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例患者臨床報告"/>
袁麗倩,張浩,車瀟良,楊曦,蔡媛*
(1.寶雞市中心醫(yī)院病理科,陜西 寶雞 721000; 2.寶雞市中心醫(yī)院皮膚科,陜西 寶雞 721000)
白細胞分化抗原20(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20)是一種由MS4A1基因編碼并在B細胞發(fā)育早期分化為漿細胞之前表達的糖基化磷蛋白,在B細胞的增殖和分化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被認為是B細胞淋巴瘤(B cell lymphoma,BCL)最常見、最具特異性的標志物,且是靶向治療藥物——利妥昔單抗的唯一靶點[1]。近年有文獻報道稱5%~8%的T細胞淋巴瘤(T cell lymphoma,TCL)表達CD20[2],臨床及病理學特征易與BCL相混淆。CD20在TCL中的表達,給淋巴瘤的診斷、分類和治療方案的選擇都帶來新的挑戰(zhàn)。本文通過對兩例CD20陽性TCL的臨床及病理學特征、潛在發(fā)病機制及診斷要點等進行探討和總結,旨在減少此類疾病在病理學診斷過程中的誤診率,為后續(xù)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收集寶雞市中心醫(yī)院2016年至2022年間2例確診為CD20陽性TCL的病例,結合其臨床及病理學資料進行分析。病例1:患者男性,39歲,間斷腹瀉伴消瘦2年。胃腸鏡示:小腸及結直腸黏膜廣泛充血水腫,多發(fā)平坦糜爛及結節(jié)樣隆起;CT示:頸部、縱隔、腹腔及腹膜后多發(fā)淋巴結腫大。取回腸、結腸、直腸及腹腔淋巴結行活組織病理學檢查。病例2:患者男性,82歲。軀干、腹股溝起紅斑,斑塊時間不詳(圖2A)伴面頸部腫塊形成(圖2B)6月余,患處脫屑及瘙癢不明顯,腫塊質軟、與周圍組織無明顯粘連,發(fā)病部位行皮膚活檢。
送檢標本均經甲醛固定,常規(guī)脫水、透明,石蠟包埋,4 μm厚切片、常規(guī)HE染色,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并由兩位亞??聘呒壜毞Q醫(yī)師復閱切片再次明確病理學診斷。在自動免疫組化平臺(Benchmark XT;Ventana Medical Systems,Tucson, AZ)上進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所選抗體包括CD3、CD4、CD5,CD7、CD8、CD19、CD20、CD21、PAX-5、CD79α及Ki-67。抗體購自福建邁新生物技術有限公司。CD20經廈門通靈生物醫(yī)藥科技有限公司(克隆號SD386)重復染色。兩例患者均行TCR重排檢測,病例1另行EBER原位雜交檢測,EBER探針購自羅氏公司。利用在線生信分析軟件(https:∕∕www.aclbi.com∕static∕index.html#∕)對GEO數據庫中GSE 19069及GSE 132550數據集進行分析[3]。通過DNAMAN基因組學軟件(https:∕∕www.lynnon.com∕)分析MS4A1和SIGELC15基因序列相似性、限制性內切酶位點及個數。
病理組織學形態(tài):腸黏膜活檢示黏膜內固有腺體減少,代之以大量淋巴樣腫瘤細胞浸潤。主要為小淋巴細胞,細胞核形不規(guī)則,胞漿稀少,小淋巴細胞在隱窩之間分布或推擠周圍隱窩生長,核分裂象少見,無壞死及明顯核仁,未見淋巴上皮病變(圖1A);腹腔淋巴結活檢示淋巴結正常結構消失,代之以彌漫分布的小淋巴細胞,核形狀不規(guī)則,胞漿稀少,核分裂象少見(圖1D),形態(tài)及免疫表型與腸腔黏膜相同。免疫組織化學:CD3、CD7、CD8陽性,CD20彌漫弱陽性,CD4、CD5、CD56、PAX-5、CD79α陰性,Ki-67增殖指數約20%(圖1B,1C;1E,1F)。進一步行EBER原位雜交檢測呈陰性,TCR重排為單克隆性。
圖1 病例1病理組織形態(tài)
病理組織形態(tài):皮膚組織,表皮未見明顯異常,真皮及皮下見彌漫性或結節(jié)狀圍繞毛囊生長的增生的淋巴組織,毛囊周圍瘤組織成團浸潤,破壞毛囊上皮。淋巴樣瘤細胞體積稍增大、較一致,核型多不規(guī)則、腦回狀,胞漿淡染,核分裂象可見(圖2)。免疫組織化學:CD3、CD4、CD20陽性,CD7、CD8、PAX-5、CD79α陰性,Ki-67增殖指數約20%。進一步行TCR重排為單克隆性。
圖2 病例2大體形態(tài)及病理組織形態(tài)
通過生信分析GSE 19069及GSE 132550數據集,得知調控CD20表達的MS4A1在TCL內處于高表達狀態(tài)(圖3A,3D),并且免疫調控點基因(CD274、CTLA4、HAVCR2、LAG3、PDCD1、PDCD1LG2、SIGLEC15)在TCL內也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表達差異(圖3B,3E)。進一步分析MS4A1與免疫調控點基因間表達相關性,發(fā)現(xiàn)外周TCL中MS4A1與SIGLEC15基因有統(tǒng)計學正相關性(圖3C,3F)。DNAMAN基因組學軟件分析結果提示,MS4A1與SIGLEC15基因的基因序列存在45.52%的相似性,同時,67個限制性內切酶,在兩者基因上均發(fā)揮識別、水解作用,分別產生318個剪切位點及455個剪切位點(圖3G),提示兩組DNA在復制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相同序列處的水解斷裂,該處位點序列具有高度的同源相似性。綜上,推測潛在的發(fā)生機制是:在TCL DNA復制過程中,MS4A1和SIGLEC15可能通過相同序列處水解斷裂方式,產生易位融合可能,進而介導MS4A1和SIGLEC15基因轉錄、翻譯產物高表達。最終,導致TCL內出現(xiàn)CD20陽性表達的T淋巴細胞(圖3H)。
圖3 CD20陽性表達TCL潛在機制分析
病例1最終診斷為CD20陽性的胃腸道惰性T細胞淋巴組織增殖性疾病并累及淋巴結;病例2最終診斷為皮膚CD20陽性的親毛囊性蕈樣肉芽腫(腫瘤期)。生物信息學及基因組學分析結果,提示TCL中CD20陽性T淋巴細胞的潛在發(fā)生機制為MS4A1與SIGLEC15基因的易位融合。
檢索文獻并結合本組2例在內共90例CD20陽性TCL患者分析發(fā)現(xiàn),患者多為中老年男性(男女比例約3∶1),發(fā)病部位以淋巴結最常見,其次為胃腸道及皮膚組織[4]。具體類型以非特指型外周T細胞淋巴瘤和皮膚蕈樣肉芽腫為主,單形性嗜上皮性腸道T細胞淋巴瘤、結外鼻型NK∕T細胞淋巴瘤等也皆有報道[5]。鏡下病理學形態(tài)與相應類型T細胞淋巴瘤并無明顯差異,主要與B細胞淋巴瘤鑒別,鑒別點包括1、HE染色:T細胞淋巴瘤中瘤細胞多為彌漫、大小不一的淋巴樣細胞,細胞核不規(guī)則,呈馬蹄型或腎型等不規(guī)則形態(tài),可見毛細血管后微靜脈或高內皮小靜脈增生,有時可見肉芽腫樣結構;B細胞淋巴瘤則多為彌漫且一致性的淋巴樣細胞,細胞核相對較規(guī)則,圓形或橢圓形,毛細血管后微靜脈或高內皮小靜脈增生不明顯。2、免疫組化:T細胞淋巴瘤多表達CD2、CD3、CD7、CD8等T細胞標志物,而B細胞淋巴瘤除CD20外,還表達PAX5、CD79a等多種B細胞標志物。本組兩例CD20陽性的TCL患者1例發(fā)生于腸道,1例發(fā)生于皮膚,臨床均呈惰性病程且隨訪至今病情平穩(wěn)。此臨床經過提示這兩類TCL的預后與CD20是否陽性表達無明顯相關性,應與其病理學類型、臨床分期等相關。
病例1為CD20陽性的胃腸道惰性T細胞淋巴組織增殖性疾病并累及淋巴結。胃腸道惰性T細胞淋巴組織增殖性疾病是近年從胃腸道T細胞淋巴瘤中獨立出來的一種克隆性T細胞增殖性疾?。?],目前包含本例在內國內報道共12例,其中伴有CD20異常表達的除本例外僅1例報道[4,6-7]。鏡下形態(tài)主要表現(xiàn)為黏膜固有層內大量淋巴樣腫瘤細胞浸潤,以小淋巴細胞為主,細胞核形不規(guī)則,胞漿稀少,小淋巴細胞在隱窩之間分布或推擠周圍隱窩生長,核分裂象少見,無壞死及明顯核仁,無淋巴上皮病變。免疫組化通常示瘤細胞彌漫表達CD3,CD4或CD8陽性,Ki-67增殖指數低,CD2、CD5或CD7可丟失。EBER原位雜交陰性,TCR克隆性重排陽性。鑒別診斷:① 炎癥性腸?。号R床表現(xiàn)與本病相似,HE鏡下形態(tài)可見黏膜固有層內包含淋巴細胞、漿細胞、中性粒細胞及嗜酸性粒細胞等在內混雜炎細胞浸潤,伴有隱窩膿腫或非干酪性肉芽腫,TCR重排陰性;② 腸病相關性T細胞淋巴瘤:臨床常見乳糜瀉,HE鏡下形態(tài)示瘤細胞中等大小、彌漫分布,細胞異形性明顯且伴淋巴上皮病變;免疫組化常表達CD3、CD8及細胞毒顆粒,Ki-67增殖指數常>50%;③ 胃腸道惰性NK細胞-淋巴細胞增殖性疾?。簩儆谧韵扌晕改c道淋巴細胞增殖性疾病。HE鏡下形態(tài)示瘤細胞在黏膜固有層中彌漫分布,細胞中等偏大且伴有異型性,免疫組化表達CD3、CD7、CD56及細胞毒顆粒,CD5、CD4、CD8陰性。本研究中患者以慢性腹瀉就診,臨床及病理學形態(tài)缺乏典型特征,經上級醫(yī)院協(xié)診后回我院進行對癥治療,目前定期復查至今未見明顯病情進展。
病例2為皮膚CD20陽性的FMF(腫瘤期)。本例患者臨床及病理學形態(tài)相對典型,2013年Hagen等[8]曾報道過一例80歲女性腫瘤期MF患者,面部及胸背部紅斑皮疹同時伴有頸部及右耳后結節(jié),臨床表現(xiàn)與本組病例較為相似;同時該團隊研究發(fā)現(xiàn)在CD20陽性的6例MF病例中,3例與更具侵襲性的臨床過程相關。但截至目前作者在國內外檢索到的20例CD20陽性MF患者中,尚未見有關CD20陽性FMF的報道。本研究中該病例鏡下見真皮及皮下彌漫性或結節(jié)狀圍繞毛囊生長的增生性淋巴樣腫瘤細胞,毛囊周圍瘤組織成團浸潤,破壞毛囊上皮。淋巴樣瘤細胞體積稍增大、較一致,核型多不規(guī)則、腦回狀,胞漿淡染,核分裂象可見。免疫組化腫瘤細胞CD3、CD4、CD20陽性,CD7、CD8陰性,Ki-67增殖指數低。該病鑒別診斷:① 經典MF:FMF需與經典型腫瘤期MF累及毛囊相鑒別。經典型MF好發(fā)于皮膚非曝光部位,此前一般都曾經歷紅斑期和斑塊期。而FMF臨床表現(xiàn)無紅斑期、斑塊期及腫瘤期之分,患者可僅表現(xiàn)為毛囊性丘疹、斑片或浸潤性斑塊等,且MF常伴有明顯的親表皮現(xiàn)象;② 毛囊黏蛋白?。憾嘁娪谇嗄耆?,病理學特征為外根鞘和皮脂腺粘蛋白變性,伴不同程度的毛囊及血管周圍炎細胞浸潤,阿申藍染色陽性;③ 毛發(fā)扁平苔蘚:女性更常見,平均發(fā)病年齡51歲。該病與FMF的臨床表現(xiàn)有一定的重疊。鏡下形態(tài)學炎細胞浸潤主要局限于毛囊漏斗部和峽部,表現(xiàn)為苔蘚樣組織反應伴毛囊上皮中凋亡小體形成,不見異形淋巴細胞。本例患者臨床及病理學形態(tài)均可與以上疾病鑒別,目前給予肌注干擾素治療中,病情平穩(wěn)。
CD20陽性TCL病因及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作者通過檢索文獻將已提出的可能的機制簡要總結如下:一、血液中存在B、T及NK細胞分化潛能的祖細胞,CD20陽性T淋巴細胞或許是祖細胞分化階段惡性轉化的結局[9];二、T細胞在特定刺激下能短暫表達CD20,提示CD20陽性的T淋巴細胞可能是T細胞增殖活化的標志,這一過程可能存在于TCL的發(fā)病過程中;三、外周血中存在雙表達CD3及CD20的T淋巴細胞[10],之所以將其歸屬于T淋巴細胞是因為它們表達CD3蛋白的水平與常規(guī)T細胞相似,而缺乏其他經典B細胞標志物,且CD20表達均呈弱陽性。此結論與本組病例1患者CD3強陽、CD20彌漫弱陽性結果相一致。
通過生物信息學及基因組學的分析,其結果支持上述三種機制中TCL內存在高表達CD20的可能,同時,通過研究及分析還提出新的潛在發(fā)生機制,即MS4A1與SIGLEC15易位融合。前期的大量研究[11-12]證實染色體易位可導致原癌基因的激活促進腫瘤發(fā)生,也可使相鄰的基因融合并表達相關產物,影響細胞增殖與凋亡,在淋巴瘤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如套細胞淋巴瘤(MCL)中常見的t(11,14)∕IGH-CCND1[13]、濾泡性淋巴瘤(FL)中的t(14,18)∕IGH-BCL2[14]、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MALT)淋巴瘤中的t(11,18)∕BIRC3-MALT1及t(1,14)∕LGH-BCL10[15]。其中,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MALT)淋巴瘤中的t(11,18)∕BIRC3-MALT1的易位融合發(fā)生于11號和18號染色體上。而MS4A1基因與SIGLEC15基因也分屬于11號和18號染色體,并且與MALT1和BIRC3位置鄰近。因此,有理由相信TCL內也可能出現(xiàn)類似MALT淋巴瘤的特殊基因易位融合改變,進而導致TCL中出現(xiàn)CD20陽性表達的T淋巴細胞。
CD20陽性的TCL易被誤診為BCL,而BCL異常表達T細胞標志物的病例也時有報道[16],因此病理科醫(yī)師在充分把握病變的組織病理學特征的同時,應聯(lián)合多種B、T淋巴細胞免疫標志物,分子檢測如Ig和TCR基因重排也可給予些許幫助,CD20陽性的TCL基本不伴有Ig基因單克隆重排伴TCR重排陽性,而近來也有Ig單克隆重排的報道[17]。因此特殊情況下TCR及Ig重排也無法鑒別,甚至成為診斷陷阱。目前,利妥昔單抗在臨床上已廣泛用于CD20陽性BCL的治療,不論其單獨給藥或聯(lián)合用藥,對CD20陽性TCL的療效報道[18]不一,具體有待進一步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