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琦, 孫昕, 閆松鶴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口腔科, 河南 洛陽 471000)
牙列缺損是部分牙齒缺失導致的恒牙牙列不完整的口腔常見疾病, 嚴重影響患者的發(fā)音、 咀嚼功能及美觀度[1]。 以往臨床上所使用的常規(guī)修復治療方式, 主要有固定橋修復以及可摘局部義齒修復, 治療過程中需要部分磨除基牙牙體組織, 由基牙牙根支持修復體, 對基牙牙體造成一定損傷的同時還增加了基牙的負擔, 可能出現(xiàn)牙痛、 塞牙等不良反應, 影響咀嚼功能和修復效果[2]。 口腔種植修復是義齒通過牙槽骨內(nèi)的種植體固定在牙列上, 能夠有效改善咀嚼功能, 避免對鄰牙的損傷[3-4]。因此, 本研究探討口腔種植修復對牙列缺損患者咀嚼功能和牙周指標的影響, 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收治的102 例牙列缺損患者。 納入標準: ①經(jīng)臨床確診為牙列缺損, 連續(xù)缺失不超過2 顆, 且缺牙位點不在牙列游離端, 并伴有口腔菌斑、 牙石者; ②符合口腔種植修復指征者; ③知情同意本研究者。 排除標準: ①智力或意識障礙者;②其他口腔疾病者; ③嚴重磨牙習慣者。 通過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 (51 例) 和觀察組 (51 例)。 對照組中男27 例, 女24 例; 年齡21 ~65 (43.27 ± 10.56) 歲; 牙列缺損類型: 外傷脫落、 牙周疾病導致脫落、 牙體硬組織缺失各25 例、 18 例、8 例。 觀察組中男25 例, 女26 例; 年齡21 ~66 (43.31 ±10.60) 歲; 牙列缺損類型: 外傷脫落、 牙周疾病導致脫落、 牙體硬組織缺失各26 例、 17 例、 8 例。 兩組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 (P>0.05)。 本研究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應用常規(guī)修復治療: 常規(guī)全口潔治, 評估缺牙位點兩側鄰牙狀態(tài)符合基牙要求, 常規(guī)牙體預備, 制取印模, 制作固定橋義齒, 粘接固位。 觀察組應用口腔種植修復治療: 首先進行消毒和局部麻醉, 然后在牙槽基頂做橫型切口,并在頰側近遠中分別做松弛切口, 翻瓣, 充分暴露牙槽骨; 接著使用先鋒鉆進行定點鉆孔, 至預定深度后更換鉆頭逐級擴孔;最后清理窩洞, 植入種植體, 縫合軟組織。 術后3 d 口服抗生素, 術后1 周拆線。 3 個月后行二期修復, 轉移桿就位后制取硅橡膠模型, 選擇修復基臺, 制作上部修復體, 改良粘接固位。
1.3 觀察指標①修復效果[5]: 治療后, 咀嚼功能和牙周指標正常判定為痊愈; 治療后, 咀嚼功能和牙周指標明顯改善判定為好轉; 治療后, 咀嚼功能未恢復判定為無效。 總有效率=(51 - 無效例數(shù)) /51 × 100%。 ②治療前及治療1 周后的咀嚼功能和基牙 (常規(guī)修復) /鄰牙 (種植修復) 牙周指標: a.咀嚼功能: 利用咬合力測定儀 (MCF-8701 型) 測試咬合力; 取2 g花生在患者口中左右兩側各咀嚼20 次, 取出殘渣后用蒸餾水沖洗過篩 (200 目) 烘干后稱重, 咀嚼效率=(咀嚼前重量-殘留固體) /咀嚼前重量× 100%。 b.牙周指標: 菌斑指數(shù)(plaque index, PLI): 用探針輕劃牙面, 根據(jù)菌斑的量和厚度計分; 牙齦指數(shù) (gingival index, GI): 鈍頭牙周探針結合探診和視診檢查, 根據(jù)受試牙近、 遠中唇和唇面正中牙齦病變等級程度逐級劃分。 ③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牙齒松動、 咬合不適、 基牙牙髓刺痛等。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運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 計量資料以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shù)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修復效果比較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8.04%,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2.35%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修復效果比較 [n (%)]
2.2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1 周后的咀嚼功能和牙周指標比較治療1 周后, 觀察組的咬合力、 咀嚼效率均高于對照組, PLI、GI 均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1 周后的咀嚼功能和牙周指標比較 ()
表2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1 周后的咀嚼功能和牙周指標比較 ()
注: 與同組治療前相比, *P <0.05。
?
2.3 兩組的并發(fā)癥比較對照組出現(xiàn)牙齒松動3 例、 咬合不適4 例、 基牙牙髓刺痛1 例,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5.69% (8/51);觀察組出現(xiàn)咬合不適1 例,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96% (1/51)。 兩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牙列缺損是一種常見的口腔疾病, 若不能得到有效治療,會影響咀嚼、 發(fā)音和美觀等功能, 并可導致鄰牙傾斜、 牙周病變[6-7]。 目前臨床上常規(guī)修復雖能夠修復牙列的完整性以及發(fā)音和美觀功能, 但是由于基牙承擔了較大的咀嚼壓力, 對咀嚼功能的恢復效果一般, 而且備牙對基牙磨損嚴重, 可能造成基牙牙髓問題, 同時增加了牙周組織的負擔, 對基牙的健康有較大的不利影響。
口腔種植修復利用人體相容性極佳的鈦金屬制作成人工牙根, 植入后可與骨組織緊密結合, 對牙槽骨影響較小, 對鄰牙及周圍組織也無明顯影響[8]。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8.04%, 高于對照組的82.35% (P<0.05)。 分析原因為, 種植體具有極佳的生物相容性, 植入后不影響周圍骨質(zhì),同時為修復體提供了良好的固位與支持, 咀嚼功能恢復較佳,從而獲得了滿意的修復效果, 這與賈濤等[9]的研究結果一致。
本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1 周后, 兩組的咬合力、 咀嚼效率均較治療前明顯提高, PLI、 GI 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 且觀察組的各項指標改善均優(yōu)于對照組 (P<0.05)。 分析原因為, 修復后患側咀嚼功能恢復, 正常飲食帶來的咀嚼壓力及食物流對牙周組織健康改善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加上治療過程中的口腔衛(wèi)生宣教, 使患者掌握正確的口腔清潔方式, 從而改善牙周指標。 同時, 由于觀察組種植修復鄰牙未經(jīng)牙體預備及修復體粘接, 牙周組織指標改善更顯著。 另外,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96%, 低于對照組的15.69% (P<0.05)。這可能是因為在口腔種植修復前充分檢查, 嚴格按照種植體規(guī)格、 植入方向、 牙合齦距離等選擇最適宜患者的冠修復與基臺, 從而有效降低了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 口腔種植修復治療牙列缺損患者的效果顯著,可提高患者的咀嚼功能, 改善牙周指標, 治療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