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英,嚴央麗,董麗萍,王 興,倪春平
(湖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浙江 湖州 313000)
抑郁癥是目前最常見的一種心理疾病,患者主要表現為連續(xù)且長期的心境低落[1],可伴有思維遲緩、精神狀態(tài)差、失眠等表現,嚴重者還可能出現幻覺,甚至有自殺傾向,不僅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還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2]。研究表明,抑郁癥患者常伴發(fā)不同程度的失眠[3],多數抑郁癥患者首發(fā)臨床癥狀是睡眠障礙[4]。抑郁和失眠是高度伴發(fā)的一類疾病狀態(tài)[5],臨床針對此類患者常予以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物理治療等,其中主要治療藥物是苯二氮受體激動劑等[6]。思諾思具有鎮(zhèn)靜催眠的作用,臨床主要用于改善患者的入睡困難,但副作用相對較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治療效果[7]。相關研究指出,相對于西醫(yī)治療該病,中醫(yī)治療的整體效果更為突出[8]。穴位包埋法是指將特定異物(如針、線等)埋植于人體穴位,從而對人體穴位起到穩(wěn)定、持久的良性刺激,以達到驅除病邪的目的[9]。本研究主要觀察穴位包埋法結合思諾思治療抑郁癥失眠患者的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20 年11 月—2021 年11 月的96 例本院診治的抑郁癥失眠患者,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每組48 例。對照組男性25 例、女性23 例;平均年齡(51.9±8.4)歲;抑郁癥病程為1~6 年,平均(2.8±0.4)年;失眠病程為5~36 個月,平均(20.5±5.1)月。觀察組男性26 例、女性22 例;平均年齡(50.9±9.2)歲;抑郁癥病程為1~5 年,平均(2.7±0.6) 年;失眠病程為7~36 個月,平均(20.7±5.2)月。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抑郁癥西醫(yī)診斷參照《抑郁癥基層診療指南(2021年)》[10];失眠西醫(yī)診斷參照《中國成人失眠診斷與治療指南(2017版)》[11]。抑郁癥中醫(yī)診斷參照《中醫(yī)內科學(第 3版)》[12]“郁證”診斷;失眠中醫(yī)診斷參照《中醫(yī)神志病診療指南——非器質性失眠癥》[13],辨證為肝郁化火型。
1.3 納入標準 1)符合上述中西診斷標準;2)年齡20~70 歲;3)失眠嚴重指數量表(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評分≥8 分;4)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評分≥17 分;5)納入對象均對本研究方案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1)穴位包埋部位皮膚有感染、潰瘍、竇道、瘢痕等穴位包埋法治療禁忌癥者;2)存在嚴重自殺傾向,近期有重大事件刺激者;3)處于妊娠期、哺乳期婦女;4)合并實質臟器功能嚴重損傷和惡性腫瘤者;5)遵醫(yī)用藥依從性較差者。
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予以酒石酸唑吡坦片[思諾思,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44989]10 mg睡前口服,1 次/日,連續(xù)用藥2 周;期間可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遵醫(yī)囑適當調整劑量。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同時予穴位包埋治療。穴位包埋選擇的針具為一次性使用無菌撳針(圖釘型,智象,蘇械注準20212201340,規(guī)格是0.25 mm×2 mm)。操作方法如下:1)說明埋針目的,以取得配合;2)評估埋針部位皮膚,避開關節(jié)、破損及水腫處;3)選擇穴位:太陽穴(雙側)、下關穴(雙側)、神門穴(雙側)、百會穴、三陰交穴(雙側)、太沖穴(雙側)、肝俞穴(雙側)、四神聰穴、申脈穴(雙側)、照海穴(雙側);4)對穴位進行按揉使患者穴位產生酸、脹、痛、麻感;5)消毒皮膚,將撳針埋置皮內,固定;6)隔天1 次,每次6 h,運用平衡起針手法拔除掀針;7)指導患者埋針期間自行按壓針柄以增加刺激量;8)治療2 周為1 個療程,2 周共5 次;9)注意事項及處理: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暈針,操作時全神貫注,密切觀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和詢問患者的情況,如患者出現頭暈、惡心,面色發(fā)白、青紫,四肢發(fā)涼,冷汗淋漓,立即停止操作,平臥,指掐人中,輕輕按壓合谷、內關穴。
2.2 療效標準 臨床痊愈:抑郁癥狀較治療前顯著緩解,且睡眠時間恢復正?;蛞归g睡眠時間≥6 h,睡眠深沉,醒后精神充沛;顯效:抑郁癥狀較治療前明顯改善,睡眠明顯好轉,睡眠時間增加3 h以上;有效:抑郁癥狀較治療前有所改善,睡眠時間較前增加,但不足3 h;無效:抑郁癥狀較治療前無明顯變化反加重,且睡眠時間<3 h。
2.3 觀察指標 1)抑郁、焦慮評分:治療前后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14]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15]進行評價。HAMD總計17 項評分項目,采用0~4 分5 級計分法,其中總分<7 分表示正常,總分在7~17 分表示可能有抑郁癥,總分在17~24 分表示肯定有抑郁癥,總分>24 分表示有嚴重抑郁癥;HAMA總計14 項評分項目,采用0~4 分的5 級評分法,各級的標準為:(0)為無癥狀、(1)輕、(2)中等、(3)重、(4)極重,總分超過29 分為嚴重焦慮,超過21 分肯定有明顯焦慮,超過14 分肯定有焦慮,超過7 分可能有焦慮;如<6 分則無焦慮癥狀;一般HAMA分界值為14分。2)睡眠質量:治療前后使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16]進行評定,包括7 個項目,總分為21分,患者的睡眠質量與PSQI得分呈負相關。3)中醫(yī)肝郁化火癥狀評分:治療前后評價兩組患者失眠、焦慮、煩躁易怒、胸悶脅痛、頭痛面紅、目赤、口苦、便秘尿黃8項中醫(yī)肝郁化火癥狀,每項癥狀按患者嚴重程度分為無、輕、中、重度4個程度,分別對應0 分、2 分、4 分、6 分。
3.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例(%)]
3.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抑郁、焦慮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AMD、HAMA評分比較分)
3.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睡眠質量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SQI比較分)
3.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評分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評分比較分)
隨著生活、工作壓力的增加,精神類疾病發(fā)病率不斷上升。臨床認為抑郁癥發(fā)病與遺傳、環(huán)境等因素相關,此外應激性生活事件、悲觀的人格特質、嚴重的慢性疾病等均可誘發(fā)抑郁癥的發(fā)生發(fā)展[17]。臨床認為誘發(fā)失眠的因素眾多,包括心理、生理、精神疾病等[18]。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兩者常以共病形式存在;兩者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huán)[19]。思諾思雖有助于患者快速入眠,但在臨床實際應用過程中發(fā)現其單一應用部分患者會出現興奮、幻覺、噩夢等不良反應[20]。
中醫(yī)在抑郁癥失眠的治療中已廣泛應用,與西藥聯合治療效果相比單一應用西藥治療更為明顯[21]。
抑郁癥失眠中醫(yī)學屬于“郁證”“不寐”范疇,其病因病機為患者暴受驚恐、五志過極或思慮憂思過度,導致肝氣不疏,肝失條達,肝氣郁結,郁而化火,肝火擾動心神,神不安則不寐;肝膽相表里,肝病久則及膽,肝膽俱損,觸事易驚則神魂不安,夜不能寐;本病病機關鍵為肝郁化火[22]。本研究采用穴位包埋法聯合思諾思治療抑郁癥失眠,穴位包埋法選取太陽穴為經外奇穴,可以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頭部不適、頭痛、失眠多夢;下關穴為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可安神利竅;神門屬手少陰心經穴,王冰注“神門,心脈也”該穴具有安神利眠之功效;百會穴位于巔頂,為諸陽之會,通達臟腑百脈,連貫周身經穴,統調全身,可寧心調神、鎮(zhèn)靜促眠,取此穴可起全身整體調節(jié)作用;三陰交穴是足太陰、足少陰、足厥陰三陰經之會穴,本穴可調三經之氣血,具疏肝健脾、益腎寧心之功效;太沖穴為厥陰肝經輸穴、原穴,可調神解郁、調和陰陽,治療郁證、不寐等精神障礙疾患;肝俞穴為足太陽膀胱經之背俞穴,可疏肝利膽、寧心鎮(zhèn)靜、和血;四神聰穴屬于經外奇穴,位于百會之四周,具有輔助百會之君的作用,可安神定志、醒神益智;申脈為陽蹺脈之起始點,照海為陰蹺脈之起始點,申脈與照海穴想配伍可平衡陰陽,使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諸穴合用,采用穴位包埋法治療,以達到疏肝解郁、平衡陰陽、寧心調神、鎮(zhèn)靜促眠之功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穴位包埋法結合思諾思治療抑郁癥失眠,效果確切,可有效解除患者抑郁及焦慮狀態(tài),改善睡眠質量,減輕臨床癥狀,進而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