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曉娟,鄭明軍
(淳安縣第一人民醫(yī)院骨科·浙江 杭州 311700)
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人們生活和工作環(huán)境、方式的改變,腰椎病變的發(fā)生率呈逐年遞增趨勢[1]。腰椎病變已成為腰腿痛的主要原因[2]。手術是腰椎病變的根治方法,可有效緩解腰椎病變所致的腰腿疼痛,促進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3]。但老年患者由于年齡大,部分患者合并有心肺等系統(tǒng)基礎疾病[4],手術治療后可能會出現(xiàn)疼痛、感染、神經(jīng)損傷等并發(fā)癥,影響術后康復[5];因此腰椎術后予以早期、積極有效的康復治療必不可少。近年來,隨著中醫(yī)藥的不斷發(fā)展與普及,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重視中醫(yī)藥在腰椎術后的應用,中醫(yī)對腰椎術后的康復治療主要以中藥外治、中藥內(nèi)服、針灸、推拿、功能鍛煉等為主[6]。本研究在自擬益腎壯骨活絡湯治療的同時配合中藥熱敷,觀察其對老年患者腰椎術后康復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5 月—2021 年8 月在本院實施腰椎開放融合手術治療的108 例老年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組。對照組(54 例)中男性患者29 例、女性患者25 例;年齡為60~73 歲、平均年齡為(73.5±2.8)歲;腰椎滑脫者17 例、腰椎間盤突出者15 例、脊柱側彎者13 例、其他9 例;融合1 個節(jié)段者15 例、融合2 個節(jié)段者29 例、融合3 個節(jié)段者10 例;術中出血95~387 mL、平均出血(186.5±35.2) mL;手術時長127~259 min、平均(136.8±25.8) min。觀察組(54 例)中男性患者31 例、女性患者23 例;年齡為60~75 歲、平均年齡為(72.8±3.5)歲;腰椎滑脫者15 例、腰椎間盤突出者16 例、脊柱側彎者15 例、其他8 例;融合2 個椎體者13 例、融合3 個椎體者29 例、融合4 個椎體者者12 例;術中出血84~405 mL、平均出血(193.7±38.5) mL;手術時長113~276 min、平均(152.7±31.6) min;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
1.2 診斷標準 1)符合《中醫(yī)整脊常見病診療指南》[7]中關于各類腰椎疾病的診斷標準,并經(jīng)CT、MRI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腰椎滑脫、腰椎間盤突出、脊柱側彎等腰椎疾患者。2)術后根據(jù)患者的具體病情及舌脈辨證屬于中醫(yī)腎虛血瘀證者。
1.3 納入標準 1)均有手術治療的指征,且均實施切開后入路融合手術治療者;2)年齡60~75 歲;3)融合2~4 個椎體者;4)術后影像學檢查置釘、融合器位置均良好,無嚴重并發(fā)癥者;5)初次行切開后入路融合手術治療者,患者均由同一組高年資醫(yī)師完成;6)患者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 1)合并有腰椎先天發(fā)育畸形、脊柱結核、布魯氏桿菌感染、腫瘤等脊柱疾患者;2)合并有嚴重骨質疏松、腰椎骨折者;3)融合5個椎體及以上者;4)術后出現(xiàn)傷口感染、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嚴重水電解質平衡紊亂等嚴重并發(fā)癥者;5)術中、術后出血過多的患者;6)合并有嚴重基礎疾病等;7)不能耐受手術者。
2.1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于術后進行抗感染、預防血栓、補充能量、消脹、改善循環(huán)等對癥治療的基礎上,指導患者雙足踝泵鍛煉、腰背肌、雙下肢功能鍛煉,翻身拍背預防褥瘡等,通氣后給予中醫(yī)藥康復治療。對照組患者予自擬益腎壯骨活絡湯治療,具體方藥組成:熟地黃30 g,鹽杜仲12 g,牛膝15 g,淫羊藿9 g,肉蓯蓉20 g,狗脊9 g,自然銅 18 g,續(xù)斷 15 g,黃芪15 g,當歸12 g,紅花9 g,雞血藤30 g,白芍15 g,木香3 g,甘草 9 g;上藥水煎取汁于餐后半小時口服,2 次/天,連續(xù)服用2 周。觀察組口服上藥同時另予患者熱敷治療,具體方法為:稱取制沒藥 15 g,赤芍 10 g,路路通 10 g,紅花 20 g,艾葉 10 g,桂枝 10 g,透骨草 10 g,川芎 30 g,粗鹽 100 g,混勻后裝入布袋中,微波爐加熱后每次熱敷患處20 min,1次/日,熱敷過程中注意避免放置于傷口處、避免燙傷皮膚;治療2 周。
2.2 觀察指標 1)疼痛程度:治療前后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8]進行評估,從0~10 分級,0 分代表無痛,10 分代表疼痛劇烈難忍。2)腰椎功能:分別采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shù)問卷表(ODI)[9]和日本骨科協(xié)會(JOA)下腰痛評分系統(tǒng)[10]進行綜合評估。ODI共包括生活自理能力、提取物品等10 個項目,每個項目計0~5 分,0分代表無功能障礙,5 分代表存在嚴重功能障礙,所得分值越高,腰椎功能障礙越明顯;JOA包含主觀癥狀(9 分)、臨床癥狀(6 分)和日?;顒邮芟?14 分)3 個方面的內(nèi)容,滿分為29 分,所得分數(shù)越低表示腰椎功能越受限。3)腰椎活動度:治療前后測定兩組患者腰椎前屈度、后伸度、側屈度。4)生活質量:治療前后根據(jù)生活質量綜合評定量表(QOL)[11]進行評估,QOL共有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關系、周圍環(huán)境等4 個方面,總分為100 分,所得分數(shù)越低,患者生活質量越低。
3.1 兩組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情況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VAS評分比較分)
3.2 兩組患者腰椎功能改善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腰椎ODI、JOA評分比較分)
3.3 兩組患者腰椎活動度改善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腰椎活動度比較
3.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QOL評分比較分)
隨著人口結構的老齡化,腰椎退行性病變導致的腰腿痛相關疾病的發(fā)病率逐漸升高[12],此類疾病種類較多,病程長,時輕時重,常合并骨質疏松、心血管、呼吸系統(tǒng)、內(nèi)分泌、腦血管等多種基礎疾病,救治率低[13],引起的一系列臨床表現(xiàn)嚴重影響了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隨著病情的加重甚至有引起脊柱進行性畸形及脊神經(jīng)損害的風險[14]。臨床認為積累損傷是導致腰椎病變發(fā)病的主要原因,例如長期重體力勞動勞動、長期伏案工作、長期處于顛簸勞累的工作狀態(tài)、以及外傷等,此外還與年齡、遺傳、腰椎發(fā)育異常等因素相關[15-16]。手術治療雖然可有效緩解臨床癥狀、改善生活質量,但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也相對較多;加上患者多數(shù)為老年人,致使部分老年患者術后功能康復較慢或存在一定的功能障礙,達不到預期效果[17]。因此術后康復治療尤為重要。中醫(yī)倡導治病求本的理念,腰椎術后配合中醫(yī)藥治療,對進一步改善患者預后十分有利[18]。
本病在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中歸屬于“腰痛”“腰腿痛”“痹證”等范疇,其發(fā)病因患者年老體衰、肝腎虧虛,感受風寒濕外邪,或長期勞損、跌撲扭挫外傷等致使腰部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瘀,筋脈失養(yǎng),不通則痛、不榮則痛[19];手術中患者為金創(chuàng)所傷,損傷腰背部骨骼筋肉、脈絡氣血,使機體氣血津液在短時間內(nèi)大量損耗,術后大虛,局部血瘀不散;本病病機關鍵為肝腎不足、氣虛血瘀,治宜補益肝腎、強筋壯骨、散瘀止痛。本研究觀察組應用自擬益腎壯骨活絡湯于腰椎術后,方中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填髓,鹽杜仲補肝腎、強筋骨,牛膝逐瘀通絡、補肝腎、強筋骨、引血下行,三藥合用為君藥可補肝腎、強筋骨、祛瘀血;淫羊藿補腎陽、強筋骨,狗脊補肝腎、強腰膝,自然銅散瘀止痛、續(xù)筋接骨,續(xù)斷補肝腎、強筋骨、續(xù)折傷,四藥合用為臣藥可補肝腎、強筋骨、散瘀止痛、續(xù)筋接骨;黃芪補氣升陽、生津養(yǎng)血,當歸補血活血止痛,紅花活血散瘀止痛,雞血藤活血補血止痛、舒筋活絡,白芍養(yǎng)血柔肝止痛,木香行氣止痛,焦山楂消積開胃、活血散瘀,上藥共為佐藥;甘草為使,益氣補中、解毒、緩急止痛、調(diào)和諸藥;諸藥合用共起補益肝腎、強筋壯骨、祛瘀通絡之功效,配合熱敷可促進毛細血管擴張、改善腰部血液循環(huán),而起到抗炎、消腫、減輕疼痛、促進術后功能康復的作用。此外,腰椎術后康復過程中益腎壯骨活絡湯與中藥熱敷兩者相互配合,標本兼顧,既能緩解疼痛,降低腰椎功能障礙,還能減輕心理上的壓力,使患者早日回歸正常生活。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疼痛VAS評分、ODI評分以及JOA評分較治療前均有改善(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腰椎活動度較治療前均增加(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QOL評分均升高(P<0.05);觀察組VAS評分、ODI評分以及JOA評分改善較對照組明顯,腰椎活動度增加更明顯,生活質量QOL評分升高更明顯(P<0.05)。
綜上所述,應用自擬益腎壯骨活絡湯配合中藥熱敷可有效減輕老年患者腰椎術后疼痛、改善腰椎功能、提高腰椎活動度,改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