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春,何金華,鐘 梅
(1.尋烏縣人民醫(yī)院超聲科,江西 尋烏 342200;2.贛州市贛縣區(qū)人民醫(yī)院超聲科,江西 贛州 341100)
膀胱膨出(cystocele)屬于女性產后常見疾病,而分娩是女性正常生理過程,分娩后可能會受到膠原蛋白代謝、分娩方式、遺傳等因素的影響出現(xiàn)膀胱膨出癥狀[1]。經調查研究顯示[2,3],13%~21%左右的產婦在分娩后會出現(xiàn)膀胱膨出的情況,且該病發(fā)生率不斷上升,嚴重影響女性產后康復及生活質量。因此,早期診斷、及時有效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盆底超聲具有實時、無創(chuàng)、可重復性強等優(yōu)勢,在臨床疾病診斷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4]。盆底超聲診斷女性產后膀胱膨出,主要通過三維超聲觀察女性膀胱膨出情況及肛提肌裂孔狀況,從而有效檢出病變情況,繼而為臨床對癥治療提供可靠參考[5,6]。本研究結合2021 年1 月-2023 年1 月在我院分娩的30例產后膀胱膨出產婦的臨床資料,進一步觀察盆底超聲檢查中膀胱頸移動度和肛提肌裂面積對女性產后膀胱膨出的診斷意義,以期為女性產后膀胱膨出診斷提供豐富的診斷指標,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1 月-2023 年1 月在尋烏縣人民醫(yī)院分娩的30 例產后膀胱膨出產婦作為研究組,并選取30 例同期在我院分娩產后無膀胱膨出產婦作為對照組。研究組年齡23~38 歲,平均年齡(26.56±1.45)歲;孕周38~40 周,平均孕周(39.21±0.65)周;陰道分娩19 例;剖宮產11 例。對照組年齡22~37 歲,平均年齡(26.18±1.30)歲;孕周37~40 周,平均孕周(39.40±0.72)周;陰道分娩21 例;剖宮產9 例。兩組產婦年齡、孕周及分娩方式比較,差異無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納入產婦均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研究組均符合產后膀胱膨出診治標準[7];②對照組患者經視診及觸診判定為無膀胱膨出;③研究前均為Valsalva 動作合格者[8]。排除標準: ①盆腔手術史、盆腔包塊疾病者;②近3 個月使用過激素類藥物者;③泌尿生殖道急性炎癥者。
1.3 方法 在產后1 天實施盆底超聲檢查,檢查前告知受檢者將膀胱排空,取截石位,超聲探頭上包裹一次性無菌專用套,在套內外均涂抹耦合劑。然后將探頭送入陰道,并確保探頭緊貼會陰,以充分顯示恥骨聯(lián)合、尿道、膀胱頸及肛管等部位的基本情況。均采集受檢者在靜息狀態(tài)以及Valasalva 狀態(tài)(即肛提肌孔處于顯著擴張狀態(tài),時間持續(xù)5 s 以上,盆腔臟器產后背尾移位[9])時的容積數(shù)據(jù),以受檢查恥骨聯(lián)合后下緣作為參考,對靜息以及最大Valsalva 狀態(tài)時的相關膀胱頸部位進行測定,所有指標最終結果均取3 次測量平均值。所有檢查及測量均由同一位高年資醫(yī)師(具有5 年以上婦產科超聲及2 年以上盆底超聲檢查經驗者)完成。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產婦在最大Valsalva 動作時的膀胱頸移動度和肛提肌裂孔面積、觸診、視診與盆底超聲檢查產后膀胱膨出結果、不同指標對女性產后膀胱膨出診斷價值。評定標準:Ⅰ:膨出部位在患者陰道內部,相較于正常解剖部位有所下移;Ⅱ:用力時患者的膀胱膨出在陰道口顯露;Ⅲ:靜止時,膀胱膨出部位在陰道口顯露;Ⅳ:陰道前壁完全膨出,直至陰道口的位置,或超出陰唇[10,11]。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軟件包SPSS 21.0 版本對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說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婦膀胱頸移動度和肛提肌裂孔面積比較研究組產婦膀胱頸移動度、肛提肌裂孔面積均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膀胱頸移動度和肛提肌裂孔面積比較()
表1 兩組產婦膀胱頸移動度和肛提肌裂孔面積比較()
2.2 觸診、視診與盆底超聲檢查研究組產后膀胱膨出結果比較 盆底超聲產后膀胱膨出結果與觸診、視診檢出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觸診、視診與盆底超聲檢查研究組產后膀胱膨出結果比較(n)
2.3 不同指標對女性產后膀胱膨出的診斷價值 盆底超聲檢查膀胱頸移動度+肛提肌裂面積診斷女性產后膀胱膨出敏感度、特異度均高于膀胱頸移動度、肛提肌裂面積單獨診斷(P<0.05),見表3。
表3 不同指標對女性產后膀胱膨出的診斷價值
目前用于評價盆底器官功能的影像學方法主要包括超聲、磁共振。磁共振對軟組織有較高分辨率,但檢查費用高,動態(tài)觀察效果欠佳,且無法實時判斷患者是否配合到位[12]。普通二維超聲雖能清晰顯示盆底結構,但是空間結構分辨能力不足[13]。實時三維超聲檢查具有靜態(tài)三維超聲良好的空間結構分辨能力,同時能實時、動態(tài)地評估盆底解剖及功能變化,直觀清晰顯示各盆底臟器的關系,利于產后膀胱膨出的診斷[14,15]。相關報道顯示[16],初產婦多存在肛提肌損傷,肛提肌撕裂及筋膜損傷會使肛提肌裂孔擴大,從而導致盆底器官脫垂,尤其是膀胱膨出和子宮脫垂發(fā)生風險增高。對此,臨床提出盆底超聲檢查膀胱頸移動度和肛提肌裂面積,以進一步診斷膀胱膨出。但是目前關于盆底超聲檢查膀胱頸移動度和肛提肌裂面積對產后女性膀胱膨出診斷價值的相關研究無統(tǒng)一標準,具體的診斷價值還需要進一步探究證實[17,18]。
本研究顯示,研究組產婦膀胱頸移動度、肛提肌裂孔面積均大于對照組(P<0.05),提示產后膀胱膨出產婦膀胱頸移動度、肛提肌裂孔面積均增大,可見臨床可將盆腔超聲檢查膀胱頸移動度、肛提肌裂孔面積作為產后女性膀胱膨出診斷指標。因為,盆腔超聲檢查可準確顯示盆底結構,特別是在Valsalva動作下顯示膀胱頸、尿道位置及活動度,從而準確評估膀胱膨出程度,進一步促進膀胱膨出的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19]。同時研究顯示,盆底超聲產后膀胱膨出結果與觸診、視診檢出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以觸診、視診檢出結果為標準,盆底超聲可以獲得基本相似的檢查結果,并且準確判斷膀胱膨出程度,從而為早期有效治療提供可靠指標。分析認為,盆底超聲能夠在非侵入狀態(tài)下完成檢查,避免產婦盆底器官結構形態(tài)與位置發(fā)生改變,從而促進檢查結果的準確性,實現(xiàn)與觸診、視診基本一致的結果[20]。此外,盆底超聲檢查膀胱頸移動度+肛提肌裂面積診斷女性產后膀胱膨出敏感度、特異度均高于膀胱頸移動度、肛提肌裂面積單獨診斷(P<0.05),表明膀胱頸移動度+肛提肌裂面積可一定程度預測產后膀胱膨出情況,從而及時給予有效的預防和治療,進一步促進產婦產后康復?;谂枨怀暻逦鎰e患者盆底結構和形態(tài),利于各個盆腔器官的位置、關系以及結構走向的明確,從而通過動態(tài)觀察盆腔超聲,可準確清晰反映膀胱膨出損傷情況,為臨床后續(xù)治療提供科學依據(jù)。
綜上所述,盆底超聲應用于女性產后膀胱膨出的診斷中有較高的價值,可有效診斷膀胱膨出,且可反映膀胱膨出情況,為患者的確診以及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參考依據(jù),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