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林
新課標提出“語文核心素養(yǎng)”要求,主要包括四方面,即是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而語言運用是核心素養(yǎng)中的核心,溫儒敏教授在《如何學習新課標》中也提出“以一帶三”的觀點,認為抓住“語言運用”這一核心要素,可以帶動學生其他三個方面的發(fā)展。如何落實“語用”,提升學生素養(yǎng),那就得在備課上下功夫。
課標是教學的導向,教師要把握課程標準的理念,對不同學段的課程標準要基本了解,對每個學段學生的語用能力要達到什么程度做到心中有數(shù)。只有這樣,老師才能精準定位教學目標,設計科學、合理、有效的語言訓練。
低段閱讀目標中提出“在閱讀中積累詞語”,低段教材的課后習題都有設計。由此可見,低段語言訓練的重點在于積累詞語和短語,以及用詞造句上,而中高段的語言訓練則重在段、篇的運用上。
例如,對話訓練,低段時,重點訓練說話人在前的句式,到了三年級上冊學習了《總也倒不了的老屋》后,就可以讓學生觀察文中的幾種對話形式,發(fā)現(xiàn)表達秘密,并學習多種對話練習,掌握冒號和引號的正確用法。到四年級時,可在提示語的表達上提高要求。這樣循序漸進的“語用”設計只有吃透學段目標后才能做到。
通過對教材的通讀,了解整本書的內容、知識體系、結構特點以及各部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和邏輯關系,搞清楚教材內容是怎樣循序漸進地加以組織的。
以二年級上冊為例,有三個單元的語文要素都是指向“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那么,在課文中是怎樣具體體現(xiàn)的呢?看一看這幾篇文章的課后題:《小蝌蚪找媽媽》——借助圖片講小蝌蚪的成長過程;《曹沖稱象》——借助關鍵詞說說曹沖稱象的過程;《難忘的潑水節(jié)》——依照線索說說周總理是怎樣和傣族人民一起過潑水節(jié)的。因此,教學中,通讀教材,才能把握知識體系,才能一步一步扎扎實實地落實語言訓練。
進入一個新的單元,首先要從單元導語入手,明確本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訓練要素;再看看本單元由哪幾篇課文組成,分別怎樣落實語文要素,交流平臺又是怎樣總結學習方法的;然后看語文園地字詞句怎樣運用,習作和口語交際怎樣訓練。對整個單元主題和語文要素了然于胸,才能層層遞進,一步一步落實語言訓練。
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語言訓練重點是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因此在每一課的教學中,我緊緊圍繞這一語文要素進行語言訓練,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學習實踐、歸納總結,將訓練落到實處。
1.借助注釋,這是古詩文常用的理解詞語的方法。我在教學第4 課古詩三首時,首先就讓學生學會看注釋,借助注釋疏通詩句,特別是對注釋中古今差異很大的詞語要進行重點指導,如“坐”是“因為”的意思。
2.組詞,也是理解詞語的一種簡單直接的方法。如對“山行”“石徑”,學生就用組詞“山中行走”“石頭小路”來加以理解。
3.交換詞序,有時候能更好地理解詞義。如“紅于”,就要交換詞語順序,理解為“比……紅”。
4.想畫面,可以豐富詞語內涵。如對“菊殘猶有傲霜枝”中“傲霜枝”的理解,學生想象菊枝在風霜中迎風挺拔、傲然挺立的畫面,理解了殘菊的精神。
5.找近義詞、反義詞也是理解詞語的一種有效途徑。如第5 課的“凌亂”就是雜亂、不整齊、不整潔、不規(guī)則。
6.聯(lián)系上下文,是最常用的一種解詞方法。如第5 課“熨帖”這個生詞對于學生來說很陌生,我就讓學生在本段文中找“熨帖地粘”是怎樣地粘,學生一下就找到“平展地粘”,再找上文也有一個詞“緊緊地粘”,這樣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就知道了“熨帖”就是平展地、緊緊地粘在水泥道上。為什么會“熨帖”地粘呢? 因為“一陣秋風一陣秋雨”,水泥道濕漉漉的。一個詞語的理解將課文前后內容有效鏈接。第6 課“五彩繽紛”這個詞總領了這一段內容,學生找寫了哪些事物的哪些顏色,這么多顏色就是五彩繽紛。
7.聯(lián)系生活實際,可以更好地理解運用詞語。如“凌亂”這個詞,學生會想到生活中凌亂的房間就是亂七八糟,凌亂的頭發(fā)就是雜亂、亂蓬蓬。
再看五年級上冊第五組課文。這個單元是說明文,又是習作單元,單元目標是閱讀簡單的說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學以致用,通過收集資料,用恰當?shù)恼f明方法清楚介紹某種事物。
第一步,學《太陽》時,我讓學生在自學、互學、展學的過程中了解常用的說明方法,體會用上這樣的方法有什么好處,然后讓學生完成“初試身手”一,看圖讀文說發(fā)現(xiàn),當學生發(fā)現(xiàn)用上多種說明方法介紹一種事物,能把這種事物介紹得更準確、更具體、更形象、更通俗易后,我再要求學生選身邊最熟悉的一種事物,抓住特點用上多種說明方法進行介紹。為了打開學生的思路,我先請學生交流自己想介紹的事物,再出示典型事物的圖片,為每一個孩子搭建了不同的階梯。
第二步,學習《松鼠》時,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文藝性說明文的語言風格,在充分感知后,又帶著學生進入“初試身手”二,通過查閱資料,指導學生將郭沫若的散文《白鷺》改寫成說明文。
第三步,通過學習交流平臺和習作例文,從例文中發(fā)現(xiàn)不同主題說明文的不同內容和介紹方式,寫作時要根據(jù)事物特點,選讀者感興趣的內容,用恰當?shù)恼f明方法進行介紹。
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聚焦的語言,老師們平時也多有注意,但怎樣做才會更有效呢? 我認為,要根據(jù)學段目標,不同主題、不同課型要聚焦不一樣的語言,學習不一樣的表達方法。
比如,教學二年級上《黃山奇石》這一課時,很多老師都在學完課文后讓學生仿說或仿寫一兩種“奇石”,如果對文本中典型文段的結構、語言的妙用沒有深入的研讀,沒有有效的引導,仿說或仿寫效果就會不盡人意。教學時,老師可以這樣來引導:當學生讀好這兩個片段后,我們可以問:“哪一塊石頭最吸引你,為什么? ”老師再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引導孩子們總結出,第一塊石頭名字放在段末,作者抓動作描寫把石頭寫活了,第二塊石頭名字放在段前,作者采用打比方的形式把石頭寫神了。這樣的總結,對學生運用語言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仿說、仿寫,結果一定會大不一樣。
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語文要素是邊讀邊想象畫面,體會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并試著把觀察到的事物寫清楚。教學《燕子》這一課時,第一段燕子外形圖是一個很好的語言訓練點,于是可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孩子們總結,這個句子很有意思,就像一個有生命力的加法算式,前面兩個加數(shù)由數(shù)量詞和短語組成,第三個加數(shù)是個比喻詞,“和”構成一個完美的整體。找到語言秘密后再讓他們仿說和仿寫,達標率提高就很容易了。
要關注有新鮮感的詞句,首先是讓學生了解什么是新鮮感。于是,在學習“單元導讀”,了解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后,先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對新鮮感的認識。有了自己初步的認識,學生在關注有新鮮感的詞句時,才會有方向性,才不會無所適從。
在教學中,有新鮮感的詞學生比較容易發(fā)現(xiàn)。通過尋找從未見過名詞——“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這些孩子們感到陌生的名詞,“絨球花、鳳尾竹、銅鐘”這些令他們感到新鮮的事物,“絢麗多彩”等他們生活中不常使用的形容詞,這些都進入了孩子們的視線。
關注有新鮮感的詞句,少不了通過朗讀來感悟。因此,在本單元教學有新鮮感的詞句時,讀好有新鮮感的句子也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如果每一次的朗讀都讓孩子有這樣的理解和感悟,良好的語感一定會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
要讓“有新鮮感的詞句”為學生所用,適時將它們背下來,非常必要。每天背誦一句課內外的有新鮮感的句子,不斷壯大孩子們的美句寶庫。
關注、賞讀新鮮感的詞句,這是在閱讀中滲透、輸入,終極目標是引導孩子們在說話、寫作中輸出。我們還要將所學到的、有新鮮感的表達方式,跟我們的教材、生活經歷結合起來,創(chuàng)新鮮。
結合現(xiàn)成的句式:“這就是我們可愛的小學,一所邊疆的小學。古老的銅鐘,掛在大青樹粗壯的枝干上。鳳尾竹的影子,在潔白的粉墻上搖晃……”孩子們創(chuàng)編:“這就是我們可愛的小學,金馬河畔的小學。金馬河水,緩緩流淌。潔白的玉蘭花,在博學樓前飄香……”
教師設計語言訓練點,除了要把握學段目標,統(tǒng)整教材,精讀文本,還要對學生了如指掌,才能設計有效的練習。
我們備課組在研讀三年級下冊《翠鳥》這一課時,設計了兩個語用訓練點,一個是動物外貌描寫,一個是翠鳥捉魚敏捷部分襯托的寫法。但是有個班的學生語文能力稍弱,所以就只進行了第一個練習。而另一個班學生語文能力強,兩個訓練都做了,其中第一個訓練采用的是仿說,第二個訓練采用的是5 分鐘時間現(xiàn)場仿寫。效果非常好,當時有個孩子寫的語言特別精彩,他用動作連拍加上襯托以表達運動員奔跑的速度快,最后一句我現(xiàn)在都記憶猶新——只有塵土還在空中飛揚。其實襯托這個寫法,在三年級提出是超出了課標要求的,但如果學生有能力讀懂、有能力運用,教師也可以拔高一點要求設計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