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曉芳
科教興國是我國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思想,在當代教育背景下,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yǎng)人,引起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以及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也義無反顧地加入這個探索和研究的過程。《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現(xiàn)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蔽磥砩鐣囟ㄊ且粋€科技高速發(fā)展的社會,我們的學生如果不具備科技素養(yǎng),將無法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把語文閱讀教學與科學教育結(jié)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那么,小學語文教學如何與科學教育相結(jié)合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其實國家在編寫教材時,早已體現(xiàn)出學科間的整合,尤其是科學教育的滲透。今年我教二年級語文,使用的是部編版教材。翻開二年級下冊的語文課本目錄,便會發(fā)現(xiàn),《雷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太空生活趣事多》等“明晃晃”的科教篇目。雖然文體各不相同,但本質(zhì)都是科學教育,內(nèi)容呈現(xiàn)豐富多彩,是為了增強孩子的閱讀興趣。再仔細看看,《大象的耳朵》《蜘蛛開店》《青蛙賣泥塘》《小毛蟲》這些篇目,是生動有趣的童話寓言故事,但這些故事在給與孩子人生啟迪的同時,何嘗沒有教給孩子科學的知識呢。閱讀這些故事,孩子們就會知道大象的耳朵耷拉著,可以驅(qū)趕蚊蟲;蜈蚣有四十二只腳;小毛蟲可以破繭成蝶……
任何興趣都應該從小培養(yǎng),科學興趣更應如此。如果我們挖掘出教材中蘊藏的科教“珍寶”,卻采用不正確的方法,比如枯燥的講解灌輸?shù)龋@樣不僅不能激發(fā)孩子探索科學的興趣,甚至將孩子的科學興趣扼殺于萌芽狀態(tài)。比如教學《烏鴉喝水》一文,我們與其反復講解烏鴉是如何喝到水的,不如當堂給學生來個小小的實驗。準備一個小瓶子,裝一些水,再準備一些小石子。當你拿出這些“裝備”時,課堂氣氛立馬便會活躍起來,同學們會爭著、搶著來當一次“烏鴉”。結(jié)果是書中的文字描述學生一下子就懂了“瓶子里的水漸漸升高,烏鴉就喝著水了”,更重要的是,激發(fā)了學生“動手試一試”的欲望,這便是對科學的“欲望”,甚至有些學生會產(chǎn)生“為什么石子投進去,水就會升高”的科學疑問。你看,改變一下教學方法,教學效果天差地別,竟可以讓語文教學和科學教育實現(xiàn)“雙贏”,何樂而不為呢?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多一些這樣的“點子”,對于年紀尚幼的小學生來說,對他們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都是很好的保護和培養(yǎng)。
在學習《太空生活趣事多》一文時,我們可以給孩子觀看航天英雄的一些視頻,讓他們體會英雄們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為祖國航天事業(yè)奉獻的無畏精神,從而讓學生產(chǎn)生對科學的崇敬之情,埋下為科學奮斗的種子。在學習《李時珍》一文時,體會李時珍為弄清草藥藥性,不惜以身試藥的行為,從而產(chǎn)生嚴謹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探索態(tài)度……古今中外,多少科學家為了人類的文明進步,不懈努力,這些科學家的人格魅力,將深深烙印在孩子心中,產(chǎn)生不可估量的精神力量。
我們可以將科學教育滲透到語文實踐活動中。比如讓學生寫觀察日記,研究一種動物或植物的生長;比如讓學生做一個科學小實驗,寫一篇實驗報告;比如閱讀一本科學書籍,制作一份科學小報……當然,這些活動的開展,要精心設計,難度適中,讓學生在實實在在的操作過程中,感受科學的魅力,培養(yǎng)探索科學的能力,而且樂在其中。
科學是第一生產(chǎn)力,進行科學啟蒙,任重而道遠。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要做的是把科學教育與語文教學有機結(jié)合,潤物無聲,讓學生在遷移默化中提高科學素養(yǎng),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自己的貢獻。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