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雅麗
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河南鄭州 450000)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所造成的傳染性疾?。?]。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國是CHB的高發(fā)區(qū),CHB已成為一種公共衛(wèi)生問題。CHB的早期癥狀不明顯,但是隨著病情的進展,很有可能會演變?yōu)楦斡不⒏伟┑?,具有一定的致殘率與死亡率[2-3]。CHB患者的早期預測與病情判斷對合理選擇治療方法與提高改善預后具有重要價值,特別是CHB在臨床上具有一定的可逆性,臨床醫(yī)師正確及時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療措施,可逆轉(zhuǎn)肝功能損害,還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治愈。在感染狀態(tài)下,CHB患者白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分泌量增加,進一步加重炎癥反應,導致患者出現(xiàn)免疫抑制,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4]。白細胞介素-37(interleukin-37,IL-37)屬于IL-1家族,是近年發(fā)現(xiàn)的一種細胞因子,與IL-18具有相似的分子構(gòu)造[5]。IL-37能夠抑制肥大細胞產(chǎn)生前炎癥因子,也可促使輔助性T細胞(helper T cell,Th細胞)的平衡移動到Th1和Th17,進而促進患者的炎癥反應[6]。亮氨酸富集的核苷酸結(jié)合寡聚結(jié)構(gòu)域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3,NLRP3)是當前比較常見的模式識別受體,研究也比較多,可通過下調(diào)抑炎因子的表達,導致組織損傷,并促進炎癥性疾病的發(fā)生[7]。肝臟固有免疫涉及了多種肝臟疾病,固有免疫細胞包括自然殺傷(natural killer,NK)細胞、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DC)等,機體的免疫功能可由自然殺傷細胞/樹突狀細胞比值反映并調(diào)節(jié)[8]。本文探討與分析了IL-33、IL-37、NLRP3及NK/DC比值與CHB患者病情相關(guān)性,以明確促進CHB發(fā)生、發(fā)展的機制。
研究時間為2020年2月—2022年9月,選擇在本醫(yī)院診治的86例CHB患者作為肝炎組,同期選擇86名體格檢查健康者作為對照組。2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已獲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2組一般資料對比 n=86
納入標準:肝炎組確診為CHB;對照組無肝損害表現(xiàn);無飲酒史;本次研究得到了所有入選者的同意;年齡30~75歲。排除標準:免疫系統(tǒng)障礙者;患有肝外膽道梗阻疾病者;合并有代謝性疾病患者;依從性不佳者;其他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合并感染性疾病者;臨床資料不全者;合并心臟、腦部疾病患者;合并有肺部、腎臟等器質(zhì)性疾病患者。
采集所有入選者的空腹靜脈血樣本約5 mL,分為兩管。第一管促凝靜置30分鐘后,4 ℃下3 000 r/min離心15分鐘(離心半徑15 cm),選擇上層的血清標本在-80.0 ℃儲存,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對血清IL-33、IL-37、NLRP3含量進行檢測,檢測試劑盒均購自上海酶聯(lián)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檢測中嚴格室內(nèi)與室間質(zhì)控。第二管采用枸櫞酸鈉抗凝30分鐘,4 ℃下3 000 r/min離心15分鐘(離心半徑15 cm),提取單個核細胞,采用FACSCalibur流式細胞儀(購自美國BD公司)及配套試劑檢測樹突狀細胞與自然殺傷細胞的相對含量,計算NK/DC比值。
統(tǒng)計所有受試者的一般資料(年齡、性別、空腹血糖等)。同時記錄與檢測所有受試者的血清谷丙轉(zhuǎn)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轉(zhuǎn)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總膽紅素(total bilirubin,TBIL)含量,上述指標也反映了CHB患者的病情狀況。
選擇SPSS 19.0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血清ALT含量等計量資料表示為“均數(shù)±標準差”,性別等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計量數(shù)據(jù)的對比采用t檢驗分析,計數(shù)數(shù)據(jù)的對比使用四格表的χ2檢驗,相關(guān)性分析采用Pearson分析,預測價值分析采用受試者特征曲線(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線),檢驗水準為α=0.05。
肝炎組的血清ALT、TBIL、AST含量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2。
表2 2組ALT、TBIL、AST含量對比 (n=86,)
表2 2組ALT、TBIL、AST含量對比 (n=86,)
?
肝炎組的血清IL-33、IL-37、NLRP3含量與對照組相比提高(P<0.05),NK/DC比值與對照組相比降低(P<0.05)。見表3。
表3 2組血清IL-33、IL-37、NLRP3含量與NK/DC比值對比 (n=86,)
表3 2組血清IL-33、IL-37、NLRP3含量與NK/DC比值對比 (n=86,)
?
在肝炎組中,Pearson分析顯示IL-33、IL-37、NLRP3、NK/DC比值與ALT、TBIL、AST都存在相關(guān)性(P<0.05)。見表4。
表4 IL-33、IL-37、NLRP3及NK/DC比值與CHB患者病情的相關(guān)性 (n=86)
在肝炎組中,ROC曲線分析顯示IL-33、IL-37、NLRP3、NK/DC比值預測肝功能的最大曲線下面積為0.705(95%CI:0.404~1.123)、0.690(95%CI:0.372~1.057)、0.670(95%CI:0.378~1.043)、0.685(95%CI:0.415~1.107),聯(lián)合檢測預測病情的最大曲線下面積為0.895(95%CI:0.532~1.216),聯(lián)合檢測的靈敏度和特異度也高于單獨檢測,見表5、圖1。
表5 IL-33、IL-37、NLRP3、NK/DC比值單獨檢測和聯(lián)合檢測預測肝炎患者肝功能的效能
CHB為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傳染性疾病,CHB患者發(fā)生肝硬化的概率高于非CHB患者?,F(xiàn)代研究表明CHB的發(fā)生涉及多種因素,以多種生化指標異常為特點,其預后與遺傳、環(huán)境、肝細胞再生速度、肝細胞壞死程度、治療程度等有關(guān)[9]。CHB患者的早期預測與病情判斷對合理選擇治療方法與提高改善預后具有重要價值,因此本研究具體探討了IL-33、IL-37、NLRP3及NK/DC比值與CHB患者病情相關(guān)性。
ALT、TBIL、AST為肝功能的常用指標,其水平升高表明患者肝功能異常。本研究也顯示肝炎組的血清ALT、TBIL、AST含量與健康人群相比明顯增高(P<0.05)。但ALT、TBIL、AST其特異性不強。本研究進一步顯示肝炎組的血清IL-33、IL-37、NLRP3含量與對照組相比均明顯提高(P<0.05),NK/DC比值與對照組相比降低(P<0.05),表明CHB患者多伴隨有血清IL-33、IL-37、NLRP3的高表達,同時NK/DC比值會顯著降低。從機制上分析,IL-33在多種類型的肝病中均有參與,相關(guān)研究認為,IL-33作用于NK細胞與T淋巴細胞,從而加速肝纖維化的過程[10]。李勁等[11]分析了105例CHB病毒感染者與健康體檢者血清IL-33水平后發(fā)現(xiàn),CHB組的IL-33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劉瓊等[12]的研究也表明,CHB患者血清IL-33水平也明顯高于健康人群[(64.42±16.52)pg/mLvs(22.16±9.96)pg/mL,P<0.05],與本研究一致。IL-37是固有免疫反應的天然抑制因子,其可抑制炎癥因子的表達,還可對固有免疫產(chǎn)生抑制作用,其機制可能在于通過DC抑制CD8+T細胞的產(chǎn)生,促進調(diào)節(jié)性T細胞的表達,從而抑制機體固有免疫,產(chǎn)生免疫耐受。吳蘇君等[13]的研究顯示,與正常對照者比較,乙肝患者及乙肝相關(guān)肝硬化患者IL-37水平升高[(292.61±59.84)pg/mLvs.(378.67±61.02)pg/mLvs(102.48±14.87)pg/mL,P<0.05],與本研究結(jié)果一致。HBV感染患者IL-37水平升高的原因可能在于其促進了調(diào)節(jié)性T細胞的生成,抑制CD8+T細胞表達,從而加重患者肝臟損傷。作為炎癥反應的重要途徑之一,NLRP3介導的炎癥反應可能對CHB發(fā)生有雙重影響,其中NLRP3的初級活化可導致炎癥級聯(lián)反應,可為組織損傷及CHB發(fā)生提供一定的基礎(chǔ)條件,可加重患者的病情[12]。研究顯示[13],乙肝患者及乙肝相關(guān)肝硬化患者NLRP3相對表達量升高(P<0.05),且隨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級的升高而升高(P<0.05),與本研究結(jié)果一致。
在HBV感染患者中,NK細胞的可抗病毒作用是通過非溶細胞或溶細胞途徑發(fā)揮的,而DC主要通過分泌細胞因子、Ⅰ型干擾素在固有免疫中發(fā)揮作用,釋放大量炎癥因子,從而誘導炎癥級聯(lián)反應的發(fā)生[14]。特別是當NK細胞與DC的比例在內(nèi)外各種因素刺激下降低時,NK細胞可促進DC成熟,進而增強T淋巴細胞的殺傷功能,導致機體出現(xiàn)肝損傷。劉斌等[15]的研究顯示,CHB患者NK/DC比值降低(2.77±1.67vs10.11±4.24),與本研究結(jié)果一致。
本研究Pearson分析顯示,HBV感染患者的IL-33、IL-37、NLRP3、NK/DC比值與ALT、TBIL、AST均存在相關(guān)性(P<0.05);在肝炎組中,ROC曲線分析顯示IL-33、IL-37、NLRP3、NK/DC比值聯(lián)合檢測診斷價值高于單一檢測。表明IL-33、IL-37、NLRP3及NK/DC比值與CHB患者病情存在密切相關(guān)性,可作為評估CHB患者病情的檢驗指標。當前研究對于單一指標診斷CHB的研究較多,如高海麗等[16]探討了血清IL-33水平與CHB患者肝纖維化病情嚴重程度的相關(guān)性,鐘權(quán)濤等[17]探討了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37水平變化,另有研究報道了NLRP3[18]及NK/DC比值[15]與CHB患者病情的相關(guān)性,但對于以上指標聯(lián)合診斷CHB的研究報道并不多,因而本研究可提供一定的指導價值。但本研究由于沒有對不同程度CHB患者進行分層分析,因此在后續(xù)的研究中仍需深入探討。
綜上所述,CHB患者多伴隨有血清IL-33、IL-37、NLRP3的高表達,并且NK/DC比值會降低,IL-33、IL-37、NLRP3及NK/DC比值與CHB患者病情存在相關(guān)性,聯(lián)合檢測也可預測患者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