文書保存品相極佳,書寫格式嚴謹,朱點標識清晰,文字并無模糊或脫漏的情況出現(xiàn)(5)http:∥idp.nlc.cn/database/oo-scroll-h.a4d?uid=37863377312;recnum=59600;index=5.。P.2504文書中記述有國忌行香、田令、祿令、假寧令、公式令、平闕式等內(nèi)容,其中《天寶官品令》是對唐王朝重要職官制度的記載。由于以上內(nèi)容均屬唐王朝通行性官方文書,P.2504《天寶官品令》中記載當為文書制作者依據(jù)官方文本所謄錄,因此具備全國范圍的代表性。

        在《天寶官品令》上方正中有“傍通”二字墨書,二字之間又有朱筆所寫“官品令,文武官共卅階,朱點者是清官”十五字;下方以表格形式將官職按照品階為經(jīng)、左武右文的方式排列。左列包括武散官、武職事官和勛階,右列則為文散官、文職事官以及食邑數(shù)目。這種排列方式體現(xiàn)出當時唐人政治觀念中已經(jīng)具備明確的文武官職品類之區(qū)隔。由于《唐六典》修于開元年間,《舊唐書》中對于“清官”制度的記載則為永泰二年(766)之規(guī)定,因此筆者以時代先后為序,將傳世文獻及《天寶官品令》中對于“清官”品階的記載分別制表1以示之(6)本表制作依據(jù):《唐六典》卷2《尚書吏部》,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33-34頁;《舊唐書》卷42《職官一》,第1804-1805頁;《法藏敦煌西域文獻》第14冊《天寶令式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59-363頁。。

        表1 唐代“清官”品階表

        通過表1之對比可知,P.2504“官品令”的右半列文職事官欄中,共以朱點標注出92個“清官”條目。與此形成鮮明對比,位于左半列的武職事官中沒有一例“清官”朱點標注。如此大規(guī)模清官條目“脫漏”顯然不能歸因于抄錄過程中的訛誤,而應是抄寫者有意為之。其中,本屬“清官”系統(tǒng)而無朱點標示的尚書令、上都護、五府長史、上郡太守、下都督、大都護副、太子文學等文官,可大致分為京官和外官兩類予以討論:

        在唐代制度規(guī)定中,“尚書令”為正二品的文職事官,符合“內(nèi)外三品以上官”得以納入“清官”的基本標準。然而在實際政治運行中,“尚書令”一職在太宗之后始終處于虛置狀態(tài),因此該職在天寶年間并無實質(zhì)意義?!疤游膶W”的設置在唐代則發(fā)生過多次變動?!短屏洹肪?6《司經(jīng)局》記載顯慶年間始置“太子文學”[1]666,然而《通典》卷30《職官十二》則記載“太子文學”至龍朔年間始置四員:“龍朔三年,置太子文學四員,屬桂坊,桂坊廢而屬司經(jīng)。開元中,定制為三員,掌侍奉,分掌四部書,判書功事。”[2]829由于“太子文學”一職設立時間模糊,開元年間員額又遭削減,可見其職任在實際政務運行中不甚重要。此外,《舊唐書》卷44《職官志三》載:“司經(jīng)局……太子文學三人,正六品……文學掌侍奉文章?!盵3]1908而《新唐書》卷49上《百官志四上》則有:“司經(jīng)局……文學三人,正六品下。分知經(jīng)籍,侍奉文章?!盵4]1294對比《通典》所載其職責,“判書功事”的職能已然喪失。綜上可知,尚書令在太宗即位后不再設置;太子文學一職則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現(xiàn)實政務運行過程中的重要性逐漸降低。筆者推測此乃尚書令和太子文學于P.2504文書中不予朱點標示“清官”之原因。

        作為外官,都護、都督、五府長史被歸入文官行列,但在實際政務運作中往往并非如此。由于大都護的選任存在普遍由親王遙領的情況,因此上都護(正三品)、大都護副(從三品)等職官是都護府中實際處理政務的角色。《通典》卷32《職官十四》“都護”條記其職掌:“掌所統(tǒng)諸蕃慰撫、征討、斥堠,安輯蕃人及諸賞罰,敘錄勛功,總判府事?!盵2]896可見其軍事性質(zhì)較為突出,因此“上都護”和“大都護副”往往由武官出任(7)李大龍指出武官出任都護較為普遍,其原因在于都護府不僅擔負著邊疆防御的重任,且其下還有數(shù)萬邊防將士,加之轄區(qū)為邊疆民族的聚居區(qū),反叛事件時有發(fā)生,因此唐王朝更加側(cè)重于武官出任都護。李大龍:《都護制度研究》,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48頁。?!岸级健币宦氃谔拼泻笃谥匾悦黠@下滑,其職任往往被節(jié)度使所取代?!锻ǖ洹肪?2《職官十四》“都督”條明確記載“下都督”一職不為時人所認可:

        開元十七年,加潞州為五焉。其余都督定為上中下等。上都督府五,中都督府十三,下都督府十六。前后制置,改易不恒,難可備敘。凡大都督府,置大都督一人,掌所管都督諸州城隍、兵馬、甲仗、食糧、鎮(zhèn)戍等。親王為之,多遙領。其任亦多為贈官。長史居府以總其事。[2]894

        由上可見,“都督”之職在開元年間即已淪為贈官,并且其職能也被節(jié)度使所替代。P.2504文書中的“五府長史”當為“五大都督府長史”。大都督府長史(從三品)由于常出任節(jié)度使,且涉及邊疆、軍政等事務,工作性質(zhì)與“清要”之職相去甚遠。因此都護、都督、五府長史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承擔軍政任務,由此不再被視作文職清官。

        上郡太守(從三品)不被視為清官,應與唐代自貞觀時期即已存在“重內(nèi)官而輕外職”的政治風氣有關。貞觀朝馬周就曾經(jīng)上疏:“今朝廷獨重內(nèi)官,縣令、刺史,頗輕其選。刺史多是武夫勛人,或京官不稱職,方始外出,……邊遠之任,用人更輕?!盵3]2618可知唐初已有重內(nèi)輕外之弊。武周之際李嶠、唐休璟亦曾言:“今朝廷重內(nèi)官,輕外職,每除牧守,皆訴不行,非過累不得遣?!盵4]4231時至開元三年(715),張九齡提出“凡不歷都督、刺史,雖有高第,不得任侍郎、列卿;不歷縣令,雖有善政,不得任臺郎、給、舍;都督、守、令雖遠者,使無十年任外?!盵4]4426此為針對重內(nèi)輕外之弊的制度性建議,可知玄宗朝輕視外官已經(jīng)蔚然成風,故不得不制定“凡官,不歷州縣,不擬臺省”之策。據(jù)《通典》卷33《職官十五》載:“逮貞觀之末,升平既久,群士多慕省閣,不樂外任。其折沖果毅有材力者,先入為中郎、郎將,次補郡守,其輕也如是。”[2]908“外官”如此受到輕視,自然不被視作“清要”之職。正是在如此現(xiàn)實情況之下,“上郡太守”被歸為“外官”,因此其制度層面的“清官”身份并不為時人所認可。

        通過分析以上尚書令等六個文職事官可知,P.2504文書謄錄者在判斷某個文職事官是否屬于“清官”時,并沒有拘泥于制度規(guī)定,更多是以現(xiàn)實的政治環(huán)境為考量。其中,反映出對于外官的輕視、虛銜化官職的忽視以及政治價值跌落官職的怠慢。所以,在P.2504文書中無朱點標示清官的文職事官并非“朱點脫漏”,而是這些官職在現(xiàn)實政治生態(tài)中身份地位發(fā)生變遷,導致其在時人清濁觀念中已不屬于“清官”范疇。

        根據(jù)《唐六典》《舊唐書》所載官品令,可知諸衛(wèi)大將軍、左右諸衛(wèi)將軍、太子左右率府率、左右諸衛(wèi)中郎將、太子左右副率、太子勛翊衛(wèi)中郎將、左右諸衛(wèi)郎將、太子親翊衛(wèi)郎將等一大批武將本來都屬于“清官”。而若將目光轉(zhuǎn)向P.2504《天寶官品令》左半欄,可以發(fā)現(xiàn)所有武官都無朱點以標示“清官”。如此大規(guī)模的“缺漏”顯然并非無意,而是時人清濁觀念的反映,即否認武職事官“清官”的身份。

        《唐六典》《舊唐書》中的“清官”條目并未將武官排除在外,而P.2504文書中“清官”條目則呈現(xiàn)“文清武濁”的情況。之所以產(chǎn)生如此的差異,應是制度層面規(guī)定與現(xiàn)實政治觀念之間的沖突。這種“名實相?!钡那闆r,從《唐六典》成書及行用效果可見一斑,正如寧志新對于《唐六典》性質(zhì)的判斷:《唐六典》是一部沒有正式下詔頒行的、存在著一定缺陷的不完備的行政法典;或更準確地稱之為準行政法典[5]。而《舊唐書·職官志》中的永泰二年(766)官品令基本謄錄自《唐六典》,同樣屬于制度層面規(guī)定。反觀P.2504《天寶官品令》中武官全無朱點標注“清官”,這意味著在時人清濁觀念中,武官并不屬于“清官”行列。進言之,P.2504文書謄寫者所標注的應當是時人政治觀念中的“清官”,而非制度層面規(guī)定的“清官”。當時武官雖然在制度規(guī)定中被納入“清官”行列,卻并不被時人所認可,因此才會出現(xiàn)一份僅標注部分文官為“清官”的《天寶官品令》。

        綜上所論, 《唐六典》《舊唐書》中所載“清官”僅是制度層面之規(guī)定, 而P.2504《天寶官品令》所呈現(xiàn)的則是現(xiàn)實政治生態(tài)。 官職“清”與“非清”屬性劃分自成體系, 與文、 武職官劃分具有直接對應關系, P.2504《天寶官品令》清晰反映出“清官”制度中“文清武濁”的實際政治面貌。

        二、“清官”政治身份建構(gòu)與“清濁”觀念之流變

        魏晉南北朝時期,清濁觀念與文武分流存在一定聯(lián)系。周一良指出:“文官之中分清濁,若與武官較,則武官雖高位,亦遜文職也?!盵6]即南朝仕宦風氣為重文輕武,武職往往低于文職,而清濁之分似僅存于文職之中。閻步克提出南朝“文清武濁”觀念阻礙文散官向武人的授予,而北朝武人卻可能因戰(zhàn)功卓著而獲文職,甚至躋身“清資”[7]。劉軍依據(jù)北魏墓志中對流內(nèi)武位為清流上選的記載,判定北魏武職具備清官性質(zhì)[8]。綜上可知,學界目前認為唐代以前職官層面的文武之分與清濁品位高下存在一定對應關系,南朝政權(quán)呈現(xiàn)出“文清武濁”的狀態(tài),而北朝政權(quán)則存在清濁不拘文武的情況。

        由于唐帝國繼承北朝政治遺產(chǎn),因此北朝官制中的清濁觀念與文武區(qū)分在唐王朝政治制度中留下投影(8)正如張旭華所指出:“無論是唐代清官的類別,抑或是唐代清官的等級區(qū)分,都與魏晉南北朝的清官制度具有明顯的一致性”,并且“唐代清官制度既有歷史傳承,也有制度變異”。張旭華:《中古時期清濁官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91、第393頁。,于是唐初官制“清濁不拘文武”。隨著唐代“南朝化”的演進,官制逐漸呈現(xiàn)出“文清武濁”的趨勢。據(jù)《舊唐書》卷42《職官志一》所載,唐代職官制度中不僅明確文武職類分流:“職事者,諸統(tǒng)領曹事,供命王命,上下相攝,以持庶績。近代已來,又分為文武二職,分曹置員,各理所掌。”同時,保存“清濁”區(qū)分之概念界定:“職事官資,則清濁區(qū)分,以次補授?!盵3]1804《唐六典》卷2《尚書吏部》則首次將清濁觀念在職官制度中予以確立,規(guī)定“清資”范疇為“清望官”與“清官”兩個類別[1]33-34。值得注意的是,P.2504《天寶官品令》中僅對“清官”予以朱點標注,而未涉及所謂“清望官”。爬梳現(xiàn)存唐代文獻對于“清官”制度的記載,亦可發(fā)現(xiàn)在實際政務運行中只有面向“清官”群體所作出的規(guī)定,卻并無專門關涉“清望官”的條文,這與P.2504文書中僅以朱點標注“清官”而并不特殊標注“清望官”的情況一致。由此可知,《唐六典》《舊唐書》等傳世文獻所載“清官”條文亦是制度層面規(guī)定,而P.2504《天寶官品令》則反映現(xiàn)實層面政治運行狀況。

        《唐六典》與《舊唐書》所載“清官”范疇中,文武官員兼而有之。如正三品中左右衛(wèi)、左右驍衛(wèi)、左右武衛(wèi)、左右威衛(wèi)、左右領軍衛(wèi)、左右金吾衛(wèi)、左右監(jiān)門衛(wèi)、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左右英武六軍大將軍、左右千牛衛(wèi)大將軍以及從三品中諸衛(wèi)羽林、千牛龍武將軍皆為武職事官。由此可見,唐代高階武官以及部分中央武官屬于“清官”序列?;厮萏拼郧扒鍧嵊^念與文武關系可知,盡管清濁區(qū)分與文武分流并非直接對應,但北朝政權(quán)中“清濁不拘文武”觀念與唐代制度規(guī)定更加匹配。質(zhì)言之,由于唐王朝建立者以軍事武功起家,承襲北朝政治文化,因此唐初“清官”制度呈現(xiàn)出不拘文武的面貌。

        隨著科舉制度勃興,士族往往以文入仕,進而占據(jù)核心政治職位。其中,文學士族皆以“清官”為理想仕宦目標?!短普Z林》卷8《補遺》中記述唐代“八俊”:

        仕宦自進士而歷清貴,有八俊者:一曰進士出身,制策不入;二曰校書、正字不入;三曰畿尉不入;四曰監(jiān)察御史、殿中丞不入;五曰拾遺、補闕不入;六曰員外郎、郎中不入;七曰中書舍人、給事中不入;八曰中書侍郎、中書令不入。言此八者尤加俊捷,直登宰相,不要歷綰余官也。[9]717

        以上“八俊”官職不僅都是文職事官, 并且皆為“清官”。 正如前輩學者所指出, 中晚唐政壇中存在一股以文學入仕與任職“清官”相結(jié)合的政治勢力(9)陳寅恪提出以進士詞科晉身者皆可視為清流。(《唐代政治史述論稿》,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版,第281頁。)賴瑞和認為這是“唐代士人的常任核心官職模式”。(《唐代中層文官》,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26-27頁。)陸揚所提出“清流”同樣是文學與清官相結(jié)合的群體。(《清流文化與唐帝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223頁。)張旭華指出“八俊說”將科舉制度與清官制度聯(lián)系起來。(《中古時期清濁官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15頁。)。然而制度層面的“清官”包括文武官員, 其中武官群體往往不通文學, 出身也不一定是世家大族, 卻與文官中的“清流群體”同樣享有政治優(yōu)待。 如此位列清資者, 必然被“清流群體”視為異己。 時人任職尤重“清資”, 據(jù)《唐語林》卷2《政事下》, 吏部郎中李建指出能夠通過科考的進士順利任職于緊、 望、 畿縣, 進而升入朝堂, 是一條非常理想的仕宦經(jīng)歷, 正所謂“大凡中人三十成名, 四十乃至清列, 遲速為宜”[9]114。 由此可見, 唐代“清官”之職對于官員具有巨大誘惑。

        “清官”身份不僅能夠獲得豐厚政治利益,還具備“繼承性”,是構(gòu)建政治利益共同體的身份工具?!短茣肪?6《舉人自代》記述“清官”有權(quán)向朝廷推薦人才:“上元二年(674)九月二十一日敕文,每除京官五品已上正員清望官,及郎官御史、諸州刺史,皆令推薦一兩人,以自代,仍具錄行能聞奏,審其所舉,以行殿最。”[10]490此敕文所提及的“清望官”當泛指位列清職五品以上官員,因為“清望官”范疇僅包括三品以上及部分四品官員,并未延至五品??梢姟扒骞佟本哂信c郎官、御史以及諸州刺史同等舉薦權(quán),有發(fā)展政治利益共同體的潛在條件。

        由于“清官”身份具備誘人的政治利益,加之文武職官之間存在較大職類差異(10)方震華對于中晚唐的文武關系進行了詳細勾勒,清晰呈現(xiàn)出文官與武官互動中所存在的巨大差異。見方震華:《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與文化認同——唐宋之際的文武關系:875—1063》,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于是以文官為核心、具備政治地位的“清流”群體,在實際政治運行中試圖構(gòu)建出“文清武濁”的政治身份等級體系,將武官排除出“清官”行列。進言之,文官群體在現(xiàn)實層面的政治生態(tài)中力圖構(gòu)建“清官”與“文官”之間的緊密關聯(lián),強調(diào)“清官”之優(yōu)越與尊崇。

        武周時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文清武濁”政治身份差異,據(jù)《唐語林》卷5《補遺》記載:“曹懷舜,金鄉(xiāng)人。父繼叔,死王事。懷舜授游擊將軍,歷內(nèi)外兩官。則天嘗云:‘懷舜久歷清資屈武職。’后轉(zhuǎn)右玉鈐衛(wèi)將軍?!盵9]446可見“久歷清資”的曹懷舜遷入武職屬于遭受委屈,引得武則天為此感嘆。與曹懷舜履歷相左者,即出身武職的韋待價。其起家左千牛備身,歷任右武衛(wèi)將軍,兼檢校右羽林軍事等武職,在武周朝由武轉(zhuǎn)文,曾任吏部尚書、天官尚書等清要文職。然而《舊唐書》卷77《韋待價傳》記載,時人對此極為不屑:“待價素無藻鑒之才,自武職而起,居選部,既銓綜無敘,甚為當時所嗤?!盵3]2672參照曹懷舜與韋待價之案例,可知武周時期的“清官”與武職已然形成對立。當武職出任“清官”時,會引發(fā)“清流”群體不滿。此為文官主導之下,利用清濁觀念區(qū)分文武職類,從而構(gòu)建“文清武濁”政治身份差異。

        根據(jù)目前所見,記述唐代“清官”制度的最原始文獻是修成于開元末年的《唐六典》,其中“清官”條目所列舉官職中,文官占據(jù)大多數(shù),而武官僅包括五品以上的部分職任。由此可以推定,自武周時期即已存在的“文清武濁”政治身份差異,隨著“清官”制度正式頒定,至遲在開元末期已經(jīng)演化為“文清武濁”政治身份等級體系。P.2504《天寶官品令》將武官完全排除“清官”行列之外,則是現(xiàn)實政治中“文清武濁”政治傾向的典型表現(xiàn),這在唐人墓志中亦有所反映。在大中年間范鄰所撰《唐故文敬太子廟令段公墓志銘并序》中有如下表述:

        常嘆曰:丈夫生于世,登科第,由清途。或處諫垣,或由憲府,歷樞轄而升臺輔。處諫垣,則規(guī)天子之得失。由憲府,則行王者之紀綱。歷樞轄,則端總百揆,銓擢人才。升臺輔,則調(diào)燮陰陽,鎮(zhèn)撫風俗。致一人如堯舜,俾九土之清平,乃丈夫之上志也。次不由科名,不歷顯貫。則封侯萬里,立功三邊。旌幢前驅(qū),貔貅后擁。形模麟閣,銘勒燕然。威震于紫塞之中,名書于青史之上,亦乃丈夫之次愿也。(11)范鄰:《唐故文敬太子廟令段公墓志銘并序(段宏)大中九年八月十四日(八五五)》,中華石刻數(shù)據(jù)庫(唐代墓志銘數(shù)據(jù)庫); ID: ZHB050000003M0010542; http:∥inscription.ancientbooks.cn.

        可知以文仕進,由清途致憲府為時人心目中的“上志”,而以武職封侯立功僅為“次愿”。

        綜上所述,唐代“清官”制度承襲自魏晉以來北朝政權(quán)的清濁觀念,展現(xiàn)出“不拘文武”的制度特色。P.2504《天寶官品令》體現(xiàn)出在天寶時期實際政治運行中,“清望官”與“清官”概稱為“清官”,武官不被視作“清官”。“清官”制度與文官的結(jié)合較為緊密,代表著“尚文”觀念影響下的政治身份等級體系構(gòu)建完成,其中呈現(xiàn)出“文清武濁”的政治傾向。

        三、“文清武濁”政治身份等級體系之瓦解

        唐中葉以后,在安史之亂的沖擊與藩鎮(zhèn)勢力崛起的影響之下,武官的政治地位和社會聲望開始提升,“文清武濁”政治身份等級體系遭受巨大沖擊。由于“憲銜”是“清官”體系之重要組成,故筆者試圖以“憲銜”為觀察點,考察“文清武濁”政治身份等級體系的瓦解過程(12)馮培紅:《歸義軍官吏的選任與遷轉(zhuǎn)——唐五代藩鎮(zhèn)選官制度之個案》、李瀚:《唐后期藩鎮(zhèn)官員兼憲銜探析——兼論御史臺與藩鎮(zhèn)的關系》二文皆有分析憲銜在藩鎮(zhèn)官員中泛濫施授的現(xiàn)象,但是憲銜濫授對于文武關系變動的影響尚需更加深入探討。參見馮培紅:《敦煌學與五涼史論稿》,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15-104頁;包偉民、劉后濱主編《唐宋歷史評論》(第九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年版,第109-124頁。。

        初唐時期, 憲臺官員即為“清要”之職。 《通典》卷24《侍御史》記述唐中央對御史臺官員尤為重視: “大唐自貞觀初以法理天下, 尤重憲官, 故御史復為雄要?!盵2]670《唐六典》《舊唐書》中官品令以及P.2504《天寶官品令》中,憲銜都屬于“清官”范疇。可知,在唐代制度規(guī)定和政務運行中,憲臺官員皆被視作名實相符的“清官”。

        時至武周朝,憲銜與武職之間兼任的情況較為稀少?!缎绿茣肪?11《張仁愿傳》載:“萬歲通天中,監(jiān)察御史孫承景監(jiān)清邊軍,戰(zhàn)還,自圖先鋒當矢石狀。武后嘆曰:‘御史乃能如是乎!’擢為右肅政臺中丞,詔仁愿即敘其麾下功?!盵4]4151武則天對監(jiān)察御史孫承景親臨戰(zhàn)陣的表現(xiàn)十分驚異,反映出武周時期憲銜與武職兼任的情況實屬罕見。結(jié)合前文所舉曹懷舜、韋待價案例可知,武周時期正值“文清武濁”的時代,“憲銜”具有“清貴”的政治身份。對于武官來說,盡管在官制規(guī)定中“清官”包括武官,但在實際政治運行中,如P.2504文書所記載,武官往往不被視作“清官”成員。

        玄宗朝武官以得兼憲銜為榮。據(jù)《舊唐書》卷103《王忠嗣傳》所載,王忠嗣身為河西隴右節(jié)度使,可謂位高權(quán)重,為武官之翹楚。由于其兼任從三品御史大夫,因此時人多以“大夫”稱之[3]3200。另據(jù)《舊唐書》卷104《封常清傳》記述,天寶六載(747)高仙芝任安西四鎮(zhèn)節(jié)度使,兼任御史中丞,不過正五品上而已,其部屬卻多以 “中丞”呼之[3]3208,馮金忠據(jù)此指出:“武臣不稱散官或其他武職事官階,而稱其憲銜,充分反映了當時對憲銜的看重。”[11]31由此可知,玄宗朝武官已有兼任憲銜的情況出現(xiàn),但是多以高品武職兼任低階憲銜。可見,盡管此時“憲銜”依舊保有“清貴”身份,但是“文清武濁”政治身份等級體系已經(jīng)有所松動。

        “憲銜”權(quán)威性進一步下降發(fā)生在李林甫居相位期間?!缎绿茣肪?23《奸臣上》載其:“固寵市權(quán),蔽欺天子耳目,諫官皆持祿養(yǎng)資,無敢正言者?!盵4]6347由于李林甫作為宰相長期專權(quán),致使御史彈劾的自主權(quán)因此受到了極大地限制[12]68。憲臺官員的權(quán)責受到削弱,導致“憲銜”含金量隨之下降。在安史之亂沖擊下,舊有監(jiān)察體系趨于羸弱乃至渙散。此時“憲銜”已經(jīng)基本喪失實際政治權(quán)力,空有“清貴”的社會名望,近乎有名而無實的虛職。

        安史之亂爆發(fā)與河朔藩鎮(zhèn)割據(jù)使武將的權(quán)勢得以擴張。在安史之亂前,唐王朝處于“偃武修文”的政治氛圍之中,武官的制度設計、政治身份以及社會地位都落后于文官,“文清武濁”政治身份等級體系即誕生于“尚文”的政治生態(tài)之中[13]。安史之亂后,由于唐王朝中央需要軍事力量保護,因此亟需提升武人政治地位以獲得軍隊支持。而部分藩鎮(zhèn)在武人出身的節(jié)帥統(tǒng)領下實現(xiàn)地方割據(jù),同樣需要依賴軍隊,軍事實力成為左右政局走向的主要力量。面臨如此形式,掌控軍隊的武人成為中央與地方拉攏、招攬的對象,原本掌握核心政權(quán)的文官不得不向武官妥協(xié)。由此,中晚唐時期 “憲銜”成為褒獎官員的“賞賜”。如《白居易集》卷51《中書制誥四》所述:“御史府自中執(zhí)憲暨察視之官,皆顯秩也。唯懷才而展效者,可以授焉,……故以憲職,第而寵之。”[14]1060再如《舊唐書》卷151《孟元陽傳》記載,孟元陽在與吳少誠作戰(zhàn)中立下軍功,被授予御史大夫[3]4062-4063??芍?此時憲銜蘊含的政治聲望可以作為提升武官身份地位的政治工具。綜上所見,安史之亂后由于武人地位的提升,位列“清資”的“憲銜”已然淪為朝廷籠絡武人、獎勵軍功的敘階工具,喪失“清貴”的政治身份。

        武官與憲銜相結(jié)合現(xiàn)象的大量涌現(xiàn)可被視作中晚唐文武關系發(fā)生變動的標志。以下筆者從現(xiàn)存唐人墓志中提取出武官“兼”“攝”“加”等被授予憲銜的案例,制作“武官授予憲銜情況統(tǒng)計圖”(見圖1),將武官對“清官”制度產(chǎn)生的沖擊予以直觀展現(xiàn)(13)此圖表的制作依據(jù)《全唐文》《全唐文新編》《全唐文補編》《全唐文補遺》《唐代墓志匯編》《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等文獻和《新中國出土墓志》《隋唐五代墓志匯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等新刊布石刻圖錄,以及籍合網(wǎng)中華石刻數(shù)據(jù)庫(唐代墓志銘數(shù)據(jù)庫)http:∥inscription.ancientbooks.cn中所收錄的石刻材料,基本囊括當前出土并刊布的唐人墓志范圍,足以統(tǒng)計出客觀的研究數(shù)據(jù)。。

        圖1 武官授予憲銜情況統(tǒng)計圖

        據(jù)筆者統(tǒng)計,在212方唐人墓志中,共記載278人次武官被授予憲銜的案例。從時間順序來看,武官被授予憲銜之數(shù)量在中晚唐時期呈現(xiàn)出增長趨勢。其中,首次武官被授予憲銜發(fā)生在儀鳳年間,但是數(shù)量十分稀少,直至貞元時期數(shù)量才開始增加,在大中、咸通年間人次達到峰值。由于以上數(shù)據(jù)是以墓志落葬日期或墓主卒年為準,而墓主“兼憲銜”的時間則是其生前憑借軍功被提拔的時間,因此應早于墓志時間。換言之,墓志資料顯示在貞元年間(785—805)武官獲得憲銜的數(shù)量開始出現(xiàn)增長,這距離安史之亂爆發(fā)約三十年左右。筆者認為,唯有安史之亂這一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才有可能引發(fā)唐王朝對于武官群體的迫切需求。當戰(zhàn)爭開始時,為了鼓舞士氣,就必然要提供大量金錢酬軍,如此則會造成經(jīng)濟窘迫。此時,已經(jīng)有名無實的“憲銜”自然成為授予武官提升社會名望與政治地位的絕佳選擇,當武人憑借在戰(zhàn)爭中的軍功獲得憲銜后, 歷經(jīng)三十年左右年老辭世大致合乎情理(14)據(jù)蔣愛花的研究,唐代男子平均壽命在62歲左右。由于參與戰(zhàn)爭且立下軍功者以男性為主,因此本文所分析的唐代武人年壽情況適用此研究結(jié)果。立下軍功的青壯年武人年齡應當在20歲至30歲,經(jīng)過約30年之后則為60歲左右,與蔣愛花所提出的62歲平均年齡基本吻合。蔣愛花:《唐人壽命水平及死亡原因試探——以墓志資料為中心》,載《中國史研究》2006年第4期,第59-76頁。, 此為墓志數(shù)據(jù)顯示貞元年間武官與憲銜結(jié)合數(shù)量增長的原因。 而大中、 咸通年之前二十至三十年, 恰逢唐憲宗時期, 正是藩鎮(zhèn)作亂、 中央平藩的高潮。 正如韓愈《昭武校尉守左金吾衛(wèi)將軍李公墓志銘》記述: “以鄂岳道兵會平淮西, 以功加御史大夫?!盵15]515在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勢下, 無論中央或地方都需要借助武官的力量維系自身軍事實力, 于是“憲銜”被大量濫授的情況就會出現(xiàn), 由此推動唐憲宗時期武官與憲銜結(jié)合現(xiàn)象達到巔峰。

        綜合來看,武官憲銜情況統(tǒng)計表反映出安史之亂后朝廷開始重視對于武官的依賴,借助“憲銜”提高武官政治地位的現(xiàn)象。由于“憲銜”在中晚唐官品制度與實際政務運行中都屬于“清官”范疇,擁有特殊政治身份以及豐厚的政治經(jīng)濟特權(quán),因此受到官員追捧。唐中期“清官”已經(jīng)出現(xiàn)向“文”的趨勢,武官中的“清官”并不受到認可。安史之亂后,隨著軍人政治地位提升,優(yōu)化武官政治身份則是應有之義?!皯椼暋弊鳛槠毡楂@得認可的“清官”,成為武官提高自身地位的政治工具。如陳仲安、王素指出:“檢校官表示地位高低,憲官表示權(quán)力大小,方鎮(zhèn)官員的升遷,主要是所加檢校官和憲官的升遷?!盵16]241因此武官群體在中晚唐大量得授憲銜,顯然成為其表達自身政治權(quán)力和社會地位的重要途徑?!杜f唐書》卷120《郭子儀傳》記載郭子儀在代宗試圖授予其“尚書令”一職時上書諫言:“久經(jīng)兵亂,僭賞者多,一人之身,兼官數(shù)四,朱紫同色,清濁不分,‘爛羊’之謠,復聞圣代?!盵3]3460-3461但官爵濫授之勢已無從扭轉(zhuǎn)。《唐會要》卷59《兵部尚書》中存有廣明元年(880)正月唐僖宗的敕令:“近者武官多轉(zhuǎn)入文官,依資除授。宜懲僭幸,以辨品流。今后武官不得輒入文官選改,內(nèi)司不在此限?!盵10]1029可見武官在晚唐已經(jīng)打破“文清武濁”政治身份等級體系。文武之間的政治身份與社會地位趨于平等,甚至在部分武人主政的地域,文人需要依附于武官以求政治生涯的延續(xù)(15)方震華指出晚唐時期“少數(shù)出身較低的文人甚至傾向用極謙卑的姿態(tài)面對他們的武人長官,經(jīng)常到了巴結(jié)奉承以謀求一官半職的地步”,并且“失去實質(zhì)影響力,文官的政治活動被縮限至文書與議論的范圍”,可見晚唐時期文武關系之重塑。方震華:《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與文化認同——唐宋之際的文武關系:875—1063》,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第30、46頁。。

        要言之,安史之亂與中晚唐的藩鎮(zhèn)割據(jù)對于文官體系造成極大沖擊。武官結(jié)合憲銜現(xiàn)象大量出現(xiàn)是中晚唐文武關系發(fā)生混亂的重要標志,如此濫授舉措致使“憲銜”發(fā)生階官化的趨勢,因此如“御史大夫”等“憲銜”喪失實際權(quán)責,淪落為僅用以標識政治身份的虛銜,其“清要”的政治屬性亦逐漸消解。時至晚唐五代,武人墓志文中已經(jīng)不再專門書寫其得授憲銜之具體事跡,僅在墓志標題中加以表示。

        綜上所述,P.2504《天寶官品令》所反映的“文清武濁”政治身份等級體系在安史之亂中崩壞。在安史之亂以及藩鎮(zhèn)割據(jù)的沖擊之下,新晉武人軍將借助戰(zhàn)功,大量獲得憲銜,使得文官在現(xiàn)實政治生態(tài)中賴以劃分身份等級的“清官”制度被徹底瓦解。中晚唐以來武官對于“清官”制度的沖擊,消解以職類辨別品流的政治觀念,從而重塑中晚唐文武關系。

        四、結(jié) 語

        唐初“清濁不拘文武”的制度設計在“南朝化”進程中逐漸淪為一紙具文,敦煌文獻P.2504《天寶官品令》即唐人“文清武濁”觀念的實際呈現(xiàn)。唐代“清官”制度與“清濁”觀念之間發(fā)生的錯位,是掌握政治話語權(quán)的文官群體為謀求“清貴”社會身份與政治權(quán)力對武官群體遏抑的結(jié)果。安史之亂以及藩鎮(zhèn)勢力崛起成為武官打破“文清武濁”政治身份等級體系,提升自身的政治地位與社會聲望的契機。本文利用敦煌文獻與唐人墓志突破傳世文獻的限制,能夠更加立體且動態(tài)地展現(xiàn)出唐代“清官”制度演進過程。唐代清濁觀念的流變以及“清官”制度的興衰不僅反映出唐代文武關系的此消彼長,也折射出唐王朝“文武之道,各隨其時”的政局變遷。

        猜你喜歡
        武官文武清官
        清廉山西建設·清官廉吏(四)
        —— 陳廷敬
        史志學刊(2022年4期)2022-12-18 12:35:15
        清官廉吏(二)
        ——司馬光
        史志學刊(2022年3期)2022-08-10 14:43:30
        清官廉吏(一)
        ——狄仁杰
        史志學刊(2022年3期)2022-08-10 14:43:30
        兼修文武身心沛 不誤言行舉止端
        丹青少年(2017年1期)2018-01-31 02:28:23
        Abstract
        駐外武官怎么派?駐日本、朝鮮大使館武官調(diào)整
        看天下(2017年4期)2017-02-23 19:30:03
        神秘的代碼
        不學無術(shù)
        明代前中期武官“文教化”現(xiàn)象初探
        清官
        小說月刊(2015年7期)2015-04-23 08:59:13
        va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视频国产| 亚洲公开免费在线视频| 日本成年少妇人妻中文字幕| 国产高清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久久| h国产视频| 精品中文字幕日本久久久|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性色| 欧美猛少妇色xxxxx猛交| 亚洲人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激,情四虎欧美视频图片| 久久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熟女|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天堂√最新版中文在线天堂|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网站|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日韩| 麻豆╳╳╳乱女另类| 日韩久久一级毛片| 亚洲视频在线视频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碰|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手机在线|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天美| 欲香欲色天天综合和网|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无码蜜桃臀| 中文字幕亚洲区第一页|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婷婷| 欧美最大胆的西西人体44| 亚洲AV无码国产成人久久强迫 | 少妇厨房愉情理伦片免费| 超级碰碰人妻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亚洲成在人线av乱码| 国产日产欧产精品精品| 免费99视频| 精品久久精品久久精品| 少妇被粗大的猛进出69影院 | 最新国产不卡在线视频| 女人下面毛多水多视频| 亚洲五月婷婷久久综合| 中文字幕亚洲入口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