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紅,朱再清
(華中農業(yè)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武漢 430070)
自2016年以來,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呈擴大之勢。據海關總署統(tǒng)計,2021年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達1 354.7 億美元,同比上升42.90%。過度依賴進口農產品對中國農業(yè)產業(yè)發(fā)展和農民增收構成嚴重威脅。與此同時,中國農產品出口面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出口市場需求萎靡、別國實行嚴格進口限制政策等多方外部壓力。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貿易形勢,全球數字貿易為中國農產品出口提供了新的出路。
數字貿易的概念在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中不斷拓寬、演變。狹義的觀點以聯合國貿發(fā)會議為代表,將數字貿易定義為數字技術賦能傳統(tǒng)服務貿易使之能夠在線上交付。廣義的觀點認為數字貿易是傳統(tǒng)實物貨物、數字化產品與服務、數字化知識與信息借助信息技術實現國家間的高效交換[1]。與傳統(tǒng)貿易相比,數字貿易具有降低貿易成本、提高溝通效率、提高貿易效益的優(yōu)勢[2]。2022 數字貿易發(fā)展論壇上,中國、日本、印度等國將數字貿易納入本國發(fā)展戰(zhàn)略,制定開放性的政策鼓勵企業(yè)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梢?,數字貿易成為新形勢下國際貿易變革的必由之路。
貿易數字化發(fā)展的積極影響在服務與貨物兩個層面得到了驗證。有關服務貿易的研究發(fā)現,數字服務限制措施是制約雙邊數字交付服務貿易發(fā)展的重要因素[3-5]。有關貨物貿易的研究集中于互聯網發(fā)展對貿易的影響。V. K. Vemuri和S. Shahid[6]證明了通信基礎設施與互聯網的可用性對國際貿易規(guī)模產生了正向影響。K. C. Chung等[7]發(fā)現互聯網的發(fā)展使亞太經合組織在果蔬價值鏈中更具競爭力。L. Abeliansky 和M. Hilbert[8]發(fā)現通信技術通過影響交易成本來影響全球貿易格局。Xing Z. W.等[9]發(fā)現高效使用高速網絡與安全服務器能釋放發(fā)展中國家與最不發(fā)達國家的貿易潛力。學界充分討論了互聯網發(fā)展對貿易規(guī)模和競爭力的影響,但關于數字貿易發(fā)展與農產品貿易效率關系的研究較為缺乏。
已有研究從較多視角討論了影響農產品貿易效率的因素。傳統(tǒng)的貿易引力模型將國家經濟規(guī)模、人口數量等客觀變量納入模型,但忽視了不可觀測的貿易阻力變量。受此啟發(fā),眾多學者將隨機前沿貿易引力模型應用于農產品國際貿易領域,對影響貿易效率的不可觀測變量進行了探索?,F有研究發(fā)現,是否加入世貿組織、亞太經合組織、經濟自由度指數、農產品勞動生產率、匯率和物流績效對貿易效率有顯著的積極影響[10],而自由貿易協(xié)定、基礎設施績效、貿易國的清關效率會顯著抑制貿易效率的提高[11]。隨著數字貿易時代的來臨,各國的數字貿易發(fā)展水平與農產品貿易效率息息相關,現有研究對數字貿易發(fā)展水平的考慮稍顯欠缺。
現有研究成果仍存在以下幾點不足:首先,有關數字貿易影響效應的實證研究集中于服務貿易而忽略了貨物貿易,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是數字化發(fā)展的重要特征,作為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貿易發(fā)展對貨物貿易的影響效應不容忽視;其次,進口國數字化發(fā)展能有效降低農產品出口各環(huán)節(jié)的貿易成本,但鮮有研究關注進口國數字化發(fā)展對雙邊貿易的影響;最后,較少的學者從細分產業(yè)的角度對農產品貿易效率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但細分產業(yè)有其必要性。本文采用隨機前沿引方法,多維度構建數字貿易發(fā)展水平體系,聚焦于數字技術在貿易環(huán)節(jié)中的應用,將數字貿易發(fā)展水平作為關鍵因素進行分析,細分產業(yè)分析數字化發(fā)展對中國農產品出口效率的影響。
隨機前沿分析方法早期運用于生產技術效率問題,由于貿易的本質與生產函數類似,該方法能用于分析貿易效率問題[12]。貿易非效率項可能會隨時間變化,因此采用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的時變形式[13]。為將貿易非效率項及其影響因素同時回歸,采用提出一步法[14]。基于S. Armstrong[15]的做法,構建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如下:
其中,i為中國,j為農產品進口國,t表示年份;被解釋變量EXPijt為t年中國i對j國出口的農產品總額;GDPit與GDPjt分別為t年中國i與j國的國內生產總值;POPit與POPjt分別為t年中國i與j國的人口總數;DISij為兩國首都間的地理距離;Zij為其他客觀因素,包括兩國是否擁有共同語言和共同邊界;νijt為隨機誤差項;μijt為貿易非效率項。
采用一步法探究影響貿易非效率的非客觀因素,模型形式如下:
其中,DIGITALjt為t年j國的數字貿易發(fā)展水平得分,該得分越高表示一國的數字貿易發(fā)展越有助于改善貿易環(huán)境,推動雙邊貿易的發(fā)展,預期對μijt產生負向影響;OCEDjt、WTOjt分別表示在t年j國是否加入了經濟合作和發(fā)展組織及世界貿易組織;FTAjt表示t年中國i與j國是否存在已經生效的自由貿易協(xié)定;GEjt、PSjt、RQjt和RLjt表示t年j國的政府效能、政治穩(wěn)定性、政府監(jiān)管質量和立法水平;MONjt、TRAjt與FINjt表示t年j國的貨幣、貿易與金融自由度。μijt為貿易非效率項,εijt為隨機擾動項。
數字貿易是以數字化平臺為載體,通過數字技術的有效使用實現實體貨物、數字化產品與服務、數字化知識與信息的精準交換[16]。作為數字經濟在貿易領域的延伸,對數字貿易發(fā)展水平的測度應建立在數字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基礎之上。本文參考現有評價體系[17-19],選取基礎設施、海關環(huán)境、信任風險、金融交付及創(chuàng)新能力衡量數字貿易發(fā)展水平(見表1),著重刻畫支撐數字貿易發(fā)展的軟件設施、硬件設施、人才基礎與數字技術在農產品貿易的搜尋、物流和支付環(huán)節(jié)中的應用水平。選取面板熵值法進行測算,記為DIGITALjt。
表1 數字貿易發(fā)展水平評價體系Table 1 Digital trade development level evaluation system
本文將2008—2021 年中國對各國家的農產品出口額加總排序,選取進口中國農產品總額破10億美元的國家,最終選取45 個國家,基本涵蓋中國主要的農產品貿易伙伴,樣本期為2010—2021年。被解釋變量的數據來源于聯合國貿易數據庫,核心解釋變量的數據由測算可得,其他變量的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CEPII 數據庫、世界貿易組織官網、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官網、中國自由貿易區(qū)服務網以及美國傳統(tǒng)基金會。使用插值法對缺失值進行填補。
在通過了適用性檢驗的前提下,本文參考朱晶等[20]的分類,將農產品劃分為谷物產品、油料產品、園藝產品、農畜產品、水產品和其他農產品進行估計,結果如表2 所示。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γ值均通過了檢驗,說明貿易非效率因素是中國農產品的出口未達前沿的主要原因。中國農產品出口面臨的生產成本增加、國際競爭壓力增大及供應鏈不完善等問題制約著中國農產品出口效率的提升,提升出口效率迫在眉睫。
使用貿易非效率模型進一步探究數字貿易發(fā)展水平對中國農產品出口效率的影響。
由表3 可知,數字貿易發(fā)展水平對不同種類農產品出口效率的影響存在差異,數字貿易發(fā)展水平對中國谷物產品、水產品、油料產品、農畜產品、園藝產品的出口效率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數字貿易發(fā)展水平對谷物產品、水產品和油料產品的出口效率影響更為顯著。第一,數字貿易的發(fā)展能顯著改善遠距離出口農產品的效率,谷物產品出口遠達非洲,數字化的貨運服務能有效打破時空界限,性質穩(wěn)定、適應長途運輸的大宗農產品在數字貿易中具有較強的適應性;第二,谷物產品出口規(guī)模較小、國際競爭力有限,進口國貿易環(huán)境的優(yōu)化對其出口效率增長的邊際貢獻更大;第三,數字貿易發(fā)展水平的提高對面臨較多進口限制與較高關稅壁壘的產業(yè)影響更為顯著,中國的水產品面臨多種貿易壁壘的限制,數字貿易便利化能幫助中國企業(yè)減少信息差,使其靈活應對貿易壁壘,提高出口效益;第四,數字貿易作用的發(fā)揮與產品特性和價格有關,園藝產品加工程度低且含水量更高,以生鮮狀態(tài)為主,對于運輸工具、包裝、養(yǎng)護技術、信息監(jiān)控等技術要求高于其他農產品,運輸過程中更易出現損耗,數字貿易發(fā)展水平的提高難以短時間內實現經濟效益的大幅增加,同時園藝產品的出口價格較低,在國際市場中具有相對比較優(yōu)勢,受便利化的積極影響相對較小[21]。
表3 貿易非效率模型估計結果Table 3 Trade inefficiency model estimation results
為直觀展現數字貿易發(fā)展水平的不同維度對農產品出口效率的影響,采用基礎設施(D1)、海關環(huán)境(D2)、信任風險(D3)、金融交付(D4)及創(chuàng)新能力(D5)5個一級指標替代數字貿易發(fā)展水平進行基準回歸。
由表4 可知,基礎設施、海關環(huán)境、金融交付與創(chuàng)新能力對貿易非效率的影響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負,說明農產品進口國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優(yōu)化海關環(huán)境、提升金融交付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有利于提升中國農產品出口效率,而信任風險對貿易非效率的影響未被證實。信任風險未通過機制檢驗,可能由于我國農產品的出口市場以美國、歐盟和日本為主,這些市場的買家多青睞非信用證的貿易支付方式,過分地強調信用證結算會使農產品出口商失去爭奪訂單的機會,因此信用信息的深化并未在提高貿易效率的過程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農產品出口商應根據自身特點選擇相適應的結算方式,在盡可能規(guī)避結算風險的前提下保證出口額的擴大至關重要。
表4 一級指標回歸結果Table 4 Regression results of primary index
本文從考慮中美貿易爭端沖擊、替換核心解釋變量、處理極端值以及縮尾4 種方法進行穩(wěn)健性檢驗,均驗證了基準結果的穩(wěn)健性。①考慮中美貿易爭端沖擊。2018 年,中美貿易爭端對兩國的農產品貿易往來造成了較為嚴重的沖擊,為了盡可能控制這一事件的影響,以2018 年為時點,將樣本期劃分為2010—2017 年和2018—2021 年并分別進行估計,結果如表5(1)和(2)所示。②替換核心解釋變量。使用主成分分析法代替熵權法重新計算數字貿易發(fā)展水平并進行回歸,結果如表5(3)所示。③極端值樣本處理。日本和美國是中國主要的農產品出口市場,新加坡是重要的轉口貿易區(qū),借鑒鞠雪楠等[22]的做法,剔除這些國家后進行檢驗,結果如表5(4)列所示。④縮尾后回歸。對主要變量進行1%水平上的縮尾,緩解異常值對結果的影響,結果如表5(5)所示,結果依然顯著。
表5 穩(wěn)健性檢驗估計結果Table 5 Robustness test estimate results
基于貿易非效率模型得到2010—2021 年中國對樣本國家出口農產品的效率估計值。
整體上,中國農產品出口效率均值從2010 年0.25上升至2021年0.34,呈上升趨勢但仍處于較低水平,中國農產品對外出口具有較大的潛力。分洲際來看,中國向北美洲、大洋洲和亞洲國家出口農產品的效率高于整體水平,向歐洲、南美洲和非洲國家出口農產品的效率低于整體水平。2021年,中國對北美洲出口農產品效率值為0.57,是中國對非洲出口農產品效率值(0.13)的4 倍以上,是南美洲效率值(0.22)的兩倍以上,非洲和南美洲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分國別來看,大部分國家的貿易效率低于0.6,說明中國農產品出口面臨著較大的阻力。借鑒趙金鑫等[23]的做法,將樣本國劃分為4種市場類型,進一步探究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市場空間。45個國家中,只有美國的農產品市場是飽和型市場。新加坡、日本、荷蘭等6個國家的農產品市場是擴張型市場,說明中國農產品在其市場中占據了一定份額且出口較為穩(wěn)定,但仍需通過優(yōu)化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和增加附加值來促進農產品出口縱深發(fā)展。澳大利亞、西班牙、菲律賓、加拿大、德國等12 個國家的農產品市場為發(fā)展型市場,表明中國對其農產品出口效率較低,需結合各國的農產品需求探尋有效的貿易合作方式,促進貿易互聯互通。26個國家的效率值在0.3以下,冰山型市場的數量龐大,說明中國農產品在大部分國家的市場中處于弱勢的地位,有著較大的市場空間待發(fā)掘,其中,中亞、南亞和非洲國家占據了一定比例,這些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落后,數字化轉型較為滯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國農產品出口效率的提高。
基于45個國家的公開數據,使用隨機前沿方法考察數字貿易發(fā)展水平與中國農產品出口效率的關系并得到貿易效率值。主要結論如下:第一,農產品進口國的數字貿易發(fā)展水平的提高能有效抵消貿易非效率的影響,對中國農產品的出口效率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數字貿易對中國不同種類農產品出口效率的影響存在異質性,對中國谷物產品、水產品和油料產品的出口效率影響更為顯著,對農畜產品、園藝產品的出口效率影響相對較弱。第二,農產品進口國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優(yōu)化海關環(huán)境、提高金融交付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對于提升中國農產品出口效率的重要作用。第三,2021 年,中國對主要的目的國出口農產品的平均效率僅為0.35,中國農產品在非洲、南美洲和歐洲市場具有較大的出口潛力。
基于以上結論,本文得出以下3 點啟示:第一,加深與數字貿易強國的合作,共同推動世界數字貿易發(fā)展。首先,中國應加強與美國、德國和日本等國在數字科技研發(fā)、信息建設等方面的合作;其次,各國應共同完善數字貿易規(guī)則,增強政策協(xié)調性;最后,各國應加強農業(yè)數字化合作,推動數字技術與農業(yè)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借助數字科技提高農產品全要素生產率,共同享有數字紅利。第二,加強對周邊中低收入國家的數字援助,縮小“數字鴻溝”。世界數字貿易發(fā)展仍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的問題,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優(yōu)質農產品走出國門。中國政府應鼓勵中國優(yōu)秀的數字貿易企業(yè)向數字化后進國家的數字技術產業(yè)進行直接投資,鼓勵其發(fā)揮技術擴散作用;幫助后進國家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尤其要重視冷鏈網絡化運輸能力的提升,降低中國農產品的腐損率,為中國優(yōu)質農產品出口創(chuàng)造良好的貿易生態(tài)。第三,善用數字化技術,優(yōu)化農產品貿易鏈條。一方面,結合谷物產品、油料產品、水產品等大宗商品特性,國家主導國際農產品貿易監(jiān)測與預警平臺的搭建,完善農產品儲備機制,幫助農產品企業(yè)有效應對國際農產品市場波動,減少市場沖擊;另一方面,國內主要農產品交易所應積極探索金融衍生品,將有形市場與無形市場有機結合,進一步防范價格波動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