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玉芳
高中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在學科育人價值的基礎上實現(xiàn)高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提升。核心素養(yǎng)早于2014年便在我國教育部門頒發(fā)并實施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文件中明確指出,其具有極強的跨學科性質(zhì)。智慧課堂主張以學定教、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和模式,依照科學信息技術反饋,合理改進和優(yōu)化教學方向,強化教學的針對性。與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不同,在智慧課堂中,學生不再是處于被動狀態(tài)下簡單的知識獲取者,而是和教師平等的角色,教學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一種互動形式,教師是課堂教學以及學生探索知識的引導者和修正者,如此學生便可獲得大量體現(xiàn)個人價值的機會,進而有效發(fā)揮智慧課堂的教學價值,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高中語文智慧課堂的構建,其最主要的教學工具之一便是智慧教學系統(tǒng),以及其他電子教學軟件、電子顯示設備等,教師可以利用以上智慧教學工具,在課前準備階段將本節(jié)課需要的課件、文本輔助閱讀等材料和知識內(nèi)容向?qū)W生推送,引導學生在獲取到相關資料之后,自主厘清文本思路,高效完成課前預習任務。
以《邊城》的閱讀教學為例,教師在布置課前預習任務時,可以為學生發(fā)布以下輔助資料和預習問題。
第一,為學生提供該篇文章作者沈從文的相關資料,掌握該篇文章的生活背景普遍都為湘西生活,熔生動豐富的社會風俗畫以及優(yōu)美恬淡清新的風情風景畫為一爐,體現(xiàn)出人性的粗狂、強悍等特點,以及淳樸善良的民俗風情,進而使該篇文章充分展示出自身的鄉(xiāng)土氣息以及返璞歸真的牧歌情調(diào)。
第二,認識邊城就是今天的鳳凰古城,深刻體會古今社會變化以及文化變遷。
第三,總結文章內(nèi)容,結合自身體會用300字左右概括全文。
學生通過預習需要明確認識和掌握的文章大意:一座位于湘西民風淳樸且景色秀麗的邊遠小城,生活著以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已是70歲高齡,但身體卻依舊健朗,孫女名為翠翠,芳齡15,正處于情竇初開階段。祖孫二人心地善良,樂于助人。翠翠在有兩千年歷史的端午節(jié)盛會中與儺送相遇并心生愛慕,但是儺送的哥哥天寶卻對翠翠心存喜歡還托人求親,且地方上的王團總中意儺送,愿意將碾坊當作陪嫁將女兒嫁給儺送,但儺送一心想與翠翠成親,寧愿做擺渡人。兄弟倆互懂對方和翠翠的情愫之后并未爭斗,而是互相謙讓并相約唱歌向翠翠求婚,給予翠翠自己選擇的權利。天寶得知翠翠心系于弟弟之后,為成全二人外出闖灘,卻不料意外身亡,儺送心生愧疚便拋下翠翠遠走他鄉(xiāng)。此后外公為了翠翠的終身大事不斷出心出力,最后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亡故。至此孤身一人的翠翠便守著渡船,一心等待儺送回來找她,“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如此要求學生概括全文,不僅可以使正式授課時學生對人物的理解分析獲得進一步深化和提升,還能鍛煉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以及概括能力,有助于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第四,經(jīng)過簡單的閱讀和了解,你最喜歡邊城的什么?(此為開放性問題,主要是了解和收集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對本文的理解程度,可以為教師的下一次備課提供參考,方便教師調(diào)整和優(yōu)化教學模式)
(一)合作探究,強化審美
在高中語文智慧課堂的構建過程中,教師需要熟練掌握智慧課堂教學工具,同時主動與學生之間互動交流,利用智慧教學工具進一步加深師生之間的合作探究,以此有效實現(xiàn)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目標,促進其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以高中語文教材中王羲之的作品《蘭亭集序》為例予以分析,在該篇文章的教學中,教師需要注意和研究怎樣引導學生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到王羲之情感思路的轉(zhuǎn)變以及樂與悲的原因,使學生思考并體會到蘭亭聚會俯仰之間,“樂”為何。同樣引導學生將各自的想法上傳至智慧系統(tǒng),再由教師予以整合總結,最終可以將其概括成“四美具”,分別是“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針對以上總結,學生對其的理解較為容易,但是作者的“悲”從何來,學生卻難以徹底理解。
接下來教師可以基于智慧系統(tǒng)為學生展示相關材料,使學生認識東晉時期的談玄論道背景,以及尋求長生不老之術屬于當時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而王羲之身處其中亦受影響?!肮讨凰郎鸀樘撜Q,齊彭殤為妄作”充分呈現(xiàn)出了作者的悲觀情緒。人類對于死亡心存恐懼這是本性,而對于未知事物極易產(chǎn)生的恐懼與疑惑,王羲之是否同其一樣呢?該問題需要學生進行討論完成。通過對學生想法以及討論思路的理解和深化,最終可以總結出以下內(nèi)容。
《蘭亭集序》一文的初始部分以描寫樂事為主,語言清新自然,將生活樂事生動體現(xiàn)于筆尖,隨后又闡述了人生無常的變化,最后表達作者對生命意義的思考以及對自然世界的思考。教師在講授時,務必注意正確引導學生領悟王羲之對死亡所持的態(tài)度,向死而生,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王羲之筆下傳遞出的對生命長度的淡化,對生命寬度的注重,意指在有限的生命中創(chuàng)造出無限價值,這對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生命觀,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極為有利,同時還可以引發(fā)學生的共鳴,使學生在智慧課堂的互動探究討論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從而促進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xiàn)。
(二)創(chuàng)設情境,深化理解
以高中語文選俢教材課文《夜歸鹿門山歌》為例進行分析,學生在對該篇文章進行總體感知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品味文字,利用文字想象自己已身處于詩歌的意境之中,并總結從中探索到的意象特點,之后應用智慧系統(tǒng)將其予以展示。學生經(jīng)過片刻思考之后,便可以將自身的感受在智慧系統(tǒng)內(nèi)編寫成文字,并上傳至智慧交互平臺,由教師根據(jù)實際情況予以篩選后投放至智慧顯示設備中供學生互閱。比如,詩歌前兩聯(lián)中的意象山寺、鐘鳴、渡頭、江村以及后兩聯(lián)中的意象月亮、煙樹、巖扉、松徑。學生充分掌握以上意象之后,教師便可以引導其進行意象特點的概括總結,并以此為話題進行小組討論。學生討論完畢之后,將討論結果上傳至智慧系統(tǒng),此時便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幾乎都可以將這兩聯(lián)的內(nèi)容特點以及之間的聯(lián)系予以有效概括,喧鬧繁華對應恬淡優(yōu)美。
基于此,教師便可以進行情境假設,引導學生感悟作者如此設計的意圖為何?利用背景圖片、資料、音樂等模擬詩歌的真實情境。此時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便會被充分地調(diào)動起來,并且可以積極描述自身的真實感受和想法。至此,教師予以最終引導并總結:與世無爭的隱逸志趣,不慕名利的淡泊情懷。并在此基礎上拓展相似度較高的具有隱逸思想的詩歌,幫助學生對此類詩歌共性有一個深刻認識和了解。如此,學生通過本次學習便能夠?qū)σ悦虾迫?、王維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和其呈現(xiàn)的隱逸情懷有一個總體認知,在后續(xù)的學習中遇到類似詩歌便知曉應該怎樣站在意象的角度予以鑒賞和學習。
高效構建高中語文智慧課堂,注重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和提升,是有效促進教學目標實現(xiàn)以及提升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教師要正確認識智慧課堂提倡的“以學定教、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熟練掌握智慧教學工具,科學設計智慧課堂教學內(nèi)容、目標、模式,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以此有效保證智慧課堂的構建效果以及教學效果,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