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楊晟 朱姬瑩 朱湘文 林敏 韓志江*
當前中國醫(yī)學教育中,傳統(tǒng)教學方法占據主導地位,該方法的形式為老師課堂講解知識,學生課后自主復習[1]。這一單向學習方法形式機械內容陳舊,學生被動接受教師灌輸的知識,不利于培養(yǎng)其臨床綜合能力[2]。醫(yī)學影像學是本科醫(yī)學生學習的必修課之一,這一學科專業(yè)性強,知識點多且更新快,難以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被完全消化[3],同時部分學生學習動力不足,自制力不佳,上述眾多原因使得教學效果得不到保證,影像教學模式改革勢在必行。新型冠狀病毒的暴發(fā)使人們將目光投向了線上教學,這一方法便利、靈活、可重復性高,且教學效果良好,在疫情防控期間發(fā)揮不可替代的作用[4-6]。本院放射專業(yè)基地創(chuàng)新性提出了“五位一體”的SPARK 教學模式,包括亞專業(yè)授課(sub-speciality,S)、問題導向教學(Problem-based learning,P)、考核評估(Assess,A)、書寫報告(Report,R)和病例閱片技巧培訓(Reading skill,K)5 個環(huán)節(jié)[7-8],并成功開發(fā)相關軟件平臺,并為每一環(huán)節(jié)設置量化考核指標,教師可在后臺中實時觀察學生學習進度,動態(tài)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避免出現較大疏漏和偏差,保證教學質量。骨肌系統(tǒng)是影像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醫(yī)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之一。本研究將SPARK 教學模式引入本科學生的骨肌系統(tǒng)影像實踐教學中,并將其與傳統(tǒng)模式進行比較,借此評價這一新型教學模式的應用效果,旨在為影像教學模式改革提供新的方法及思路。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1-2022 年第2 學期開設醫(yī)學影像學課程的浙江中醫(yī)藥大學第四臨床醫(yī)學院臨床醫(yī)學專業(yè)59 名大三學生。根據學校課程安排,將所有學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觀察組30 人,其中男14 人,女16 人,年齡21~23(21.53±0.57)歲;對照組29 人,男10 人,女19 人,年齡21-23(21.41±0.63)歲,兩組學生的性別及年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學生均知情且自愿參與。納入標準:①學生參與骨肌系統(tǒng)理論課及實驗課的教學并完成每一階段測試;②觀察組學生SPARK 骨肌題組完成率>90%。排除標準:①學生缺席骨肌系統(tǒng)理論課或實驗課任何一課程或兩門課均缺席,或未完成任一階段測試;②學生主動退出;③觀察組學生SPARK 骨肌題組完成率未達到90%。
1.2 方法 根據學校課程安排,兩組學生同時進行骨肌系統(tǒng)理論課的學習,共計4 學時。根據教學大綱,授課內容包括骨肌系統(tǒng)正常影像表現,以及骨關節(jié)損傷、慢性骨關節(jié)病及常見骨腫瘤的發(fā)病機制、臨床表現、影像學特征。理論課后所有學生同時進行隨堂測驗,兩組學生的平均測驗成績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課后即向各組布置相應學習任務分別進行學習,10 d 后進行實驗課教學。(1)觀察組:采用SPARK 教學模式學習。授課教師于理論課后通過相關軟件平臺為觀察組每位學生分配骨肌系統(tǒng)題組,內容包括以下5 個模塊:①亞專業(yè)教學(S):學生觀看高年資影像醫(yī)師開設的線上骨肌專題講座,時間約50 min,內容包括骨關節(jié)損傷、慢性骨關節(jié)病及常見骨腫瘤相關疾病需掌握的知識點;②問題導向法(P):圍繞骨肌系統(tǒng)各病種設置1 道簡答題,如:詳述骨肉瘤的概念、臨床表現、病理基礎及影像學表現。學生需查閱書籍,并將正確答案通過語音錄入回答框,復制粘貼無效,準確率達80%方可完成并提交;③考核評估(A):該環(huán)節(jié)設置300 道骨肌系統(tǒng)最佳影像結果判讀題,學生需根據圖片選出最佳選項(絕大部分題目經病理證實,骨折等無需病理證實的病種除外),所有題目均為單項選擇題;④報告書寫(R):該環(huán)節(jié)設置50 道骨肌系統(tǒng)報告書寫題,報告中的關鍵詞被設定為下拉框式選項,學生選擇正確后答案方可提交;⑤閱片技能培訓(K):每個骨肌系統(tǒng)病種各設置2-3 個微課短視頻,時間約2-3 min。每個視頻取材于臨床真實病例,對患者一般資料、現病史、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檢查進行綜合分析。經過10 d 的學習,觀察組學生進行實驗課授課。結束后仍為所有學生分配骨肌系統(tǒng)題組。分配題組包含模塊及題目數量同前一致,內容根據實驗課2 次測驗成績進行調整,適當增加學生未熟練掌握病種所占比例,學習時間持續(xù)1 周。授課教師在學生兩次學習期間于軟件后臺觀察學生學習進度,督促其盡可能完成更多的學習任務。(2)對照組學生均采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學習。教師于理論課后、實驗課后于微信交流群布置學習任務,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骨肌系統(tǒng)部分及教學課件的方法進行學習。對照組2 次任務布置及持續(xù)時間同觀察組保持一致。授課教師在學生兩次學習期間于微信交流群督促其看書學習。(3)實驗課教學方法:授課教師于理論課10 d 后為兩組學生進行實驗課授課,課時共計4 學時。兩組學生于實驗課上課前進行隨堂測驗,教師隨后快速分析答題情況,并根據結果有針對性的調整上課內容,對學生掌握不足之處進行著重分析、講解,彌補其知識點漏洞,實驗課后再次使用同一試卷進行隨堂測驗,根據兩側成績評估學生的實時聽課效果。實驗課結束后,各組學生再次用原來的模式學習,經過1 周后安排測驗以評估兩組學生這1 周的學習效果。最后,為保證教學的公平性,于上述測驗結束后為所有學生分配SPARK 骨肌系統(tǒng)題組,并于實驗課后1 個月進行最終測驗,以評估兩組學生成績是否達成一致。
1.3 教學效果觀察指標 兩組學生分別于理論課后、實驗課前、課后、實驗課后1 周后及實驗課后1 月后進行隨堂測驗,記錄各次測驗成績。其中實驗課前、課后為同一試卷,其余測驗試題不同,每次測驗共設置15 小題,總分150 分,要求學生于10 min 內獨立完成。試題由高年資主治醫(yī)師根據教學大綱設置,確保與SPARK 中的試題不相同。學生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的方式獲得試題,為確??荚嚱Y果的可靠性與真實性,同一測驗各學生的試題相同,試題順序及選項順序不同。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25.0 統(tǒng)計學軟件。所有成績采用Kolmogorov-Smirnov 檢驗正態(tài)性,各組數據服從正態(tài)分布。兩組學生各次成績均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其是否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計量資料用(±s)表示,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學生的理論課、實驗課出勤率及考試完成率均為100%,觀察組學生的2 次SPARK 平均完成率分別為97.2%、93.7%。兩組學生理論課后平均成績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實驗課前、課后及實驗課1 周后測驗中,觀察組學生的平均成績均高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學生所獲最低分及最高分的范圍均不低于對照組。實驗課1 個月后測驗成績兩組學生接近,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各次測驗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學生各次測驗成績比較[(±s),分]
?
本研究結果顯示,SPARK 教學模式下的學生平均成績高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學生,最終為了實現教學高質量、同質化的目的,經實驗者干預后,兩組學生成績達到均衡。當前不斷變化的全球醫(yī)療環(huán)境為醫(yī)學教育帶來巨大挑戰(zhàn)[9-11]。為滿足新時代的發(fā)展及需求,如CBL(case-based learning,CBL)、PBL(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FC)等多種新型有效的教學方法被納入大學課程[12-15]。CBL需要學生圍繞臨床案例進行思考交流,PBL 則要求其查閱資料來解決問題,FC 則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學習時間,增加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誠然這些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效果,但仍有一定局限性。對于本科生來說影像是一門新學科,CBL、PBL 存在較大困難,過于細化的方法更適用于有一定影像知識儲備的學生,FC 給學生更大的自由度,然而缺少老師的指導與監(jiān)督會使部分學生降低學習的積極性。除此之外,多種新型教學模式組合的方式也被逐漸應用。一項研究認為PBL 及TBL(team-based learning,TBL)教學法聯(lián)合使用可以達到優(yōu)化學生學習方法的目的[16]。有研究表明PBL 與CBL 結合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影像技師學習能力,激發(fā)其學習的積極性[17]。“五位一體”的SPARK 教學模式是本科室在探索影像教學模式改革時開辟的一條創(chuàng)新性道路,是基于上述教學模式優(yōu)勢提出的新的混合教學模式。這一模式可對每一環(huán)節(jié)進行量化考核,可為不同基礎的學生根據自己特點量身定做相應學習方案,使其學有所用。學生可利用相關軟件平臺,進行大量反復練習,提高學習效率。
在理論課后測驗中,兩組學生的平均成績接近,這一結果證明兩組學生在實驗開始前的影像學基礎差別不大,其短時間內對知識的消化吸收能力大致相仿,這使得后續(xù)實驗有了可行性。在實驗課前測試中,觀察組成績均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不同教學模式使得學生的成績初步拉開差距。作者分析原因:①觀察組學生于各自移動終端進行SPARK 模式的學習,方便其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能更加個性、自由安排學習進程,使得學習不再受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②S 及P 環(huán)節(jié)進一步夯實學生影像理論基礎,使得枯燥乏味的課本知識變得生動有趣,A 及R 環(huán)節(jié)為學生提供“實戰(zhàn)演練”的機會,將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更緊密融合,K 環(huán)節(jié)結合臨床資料及實驗室檢查,系統(tǒng)為學生梳理閱片思路,提高影像診斷水平;③授課教師可利用SPARK 軟件平臺監(jiān)測學生學習進度,這一特點使得“完成率”成為評價學習效果的“硬指標”,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一定督促作用;④固化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使得對照組學生學習興趣及動力不足,且始終處于“紙上談兵”的階段,另一方面教師無法實時評估學生的學習進展及效果,起不到約束學生的作用,因此造成對照組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如觀察組。
在隨后的實驗課中,教師除了講解大綱要求的知識點外,還額外根據課前測驗結果著重講解骨腫瘤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反復強調骨肉瘤、化膿性骨髓炎的區(qū)別,并為觀察組學生額外講解骨囊腫與骨巨細胞瘤不同之處,同樣為對照組學生講解如何觀察細微骨折,強調類風濕及強直的影像表現。最終實驗課后成績兩組差距較實驗課前減小,但觀察組仍高于對照組,且兩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除成績之外,觀察組于課堂上較對照組展現出更好的互動性及配合性。作者認為盡管授課教師已經盡量有針對性的查漏補缺以期縮小兩組學生的成績差距,然而 SPARK 教育模式下的觀察組學生具有更扎實的理論基礎、更豐富的實戰(zhàn)經驗,對實驗課的知識點能更快的吸收消化,同時還具備更強的自信心和更高的學習熱情。在實驗課1 周后的測驗中,觀察組獲得更優(yōu)異的成績。需要強調的是,與科研實驗不同,臨床教學應以學生掌握知識點為根本目的,應一視同仁為所有同學提供相同的學習機會和平臺,故實驗者本著教育公平、優(yōu)質的原則,為各組學生提供所有骨肌題組,使其公平獲得學習機會。經過一定時間的學習,最終實驗課1 個月后測驗的結果顯示兩組學生成績基本接近。表明所有學生經過SPARK 模式的學習,對骨肌系統(tǒng)影像學的掌握接近一致,達到教學優(yōu)質化、同質化的目的。另外,觀察組學生于理論課后復習(同實驗課前預習)、實驗課后復習以及實驗課一定時間后的復習這些環(huán)節(jié)均使用SPARK 模式進行學習,且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表明該教學模式具有廣泛的應用性,可始終貫穿于學生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全方位提高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SPARK 教學模式在本科醫(yī)學生骨肌系統(tǒng)影像實踐教學中取得良好的應用效果,有利于學生將理論知識快速有效轉化為實踐應用能力,幫助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能力、思維開拓能力、疾病診斷能力。該模式在骨肌系統(tǒng)的成功應用提供良好的借鑒與示范作用,為其他系統(tǒng)的影像教學以及醫(yī)學教學提供新的方法。未來SPARK 教學模式甚至有可能成為醫(yī)學生的終身學習模式。