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 騫舟
摘 要:貝多芬被后人稱為“樂圣”,為世界留下無數(shù)經典音樂作品,在音樂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奏鳴曲曲式的創(chuàng)作中,處于古典主義時代的人卻沖破古典舊牢籠,改變奏鳴曲歡快、跳躍一成不變的風格,大膽加入自己的情感與浪漫風格。他的32首鋼琴奏鳴曲被后人稱作音樂史上的“新約圣經”?!丁氨╋L雨”奏鳴曲》就是貝多芬正處于被耳疾折磨、不畏艱難時的創(chuàng)作,更能體現(xiàn)貝多芬在鋼琴奏鳴曲上的成就。
關鍵詞:貝多芬;奏鳴曲;作品分析;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3)28-00-03
一、貝多芬生平及奏鳴曲創(chuàng)作概述
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路德維?!し病へ惗喾矣?770年12月26日出生在德國波恩。童年時期的貝多芬受到其父親過于嚴厲的管教,父親雖是一個愚笨的歌手,對于他在音樂方面的教育卻非常嚴苛,經常強迫他坐在鋼琴面前,一坐就是一整天。實際上父親的想法只是為了教育出第二個神童,以享受榮譽帶來的成就感。過于嚴苛和枯燥的訓練導致貝多芬非常抗拒音樂和表演,甚至到了厭惡的程度。此外,小小年紀的他還擔任起了家庭經濟來源的重任,殘酷的現(xiàn)實在他的童年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他的心智是非常早熟的。之后,在宮廷中貝多芬漸漸地受到重視,但他心懷遠大,17歲的他放棄了宮廷樂師的職位遠赴維也納,只求能僥幸見到海頓。但是還沒有見到海頓卻在偶然情況下受到莫扎特的贊賞。不幸的是,這時候他的母親病危的消息傳來,貝多芬還未到家母親就已經離世了,這件事對他的打擊很大。在故鄉(xiāng)沉寂了五年的貝多芬再度前往維也納,拜于海頓門下學習作曲,同時還舉辦了自己的第一場音樂會,完成了許多作品。在事業(yè)發(fā)展一帆風順之際,一個晴天霹靂落到了他身上——耳疾,對于一個音樂創(chuàng)作人來說,這是致命的打擊。為了怕別人發(fā)覺,貝多芬逐漸遠離人群,也更加孤單伶仃。但是,直到他完全喪失聽力,都沒有停滯不前,將自己的苦痛變成創(chuàng)作的動力,在自己的晚年,創(chuàng)作出一個又一個的珍品,如著名的《第九交響曲》。貝多芬一生創(chuàng)作題材廣泛,對古典音樂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也被后人稱為“樂圣”。
二、《“暴風雨”奏鳴曲》作品分析
(一)創(chuàng)作背景
《“暴風雨”奏鳴曲》完成于1802年,是貝多芬個人風格成熟期,也是貝多芬面臨耳疾的危難時刻,這時的創(chuàng)作更能體現(xiàn)貝多芬的個人成就。貝多芬在這種巨大困難挫折面前,不僅沒有退縮還給我們留下這么優(yōu)秀的作品,與命運勇敢抗爭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莎士比亞此生最后一部作品《暴風雨》,被后人認為是莎士比亞的“遺囑”,正是這首“遺囑”給了正在創(chuàng)作奏鳴曲的貝多芬靈感,此時的主人公面對坎坷也是不屈不撓,貝多芬想到自己的遭遇,便很快創(chuàng)作出了這首奏鳴曲,后人稱為《“暴風雨”奏鳴曲》。羅曼·羅蘭認為,這首奏鳴曲是貝多芬音樂術語最出色的例子之一,這就是他本人。[1]
(二)第一樂章曲式結構
1.呈示部(1-90)
呈示部,包括主部、連接部、副部、結束部。主部(1-21)由兩句不對稱的句子構成。第一句以d小調的屬和弦的琶音開始,不是很穩(wěn)定。緊接而來,右手急促的二連音、左手連續(xù)的跳音和弦,給人以暴風雨感。之后一小節(jié)由合唱織體結束。開頭六小節(jié)就出現(xiàn)了三種不同速度,分別是廣板、快板、柔板,形成了強烈對比,為曲子增添了戲劇感。這六個小節(jié)力度變化為pp-p-cresc-sf,短短六小節(jié)從pp到sf,力度變化之大第二句以同樣的方式先是琶音后是急促“暴風雨”。與第一句不同的是琶音之后由二度變成三度、七度的大跨,也擴大了結構,比第一句再進一步,力度也更加到最后回到d小調主和弦形成完滿終止為結束。
連接部(21-41)讓人奇怪的是,連接部比主部還要穩(wěn)定。連接部開頭是曲子的主調d小調,持續(xù)了10小節(jié),和聲變化分別是4小節(jié)的主和弦、4小節(jié)的DⅦ和弦、2小節(jié)的主和弦。連接部的第11小節(jié)由d小調轉到屬方向的a小調,和聲變化分別是2小節(jié)的D和弦、2小節(jié)的Ⅵ和弦、2小節(jié)的D和弦、1小節(jié)的主和弦、3小節(jié)的DD7和弦;與主部相比,和聲節(jié)奏長了許多,一拍一個和聲變?yōu)樗呐囊粋€和聲;和聲織體也穩(wěn)定了許多,主部織體多變,連接部織體穩(wěn)定。左手右手交替演奏旋律,并有著三連音音型。d小調-a小調的變化,主部調到副部調的變化,預示著主部到副部的過渡。連接部同樣的和聲織體、改變和弦,逐步把曲子推向頂峰進入副部[2]。
副部(41-63)由弱拍進入,(41-55)旋律像是把主部的“暴風雨”素材擴大化,副部的主調為a小調,(41-52)和聲分別為4小節(jié)的D和弦、4小節(jié)的主和弦、4小節(jié)的D和弦。55小節(jié)開始是由主部第6小節(jié)擴大化直到63小節(jié)出現(xiàn)D-T的完滿終止結束。
結束部(63-90)由兩個材料構成,74小節(jié)為分界線。開頭將a小調結束句低聲部重復兩次,此時的高聲部還在主調d小調逐漸過渡到a小調,最后形成完滿終止,主和弦重復5次結束。
2.展開部(93-146)
通常,展開部由導入、展開、屬準備三部分組成,展開部的曲式結構也不是固定死板的,作曲者可根據(jù)自己的意愿進行改動。展開部是主部的擴展。調性從#f小調到G大調再到d小調,是十分不穩(wěn)定的,從曲譜也可直觀地看出,根據(jù)曲譜的變化音也可以看出。6個小節(jié)的導入由廣板的3個pp到快板的ff的力度變化,就真的像是暴風雨,把情緒推上頂峰,打破一整片寧靜??彀彘_始引用連接部的材料,將三連音部分的單音改為雙音,音樂形象更加壯觀。123小節(jié)開始,一部分引用連接部右手材料,之后添加新材料回到再現(xiàn)[3]。
3.再現(xiàn)部(147-232)
主部(147-162)開始一改呈示部的激烈,是具有歌唱性的展開,出現(xiàn)宣敘調的旋律。152-156小節(jié)的兩個材料無變化再現(xiàn),一直在主調d小調上。連接部(163-175)跟呈示部的不同,是換了材料的。#f小調-G大調,為副部的調性統(tǒng)一做了準備。先是兩小節(jié)的跳奏,再是一連串的琶音來回。依次同樣的方式變和弦了兩次,進入副部。副部(175-193),此時的副部和呈示部調性發(fā)生了改變,回到d小調,結構材料無變化。結束部(197-232)與呈示部的結束部材料一樣。
三、《“暴風雨”奏鳴曲》第一樂章的演奏技巧
(一)奏法
鋼琴的三種最基礎的奏法分別是斷奏、連奏、非連奏。
1.連奏
連奏(Legato)是鋼琴基礎奏法之一,指用不間斷的手指力量和觸鍵完成音與音的連接。連奏中的第一個音往往都是先提起手腕再落下,彈第二個音要用手指將第一個音通過手臂力量轉移到第二個音上來,這時手腕在連奏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手腕帶動手臂力量,傳遞力量到指尖,手指集中發(fā)力觸鍵,第二音落下后才可以松開第一音,要彈得連貫而清晰。在這首奏鳴曲第一樂章中常見到的是二音連奏與三連音的連奏[4]。
(1)二連音
如譜例1所示,樂曲開頭便采用大量的二連音,渲染了暴風雨般即將到來的緊迫感。第2小節(jié)開始連續(xù)的二連音還有第8小節(jié)開始到第12小節(jié)結束大量二連音,通過手臂、手腕一系列“提、落”彈奏,演奏中第一個音聲音相對是“實”的,通過手指主動觸鍵(注意這時的手指一定要放松、自然,才不會使手指發(fā)出“額外”的力),其重量自然轉移到第二個音上,然后順勢提起,第二音顯得略“虛”,二連音就完成了。要想熟練、快速地彈出這一連串二連音,先要通過大量慢練,將動作“提起、落下”養(yǎng)成一種習慣嚴格練習,認真體會,慢慢熟練之后,就可以減小動作幅度,提起速度,更好地增添表現(xiàn)力。
(2)三連音
三連音在這里除了節(jié)奏的含義以外,還包含多音連奏要求,比二連音更要求手指的聲音清晰、均勻和音的連貫,要求手指要牢牢地在“抓”住琴鍵彈奏時,指間關節(jié)撐住,用手腕力量帶動,將三音均勻彈出,在單手練習時要注意顆粒感和均勻性,在雙手練習時要注意與二連音相同的是三連音的重音也是第一個音,之后的兩音也是順便帶過,但要注意第一音雖然重,那也是靠手臂落下產生的自然的、松弛的聲音,不能砸琴而產生僵硬的聲音,為另一個旋律聲部做好和聲的鋪墊。展開部與呈示部均使用了大量的三連音。兩個部分的三連音都大同小異,三連音音型都是和弦分解,只不過展開部的三連音加入音程,相比呈示部的連接部音樂形象更加宏偉、飽滿。
2.非連奏
非連奏(Nonlegato)屬于連奏中的一種,也稱斷連奏,是“斷開”的連奏,手指“提、落”有控制地下鍵。唐代詩人白居易《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盤”仿佛就是在形容非連奏的聲音,“亮、實、顆?!?。如譜例1第一小節(jié)右手,兩拍時值的琶音之后,緩慢依次落下三個四分音符,譜面上標有連線和圓點即表示非連奏的出現(xiàn),在廣板的速度標記下使用了非連奏,仿佛拉長了時值,也意味著延伸了樂句的語氣,增加了期待感,為樂曲開頭部分的情緒做了很好的鋪墊。彈奏非連奏手腕、手臂需提起,用手臂的力量自然下沉,手指指尖要有緊張感,力量集中落下,才能制造“實”的演奏效果,突出沉著、冷靜的音樂形象[5]。
3.斷奏
斷奏(Staccato)還包含跳奏,通常使用手臂或手腕的力量,觸鍵也要注意要有控制地下鍵。如曲中第56小節(jié)開始使用大量手臂跳奏,第62小節(jié)第二拍的左手主要使用大臂的力量,指尖有控制地落下(手臂跳奏),使用琴鍵反彈力順勢彈出第62小節(jié)第三拍,右手緊跟上兩個音程,同樣都是手臂跳奏,彈奏時注意手指側重于高音,適當突出高音。彈奏音程第63小節(jié)第一拍時應注意力度漸強,更多使用琴鍵反彈力,在第63小節(jié)第二拍做出突強的音樂效果,后兩拍的音程注意使用漸弱的力度彈奏。
如曲中第158小節(jié)開始多處使用手腕跳奏,第158小節(jié)第一拍和弦用很弱的力量彈出跳音,手指有控制地下鍵,這時要用到手腕跳奏。在第162小節(jié)手腕跳奏時,力度要加強,主要使用手臂的力量,在每休止一拍之后彈奏和弦的力量要逐漸(不明顯的)加強,在一段琶音之后,第162小節(jié)、第163小節(jié)的和弦整體比第158小節(jié)、第159小節(jié)的和弦力度要強,同樣以手臂跳奏方法彈。
(二)踏板的運用
踏板的使用可以豐富音符的音樂形象,為作品增添色彩。合理地使用踏板可以輔助音樂情緒,使音樂性更加貼近和完美。這首樂曲中的踏板用法也有很多,以下做簡要列舉。
和聲的轉換就要更換踏板,這首古典奏鳴曲有著傳統(tǒng)的和聲進行,演奏之前應該對作品有最基礎的和聲分析,才不會出現(xiàn)錯誤使用踏板造成一片混亂的局面。例如譜例1,彈奏時應提前將踏板踩下,再彈奏第一個和弦琶音,直到第二小節(jié)的延長記號的音響結束,再放開踏板。此處的踏板是音前踏板的用法,是為了起到延音和連貫的作用。從第20小節(jié)開始,右手三連音仿佛是暴雨的聲音,應該清晰地把每個音彈出,同時也是同樣的和聲,所以這時的踏板就要用穩(wěn)定、較長的同步踏板,并在合適位置換踏板。隨著樂句的出現(xiàn),踏板要像呼吸一樣有節(jié)奏地更換。本曲結尾處從218-224小節(jié),這句仿佛是對雷聲的描繪,轟隆轟隆,這時的踏板應該用一個較長的半踏板,并且不要踩得太深,并隨結束的到來逐漸松開,聲音也逐漸漸弱,創(chuàng)造一種雷雨過后勃勃生機的音樂形象。
有時的踏板是為了配合節(jié)奏、加強節(jié)奏重音。例如第59小節(jié)第三拍彈下后開始踩踏板,第60小節(jié)的第二拍彈下便可放掉踏板,此時的踏板就是為了突出第59小節(jié)第三拍的二分音符[6]。
在貝多芬的創(chuàng)作中也不斷使用不規(guī)則的節(jié)奏重音打破傳統(tǒng)古典節(jié)奏的有序和規(guī)整。切分節(jié)奏的出現(xiàn)使得踏板的運用找到更為準確的律動感。例如,第54小節(jié)開始節(jié)奏中有連續(xù)出現(xiàn)的切分節(jié)奏,踏板隨切分音的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增強節(jié)奏重音。同時,如在彈奏第31小節(jié)左手的全音符時,同時踩下踏板,彈下第32小節(jié)的第一拍之前,腳就要準備抬起馬上踩下,之后的第三拍彈下的瞬間踏板便可起來,緊接著第四拍彈完直到下一小節(jié)的全音符時再踩下踏板,此處是切分踏板,用踏板突出節(jié)奏,起到使音量逐漸加強,情緒逐漸高漲的作用,為進入副部做充分的準備。
音后踏板在此曲中也較多見,如第152小節(jié)的琶音彈完之后踩踏板,直到第153小節(jié)完放踏板。第154小節(jié)整個一小節(jié)沒有踏板,第155小節(jié)第二拍彈下之后踩踏板,在彈G音之前放踏板。第156小節(jié)的第一拍彈之后踩踏板,彈下第二個音之后放踏板。此處為典型的音后踏板。
四、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貝多芬的《暴風雨》第一樂章的詳細分析,融合和聲曲式分析技巧和演奏技巧知識,闡述了部分演奏心得。通過對貝多芬的個人創(chuàng)作的了解和學習,加深對古典奏鳴曲體裁的認識,并探究貝多芬對古典奏鳴曲式的創(chuàng)新與貢獻。通過對貝多芬《“暴風雨”奏鳴曲》第一樂章的作品的分析與理解,更好地了解本作品的細節(jié)與技術要點,以期能夠更好地把握和理解音樂的整體風格。
參考文獻:
[1][蘇]克里姆遼夫,著.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作品解讀[M].丁逢辰,譯.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7.
[2]劉映辰.淺談貝多芬《暴風雨OP.31 No.2第一樂章》演奏技巧[J].黃河之聲,2019(23):30.
[3]陳柳姣.貝多芬《第十七鋼琴奏鳴曲“暴風雨”》第一樂章的曲式結構[J].藝術研究,2018(04):180-181.
[4]袁維琪.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暴風雨》第一樂章的創(chuàng)作與演奏分析[J].藝術評鑒,2018(20):5-7.
[5]張欣.貝多芬奏鳴曲《暴風雨》第三樂章演奏版本比較[J].北方音樂,2018,38(19):83-84.
[6]張雯亭.淺析貝多芬《暴風雨奏鳴曲》第一樂章[J].北方音樂,2018,38(13):81.
責任編輯:董冉達
作者簡介:王虹(1998-),女,山西運城人,碩士研究生,音樂表演專業(yè);騫舟(1973-),女,山西長治人,本科,副教授,從事鋼琴音樂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